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皱构造 形成机制以及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斜基本特征
1、顶薄翼厚:岩层厚 度有轴部向两翼变厚,顶 部多见局部不整合。
2、上缓下陡:褶皱两 翼的倾角上缓下陡。
3、顶粗翼细:同一层的岩性由顶部向 两翼逐渐变细。
4、高点偏移:上部构造与下部构造的 形态常常不吻合,上下部的构造高点发 生明显的位移。
(2) 底辟构造和盐丘
底辟构造是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 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力或由于岩 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 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 种构造。
1、跨褶型 3、重褶型 5、弯褶型
2、移褶型 4、限褶型 6、加强型
第二节 褶皱形成机制
一、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 二、褶皱形成中的压扁作用 三、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褶皱形成的基本类型
(一)纵弯褶皱作用(buckle folding): 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而产生褶皱的作用,
称为纵弯褶皱作用。 单层弯曲应力、应变分布特点:在结构
(1) 根据各层厚度变化分类: 平行(同心)褶皱和相似褶皱
铅直剖面 正交剖面(横截面) 水平剖面
褶皱
平行褶皱
相似褶皱
特征
平行(同心)褶皱
厚度
相等
平行轴面测 的视厚度
不相等
曲率中心
有共同的 曲率中心
曲率
向外弧方向变小,向 内弧方向变大
褶皱形态
平缓-尖棱-平缓- 深处消失
发育在岩性均一的强 构造层次 岩层中,位于地壳的
θ=00-100
Ⅴ:α=00-100
θ=00-100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α)
Ⅵ:α=100-800
θ=100-800
Ⅶ: α=100-800;θ=100-800;γ=100-800
直立倾伏褶皱
倾竖褶皱 (竖直褶皱)
斜卧褶皱 (重斜褶皱)
斜歪倾 伏褶皱
直立水平褶皱
斜歪水平褶皱 平卧褶皱
(四) 褶皱的剖面形态分类
剖面(横截面):是⊥褶皱枢纽方向的剖面。
横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和层面垂 直的外力作用而发 生的褶皱,称为横 弯褶皱作用。
地壳差异升降 运动,岩浆或岩盐 的底辟作用以及同 沉积褶皱作用所形 成的褶皱都属于横 弯褶皱。
特点: (1)横弯褶皱的岩层整体处于拉伸状态, 一般不存在中和面。 (2)横弯褶皱作用往往形成顶薄褶皱。顶 部可出现放射状或同心圆状断裂。 (3)由于垂直运动,物质由顶部向翼部流 动,韧性岩层在翼部形成轴面向外倾斜的小褶 皱。
(七)褶皱的组合型式及其分布
(一)穹隆和构造盆地:
穹隆:是岩层褶皱的脊向四周作放射 状倾斜的背斜。
构造盆地:是岩层从四周向中心的槽 部倾斜的向斜。
(七)褶皱的组合型式及其分布
(1)雁行褶皱 (斜列式褶皱)
由一系列平行斜列 的短轴背、向斜组成。 一般认为是水平力偶作 用形成的。
(2) 隔档式褶皱和隔槽式褶皱
θ
四、褶皱的波长和波幅
褶皱波长和波幅可以从两个包络面之间褶 皱层周期性波形上进行量度。
褶皱波长(W):是指一个周期波的长 度,即等于两个相间拐点之间的距离。
波幅(A):是指中间线(在正交剖面 上连接各褶皱面拐点的线)与枢纽点之间的 距离。
波长和波幅是描述褶皱 大小的参数之一。在正交剖面 上才能较准确地测量出波长和 波幅的大小。
核部迁移。
单层或彼此粘结很牢的一套岩层在纵弯褶皱 作用下的变形规律:
岩层韧性较高:外凸侧会因拉伸而变薄, 内凹侧则因压缩而变厚。
脆性的岩层:在外凸侧常产生与层面正交、 呈扇状排列的楔形张节理或小型正断层,而在 内凹侧因压缩而产生逆断层。
当一套层状岩石受到顺层挤压时,层理 在形成褶皱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岩层 的弯曲可以通过两种运动方式来完成,一是 弯滑褶皱作用,二是弯流褶皱作用。
如果地层新老关系不清,可先用背形和向 形描述。
二、褶皱的基本要素
1.核部:泛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 2.翼部:泛指褶皱两侧部位的岩层。 3. 转折端: 指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 的弯曲部分。
4、褶轴:又称褶皱轴线或轴。对圆柱状 褶皱而言,是指一条平行自身移动能描绘出 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该直线称为褶轴。
ⅠA型:等倾斜线强烈向外呈扇形撒开, 各线长短差别很大,为典型顶薄褶皱。
ⅠB型: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 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为典型的等 厚褶皱。
ⅠC型: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略呈扇形撒开, 转折端附近的倾斜线比两翼附近的要略长一些, 反映出两翼厚度变薄的趋势,这是等厚褶皱向 顶厚-相似褶皱过渡的类型。
构造盆地:长宽比小于3︰1的向斜构 造。褶皱面从周缘向中心倾斜。
(A)短轴褶皱
(B)线状褶皱;a、b、 c…h等代表地层层序
线 状 褶 皱
穹隆构造
(三)褶皱的产状分类
理卡德(M.J.Rickard)根据褶皱轴面倾角、 枢纽倾伏角和侧伏角这三个变量的关系,绘 制了一个三角网图,据此把褶皱分为七种主 要类型。
盐丘(salt dome)是由于岩盐和石膏 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 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
盐丘构造: 盐核:变形复杂多样,多为竖直褶皱或叠 加褶皱(与岩盐体多次上升流动有关)。 围岩构造:顶部形成穹隆构造或短轴背斜, 产生放射状、环状断层;周边为陡倾正断层; 围岩形成环形的周缘向斜。
浅层次构造中
平行(同心) 褶皱特征
特征
相似褶皱
厚度
顶厚翼薄
平行轴面测 的视厚度
相等
曲率中心
没有共同的 曲率中心
曲率
基本不变
褶皱形态 随深度保持不变
构造层次
发育在较弱岩层中, 位于地壳的中及较 深层次构造中
相似褶皱特征
(2)根据褶皱中各层弯曲的相互协调性:
1)协调褶皱:各层弯曲形态一致或呈有 规律的过渡关系。
(4)在侧向挤压下软岩层发生强烈层内流 动,可产生线理、劈理或片理等小构造;如其 间夹有脆性薄岩层,还可形成构造透镜体。
①厚层硅质石灰岩 ②炭质板岩夹薄层硅
质石灰岩 ③顺层流劈理 ④顺层剪裂面 ⑤张节理 ⑥由硅质石灰岩形成
的构造透镜体 ⑦翼部剪节理 ⑧反扇形流劈理
(二)横弯褶皱作用(bending folding)
折端方向滑动。 小构造:见旋转剪节理、同心剪节理、擦
痕、虚脱等现象。
(3)当两个强硬岩层之间夹有层理发育的 韧性岩层时:发生纵弯褶皱作用,则会在层 间滑动的力偶作用下,使薄层韧性岩层发生 层间小褶皱。
可以利用 翼部不对称层 间小褶皱判断 上下层面及背、 向斜位置。
2、弯流褶皱作用:岩层弯曲变形时, 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而且某些岩层的 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主要特征 是:
(2)不对称褶皱: 轴面与包络面斜交, 两翼长度和厚度不 等。
3、根据翼间角大小: (1)平缓褶皱:翼间角﹤1800,大于1200 (2)开阔褶皱:翼间角700-1200 (3)闭合褶皱:翼间角300-700 (4)紧闭褶皱:翼间角﹤300 (5)等斜褶皱:翼间角近于00,两翼近平行
4、根据褶皱面
ⅠB
ⅠC
Ⅱ
Ⅱ类:等倾斜线互 相平行且等长,为典型 的相似褶皱。
Ⅲ类:等倾斜线呈 Ⅲ 反扇形排列,形成明显 的顶厚褶皱。
(六)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
(1) 同沉积褶皱(synsidimentary fold): 同沉积褶皱是在盆地普遍沉陷的背景上,
局部地区发生一边沉积、一边褶皱的构造。
背斜基本特征
顶薄翼厚 上缓下陡 顶粗翼细 高点偏移
褶轴
圆柱状褶皱
5.枢纽:指同一
褶皱面上弯曲最大点 的联线。
6.轴面:各相邻 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 面称为轴面。
7、轴迹:轴面 与地面或其它任何面 的交线称为轴迹。
8、翼间角:正 交剖面上两翼的内夹 角。
轴 迹
轴 迹
枢纽
轴面
9.脊、脊线、脊面
和糟、槽线、槽面: 背斜的同一褶皱面上的 最高点为脊,它们的连 线为脊线;向斜的同一 褶皱面上的最低点为槽, 它们的连线为槽线。若 干相邻褶皱面上的脊线 或槽线联成的面,分别 称为脊面和槽面。
弯曲形态: a
b
(1)圆弧褶皱(a) (2)尖棱褶皱(b) (3)箱状褶皱(c) (4)扇状褶皱(d) (5)挠 曲 (e)
C e
圆弧褶皱
尖棱褶皱
箱状褶皱
(二) 褶皱在平面上的露头形态
线状褶皱:长宽比大于10︰1,是一种狭 长褶皱。
短轴褶皱:其长宽比介于3︰1~10︰1 之间的褶皱。
穹隆构造:长宽比小于3︰1的背斜构 造。褶皱面从中心向周缘倾斜,常无法确 定枢纽。
对称波形 波长:W 波幅:A
不对称波形
方法1
波长Wα
波幅Aα
方法2
Wm
波长Wm
波幅Am
五、褶皱形态的描述及分类
(一) 横剖面上褶皱形态的描述
1、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
(1)直立褶皱(A) (2)斜歪褶皱(B) (3)倒转褶皱(C) (4)平卧褶皱(D) (5)翻卷褶皱(E)
平卧褶皱
2、根据褶皱 的对称性: (1)对称褶皱:轴 面⊥褶皱包络面, 两翼长度和厚度基 本相等。
弯滑褶皱作用
弯流褶皱作用
1、弯滑褶皱作用: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 曲形成的褶皱。主要特征是:
(1)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整个褶皱没 有统一的中和面。相邻褶皱面平行,各岩层的 真厚度在褶皱的各部位基本一致,往往产生平 行褶皱“ⅠB型”。
(2)层间滑动规律及产生的小构造: 规律:背斜中各相邻的上层相对向背斜转
发育于水平挤压的构造 活动带。
认识复背斜和复向斜: 根据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 核部地层的新老关系,核部 地层老于两侧者为复背斜, 新于两侧者为复向斜。
湖北汤池峡复背斜剖面图 河南嵩山五指岭复向斜剖面图
(八)叠加褶皱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是指已经褶 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 沉积岩区的叠加褶皱可分为六种类型:
(1)层内物质的流动方向,自翼部 流向转折端,致使转折端部位增厚, 翼部相对减薄,从而形成相似褶皱或 顶厚褶皱。
(2)当软岩层与硬岩层互层时,受到 顺层挤压,硬岩层形成平行褶皱,而 软岩层易于流动,填充了由于层间滑 动形成的虚脱空隙,从而形成与硬岩 层褶皱形态不同的顶厚褶皱。
(3)当硬岩层中夹有一大层层理发 育相对容易流动的韧性岩层时,可在 主褶皱的翼部和转折端形成从属褶皱。
第四章 褶皱
第四章 褶 皱
第一节 褶皱构造几何学 第二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第四节 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第一节 褶皱构造几何学
岩层受力发生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褶皱的 规模差别很 大,形态千 姿百态,复 杂多变。
一、褶皱的基本类型
背斜:是指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为新地层 的褶皱。
向斜:是指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为老地层 的褶皱。
均一的单层板状材料的侧面上画上几排小圆, 平板发生纵弯曲变形后小圆形态的变化反映 了褶皱内部应变情况。
P
外凸侧:
应力:σ3水平并⊥枢纽 σ1直立⊥层面 σ2平行枢纽
应变:垂直枢纽方向水平拉伸。 内凹侧:
应力:σ1 ⊥枢纽 σ3直立⊥层面 σ2平行枢纽
应变:垂直枢纽方向水平压缩。 中和面:无应变,随弯曲加剧中和面向
2)不协调褶皱:各层弯曲形态明显不同。
不协调褶皱
不协调褶皱
(五) 兰姆赛的褶皱几何分类
依据褶皱横截面上褶皱层等倾斜线型式和
厚度变化参数所反映的相邻褶皱面的曲率关系
将褶皱划分为三类五型。
等倾斜线:褶皱层上、下面上倾角相等切
点的联线。ⅠA
ⅠB
ⅠC
Ⅱ
Ⅲ
Ⅰ类:这类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 外侧呈扇形撒开,根据撒开程度不同,细分为 三个亚型:
10、脊迹和槽迹:脊面或槽面与地面或 任意平面的交线。
最高点:脊
●
最大弯曲点
●
最低点:槽
三、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测定
褶皱枢纽和轴面产状是研究褶皱产状 和形态的基本要素。
基本概念:
θ r
在赤平图上用各褶皱面法线产状表 示褶皱弯曲面的这种图称π图。
用赤平投影方法求枢纽及轴面产状:
前提:已知褶皱两翼的产状。 枢纽产状: 1、为两翼投影大 圆弧的交线产状。 2、利用π图投影 法求枢纽产状。 枢纽产状可用倾伏 和侧伏表示。 轴面产状:为枢纽 及两翼锐(钝)夹角平分 线共圆后的大圆弧产状。
图中AB边与BC边等度数 相联的线代表轴面等倾角线; AC边各度数与B点的联线为枢 纽在轴面上的等侧伏角线; AC、BC等度数结合轴面产状 关系相联的曲线为枢纽等倾 伏角线。
Ⅰ:α=800-900
θ=00-100
Ⅱ:α=800-900
θ=100-800
Ⅲ:α=800-900
θ=800-900
Ⅳ:α=100-800
隔档式褶皱: 是由一系列平行的 窄而紧闭的背斜和 开阔平缓的向斜相 间排列组成。
隔槽式褶皱: 是由一系列平行的 紧闭向斜和平缓开 阔成箱状的背斜相 间排列组成。
四川盆地东部隔档式褶皱
形成机理:
主要是盖层在基 底上剪切滑动形 成的滑脱构造。
(3) 复背斜和复向斜
是由许多次级褶皱所组 成的巨大背斜或巨大向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