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新政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一.施行新政的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瓜分中国的侵略步伐,爆发了一九00年的义和团运动,形成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第二次高潮。
与此同时,英、法、俄、德、美、日、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略中国。
一九0一年九月,清廷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列强企图实现共管中国的目的。
清政府迫于内、外巨变的形势,不得不采取若干改革的措施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宣布实行所谓的“新政”,实际上是洋务“自强新政”的继续,也是杨武教育思潮的延续。
其中,改革教育制度,实行“新教育”,是这次“新政”的重要内容。
并最终确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
二.实行清末新政前的各种教育思潮
㈠.太平天国时期的教育思潮
天平天国革命在教育方面,抨击封建主义教育,实行平等教育和普及教育。
在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冯云山、洪仁玕就在他们任教的私塾里,捣毁过孔子牌位,并编写过上帝鞭挞孔丘的故事,目的主要是否定封建教育的始祖孔夫子及其所奠定的封建教育内容。
太平天国起义后,采取了坚持反儒政策,将孔孟之书都付之一炬,捣毁文庙、孔庙、圣物,出现“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的局面。
奠都南京后,由反儒政策变为改造政策,即对四书五经有组织地进行修改。
将鬼神祭祀之类一概删除,合乎天道之理存之。
在洪仁玕总理朝政时期,向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在文化教育上提出学习资本主义的主张。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实行男女平等的教育,改革考试制度,编写新教材等是对封建教育的猛烈冲击。
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思潮
洋务运动是由清朝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大臣为维护封建统治主张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而发起的。
杨武教育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洋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创办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
由于外交事务的增加,急需对外事务人员和翻译人员,所以需要设立外国语学校,在一八六二年,清政府开设了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以后洋务学堂不断开设。
洋务学堂的开设是半封建半殖民教育的开端。
洋务派除办学校以外,还开了我国公费留学的先声。
他们曾派不少留学生到英、法、美、日等国学习军事和自然科学,留美学生学习的内容,规定肄业西学,仍兼中学。
洋务教育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是在不改变封建教育的根基的基础上,增添些西方教育的因素,其成效是可怜的。
㈢.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
从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至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一百零三天,史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
维新派在变法中创办了一系列学校,重要学堂有万木草堂,时务学堂、通艺学堂、浏阳算学馆、时敏学堂、务本女学、经正女学等。
在百日维新中,维新派积极推行新政,通过光绪皇帝,颁布大批维
新变法诏令。
在文化教育改革上的主张有: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设立京师大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三.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㈠制定《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
在中国建立新学制的构想由来已久,洋务运动时期,有容闳、陈炽、斌椿等对西学制的介绍。
在维新变法期间,有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李端棻、张之洞等对新学制的构想和倡导。
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一系列“学堂章程”,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内容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和《蒙学堂章程》。
因1902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近代首次制定的学制,但因故未能实行。
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定了一系列“学堂章程”,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内容包括各级各类学堂章程,师范学堂章程、工农商实业学堂章程和各学堂管理条例。
因该章程公布于农历癸卯年,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第一个近代第一个较完整并在全国正式公布实施的学制,对中国后来的学校制度影响很大。
㈡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阻碍了学堂的发展。
学生皆因功名而学,对科举考试趋之若鹜,学堂成为了科举的附庸,所以,学制颁布后,改革与废除科举制度势在必行。
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分三个步骤: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延续到清代,考试内容和方法更加僵化,试题皆出自四书五经,注重八股文楷法试帖。
自鸦片战争之后,不少开明之士就不断批评抨击科举
制度。
1901年清政府第二次明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递减科举取士名额
1901年5月,张之洞、刘坤一提出“设学堂,递减科举名额”的建议。
1903年,11月,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在《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中建议采取逐年递减中额三分之一的措施,作为停科举、办学堂的过度。
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存在,严重的阻碍着学堂的发展,新型人才的培养。
1905年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周馥、岑春煊、端方联名奏请停科举,推学校。
清政府迫于压力,于当年八月谕告:“自丙午(公元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止,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
开始,共实行1300年,终告废除。
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
㈢建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
1901年,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既为全国教育行政机关的最高长官,又是京师大学堂的堂长。
190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统筹全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学部,原国子监并入学部。
㈣厘定教育宗旨
1903年制定《奏定学堂章程》时明确提出教育宗旨,内容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以仰
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核心为忠孝思想,很明显的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纲领。
1906年,学都拟定较明确的教育宗旨,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
总体来说,清末颁布的新政是对洋务运动的一个发展和深入。
所以说,洋务教育实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新教育:正因为洋务运动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洋务运动的实践,才会有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建立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订正教育宗旨、废除科举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措施,从而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