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
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协调与平衡,一旦心态出现不协调或是不平衡的状况,这个人就有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心理失调了。
所谓心理失调,是指人的心理状态发生病理性的变化。
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会出现心理困惑或精神不适,而且伴随着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适应不良的行为特征。
我们能感觉到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在生理方面似乎越来越有保障,而在心理方面却恰恰相反,反而是社会越进步心理困扰越多。
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更需要心理健康的保障。
为了准确掌握各级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关心爱护干部,提高工作效率,不少地区都针对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做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从调查情况分析,总的看,各层面的干部心理是健康的,绝大多数表现出坚定执着、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等良好的精神状态。
但也要看到,确有少数干部因为心理负担过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甚至个别干部心理严重失调,导致精神崩溃。
这样的例子不少,给大家举2个。
安徽蚌埠市统计局局长刘某,因本市GDP统计数字受到上级质疑而精神崩溃,于2005年2月18日,从市政府办公楼9层跳下身亡。
48岁的刘某提拔为局长后经常感到压力大,多次向身边人诉说‚真不想活下去‛的念头。
刘某的同事说:‚他原来是个豪爽、外向的人,工作积极,责任心强。
但自从调任统计局长之后,就变得沉默寡言了,死前还说过‘压力大、睡不
好、不想活了’等话。
‛随后,当地公安局就有了结论,自杀的原因是精神焦虑症。
河南省新郑市委副书记、市长白虎林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得不到释放,精神恍惚,于2006年1月27日,在其公寓自缢身亡。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在2004年上半年,国内非正常死亡的各级领导干部就超过了1250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呈逐年攀升的趋势。
在非正常死亡的人里边,除了因意外事故丧生和牵扯腐败问题畏罪自杀这两种人以外,绝大部分是因为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心病难除,最后只好一死了之。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在注重加强干部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加强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其德、能、勤、绩、廉以及心理素质,都能符合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
经过组织部门调研、分析和归纳,目前在各级领导者中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包括焦虑、强迫、恐惧、抑郁和其它身心疾病,而长期的心理紧张状态则成为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焦虑心理。
焦虑是应激状态下最容易产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威胁的存在,产生的紧张、忧虑、害怕等。
焦虑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当社会与环境因素提出的挑战越高时,人们的焦虑感也就越强。
焦虑已经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可是很多人在焦虑情绪产生时,往往不晓得自己正处在焦虑的状态。
一个人心中感到焦虑,意味着他有压力了。
焦虑时人处在压力底下的一种生理及情绪上的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形成于担心失去这些期待、希望。
焦虑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如烦躁、压抑、愁苦,还常
显示为行为方式,表现为不能集中精力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梦中惊醒等。
另外,对于领导者来说,焦虑多疑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肌体不如年轻时健康,一些领导干部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过分重视,一有不适就妄加猜测,担心自己患上难治之症,经常为此焦虑不安。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肌体衰退下的能力的焦虑,总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自己承担的工作,为此焦虑不安。
有的基层领导干部面临如大面积拆迁、群众集体上访、班子做工作效果不理想等严峻情况时,吃不下、睡不着,精神紧张,急躁易怒。
例如,前年北京某个区的机关,甚至有个别领导干部因不满班子成员和干部的工作状态,出现下令停止机关全体干部的午饭供应,没收机关所有公务用车的钥匙等做法。
心理上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就有可能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
因此,我们一定要警惕焦虑的到来。
(二)强迫心理。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明知道没有太大必要性,仍要反复多次进行同一件事,多见于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
是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强迫症的具体行为体现:当下列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症状持续存在影响正常生活时,就应该考虑
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了:经常对病菌和各种疾病敏感,并毫无必要的担心;经常反复洗手而且洗手的时间很长,超过正常所需要;有时会毫无原因的重复相同的话语好几次;觉得自己穿衣,清洗,吃饭,走路时要遵循特殊的顺序;经常没有必要地反复做某些事情,例如检查门窗,开关,煤气,钱物,文件,表格,信件等;对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都要产生怀疑;经常不自觉地去想一些不愉快的回忆或想法,使人不能摆脱;经常认为自己的细小的差错就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时常无原因地担心自己患了某种疾病等等。
专家认为,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强迫症状,例如:数电线杆、记车牌号等等。
正常人的强迫症出现时间短,症状较轻,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这些人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强迫症‛症状耿耿于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强迫现象只是轻微的或暂时性的,不算病态,也不需要治疗。
容易出现强迫心理的人大多是完美主义者,并且行事刻板。
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凡事要求‚十全十美‛。
他们为人谨慎、墨守成规、太过理性;他们常常对自己、对别人要求很高,结果总是批评别人不好,怀疑和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常因此而无法接受自己强烈矛盾的内心冲动而崩溃。
真正意义上的‚强迫症‛是有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两方面诱因形成的。
(三)恐惧心理。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恐怖对象有特殊环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每当接触这些恐怖对象时即产生强烈的恐惧和紧张的内心体验。
患者神志清醒,明知其不合理,但一旦遇到相似情境时,就会反复出现恐怖症,无法自控,并且产生
回避行为。
脱离该情境,症状就会逐渐缓和消失,间歇期基本如常。
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恐惧也是一种正常情感成分。
恐惧性情绪反应是一种具有自我防护,回避危害,保证生命安全的心理防卫功能,人皆有之。
(四)抑郁心理。
在人格障碍中,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理疾病,目前在全世界的发病率约为11%,有人把它称为‚心灵的感冒‛。
多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语速缓慢或整日沉默不语;感到力不从心,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自卑甚至绝望、厌世。
与一般的悲伤反应不同,抑郁比悲伤,也比痛苦、羞愧、自责等任何一种单一的负性情绪更为强烈和持久,给人带来的影响更深重。
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如果能进行调节,就有可能克服抑郁情绪,重新适应环境,恢复正常的生活。
然而在显示生活中,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抑郁的危害,不能积极调整心态,长期笼罩在抑郁的阴影下无力自拔,影响到正常生活的能力,这时他们就患上了抑郁症。
抑郁症的确与我们通常生活中的负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而且常常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之后发生。
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各种生活事件的强度是否构成伤害也是不同的。
常见的不良生活事件包括:长期工作压力、失业、家庭不和、离异、亲友重病或亡故、家庭经济困难、遭受意外事故等。
例如,我们大家知道的,2008年10月3日,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在暂住地自杀身亡。
董玉飞自杀身亡,是震后首例自杀的北川干部,而半年后,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也选
择了和董玉飞同样的道路——自杀。
再次引发人们对灾区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冯翔的遭遇和董玉飞十分相似,经历地震解难,遭受丧子之痛,临危上任,工作压力大,而类似的遭遇在灾区干部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灾区重建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地震给灾区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越来越隐蔽。
所以现在对灾区的干部的确要投入更多的重视,更多的心理扶持,因为他们要比其他人承担更多的压力。
另外,常见的不良生活事件还包括不能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紧张等等。
这些导致人们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持续存在,使得个体在身心两方面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时当事人极力调动一切潜能去应付,长此以往就会感到精神疲惫,无法支撑,于是就逐渐出现了精神活动‚衰竭‛的现象。
比如情绪消沉沮丧,产生消极悲观的念头,时常感觉不开心,生活没兴趣,无心做事情,这些都是心理方面的变化。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索然、精力丧失、自我评价过低,并由此导致生活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下降。
抑郁经常出现在个人的期望与现实情况发生较大差距的情况下。
有的干部面临难点工作,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当任务完不成、领导不满意时,心里会产生较强的挫折感、失落感;还有的干部自认为能力很强,应该被提拔重用,却还在原地踏步,感到很失意,逐渐丧失工作兴趣。
领导干部在面对重大任务、重大事项的拍板决策或重大社会矛盾的处理时,由于担心处理不当,或感到难以处理甚至无能为力,有可能辜负社会给予的良好预期时,内心的负面情
绪就会无处发泄、无法疏导,心境灰暗,忧愁,忧郁,甚至会黯然神伤。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情绪,抑郁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较长时间的抑郁会让人悲观失望、心知丧失、精力衰竭、行动缓慢。
患了抑郁症的人长期生活在阴影中无力自拔。
只有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走出抑郁的阴影,重见灿烂的阳光。
(五)躯体化趋向较强。
躯体化是指由于心理痛苦而引发的身体不适,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头痛、胸闷、心悸和心血管、胃肠道不适等等。
有研究表明,经常感受紧张、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而又无法发泄或释放渠道较少时,会转而表现为躯体的不良反应。
我们知道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或内心体验。
凡能符合或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产生肯定性质的情绪,如满意、愉快、喜爱、振奋等;反之,就会引起人的消极态度,产生否定性质的情绪,如悲哀、恐惧、愤怒、厌恶、焦虑、忧郁等。
强烈的或持续的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有重大影响:我国古人早就指出:‚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绪致病的原因。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直肠溃疡病因很多,除生理因素外,生活压力下长期的情绪紧张,也是形成消化溃疡的主要原因。
偏头痛是一种比紧张性头痛更为强烈的慢性头痛。
表现为一侧跳动性复发性头痛,患者大多为女性。
情绪因素在发病上起重要作用,特别是愤怒、焦虑和挫折情境。
科学家发现,特定类型的恶劣情绪反映可引起一定类型的癌症:有科学家观察到,患肺癌的人比较多疑、急躁,尤其是表现克制和压抑的人,即使吸烟不多也易患肺癌;我国
食管癌患者中,56.5%有忧虑、急躁情绪,发病前52%的人有重大精神刺激;还有的医生调查了大量的乳腺癌病人,指出极度的忧郁悲伤和焦虑,多发生在癌症前的一年左右。
美国有位医生调查了250名癌症病人,发现其中156人在发病之前曾受到过强烈的心理刺激。
中医有句古话,叫‚百病皆由心生‛。
现代医学也证明,人的许多躯体疾病,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春秋时期,楚国大将伍子胥,被敌兵追至昭关,陷入进退维谷之中,因为担心完不成复国报仇的大业,以致焦急忧虑过度,一夜之间须发皆白。
我们在中学课本学过吴敬梓写的《范进中举》的故事。
当范进从青年考到老年,终于考中举人时,却因情绪过于兴奋而疯了。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无论是悲伤、焦虑、恐惧,还是高兴、欢乐,只要心理出现极端状态,就会危及身心健康。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处于极端状态,常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的下降。
如果我们不能自我调节,疾病就会发生。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