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浅析《边城》论文
![浅析《边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c554d93d0d233d4b14e69d9.png)
“边城”的风景——沈从文乡土小说解读一、作者简介:《边城》这一部小说的作者是沈从文,他是一名不一样的“乡下人”,是一个出身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的“乡下人”。
作为一个作家,沈从文在短短的二十余年的创作时间里,结集作品80多部,为现代作家中成熟最多的一个。
而作为一个乡土作家,沈从文始终离不开湘西这个世界。
同时他也是一位性情之人和坎坷之人。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
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二、《边城》简介:这部小说它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边城”:异城的风情《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
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
本文主要有两种方式:1、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
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2、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b77fe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78.png)
小说《边城》赏析小说《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说《边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边城》赏析篇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出身于行伍之家。
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
二是表现湘西世界。
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
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
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
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
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
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
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情绪的体操。
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da5d5d690c69ec3d5bb75ee.png)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边城》乡土中国的情感载体
![《边城》乡土中国的情感载体](https://img.taocdn.com/s3/m/caf65f1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5.png)
《边城》乡土中国的情感载体《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
这部小说以农村为背景,描绘了乡土中国的情感世界。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沈从文成功地将乡土风情融入了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1. 背景与故事情节《边城》以大江南北的乡村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个乡村家庭的命运故事。
故事围绕着乡村青年宁次郎和千秋之间的爱情展开。
宁次郎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青年,千秋则是一个已婚并有孩子的妇女。
尽管两人深爱彼此,却因为道德和伦理的约束,无法真正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被彻底压抑,甚至悲剧地终结。
2. 乡土情感的展现《边城》通过真实的乡村生活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乡土中国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乡村的自然环境、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成为塑造人物情感的重要元素。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都与乡土环境息息相关。
乡土情感的表达往往是质朴而深刻的。
宁次郎对千秋的爱情坚贞不渝,体现了乡村人热爱和忠诚的品质。
千秋为了家庭责任而放弃了对宁次郎的爱,体现了乡村人孝顺和牺牲的情感特质。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情感特点,使得乡土的情感得以丰富地展示。
3. 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与呈现《边城》对乡土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展示。
小说中生动描绘了乡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传统价值观念。
乡村的民俗节日、农耕劳动和传统习俗等元素贯穿了整个故事,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背景。
读者通过阅读小说,不仅能够了解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能够深入感受到乡土文化所蕴含的情感力量。
乡土文化在《边城》中得到了尊重和呈现,其中既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描写,小说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多元的乡土中国,激发了读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热爱。
4. 乡土情感的意义与价值乡土情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
乡土情感的展现可以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读者对家园和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ead964df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7.png)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摘要:沈从文对湘西生活的回忆性书写是他众多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部分,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不是一个封闭的乌托邦式的桃花源,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世界,那里人们的生活在战争与时代变迁的影响下显出颓败与堕落。
本文深刻剖析沈从文在不同时期乡土小说中对湘西世界的描写,并发掘沈从文作品对于人性的关注,对人与自然灵性相通的讴歌。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一、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沈从文创作时期所处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我国社会的动荡时期。
沈从文在生活的都市中见惯了人情冷暖,他成了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乡下人”,故乡成了他精神上的净土,但几次回乡却发现物是人非,正如之前谈到对他一次又一次地重视记忆中的故乡,他看到社会变革冲击下湘西的变化与人们的堕落,他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索,并且将重建乡村世界与湘西自治的愿望倾注到他的作品中。
他不仅让我们读到自然与人给我们的启示,也企图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让我们正视我们所处的环境。
二、沈从文不同创作时期的湘西世界1.初期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从文自传》和《边城》从《从文自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少年时对家乡的记忆,如《我所生长的地方》中是这样写的“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常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都应当明白‘镇筸’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的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
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
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村庄走去,同农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一什之利。
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武术的神的侍奉者。
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皆有兵役……”(沈从文,1992)我们可以看到,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大致是这样的,人们守法敬神,遵从古礼,甚至连兵卒都“纯善”如民。
不难看出沈从文记忆中的家乡人事有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是一种和谐尽然有序的状态。
同样沈从文的《边城》留给大家的印象相似,可却又有本质的不同,即沈从文笔下的茶峒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现实世界,一条河打通了它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去附近的城镇赶集,庆祝节日,村民们同样按照古老的遗风生活,可这里不只有美好,仍然有苦难,这里的湘西世界似乎更加有魅力,因为这个地方是存在的,并不是桃花源那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https://img.taocdn.com/s3/m/49335a47336c1eb91a375d40.png)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摘要:人性是沈从文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
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
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集中体现了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美,其着重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典型人物的刻画、诗化艺术手法的烘托三方面来表现。
尤其是其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灿烂。
关键词:乡土小说,人性美,生命价值序论纵观沈从文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人性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等人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
描述了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的生活。
”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的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一生向往美好的人生,并借助自己故乡湘西山水的优美来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在山水之际、草木之间无不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抒发和灵魂的荡涤。
沈从文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乡土题材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占了主要位置。
沈从文怀着对湘西苗乡的深情厚意,写出了湘西苗族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纯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自然风光,绘制了一幅秀美别致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
沈从文以他清醒的头脑,独特的思维方式描摹了自己眼中的湘西人、湘西情。
作者曾说,“我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性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就是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人性美。
《边城》一部揭示乡土生活的小说
![《边城》一部揭示乡土生活的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fb2588c4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e.png)
《边城》一部揭示乡土生活的小说《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所著的一部小说,深入揭示了中国乡土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小说展现了乡村中的人物形象、社会环境以及困境与希望。
本文将以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探讨为主线,来剖析《边城》所揭示的乡土生活真相。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民国时期的云南边境小城,以马晓星作为视角人物。
他是一个乡亲,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小说以描述晓星的成长经历为主,通过他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乡村的生活方式、态度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沈从文以边城小镇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了人情味和乡土特色的社会景象。
首先,小说以真实的细节呈现了乡村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例如,对于庙会、孝道等重要传统习俗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鲜活而具体的,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其次,小说在揭示乡土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述说和事件的叙述,沈从文揭示了贫穷、温饱、封建礼教等问题在乡村社会中的普遍存在。
这些问题成为小说中人物成长和奋斗的动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农村社会的发展和改革。
进一步地,小说通过对家庭和爱情的描写,展现了乡土生活中的人性与情感。
小说中的家庭观念和爱情观念,具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通过晓星和亲人、情人之间的关系,读者可以感受到温情和人性的力量,同时也使得乡土生活更加具有情感共鸣。
最后,小说揭示了乡土生活中存在的希望与困境。
虽然乡村社会中存在着贫穷、封建和歧视等问题,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他们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生活,展现出了无尽的希望与潜力。
综上所述,《边城》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描写和丰富的主题,成功地揭示了中国乡土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说通过对乡村社会的细致观察和剖析,让读者更加真实地了解了乡土生活的本质和现状。
沈从文的乡土
![沈从文的乡土](https://img.taocdn.com/s3/m/89ce4f2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8.png)
沈从文的乡土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重要人物,他以优秀的文学才华和对乡土生活的独特感悟闻名于世。
他的代表作之一便是《边城》。
《边城》以陕北的乡土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于边陲少数民族以及蒙古族文化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纯朴而真实的乡土世界。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家族故事,以乡土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环境、人民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沈从文乡土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农民的深入观察和对乡土情感的真实表达。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陕北的自然景观,描写了丰富多样的农耕生活,同时也抒发了对于乡土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深情。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敬意。
他描述了他们的辛勤劳作和对土地的依赖,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希望。
他们虽然生活简朴,但却心怀宽广,乐观向上。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支撑起了整个村庄。
乡土文学不仅仅是对农民的描写,更关注于乡村的整体生态与社会关系。
沈从文在小说中恰如其分地揭示出了边陲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描绘了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合作,也展示了他们之间的误解、冲突与矛盾。
《边城》还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乡土女性的形象。
在乡村社会中,女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既是家庭的中心,也是社会的支撑。
沈从文通过对于女性的塑造,展示了她们的智慧、勇敢和坚韧不拔。
她们虽然身处乡村,却具备了与现代社会同样重要的内涵与价值。
正是在乡土文学的熏陶下,沈从文用他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丰满、真实且充满诗意的乡土世界。
他用真实的笔触,揭示了乡土生活的美好与艰辛,更深刻地抒发了对土地与人民的深情。
他通过描写乡土的方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畅想,也展现了对人性的思考与赞美。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凭借其独特性和优秀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
他的小说不仅让读者洞察了乡土生活的真实与丰富,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社会的重要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成为了对于乡土文化的珍贵瑰宝。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aba5035f90f76c660371a30.png)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摘要:沈从文凭借大量描绘故乡湘西的小说而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乡土作家之一,《边城》更是他乡土叙事的高峰之作。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以鲁迅为首的乡土小说的审丑,沈从文是以审美式的创作在乡土文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贡献了很多独特的优秀乡土小说,因此本文将重点以《边城》和《长河》为例,探讨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
关键词:湘西;风情;乡土;牧歌乡土小说发端于20年代的鲁迅创作,主要的特征是在异地用回忆的手法写故乡的人和事。
在实际的创作中,以鲁迅为代表的揭露封建文化对农村精神异化的迫害,以便引起疗救的希望的一派,著作颇丰,成为2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流发展。
但除此以外,仍有一些别的理念,比如周作人对于乡土文学的看法是要在描写故乡风土文化的过程中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被茅盾等左翼作家所不赞成,然而周作人的理念并未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
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且融汇在作品创作中的作家是沈从文沈从文1922年从湘西来到北平后,几经波折于1924年开始从事创作,起初的作品多以军队生活和湘西下层民众生活为题材,奇异的生活经历和湘西社会风俗引起了读者和文坛的注意。
虽然艺术上比较幼稚,人物类型众多而面目模糊,题材宽泛却不深入,情趣诙谐却意旨不深,但仍给北平带来一股湘西的异域风,给在都市挣扎的人们一个喘息的机会。
也是1924到1927年的这段幼稚之作,奠定了沈从文后来的创作题材和风格发展方向。
1928到1930年,是沈从文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代表作《萧萧》《柏子》,主人公形象开始生动起来了,不再是面目模糊,对题材的挖掘也较第一阶段深刻。
1931年到1938年,成熟阶段,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了,本文要探讨的《边城》和《长河》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表达了他对湘西社会独具特征的思考。
1939年至1949年,沈从文创作的后期阶段,此阶段并没有延续之前的湘西创作,更多的是沉浸于对社会人生的内心关照中。
边城乡土文学经典读后感
![边城乡土文学经典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e7e500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1.png)
边城乡土文学经典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边城》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个宁静而淳朴的世界。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宛如一幅生动的湘西风情画卷,缓缓在我眼前展开。
故事发生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那里有着清澈见底的溪流,古老的渡船,翠绿的山峦,还有那些善良、质朴的人们。
翠翠,这个像小鹿一样活泼灵动的女孩,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她总是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她的爱情,如同那纯净的溪水,清澈而又带着些许的懵懂。
傩送二老,那个勇敢豪爽的青年,在月夜里为翠翠唱情歌的场景,让我不禁心生向往。
那歌声,仿佛穿越了时空,萦绕在我的耳边,带着无尽的温柔与深情。
茶峒的生活,简单却又充满了温情。
老船夫守着那艘渡船,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他的眼神却始终透着善良和慈爱。
过渡的人,有的扔下一枚铜钱,有的则硬塞给他一把烟叶,而老船夫总是不紧不慢地收下,嘴里还念叨着感谢的话。
还记得书中描写的端午节,那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人们早早地起来,准备着龙舟竞渡。
河边挤满了人,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手里拿着粽子和香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翠翠,就在这人群中,寻找着那个让她心动的身影。
她的羞涩和期待,被沈从文先生描绘得如此细腻,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她那小鹿乱撞般的心情。
还有那白塔,静静地矗立在溪边。
它见证了茶峒的兴衰,也见证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当雷雨交加的夜晚,白塔倒塌的那一刻,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仿佛那不仅仅是一座塔的倒下,更是一种生活的改变,一种岁月的流逝。
书中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更是让我陶醉其中。
那清澈的溪流,水中游弋的鱼儿,溪边的垂柳,山上的翠竹,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图。
我仿佛能闻到那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那微风的轻抚。
沈从文先生用他的笔,将这片土地的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这片陌生的土地产生了深深的向往。
合上书本,我的思绪却依然停留在那个美丽的边城。
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世界看乡土文学创作——《边城》赏析
![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世界看乡土文学创作——《边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610fc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2.png)
从沈从文的田园牧歌世界看乡土文学创作——《边城》赏析沈从文是著名的乡土作家,他的作品《边城》是一部典型的乡土小说。
《边城》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讲述了在乡村背景下的人物故事。
作品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写了乡村的生活现状、乡村人民的习俗、乡村社会的变迁等,并以此来反映乡土社会的现实。
在《边城》中,沈从文运用了许多乡土文学创作的特点,如农村自然景色的描写、乡村生活的描写、乡村人民的习俗和风情的描写等。
通过这些元素,沈从文使《边城》成为一部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的作品。
沈从文、韩少功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
![沈从文、韩少功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6c32de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0.png)
沈从文、韩少功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沈从文和韩少功都是中国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在比较研究两人的乡土小说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一、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大都是写在他早年在湖南乡间生活时的所见所闻,如《边城》、《围城》等,其文学风格多样,既有散文式的叙述,也有小说式的叙事,还运用了地方方言与文学家专有的语言。
韩少功的乡土小说则较为现代化,写的多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如《黄土地》、《丰乳肥臀》等,他的小说常常采用独特的幽默手法,充满讽刺和讥讽的气息。
同时,韩少功的小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反映和探讨,比较强调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二、主题和内容沈从文的乡土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传统南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主要表现的是传统文化的美好之处和人性的复杂性。
如《边城》、《围城》等更多的是叙述女子的成长经历,在其小说中经常出现性别问题,主要涉及到南方女性的成长、婚姻、家庭等生活状况。
韩少功的乡土小说内容丰富多彩,比较注重当代城乡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的小说不仅涉及到农村革命和生产、家庭关系等问题,也涉及到了当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如《黄土地》中描写的市场经济改革、如《丰乳肥臀》中描写的女性的角色与地位等。
三、人物塑造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人物形象更为多样化,主要塑造的是女性形象,如《女神》中的孙晓芳,是一位乡村女教师,她坚强的个性和品质展现出了南方女性的坚毅和聪明。
《围城》中的贾桂琴,则是一位特立独行、爱自由的女性代表,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
韩少功的乡土小说中,人物形象更具有象征意义和讽喻性。
如《黄土地》中的王寡妇,代表了农村劳动妇女。
在小说《丰乳肥臀》中,也描写了很多充满讽刺和幽默的男性和女性形象,如土皇帝、林如海等,他们的形象极具时代标志性。
综上所述,沈从文和韩少功的乡土小说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但都反映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多重变迁和面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乡土风及其影响-本科论文定稿版
![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乡土风及其影响-本科论文定稿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5244f14afe04a1b071de39.png)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乡土风及其影响On Shen Congwen's novel "Border Town", the local customs and its impact院系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0级姓名刘梅学号20101010600指导教师单位玉林师院教育系指导教师姓名范文卿指导教师职称讲师目录封面 (1)中文论文标题 (2)中文摘要 (3)中文关键词 (4)论文正文 (5)注释 (6)参考文献 (7)英文论文标题 (8)英文摘要 (9)英文关键词 (10)作者签名浅谈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乡土风及其影响汉语言文学刘梅指导老师:范文卿[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湖南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
他的代表作《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出了绵延千里的沅水流域的风光;创造出了闪耀着纯真性格的人物,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营造出了淳朴和谐的社会气息;刻画出了湘西充满魅力的民俗。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民风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作家的创作。
[关键词]民族特色;民俗民风;自然景物;影响湘西位于湖南西部,是云贵高原和雪峰山之间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被历代统治者称为“中国的盲肠”,也是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沈从文这位从湘西土家苗族山寨走出的“乡下人”,用他手中的笔构筑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
《月下小景》、《八骏图》、《长河》……无一不涂上“湘西”的标记,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1934年问世的《边城》。
它有如一幅美丽的自然山水画,一桢趣味盎然的湘西人情风俗画。
沈从文说:“我的作品稍稍异同于同时代的作家之处,在一开始写作时,取材的侧重在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流域。
乡土文学第二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乡土文学第二节沈从文的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b608ad6927d3240c8447ef8f.png)
• 三、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文体与结构 • 沈从文说他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便 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体现了一派清波的风貌。 • 他喜欢把自己即便颇为成熟的作品也称为“习 作”,除谦虚之外,尚有二义:他不断地探索 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地突破自己,“失败了就 换个方法再来,作对了也决不停顿在已有小小 成就上”;他要打破“理论”、“指南”、 “作法”一类书的框套,把小说创作当作没有 典范的典范,并一度用以作为在大学教小说习 作课的举例。
• 这就产生了他的小说结构变化多端、灵活自如、 自由活泼、奇笔屡见的特色。 • 他的作品,或叙事带出抒情,或记游展现风俗, 或敷衍佛教故事洞见人性,或进行心理分析披 露生活哲理,间杂以日记、书信、山歌,往往 以一种体式为主,自由地交织着多种笔墨,令 人若睹一派泉源,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或 若驾一张“桃源划子”,上游曲折沅水,溪流 萦回,群峰竞秀。古人称小说“文备众体”, 沈从文善于驱遣多种文学体式的因素,使之搭 配、交织、融合,从而使其结构体制非常活跃, 千姿百态。因此有人称他为“小说的魔术家”。 (杨义语)
• 返朴归真的人生倾向,往往伴随着吟咏自然的 文学趣味。 • 他的作品浸润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意识, 鬼斧神工,非人力能及,在自然奇迹面前, “最聪明的行为,就只有沉默,崇拜。” • 《牛》中那头被主人打伤的牛,忠厚老实,毫 无怨怼,做着一头牛所能做的“最光荣的梦”: 主人穿新衣,自己角缠红布,欢快地在寨里走 着。 • 万物已被灵化,灵化了的万物反而和人有一种 亲和力。 • 沈从文从大自然中发现“神性”,不过这种 “神性”是和“人性”相通的,
浅析《边城》中的风土人情
![浅析《边城》中的风土人情](https://img.taocdn.com/s3/m/9acfbaf3cfc789eb162dc8ad.png)
浅析《边城》中纯朴的乡土人情发表于1934年的《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纯朴的风土人情:借助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体现了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和农村的纯朴。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这片土地是从未受到过儒家道德传统影响的桃园之地,也从未受到过工业文明的污染。
在这里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平静地生活在这片安静的土地上;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由于唱歌比不上弟弟,憨厚的天保大老黯然退出了与弟弟“争夺”翠翠的竞争;这里充满了浪漫的气息,青年男女完全可以抛开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抛开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紧身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在边城中,到处洋溢着纯朴的乡土人情的气息。
安静的边城土地上没有以强凌弱的现象,于是年迈的祖父与年幼的翠翠能够平静地生活。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白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
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在那安静的边城里,祖父和翠翠是一个极弱的群体。
但是他们能安然无恙地,平平安安地生活着,在屋前塔下种一块小小的地,靠着一小点渡船的收入,这样就给了他们一个安乐的生活环境。
这是一种农业文明的体现,一种美好的乡土文化的传承,一种特色的乡土文化的赞扬。
正因为有这种纯朴的思想和世界,他们能快乐的生活着。
安静的边城土地上没有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
天保大老,对翠翠的爱是深刻的,是真诚的,他想尽办法去争取翠翠,又是走车路,又走马路。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
![浅谈沈从文乡土小说的风格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c05d10f10a6f524cdbf8502.png)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摘要]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
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沈从文风俗人情造境艺术一、风俗人情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
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
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
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
《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
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4b884c6cfc789eb162dc8a1.png)
江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指导老师:熊春芬老师学生姓名:陈艳学号:08310410301002院系:继续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摘要关键词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目录摘要关键词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 (3)二、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 (4)(一)、洋溢的牧歌气息,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中国乡土抒情模式 (4)(二)、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 (8)(三)、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 (10)参考文献 (13)试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艺术价值内容摘要:沈从文一生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创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洋溢着田园牧歌气息,促进了抒情小说的散文化、诗化,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牧歌气息乡土小说湘西世界艺术价值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原名沈岳焕,汉族,但有部分苗族血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一、沈从文的创作历程沈从文一生创作的作品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较多的一个。
沈从文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24-1927年是沈从文的试笔和模仿阶段,他受周作人、废名等影响,多写些怀乡忆旧之作,寄托对乡土的愁思,其文化意蕴浅显凌乱。
1928-1931年,沈从文主要在上海,他一扫往昔作品中的感伤情调,纪实倾向,转而凸现湘西世界蛮荒自然状态和原始初民的神性、强力、元气以及旺盛的情欲,让读者领略湘西世界的奇幻和浪漫,原始初民的自在与强健。
他的地方意识开始觉醒并得到强化。
1931年秋,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在青岛大学任教。
沈从文社戏阅读理解
![沈从文社戏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63c821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7.png)
沈从文的《社戏》阅读理解沈从文的《社戏》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的小说,讲述了作者在湘西乡村观看社戏的经历。
这篇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诗意的语言,展现了中国乡村生活的美好和纯朴。
在阅读理解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主题思想《社戏》的主题思想是探讨乡村生活的美好和纯朴。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湘西乡村的美丽风景和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
沈从文通过社戏这个载体,传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乡土文化的敬仰。
二、人物形象《社戏》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的个性特点和生活态度。
其中,主人公双喜和七斤是作者着墨较多的形象。
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良可爱的孩子,他的形象体现了乡村孩子的纯真和善良。
七斤则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农民形象,他代表了乡村劳动人民的形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质朴。
三、艺术特色《社戏》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
首先,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其次,小说的语言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意。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此外,小说的结构也非常严谨,情节紧凑、环环相扣,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整个故事。
四、文化背景《社戏》所描写的湘西乡村生活是中国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和落后,但乡村人们却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民风和传统文化。
沈从文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了他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失落和无奈。
五、思想意义《社戏》所传达的思想意义非常深远。
它告诉我们,在喧嚣纷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灵和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不要让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消逝。
沈从文的《社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让我们在欣赏美好故事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老人是沈从 文经常表现的人物形象 。
在湘 西 的山水风 景 中 ,小女儿 烂漫 如
在 金钱物 欲 的控 制下 ,仍然 追求 真诚 的爱 。 《 柏子》 集 中描 绘 的是水 手柏 子 用一个 月挣来 的辛 苦钱 和他相 好 的
而 美 丽 的 姑 娘 。 小 说 《 巫 之 爱》、 神
塘金 ・ 豹子 ・ 与那 羊》 赞美苗族青年在
沈 从文 作为 一个 理想 主义 者 ,在 作品 中表现 了对美 的刻意追求 。他 说 : “ 么叫真?我倒不大 明白真与不真在 什 文学上 的 区别 ,也 不 能分辨 它在 情感 上 的 区别 ,文 学 艺 术 占领 有 美 与 不 美。 ”在沈从文的作 品中淳 朴的 民情 民 风 、优 美 自然 的湘 西风 情 画 , 。就 如沈从 文在 《 城》 中所 边
说 的 “ 要 的本 是 一 种 ‘ 生 的 形 所 人
式’ ,一种优美 、健康 、 自 ,而又不 然
悖乎人性 的人生形式 。 ” 青 年男 女 的爱情 作 为优美 人性 的
农 民的 描写 ,小说 《 牛》 是其 中的一
篇 。大伯 耕 田时 ,无 意 中把 小牛 的后
浅 沈 文的 土 说 析 从 乡 小
郑州工业 贸易学校 杨 彦
摘 要 :沈从文是 中国文坛上著名 的小说 家, 的小说 清新 、朴 实、 自然。特 别是 关于湘西 乡 风情的小说 ,以表现人 性为 中心 ,传递 他 村
出 者原始 古朴的人生审美理 想。对善 良淳朴的民风 民情等人性 美的讴歌 、对美的刻意追求和作 品中展现 出的浪漫 色彩是 沈从文 乡土小说 中 作 重点表现 的内容 。
关键词 :沈从文 ;乡土小说 ;人性 美;美的追求 ;浪漫情怀
沈 从文 在 中国现代 文学 史上 是一
俐 ,是 人类 天性 的真正代 表 ;老爷 爷 世故 如松 、刚强如 石 ,人生 沧桑 、生 活磨难 并不 曾损蚀 他们 的淳朴 ,那 么
放肆 而 又温馨 ,临别 时 的嘱 咐不是 逢 场 作戏 ,而是渗 入 了同情 、关爱等 人 性 的内容 。一 个 是 单 身游 荡 的 水 手 ,
史》 仨 三》 俪 后》 等 一大批 作 、 、
品中所 流 露 出来 的 自然 纯朴 的人 性 、
生命 的健康 和 自由 、爱 情 的纯 真与 热 烈 ,只有在 这一 片土壤 上才 能够 自然
地 生长 。天真娇美 的少 女和饱 经风 霜
的 主人 公对 人生 的美 的寄 托和作 家 在
文 中的抒情 结合有 致 ,充满 着诗 情 画
理想 。
城= 《 》 、 长 、 ( ( 小 阿黑
爱情上 的热情 、勇敢和诚实 。 萧萧》 中萧萧对 于婚姻 ,是 以天然 的人 性来
对 抗 。在 人性 与礼法 制 度 的对 抗 中 , 沈从文写的是人性 的胜利 。 湘 西小镇 上水 手和 妓女 ,也是 沈 从 文笔下 常常 出现 的人物 。这些 人物
(沈从文小说 选集 ・ 记》 自小谙 熟 《 题 )
沅水 流域 的乡俗 民风与哀 乐忧 愁 ,形 成 了他笔下独特 的湘西边地风情 。
一
、
沈从文 乡土小说中的人性美
对 土地 的深厚眷恋之情。
二 、沈从文乡土小说 中对美的追求
在沈从 文 的小说 写作 中 ,他 所 描 写 的是原始 淳朴 的 民风 、下层 劳动 人 民的人性美 ,寄托 了作 者 的人 道 主义
了 ,可愈后 的小牛却被政府强 行征用 。 大 伯很 后悔 ,甚至 觉得 当时 应该把 小 牛 的脚 打断 ,这样 牛 就 不会 被 征 用 。 小 说 中 ,大伯 把牛 当成 了可 以交 流 的 对 象 ,他们在 劳作 中建 立起 了亲 密关 系 。主人公 大伯 的善 良 、勤 劳 以及对
却 表现 了他们 单纯 、率 真和 质朴 的 内 心世界 。 沈从 文在 小说 中还 有对 普 通湘 西
人 ” 自居文坛 。沈 从文 在乡土作 品 中 构筑 的乡土场 景 、梦幻般 的湘西 风俗 人 情令 广大读 者沉 醉 ,同时作者 也在 乡土风 貌描写 中,寻找着 自己在都市 生活 中失落 已久 的 “ 乡下 人” 的旷 达
族传统 美德 的集 中体现 。这些 少女 和 老人的形象成 了作家人性 理想的象征 , 在他们 身上 没有都 市文 明的 污染 ,是 自然 化育 了他们 的灵魂 ,塑 造 了他 们
个 是沦 落 的妓 女 ,相 同的命 运把 他
们 维系 在一起 ,他们 需要 得 到精神 上 的寄托 和慰藉 。虽然 是两 个 身处下 层 社会 的人 ,但 在对他们 的感情 描写 中 ,
小 牛的照顾与爱护体现 了农 民对劳 动 、
歌 、星夜 的幽会 ,仿佛 《 经》 中那 诗
种男 女欢悦 的歌声 。像 浪漫 主义文 学 经 常表现 异域边 地生活 一样 ,沈从 文 经 常描 写 湘西 苗族 青 年 的 爱情 生 活 。 地朱》 中少年龙朱有天生 的容 貌和高 尚的道德 ,因超众 的俊 美得 不到 爱情 而苦 恼 ,最 后终 于用歌 声得 到 了大胆
一
位有着 杰 出贡献 的作 家 ,由于他 对湘
西生活 的熟悉 ,使浓 郁 的原生态 生活
风情展 现在 了小说创 作 中。早在 二 十 世纪二 十年代 ,鲁 迅在 《 国新 文学 中 大系 ・ 说二集 ・ 言》 中就界 定他 为 小 导
“ 乡土作 家” 。沈从 文也 始终 以 “ 乡下
忠厚善 良、慈爱可 亲 ,是 我们 古老 民
脚 弄伤 ,他费尽 功 夫终 于把 小牛治 好
他 在 回顾 自己的 小 说 创作 时 说 : “ 笔下 涉及的社会面虽 比较广 ,最亲切 熟悉 的或许还 是我 的家 乡和一 条延 长 千里 的沅水 ,及各 支流分 乡村人 事 。 ”
集 中体 现 ,在 沈从 文 笔 下如 诗 如 画 。 英俊 的少年 、美丽 的姑 娘 、山 间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