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际中不合语法现象及成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交际中不合语法现象及成因分析
语言是一门交际艺术,影响交际最主要的是语言的表达,表达的恰当与否,这还涉及语法。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日常交际中,不合语法的现象数不胜数。
其中网络语言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伴随互联网的出现,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它的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种种陌生的语言现象,如大量的新词、语素出现,表达的方式随意自由,语义的变异等,网络语言脱胎于现代汉语,超越了现代汉语的常用语法规则,出现了种种变异的语法现象,对流传几千年的汉民族共同语构成了强大的冲击。
首先就是网络语言中出现了与常规的现代汉语不符的语序。例如:1.省略:“楼主,说你也太吧!”。看到这个眼熟的句子,想必大家都会会心一笑。在这个句子中,因为省略了必要成分而出现了句法错误,这种现象在网络语言中是较为普遍的,尤以缺少谓语最为多。又如:“我今天下午你那里。”、“你这个人太实在,为什么真话呀!”。其中这两个句子就是因为缺少了谓语“去”和“说”而导致句法错误。2.倒装:“郁闷呀,我现在。”、“找个幽默的北京人聊天会儿。”、“我都急哭了快!”、“你饭吃了吗?”。这几个句子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甚至于我们都认为是理所当然,但仔细去分析,就会发现每个句子某些句子成分被提前了,因而出现了语法错误。还有比较经典的就是出现了奇特句式。前段时间流行一时的一种句式是“⋯⋯的说”,这种句式成为了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的口头禅,例如:“今天晚上谁去散步的说?”“我还真有点儿舍不得的说。”但实际上“的说”放在句子末尾,并无实在意义,也不符合句法结构。
其次就是网络语言的使用随意自由,言语的组织搭配往往打破语法规则,违背语法规范。如:“她很淑女”、“她很灿烂”、“他很生活”、“他很中国”等。这些都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按传统语法规律,汉语的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所以副词“很”不能修饰名词。
和网络语言大相径庭的应该就是广告语。且不说广告用语中的错别字、生造字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就光光从语法现象去查找,就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部分广告不遵循汉语语法,出现了诸如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模糊歧义等语法错误,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广告中有逻辑上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缺漏等。如:(1)让你热焰红唇,与春争俏(奇士美化妆品);(2)蚊子死光光(雷达水性蚊子喷杀剂);这两个句子都属于逻辑上词语搭配不当。(3)体积虽小,总是高人一筹(海尔空调);在这个句子中,“虽……总是……”构不成转折关系,应改为“体积虽小,却高人一筹”,属于典型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或关联词语缺漏。
二是有些广告违背了汉语的构词造句规则。下面以“又”字为例分析这一现象。如:“豪华型双门双温风冷式冷柜,对社会又一贡献。”(冷柜广告)这则广告中的“对社会又一贡献”应该是“对社会的又一贡献”的简写,还原全句就是“豪华型双门双温风冷式冷柜是对社会的又一贡献!”这是一个包含“是”字的判断句,其构成是:“名词性结构+是+名词性结构”;而把“对社会的又一贡献”中的“的”字省掉后,“对社会又一贡献”就不是名词性结构了。这样一来,“名词性结构”与“名词性结构”相对称的判断语义关系就无法构成,即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又如:“冬天的蔬菜,价格又便宜。”(蔬菜广告)。这可有两种不同理解。第一种理解,由《现代汉语八百词》可知,“又”可表“另外”,若把此用例中的
“又”解释为“另外”义就讲不通了。第二种理解,还原广告语为:“冬天你不仅能吃到蔬菜而且蔬菜的价格也便宜”,这里就出现了“又”与“而且”的混用问题。
另外就是平时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我们不经意间所造成的语法错误。例如:1.介词的用法错误。“我们多么需要有更多的老师像高老师这样,把‘差班’的纪律整顿好,把‘慢班’的学习提高……”在这个句子中,“把”后面只能带名词性结构,而不能带主谓结构。2.语义用错。这包括词义轻重不分、词义范围大小不分、词语适用范围弄错等。如:“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其中不刊之论是望文生义,将“不刊之论”理解为不可发表的言论了。而“刊”是“削除的意思”,“不刊之论”即不可更改不可磨灭的言论,这里显然是用反了,应改为“荒谬言论”。3.词色用错。其中包括感情色彩用错、语体色彩用错等,例如:班长提出利用寒假开展尊师活动,大家纷纷附和。其中附和是贬义词用成了褒义词了,应改为“赞成”。另外还包括了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歧义等。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而来的语法错误,我们是否应该去寻找其在交际中流行开来的原因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些不合语法的交际用语在我们身边流行开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为我们生活带来了某种便利或适应了某种需要。首先一方面,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入不同的版块、讨论区或论坛,这一特定的环境为年轻人展示个性、释放压力、发泄不满、乃至轻松搞笑提供了自由的空间环境。而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也为这一平台加快了传播的速度,让这些语言在我们身边散播开来。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的快节奏,网友们一味求简求快,在网络交流中常用字母、数字、符号代替汉字,或把汉字与字母、数字混用,如:“你QQ吗?”、“有事请Call我”等。这种语言交流方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认可而盛行于网络。
对于广告而言,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借助于电视、网络、电台、报纸等媒体,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了解商品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广告中不规范的语法现象也给规范的语言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商家为了品牌效应,开拓市场,追求广告效益,而乱用谐音,混淆概念等。这些行为对于那些正在求知的中小学生或标新立异的青少年影响较大,他们接受能力强,一旦接受,很容易造成以讹传讹。
另外外来语言,特别是英语,对汉语语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英语的语法结构和语序干扰了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序,导致语序颠倒,改变汉语的语言习惯。而且在语言交际中出现了英汉、符号、字母等相互混杂,使汉语面目全非,改变了汉语的语法结构,造成汉语的异化。
最后一点就是人们对于语法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以及方言的影响,有些句子就成为了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习惯用语。
对待这种种现象,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有人认为应该一概否定,说“不合语法”,有碍于汉语规范化。我觉得这种态度过于简单化了。语法,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习惯。套用鲁迅的话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语法也是如此:原来本没有这种说法,但说(写)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语法”。语言是一种现象,它也像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时刻变化着。特别是当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这种变化尤其明显,突出的表现是求新心态。所以,网络语言种种变异的现象是社会的一种自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健康、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