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_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

祝智庭顾小清

【摘要】我国中小学正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其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依靠信息素养技能,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交流、问题求解和研究。并进行终身的持续学习。本文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厘清,认为信息素养是思维、决策、问题解决和交流的基础,信息素养是不同维度的文化的体现,信息素养的培养是要在一定的经验框架中逐层推进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素养,能力发展,文化观,经验框架

一、信息素养:综合能力的基础

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在当今这样一个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社会是日益重要的一种素质。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丰富,使得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多样的、充分的信息选择,这些选择包括学术生活、工作场所以及个人生活中的。利用图书馆、社区、专门机构、媒体和Internet,以及日益增加的其他来源,信息以其未经过滤的本来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信息的确定性、有效性、可靠性等等。另外,我们还能通过多媒体获得信息,包括图片、声音、文本等等,这些新的媒体形式不可避免地对人们评估信息、理解信息产生了新的挑战。信息质量的不稳定、信息数量的无限扩张,都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问题。如果不具备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的充裕本身并不足以创造一个拥有更多知识和更有见识的公民。

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目前有多种说法。从理性上说,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信息伦理三方面。

●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

●信息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操纵信息工具的能力,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等。

●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但是,在信息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三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有人提出了一种过程性的信息素养结构,俗称信息素养的六大技能:

●确定任务:描述信息问题和确定信息需求(为了解决该问题需要什么信息);

●决定策略:识别各种可能的信源并选取最佳信源;

●搜索获取:探明信源的位置并从中提取信息;

●加工利用:感受、解读、提炼相关信息;

●合成展示:整合多种信源的信息,组织和构建便于交流和展示的信息作品;

●鉴赏评价:判定信息作品的效果和评价信息问题解决过程的效率。

图1信息素养作为能力基础

在现代社会,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水平维度看,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如图1),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难明白,当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正是受到这种信念的驱使。从垂直维度看,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是因为,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更好地自我导向,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二、信息素养:一种新的文化

信息及技术素养,从通俗的意义上讲,是功能上的技术性技能。但是事实上从更宽泛的角度上说,信息素养应该看作是一种新的信息文化,从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到知道如何访问信息,到批评性地思考信息本身,到信息的技术构造,到其社会的、文化的甚至是哲学上的情境和影响力,这些对于现代信息社会的受过教育的公民是必需的。

如何将信息素养理解为一种新的文化?这可以从七个不同的维度来理解。

[3]工具文化,也就是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这些工具包括软件、硬件和多媒体,是与每个人的教育、工作和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这可以将计算机基础和网络的一些应用,以及算法的基本概念、数据结构、网络拓扑和网络协议添加进去。

资源文化,也就是了解信息的形式、格式、存放位置和访问方法的能力,特别是每天都在扩展着的网络信息资源。在实践上这与信息文化的概念是一致的,并且还包含资源的分类和组织。

社会结构文化,也就是了解信息是如何适应社会的,是如何产生的。这意味着了解信息是如何适应到社会生活中的,了解机构和社会的网络,如大学、图书馆、研究机构、公司、政府职能部门等等,是如何创造和组织信息和知识的,以及信息产生的社会过程,例如学术研究报告是如何发表的,邮件列表和兴趣小组之间的关系等。

研究文化,也就是了解和利用与工作和研究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对于研究程度的教育来说,包括与专业有关的分析、综合和模拟等软件的使用,包括了解这些软件功能概念等方面的局限。

出版文化,也就是以电子形式、文字形式和多媒体形式格式化和出版研究成果的能力,包括通过WWW、电子邮件、分布列表和CD-ROM,将自己的思想向电子受众和电子学术团体进行介

绍。写作的形式总是由写作工具和受众所决定的,计算机工具和网络受众也就代表了写作的变化。

新技术文化,也就是适应、理解、评价和利用不断涌现的信息技术革新的能力,以便不受限于过期的工具和资源,并且能够做出适应新技术的明智的决定。显然这包括理解技术应用的人类、组织和社会环境影响以及评价的标准。

批判性文化,也就是批判地评价信息技术的智能、人类和社会的优缺点、能力和局限、效益与费用。这需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例如,算法思维、数学的蕴涵式和西方科学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如当前对技术的哲学论争,人工智能的有关思考等);以社会政治的眼光看待问题(如信息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发展全球性信息基础设施的政治问题等);以文化的眼光看待问题(如虚拟生命,将人类本身根据信息处理的机器来定义等)。

如果我们从这种多维文化的角度去认识信息素养,那么我们推行的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对技术能力的超越,信息技术能力只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必需的、底层的能力。

三、信息教育:从技术到智慧的转化过程

基于上述对于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到了信息教育的大框架中来考虑。信息教育有着不同的层面,学会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可以看作是学会以多种方法利用信息的过程:从信息技术的娴熟到信息利用的娴熟直至利用信息发展智慧。

在信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是逐层推进的,从技术的娴熟直至灵活地应用信息。信息教育包括完整的信息经验,学生需要以多种方法掌握信息素养,需要在实际问题中真正掌握信息素养,利用信息素养技能解决问题,理解在具体的情况下需要什么信息、怎样获得和利用信息、将信息素养内化上升为智慧。我们可以借用布鲁斯提出的信息素养七层观来说明这一过程。

[4]图2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框架

1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信息教育的起点(见图2)。

在这一经验框架中,信息技术处于中心,信息技术是进行信息访问和交流的核心,是关注的焦点,而信息是客观的,是外在于信息访问者的。技术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使得信息可访问,或使之能被认识到。技术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被告知,能够处理寻找到的信息。在这种意义上说,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是,人们能够依赖技术强化对信息的访问。概括地说,信息技术素养的掌握方法是依赖于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而获得信息素养。从这一角度出发,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能够对广泛的信息环境进行浏览从而获得高度信息知晓的人。因此,从这一角度解释,那些能够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团体,其成员也就可能具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