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当前,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结合人文资源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从而形成满足人们旅游需求的旅游景观及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美化资源环境,创造收益,改善民生,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齐齐哈尔作为全国湿地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扩容。

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

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特色性原则。

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

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

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

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

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

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

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

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

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

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

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

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

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

在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要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

从旅游实际情况看,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

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昂昂溪古遗址,将军府遗址)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大学园区、和甘南兴十四农业科技园,雅尔赛新村旅游区。

其次努力开发旅游项目。

自然温泉资源,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

使旅游开发呈现良好势头,串联起一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

我们应将单一的“I”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寺庙、温泉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

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突出特色旅游环线。

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

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

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

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

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

景区也是这样,要突出文化内涵,特别是民族和地方特色。

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

有些旅游景点
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

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

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

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

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有些保护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

对文物的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盲目的开发项目,是小农意识。

就像农民在家养殖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自然造成的污染则全然不顾。

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自然景观破坏,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捧着金碗去讨饭。

3、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

利用自然与人工景观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得的。

这样的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

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4、为开发而保护,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

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

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的几十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最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

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

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最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最好这两个标的。

第一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

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最后确定开发单位。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完全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

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

三是完全由政府为主体开发。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重头戏。

利用我们最大的资源,与周边城市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形成规模化,多元化旅游开发项目。

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

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

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

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

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

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

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

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

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

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

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

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

只有当地群
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

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几大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

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

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

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

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

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

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

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

像甘南兴十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成为主要旅游景观。

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

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

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

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

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

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第一是直接系统。

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

第二是介入系统。

如交通运输、机场、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

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

第三是支持系统。

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

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

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

典型的如嫩江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

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

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

第一是环境意识。

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

第二是文化意识。

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

第三是可识别性。

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

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

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齐齐哈尔富有江、湿地,水景资源丰富。

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

在文化建设中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

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独有的精神风貌。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

对我们而言,主要是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

上海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

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证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

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

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完全是货真价实的。

如果我们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

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

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

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

真正体现本地区民俗食风,举办美食节,使游客们品尝真正的美味佳肴,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

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佳、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齐齐哈尔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