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
考点提示
1.商鞅变法
2.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张居正改革
复习线索
线索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原因(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遭到破坏(2)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3)战争的需要:争夺土地和人口成为各诸侯国改革的内在动力(4)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春秋时期变革(1)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2)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商鞅变法主要措施
经济:废除井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政治:废分封,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
特点商鞅变法是除旧布新、改变社会性质、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历史作用
(1)增强了秦国国力,壮大了军事大量,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线索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3、鲜卑族社会落后,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4、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内容:
措施具体内容历史意义
经济均
田
制
时间:485年
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A、对农民:无地少地农民获
得了土地。
B、对国家:抑制了土地兼
并,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
发。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
和发展。
C、对历史进程:从经济角
度,促进鲜卑族经济农耕化;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促进鲜卑
族封建化。
政治
三
长
制
内容:废宗主督护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
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A、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
掌握的编户,有利于征发赋税
和徭役。
B、国家真正控制地方,有利
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
吏治
原因: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激化了矛
盾。
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保障改革顺利进
行;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
展。
迁
都
洛
阳
原因:
(1)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2)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难以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
(3)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
(4)洛阳的优势地位(黄河之南、农业发达,交通便
利;历史上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迁
都洛阳,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因为
当时南齐的国力较弱,这就为孝文帝实现南北统一的愿
望,提供了可能。)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概况:493年,以南伐为名,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
494年迁都洛阳。
A、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
治、经济中心;
B、影响后世城市建设
C、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D、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
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文风俗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通婚,说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
化习惯汉语,行汉制。利于民族融合。
影响:
1、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历史潮流。
(2)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2、意义:
(1)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经济恢复、繁荣,
(2)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4)为统一奠定基础。
3、性质: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线索三王安石变法
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三冗”现象(冗兵、冗官、冗费),进而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出现严重危机
辽和西夏威胁北宋边境安全
庆历新政没有改变北宋中期的社会现状
主要内容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
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择优录取。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评价成效: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善
结果: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
深化探究
一、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背景相同:都是在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势力更加壮大的基础上进行的。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措施相似:都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并且实施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化的变法运动。
(5)结果和影响相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不同点
(1)变法内容的深度不同: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变法影响的深远程度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制,行县制”“什伍连坐”等制度不但对整个战国秦汉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二、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说明的问题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君主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一定的调整。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变法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封建社会内部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说明的问题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