变译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变译理论

浅谈变译理论

浅谈变译理论摘要:本文对变译理论体系及其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变译理论与建立中国特色译论、范式转换视角下的变译理论进行了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变译理论;科学翻译;范式一、变译理论体系及其研究状况“变译”一词早有翻译学者使用,但所指并非黄忠廉所说的理论体系。

胡庚申是在论述英语即席口译时如何处理汉语口语中常见的词语重复现象时提出“变译”的,与“简译”相对,同时提出的还有“省译” 、“对译”等术语。

赵俊华在探讨文言文翻译为白话文的问题时也用到了“变译”这个词,是作为“引变翻译”的缩略语使用的。

作为系统理论的变译理论,其提出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目前也还在发展完善中。

主要见于黄忠廉的论文及著作。

该理论的提出,首先是来源于翻译实践,具体说就是科技翻译实践(国外信息开发),同时与文化转向及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相吻合。

出生于六十年代中期的黄忠廉教授无疑属于“青年翻译理论家”,这使他既有新的视野(除苏联外的更多外国译论在二十世纪后二十年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又有旺盛的创新能力。

从他的著作可以看出,黄忠廉曾做过大量的科技翻译工作(国外信息开发),这使他可以从非文学翻译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理论问题,而非文学翻译。

最早是在1999年的几篇论文中,黄忠廉呼吁重视变译的研究。

在几次翻译研究会上(如1997年北外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2001年青岛全国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2003年武汉全国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研讨会等)介绍了自己的理论构想,受到了杨自俭等老一辈学者的鼓励(当然也有很多反对意见)。

之后出版了《翻译变体研究》一书,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使用“变译”这一术语。

之后在2002年,黄忠廉集中发表了大量论文,在各个外语类核心刊物上明确提出变译理论并大力推介。

该年还出版了《变译理论》一书。

此后黄忠廉对于变译理论的思考和完善补充一直没有停止,并于近年总结提炼出了“翻译变化论”的观点。

同时,各青年学者及研究生对变译理论的研究也大量增加。

变译理论视角下文学电影字幕的英译方法探究——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字幕翻译为例

变译理论视角下文学电影字幕的英译方法探究——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字幕翻译为例

作者简介:潘瑜,硕士研究生。

了不俗的反响,斩获了多项国内乃至国际的电影大奖。

该电影的成功也让世界把目光聚焦在该小说原著上,促进了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

影视作品要成功地走向国际市场,除了影片自身的质量以外,其字幕翻译也至关重要。

字幕翻译不仅仅涉及语言转换,还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移植过程(鲍志坤,2012),可以帮助外国观众了解电影内容,同时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桥梁和沟通的作用。

1变译理论与文学电影字幕翻译1.1变译理论基于对大量翻译现象的观察,黄忠廉(2010)提出变译理论,认为变译是译者将变通策略用于翻译的活动,是为了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而对原作施以较大的灵活变动的行为,包括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8种变通策略;这8大变通策略又可生成12种变译方法,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改译、译评、译写、阐译、参译和仿作。

变译策略适用于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层面的翻译,其合理使用可以充分展现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在信息爆炸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译者将变译策略应用于翻译实践,可以快速高效地传播原作信息,让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被目的语受众接受。

1.2运用变译策略翻译文学电影字幕的可行性字幕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众对影片内容的理解。

与阅读文学原著不同,观众在观影时无法回退去重新品味忘记的细节,也无法为了深入理解在某处内容上多做停留。

此外,文学影视作品比一般影视作品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社会背景和历史知识,有相对较多的俗语、典故、成语和古诗词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

因此,文学电影字幕翻译最大的难点在于解决文化差异以及言语表达方面的矛盾,让目的语观众在短时间内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取得最充分的理解效果。

翻译变译理论为文学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

译者可以结合变通策略,运用多种变译方法对文学影视字幕进行处理。

一方面,译者可以显化电影字幕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以目的语受众可以理解的方式,完整传达文学电影作品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影视字幕受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对于目的语观众难以理解和消化的字幕对白,译者可以只保留原语字幕信息的核心部分,以避免受众的观感、对剧情的理解和对影片的兴趣受到消极的影响。

变译理论述评

变译理论述评

变译理论述评作者:李华丽来源:《学习导刊》2014年第03期摘要:变译理论不但可以指导应用型翻译,亦可指导文学翻译,应用范围广泛。

本文重点梳理和介绍变译理论立说与业内反响,陈述其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旨在为变译理论的传播与运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变译理论;立说;主要观点;反响本论文是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变译理论框架下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翻译研究-----基于当代大学生阅读需求模式的调查”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C0778一引言变译理论是2001年由黄忠廉教授提出来的颇具创新意识的翻译理论。

它深深植根于丰富的变译实践,填补了我国和国际译论研究的空白。

变译理论注重的关键词是21世纪,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

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人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变译便应运而生。

变译与全译互为补充,还原了翻译的全貌。

但变译在提高单位信息含量这点上胜过了全译。

它“因读者而变,由译者来变,对原作施变”,通过减、编、述、缩、并、改、增七种变通手段,以及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译写、改译、阐译、参译十一种变译方法达到多、快、好、省、有的放矢的特效。

通过变译,译文的信息比重大了,传播速度快了,信息质量高了,省时省篇幅,而且针对性强。

因而它广泛应用于科技作品,社科作品,文艺作品等翻译中。

二变译理论立说变译作为翻译理论的研究不过短短20年。

1999年黄忠廉和刘丽芬的一篇论文《变译研究:时代的召唤》发表于《中国科技翻译》,变译这个词条便开始出现。

黄忠廉的变译植根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实践以及严复的翻译思想,而大量文学文化作品如《世界小说名作故事大观》,《京华烟云》,《骆驼祥子》等变译的事实是变译理论坚实佐证。

2001年黄忠廉的专著《变译理论》出版标志着变译正式立名,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名词。

变译理论也逐渐步入了正规研究之道。

2002年,黄忠廉分别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发表了论文《变译的性质及其宏观特征》,在《外语研究》上发表了《释“变译”》,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发表了《变译观的演进》,大大推动了变译理论研究的深入。

变译理论: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变译理论: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1 侍 境 的 翻 译 范 畴 .
范 畴是对 客 观事物 普通 本质 的概括 和反 映, 翻译 理论 也 有 自己的一 套范 畴 。 翻译 史 上 范 畴 有 时 是 一 个 一 个 提 出 来 的 , 马建 忠 的 “ 译 ” 傅 雷 (94 的 神 如 善 , 18 ) 似” 钱 钟 书 ( 9 9 的 “ 境 ; 时是 一 对 , 17 ) 化 等 有
维普资讯
国外外语教学( L A)02 F T 20 年第 l 翅
变译 理 论 : 种 全 新 的 翻 译 理 论 ‘ 一
华中师范大学 黄 忠廉



对 新 的 翻 译 范 畴
译 批 评的 靶子 。然 而 , 文化 交 流 的 渠 道 不 是 唯一 的 , 若 是唯一 的 , 界 的文化 不会 呈 现 倘 世
个一起 提 出来 的 , 严复 的 “ 、 、 ”建 国 如 信 达 雅 , 后提 出的“ 实 、 忠 通顺 、 风格 ” 等。 翻 译中存 在如 下一些 范 畴 : 直译 和意译 ,
文 学 翻译和信 息 翻译 , 口译 和笔译 , 人译 和机 译 等 。若是 以原 作在 翻译 中 的保 留程度 为标 准划 分 翻译 , 如何 呢 ? 又
2 新 的 分 野 : 译 与 变译 、 垒
的翻 译 并 不 是 ‘ 译 ’ 那 只 是 编 译 , ‘ 意 , 或 改
编一 ( 寿兰 ,9 9 3 ) 王 新 标准 :
对 翻译 的理 解试 举 三种代 表 ) 中 国大 1《 百科 全 书 ・ 言文字 卷) 1 8 ) 翻译 ” 词 语 (9 8 将 一 定 义 为 : 已说 出 或写 出的 话 的 意思 用 另一 把 种语 言 表达 出来 的活 动 2 苏联 的语言 学派 )

谈谈科技英语翻译中变译理论的应用技巧

谈谈科技英语翻译中变译理论的应用技巧

谈谈科技英语翻译中变译理论的应用技巧变译是相对于全译来说的,它是通过多种变通手段来满足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的一种翻译活动,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变译理论是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演变而来的,科技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英语,其主要目的在于向读者传达科技知识。

如果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灵活应用变译理论则能够大大提高译文的实用性和可读性,对此,医刊汇编译以下谈谈科技英语翻译中变译理论的应用技巧。

一、词层和短语层变译。

科技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涉猎范围广泛,包含机械、化工、计算机等各行各业,科技英语词汇在特定的专业有其特定的涵义,是其他词汇无法替代的。

因此,译者在翻译专业性的词汇时要进行必要的阐译。

阐译是指对科技英语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科技词汇进行的解释并翻译,不仅减轻了翻译者的工作量,将有关内容一次翻译完成,避免了花较长时间做注释,还减轻了读者的负担,不用在读译文的同时还要看注释。

二、句层变译。

普通英语文体的句子有很多从属结构及连接手段,还有各种修饰成分、并列成分等,使得句子就像一棵长满枝叶的大树;而汉语多散句、省略句、紧缩句等,词语、句子间的次数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或时间关系来排列的,因此,英语长句翻译时可以采用分解、重组等方法。

科技英语表述也有主句、从句、复句、单句等多种句式而且更具其个性,其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而且会有主次之分,原句中有些不影响理解句意的不重要的信息,翻译者可以将其省略,最常见的变译方法就是摘取句子里的主要信息来翻译。

三、句群层变译。

句群由至少两个句子构成,合在一起表达同一个主题,是从句子到段落的过渡阶段。

由于句群是要表达同一个主题,因此,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在翻译时可以不用翻译出来,这样既不会妨碍读者对句群的整体理解,还节省了读者的时间、精力。

另外,在阅读时遇到外国地名、人名、头衔时要跳过不读,在翻译时也应将不必要的人名、单位等省略不译,这样既节省了译者的时间,也减轻了读者的负担。

四、段层变译。

从语言结构方面来讲,科技英语程式化句子比较多,如一些分词连接成分;而且科技英语中的长句比较多,错误的翻译是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句子的层次关系和主题关系。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机械英语汉译探析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机械英语汉译探析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机械英语汉译探析第一篇范文: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机械英语汉译探析变译理论,作为一种翻译方法,旨在传达原文的核心意义,同时使译文在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方面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机械英语汉译过程中,运用变译理论有助于提高译文质量,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从变译理论的视角,对机械英语汉译进行探析。

一、变译理论概述变译理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翻译学者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和形成的。

该理论主张在尊重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适当调整,使之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等。

变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变中求同,同中求变”,即在保持原文基本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对译文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二、机械英语汉译的挑战机械英语作为一种专业术语丰富的语言,其在汉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机械英语的专业术语繁多,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其次,机械英语的表达方式往往较为直白,缺乏文学性,这对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外,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机械英语中的某些概念和表达在汉语中难以找到恰当的对等词,这也给汉译带来了困难。

三、变译理论在机械英语汉译中的应用1. 术语翻译在机械英语汉译中,术语翻译是关键环节。

运用变译理论,译者可以在充分理解原文术语的基础上,寻找汉语中的对等概念,或根据汉语表达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例如,将“mechanical engineering”译为“机械工程”,在尊重原文意义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2. 表达方式转换机械英语的表达方式往往较为直白,缺乏文学性。

运用变译理论,译者可以在保持原文核心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对表达方式进行转换,使译文在语言风格上更符合汉语的特点。

例如,将“The function of a gear is to transmit power.”译为“齿轮的作用是传递动力。

”,通过使用更加简洁、优美的汉语表达,使译文更具文学性。

3. 文化差异处理在处理机械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时,变译理论具有指导意义。

变译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变译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变译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
1、理论贡献:改变译论把科学研究、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结合起来,
从多元视角阐释翻译现象,这使得翻译研究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和系统
地考察翻译现象,而且能够深入挖掘文化背景下的文本特质内容。


对于以往的翻译理论,改变译论实现了翻译的前所未有的研究,为翻
译的本质、运作形式及其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

2、实践意义:改变译论提出了“同化”和“兼容”的翻译立场。

相对于先
前的翻译理论,改变译论把重心放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进行对比和
对接上,构建出一种能够保护源语文化、又兼容译语文化的翻译方式,从而在“兼容”和“同化”之间寻求平衡,从而为翻译工作者指出更完善、更严谨的翻译作业方式。

变译

变译

译文
• 换句话说,就是让同 情心当你的向导,使 你自己置身于你的行 动所指向的 那个人的 地位,并且,对他做 那些当你处在这种情 况时你愿意对你自己 所做的事 • 又曰:设身处地,待 人如己之期人。
变译的原因
• 社会的需求
• 知识的繁荣 • 变译就是根据读者的特殊需求采取扩充、 取舍、浓缩、阐释、补充、合并、改造等 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的 翻译活动。
变译的方法
• • • • • • • • 扩充 取舍 浓缩 阐释 补充 合并 改造 ……
示例
• In other words, let sympathy be your guide; put yourself in the place of the man towards whom your action is directed; and do to him what you would like to have done to yourself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浅谈“变译理论”之“变”

浅谈“变译理论”之“变”

浅谈“变译理论”之“变”胡艳引言在既往百余年中国翻译研究史上,黄忠廉教授首次在重释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变译理论(吴自选,2018)。

变译理论是从变译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映变译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原理和思想体系,它研究变译过程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寻求适于一切变译方法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是关于变译的本质、特性、必然联系或操作规律的理性认识。

(黄忠廉,陈元飞,2016)。

所以,要理解和运用变译理论,就必须先从变译说起。

变译是相对于全译而言的。

全译是人或/和机器用乙语转化甲语文化信息以求信息量极似的智能活动和符际活动;变译是指人或/和机器用乙语摄取甲语文化信息以满足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的智能活动和符际活动(黄忠廉,2012)。

从定义可以看出,“化”是全译转换的精髓;“变”是变译摄取的精髓(余承法,2014)。

具体而言,“变”即“变通”,是一种手段,由译者来变、因读者而变、对原作施变(黄忠廉,2002)。

本文将从这三个“变”入手,具体分析“变译”的原因、手段和要求。

一、“变译”的原因“因读者而变”中的“变”表达了为何要变译。

从变译的定义来看,变译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读者,以满足其特定需求。

但依作者而见,除了根据读者的需求,译者还会根据语言的差异和体裁文本的特点和风格而变。

(一)根据读者需求而变读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横向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的读者基于不同的阅读目的而对文献有着不同的需求,纵向的多样性是指同一读者由于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对文献表现出的不同需求(李东鑫,2019)。

具体而言,不同的读者,认知水平会存在差异。

如学者、专家和普通读者在专业知识的认知领域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变译。

读者一般希望所获取的信息是有用、高效、且易读的。

基于此,译者也应结合时代的特点,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和变译,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高效性,优化信息的传播。

变译

变译

变译在翻译实践中,变译其实比全译更为重要。

全译往往适用于文学翻译、政论文翻译,但是在科技信息翻译、新闻报道翻译、故事讲述翻译等题材中,我们往往不需要全译,只需抽取其中的精华翻译给读者即可。

因为读者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阅读那么长的文章,特别是文章中含有很多读者不感兴趣的、逻辑层次不是很清晰的、叙述得冗长罗嗦的、或者有违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比如:科技信息翻译:只需将科技信息以简洁、浓缩、清晰、明了的形式翻译给有关的部门或读者;新闻报道翻译: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常说“这是中央台编译报道的”;故事讲述翻译,比如将成年人的故事翻译给儿童;《知音》、《家庭》等爱情、家庭类杂志几乎都只是需要经过编译的译文。

德国功能学派的学者(或称目的论学派)认为翻译追求的不是“等值”(翻译不追求与原文的词句对应)而是“充分性”(根据读者需求,对原文进行充分选择,看看哪些材料需要,哪些不需要,哪些需要做整理),翻译的原则是“功能+忠诚”(忠诚于用户的目的和需求,完成用户所期待的翻译功能)关于变译的手法,请参阅:黄忠廉. 《变译理论》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变”具体体现为增、减、编、述、缩、并、改七个方面。

1)增增指在原作基础上信息的增加。

增加的方式可分为释、评、写三种。

(l)释。

即阐释,是在译文中对原作中某部分内容的解释。

释的总原因是译语读者对所接受的信息中某些内容不甚了解,这些内容或历时久远,或文化内涵丰富艰深或过于专业化,或使人生疑,不解释不足以让读者明白。

(2)评。

即评论,是对所译的内容进行批语或发表议论。

加评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深人理解所译内容,知其价值之所在。

(3)写。

写指在译作中添写与所译部分相关的内容。

按空间位置可分:①译前写,②译后写和③译中写。

译前写一般是交待背景,为后面所译内容铺垫;译后写一般是追加添上,对前面所译内容补充;译中写一般是承上启下,巧妙嵌人,为译文补充内容,增大信息量。

2)减减是总体上去掉原作中在译者看来读者所不需要的信息内容,有时是去掉原作中的残枝败叶,有时是挤掉多余的水分,在变译中表现为对原作的取舍。

变译基本理论

变译基本理论

❖ 相比之下,严译中划线部分明显不同于现代译文,实际上它是严氏在取便发挥,发出的一番 议论,是对原文意义的阐发。
❖ 二、减(a<b) 如《金瓶梅》改编成剧本,搬上荧屏之前删除了很多
思想不健康的场面描写。
❖ 三、编(a≤b)指将原作内容条理化,有序化,使之更完美更精致。 ❖ 四、述(a≈b)用译语将原文内容写下或说出,也可以是转述或复述,
❖ 五、综述 即综合叙述,是对某一时期的众多外文文献加以汇总,进行分析, 并阐述其研究进展情况的综合陈述,它侧重资料的归纳整理,将事实进行排 比,并加以必要的分析,使人们对所述对象具有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了 解和认识,它还侧重动态,旨在表述所述对象的发展,使人们通晓过去,了 解现在,进而展望未来。

[1] 网狮园——位于江苏苏州市。 [2]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3]
此园住宅以花园结合贯穿紧密,建筑的木结构与门窗隔扇都有精细的雕刻。[4]园中有
小山、池水、石桥、长廊等。[5]此园虽占地面积不大,但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映衬,
路径处处贯通,曲折自然,精巧幽深。

拙政园——位于江苏苏州市。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
把意义传达出来,原作形式变化,它可以包括编和减两种手段。
❖ 五、缩(a<<b)则是压缩,是对原作内容的浓缩,用非常凝练的语言
将原作压缩。
❖ 六、并(a∈b)指合并,将原作中同类或有先后逻辑关系的两个及其以
上的部分结合到一起的变通手段。
❖ 七、改(a~b)即改变,使原作发生明显变化,改变了内容或形式,
❖ (二)哲学基础:变译作为一种翻译现象,古今有之,中外 有之,如西方《圣经》的不同变译本,这为变译理论提供了 科学研究的客体,是建立变译理论的客观基础。

2_5变译

2_5变译
说明:“洗われた”译成
“出浴”实在令人叫绝。 既让人耳目一新,又全无 半点污浊庸俗之感,清新 自然,恰到好处。
例 4 私はK病院のプリントを失敗
してから、明文社の仕事が またもとどおりの端物しかも らえなくなっていた。一日中 を寝どおしている下の少年 には、そんなことがひびくよ うにすぐわかっているらしか った。 译文:自从给K医院刻的油 印讲义失败以来,我在明 文社的工作又像原来一
例7
早口言葉: 译文:
隣の客はよく柿食う客だ。 東京特許許可局 李も桃ももう売れた。
客房的客人是位老吃客 饭的客人 特区特许许可局 麦子荬子全卖了
说明
这是一组绕口令。由于中日文发音迥异,无法用 常规办法译出,不得不有所突破,“大胆改革”, 把它们译成地道的绕口令。比如第一句如译成 “旁边的客人是位老吃柿子的客人”,绕口令的 味道就不足,不如大胆地变译为:“客房的客人 是位老吃客饭的客人”。因为在绕口令中,意义 并不很重要,只是构成绕口令的辅助因素,关键 是要巧妙地交叉运用声、韵、调容易混同的文字。 绕口令实际上只是一种语言游戏,所以,绝大部 分场合,不妨大胆变译。不过,为了对原著和读 者负责,可以在译文后加注说明。
译文:薏米、儿茶、三色
名称编成的藏头数数歌。 如不变通,很难翻译。但 是,如果大胆放弃原文植 物,改填其他植物,是可 以译得有滋有味的,只不 过文后需要加注。
堇;四季海棠、五加皮; 留兰香、七叶树、巴豆、 韭菜、十样锦。
例9
廊下では子供たちが走っ 译文:孩子们在走廊里
たり毬を投げたりしていた。 4階の9号室と向かい合っ た13号室では会津若松か ら来た三浦さんが、同室 の人たちに酒をふるまっ て米山甚句やら、さんさ 時雨やらを唄っていた。

简析变译理论在科普英语翻译中的指导性

简析变译理论在科普英语翻译中的指导性

简析变译理论在科普英语翻译中的指导性作者:李秀云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2期[摘要]变译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介绍变译理论的核心内容,阐述科普英语文章的主要特征,证明了变译理论能够广泛地应用于科普英语翻译。

[关键词]变译理论科普英语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43-01在上世纪90年代末,华中师范大学的黄忠廉教授认真研读了严复的翻译理论,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变译理论。

七种变通手段(增、减、编、述、缩、并、改)和十一种变译方法(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构成了变译理论的核心内容。

科普简称科学普及,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1]而科普英语指在科普过程中用英语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

一、变译理论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

变译力主变通原作的内容或形式,求得信息传播的极佳效果。

[2]从变译的定义中抽离出三个主体,译者、读者和原作,基于此,我们可将变译理解为在译者、读者和原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下所进行的翻译活动,由此产生的译文与全译文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多、快、好、省、有的放矢。

“有的放矢”指变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变译是针对特定读者的某种特定的阅读需求而进行的翻译活动。

同一篇原作,所面临的读者不同,译文也应该有所不同。

举例来说,科技类的原文,当目标读者是从事与科技相关的专业人士时,译文应尽可能地体现学科的专业性;而当目标读者为非专业人员时,译文应当通俗易懂,同时有必要对专业的术语进行解释。

二、科普英语及其特点于明学[3]、郭建忠[4]指出了科普著作具有如下四个特点:(1)科学性,即科普著作以传递科学信息为主;(2)文学性,科普作品是科学和文学的结合体,文学性增加了科普著作的艺术感;(3)通俗性,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传递科技知识;(4)趣味性,科普著作的文学性造就了其趣味性,生动有趣的科普著作能够吸引普通读者的注意力。

浅谈“变译”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杨译《红楼梦》为例

浅谈“变译”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杨译《红楼梦》为例

172020年1月 (总第111期 )浅谈“变译”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以杨译《红楼梦》为例□ 刘 瑶[摘 要] 随着翻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提出了本土翻译理论。

变译思想历经梁秋实先生的“豪杰译”和严复先生的“达旨术”。

黄忠廉先生基于此,提出并总结了七种变译手段和十一种变译方法。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以“变译”理论为指导原则,分析了杨译《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中所体现的变译思想,主要涵盖增、减、编和述四种手段以及阐译、摘译、编译和译述等变译方法。

[关键词] “变译”理论;《红楼梦》;英文翻译[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0)03-0017-02收稿日期:2019-12-6如今,我国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软实力。

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非翻译莫属。

实践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理论指导,翻译也不例外。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从历史角度而言,它描绘了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弊端。

从文化角度来看,它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建立不同文化间的桥梁时,译者需要灵活变通。

黄忠廉先生曾在《翻译变体研究》一书中提出:“事物形状、样式等的变化,叫变体。

就翻译而言,除了传统的视为正宗的全译之外,也有变体。

”(黄忠廉,2002) “变译”理论2000年,黄忠廉先生在《翻译变体研究》中详细阐述了“变译”理论。

变体即“翻译变体”,简称“变译”。

变译思想萌芽于梁秋实先生的“豪杰译”,经严复先生的“达旨术”进一步深化。

黄忠廉先生认为变译的本质就是译者在一定条件的限制下,从读者群体出发,采用各种变通手段进行翻译的过程。

本文主要根据杨译《红楼梦》中的翻译特点,选取了四种变通手段“增、减、编、述”和四种相应的变译方法“阐译、摘译、编译和译述”。

阐译是在译文之中阐述原文中晦涩难懂的内容,具体解释某词或某句的内在含义。

摘译是指先对原作进行取舍,再加以翻译。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点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点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点1.归化(domesticating method)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2.异化(foreignizing method)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3.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如把汉语文本译文英语文本。

4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同一语言的各个语言变体之间的翻译,如把方言译成民族共同语,把古代语译成现代语。

5 连续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又称即席翻译,用于会议发言、宴会致辞、商务谈判、学术研讨等场合,发言人讲完全部或部分内容之后,由口译人员进行翻译。

6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通常用于大型正式会议上,要求译员利用专门设备,不间断的进行边听边译。

7 信达雅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8 可译性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小句或语篇可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性程度。

9.形合(hypotaxis)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一种语言形式手段(如连词或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10.意合(parataxis) 之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进行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

11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即直接翻译,指译文基本上按原文的形式和结构进行翻译,但也并非是死扣原文,字字翻译12 意译(free translation)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按译文的习惯将原文意义表达出来。

试论法国变译理论研究现状

试论法国变译理论研究现状

试论法国变译理论研究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变译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大量学术研究
者的研究,这些理论研究大多以20世纪80年代为核心,但自那以来
也已发展出多门诸如布莱尔论(Baudrillard),米歇尔·康德尔(MichelCor-dr),普鲁斯特(Proust)等理论。

法国变译理论从指导
学习提出以中介语翻译文学文本的新理论,回顾前人的工作,对文学
变体的影响,以及研究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文学理性。

根据《法国翻译
文学理论及其应用》(JacquesLeclair),法国变译理论主张以译本语
言表达元文本精神,既强调精神又强调形式,并解释翻译艺术是“有血
有肉”的。

其次,马克思(1999)指出,法国变译理论存在语言导向研究方法。

他指出,语言导向研究可以辨别文学文本中的调和效应(夹叙夹议),从而加强文学文本的翻译过程和形成的语言层次变得更加清晰易懂。

然而,尽管法国变译理论已经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也存在许多未解
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今,学者们正在深入研究如何处理文本中的
语言结构,如何分析及处理词语的本质及翻译的细节,以及研究语言
结构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变化等方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法国变译理论已经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理论研究也
已经发展出许多门科学,但目前也存在诸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
处理文学文本中的语言结构,以及语言结构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变
化等方面的问题则尚待解决。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法国变译理论,
使它更完善,以适应当今的社会需求。

变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英旅游资料翻译

变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英旅游资料翻译

变译理论指导下的汉英旅游资料翻译一、引言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吸引到中国来观光旅游,一则为了了解中国文化,二则为了怡情怡乐。

而中国的旅游文化能否很好地被西方国家旅游者所领会和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其中北京翻译公司旅游资料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变译理论变译理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忠廉教授提出来的,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概念。

它是从变译(与全译相对)实践中概括出来、反映变译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原理和思想体系。

根据变译理论,由它的根本性特征“变通”可派生出七种变通手段和十一种变译方法。

在此基础上,黄忠廉教授构建了变译理论的基本框架,为变译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论指导。

变译是一种宏观方法,它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不同需要,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汉英旅游资料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的范畴,而进行实用文体翻译时最应该注重该类文体的实用性特点。

旅游资料翻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旅游者,但在实际的汉英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翻译成的英文材料外国友人看不懂或看后不知所云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译者没有注重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及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本文运用变译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当前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若干实例,指出旅游资料翻译过程中“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变译策略,以期实现旅游资料翻译的功能与目的。

三、变译理论对汉英旅游资料翻译指导的可行性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及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汉英旅游资料在词汇、句型、修辞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汉英旅游文化信息的等效传递是不可能的。

因此,旅游资料翻译的原则应突出实用型的特点,应是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而并非等效传递。

有效传递要求译者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效果,要“边译边作”,即不是对汉语材料进行全译,而是要对原作实施变译。

比如,在汉英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涉及到语言描述风俗传统时,外国读者大都没有足够的知识通过翻译完全了解中国文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译基本理论
变译理论是从变译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映变译 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原理和思 想体系,它以变 译为其研究对象,研究变译过程的一般特点和 规律,寻求总 的适用于一切变译方法的一般原 理和方法。
变译理论产生的背景
• (一)时代的呼唤:变译理论发展的动力首先依赖于社会 的需求,特别是二战后科技的巨大进步使人类以从未有过 的速度向前发展,从新的角度看翻译的性质和作用。
• 原作用现代白话文可译为:

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显示出变异的趋向,变异的原因尚需考查;在特定的时间内,生活条
件的趋向,当有利于最适应的变异时,就不利于其余的变异的生存,从而发生选择。

(《进化论与伦理学》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91,5页)
• 相比之下,严译中划线部分明显不同于现代译文,、减(a<b) 如《金瓶梅》改编成剧本,搬上荧屏之前删除了很多
思想不健康的场面描写。
• 三、编(a≤b)指将原作内容条理化,有序化,使之更完美更精致。 • 四、述(a≈b)用译语将原文内容写下或说出,也可以是转述或复述,
把意义传达出来,原作形式变化,它可以包括编和减两种手段。
• 五、缩(a<<b)则是压缩,是对原作内容的浓缩,用非常凝练的语言
• 二、编译 分微观和宏观两种方法,微观编译方法指常用的编辑方法有加工、 摘取、合叙、概括、理顺、转述等;宏观编译方法有段内编译、段际编译、 篇内编译、篇际编译。
• 三、译述 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原作主要内容或部分内容的变译活动,译 述不带主观情绪和个人偏好,客观地反映原文内容,而不拘泥于原作的内容 和形式,该译则译,该述则述,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 All plants and animals exhibit the tendency to vary, the causes of the conditions of life, at any given time, while favor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variations best adapted to them, to oppose that of the rest and thus to exercise selection;…
变译的实质
• 变译通俗地讲是变通加翻译,或变后翻译,或译后再变,或变译 交融。突出了一个“变”字:
• 1)异化全译观念已“变”; • 2)否定原作信息有“变”; • 3)凸显内容价值在“变”; • 4)特殊需求决定了“变”; • 5)译者操作促成了“变”; • 6)为读者对原作施“变”; • 7)摄取战略规约了“变”; • 8)变通手段展示了“变”; • 9)信息集约结果在“变”。
变译的系统
D原作 B译者
+
C
摘译
编译
变 通
译述
缩译

综述

述评
译评
改译
译写
阐译
参译
E变译作品 A译语读者
变译系统三要素
• 变译主体:读者和译者在变译系统图中显示为下层的 A和B。读者决定 了译者的行为指南,即读者需要什么,译者就译什么,一改过去译者说 什么就译什么的思维。当然也有译者与读者讨论的余地,把变译做得使 读者更满意。读者在制约译者活动的因素中居首要地位,起决定作用。 同时他又挖掘译者潜能,译者能力的发展有一个由潜在到实现的过程。
• 五、综述 即综合叙述,是对某一时期的众多外文文献加以汇总,进行分析, 并阐述其研究进展情况的综合陈述,它侧重资料的归纳整理,将事实进行排 比,并加以必要的分析,使人们对所述对象具有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的了 解和认识,它还侧重动态,旨在表述所述对象的发展,使人们通晓过去,了 解现在,进而展望未来。
• 四、缩译 是浓缩性的变译,采用浓缩性的语言传达原作重要的和主要的内容 ,保证原作的逻辑性,将内容缩小。缩译、译述和编译的区别在于缩译的概 括功夫最强,译述次之,编译最小,译述可以是译和述的结合,而缩译只可 能是内容与形式的缩小,在篇幅上,编译基本上可译原话,只是加以编辑, 筛选,缩译则要大大压缩篇幅,基本上不要原话,而是对原作的浓缩叙述。
将原作压缩。
• 六、并(a∈b)指合并,将原作中同类或有先后逻辑关系的两个及其以
上的部分结合到一起的变通手段。
• 七、改(a~b)即改变,使原作发生明显变化,改变了内容或形式,
如诗歌改散文,改说明为论述等。
十一种变译方法
• 一、摘译 根据读者需求选取原文主要内容或译文读者感兴趣的部分内容的变 译活动。摘译大致包括句中删词译、句群中摘句译、段中摘句译、篇中摘段 译、章中摘节译、书中摘章译。
七种变通手段
• 一、增(a>b)(a代表变译的信息量,b代表原作及其全译的信息量)增指在原作基础上信
息的增加,增的方式有释、评、写三种。释即阐释,包括解释典故,解释词义或文义,解释疑 难点,把古代的解释为现代的等。评即评论,目的是让读者更深入了解所译内容,知其价值所 在。写指在译作中添写与所译部分相关的内容。下面以严译为例。
• (二)哲学基础:变译作为一种翻译现象,古今有之,中 外有之,如西方《圣经》的不同变译本,这为变译理论提 供了科学研究的客体,是建立变译理论的客观基础。
• (三)读者的要求:为了适应知识增长速度的要求,读者 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多信息因此需采用新形式把 文章写精写薄,从量的变薄到质的相对增大,从而节省读 者的时间。

有生者生生,而天之命若曰:使生生者各肖其所生,而又代趋于微异。且周身之外,牵天
系地,举凡与生相待之资,以爱恶拒受之不同,常若右其所宜,而左其所不相得者。夫生既趋
于代异矣,而寒暑燥湿风水土谷,所与其生相接相寇者,又常有所左右于其间,于是则相得者
亨,不相得者困;相得者瘦,不得者殇。(严译《天演论》“导言三·趋异”)
• 变译中介: 变通加翻译 • 变译客体:系统图最上一层是变译客体层即D和E构成的射线DE,它们
是译者变译的对象和读者接受的对象。在变通和翻译的双重作用下,原 作发生了与全译不同的变化,变译的结果是变译作品,作品再转到读者 手中接受读者读者检验。
• 三要素之间能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尽量减少各要素的消耗,产生令人 满意的系统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