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摘 要: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职业院校 的毕业生应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有用之才,但现实非常 残酷,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
这些即将走入社会还略 有些懵懂的青年们该何去何从?学校与社会用工企业 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本文分析了职校生在就 学、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育?学 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相对专
一,换言之具有更强
的职业针对 力群体,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 的意义。
但现状却是:随着各类大专院校的扩招,有 就业需求的毕业生数量连年递增,职业院校的毕
业生 无人问津,无法顺利就业 必然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一、就业难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
1.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教育手段需与时俱进 很多职业院校都着眼于当前,为了
生?就业难?对策 性。
职校生作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优秀劳动 。
这样庞大的群体流向社会, 。
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争夺生源,开设了很多热门专业,如计算机、旅游、酒店管理等,造成同类专业的学生竞争严重
的制造业、 业设置从根
本上打破了“供”与“求”的平衡关系, 造成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各类职业院校的施教手段仍是
老师写,学生记”。
职业院校的教育目
标应当是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在他所学的专 业领域一展所长。
传统的教育模式不符合实际工作岗 位的需求,在学生受教育期间,应当让其多做社会实 践,到现实工作中去体验。
课时分配上,也应当更偏 重于专业技术课程。
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应当从学生 的角度出发,以学生“能就业、 展教育教学。
2. 职业院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没有跟上 不可否认,职校生大多综合素质较差,这让用人 单位在选择职校生时产生了很大顾虑。
有关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要求最高, 甚至超过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日常教育过程中, 不单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还应注意培养他们 的各项能力,如: 力、独立思维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得以让学生应
对发展迅速的时代和社会生存现实。
总而言之,培养 综合电子产业等人才需求缺口变大。
学校的专 老师讲,学生听,
好就业 ”为前提,开 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自我革新能
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教育的初
衷和根本意义。
二、从职业院校毕 1.“高不成、低不
就”的就业心理直接造成职校 生就业难
很多职校生毕业时信心满满,对自身估价过高、 对未来的期望值太大,步入社会才发现,理想与现实 相差甚远。
有些学生重新审视自己,降低心理预期, 选择继续等待。
另一些学生则一蹶不振,不能好好反 省并及时调整心态。
这两种看似极端的就业心理其实 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造成职校生就业难的问题之一。
2.严重的就业依赖心理
某些学生的家庭背景较好, 父母有一定社会地位, 从小在优越环境中成长,没有吃过苦、受过累,对自 己的前途毫不关心。
这些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比较严重, 当别人都在为前途而奔波时,他们却将希望寄托在父 母身上,无就业压力。
3. 应对策略
(1)职校生要迅速转变择业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 及,全社会的教育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据统计,2013 年各类院校毕业生约 700 万。
所以毕业生应让自己踏 实下来,不要认为有了学历和技术就可以在社会立足。
对不符合自己择业标准的用人单位也不要轻易拒绝,
业生 的就业心理挖掘应对策略
□A
”的正确观念。
(2)应
当鼓励职校生自主创业 以解决自身就业
问题,还能为社会增加就业岗位。
职 校生有一技之长,应增强自主创业信念并加以引导, 这对于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整个经济社 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对自主创业,在税收、信 贷等方面都给予了极大支持,每年都有大量职校生选 择自主创业
职校生作为拥有专业技能的优秀劳动力资源,他 们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的繁 荣以及中国梦的实现。
职校生从入学到就业的整个过 程都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每一位参与职业教育 的人都应当参与其中积极探索,将优秀的职校生输送 到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让他们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这条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袁靖宇.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技术 [M]. 徐州:中国 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4.
[2]张宇.高职毕业 [J].职业教育与技术,
2006 (5).
就业形势与对策[J].中
(作者单位:秦皇岛技师应当树立“先就业再择业
自主创业不但可
生“就业难”的劳动力市场分析
[3]黄义君.当前高职毕业生 国大学生就业, 2005(14).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