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合集下载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认识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认识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认识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认识是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已经经历了从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转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首先,中国认识到了自身国情的特殊性,承认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有限。

因此,中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适应自身实际情况来推进现代化进程。

其次,中国采取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改革措施,通过放松对经济的控制,鼓励企业发展和创新,并吸引外资和技术。

这种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改革措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帮助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此外,中国重视教育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中国加大了对教育体制和科技研发的投资,并鼓励创新和创业。

这些举措提高了人力资源的质量,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支撑。

最后,中国注重可持续发展。

中国面临的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因此中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加大了环保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力度。

中国还倡导推动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的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总体来说,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认识是基于中国国情独特性的,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改革、教育和技术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政策举措,中国成功地推进了现代化
进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这种认识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优势、难点及对策

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优势、难点及对策

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优势、难点及对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优势、难点以及相应的对策。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特征: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低碳、共享繁荣和安全保障。

这些特征反映了中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独特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展现出诸多优势,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等。

然而,也必须看到,当前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如人口结构变化、环境污染治理、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和建议,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创新驱动: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关键在于创新驱动。

科技创新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中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协调发展: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地区的协同发展。

绿色低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发展的共同趋势。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努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繁荣: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通过扶贫攻坚战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数亿人民的脱贫致富目标。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民共享繁荣。

安全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和稳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军队战斗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论文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原因和特点,并分析这一道路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和选择1.1中国历史传统的独特性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都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因此,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立足于自身文化传统,并结合自身国情来进行现代化建设。

1.2西方现代化的局限性西方的现代化过程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注重市场经济和个人利益。

在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中,曾发生了许多浪费资源、环境破坏、社会不公等问题。

中国看到了西方现代化的一些局限性,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而是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重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1.3 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是一个伟大的东方国家,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近代历史上,中国遭受了帝国主义的欺凌和侵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中国必须走上一条自主、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路径2.1开展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起点。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种中国式的改革开放,既维持了社会稳定,又满足了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2.2 注重农村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并不仅仅是城市现代化,还注重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业转型和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中国成功推动了农村现代化进程。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可持续发展,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发展的底线。

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阔而多元的文化、地理和人口资源。

在历经艰苦的探索和发展中,中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发展经验,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基础,也反映了中国政府的战略思维和长期规划。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文化的现代化与中国人民特有的传统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具有强烈的传统意识和文化自信。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不仅要发展自己的现代经济和科技,还要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中国现代化特有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仅保证了经济、政治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同时也注重了自己的文化价值和人道精神的传承。

其次,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体现在其自主的道路选择和坚持独立自主的意志。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放弃了旧国家式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经济发展理念,强调市场在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政府的这种改革思路是对自身国情的理解和对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把握,是中国现代化的独特之处。

基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中国政府选择了“四个自信”的路径,即改革开放、现代化、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中,改革开放被视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改革开放的核心是市场化,中国坚持市场发展,推动市场化改革,逐步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实现现代化也是中国的长期目标,中国政府制定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七大战略”规划并投入实施,实现大规模城镇化。

和平崛起是中国新时代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秉持“和平崛起”的理念和“和谐世界”的战略,不断推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提升。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摘要】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体现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巨大的人口规模上。

在道路选择上,中国选择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面对挑战和机遇,中国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之路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不断完善现代化道路,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

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将继续保持开放与合作,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特殊性、道路选择、背景、特点、挑战、机遇、路径探索、成功经验、可持续发展、启示、未来展望1. 引言1.1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其独特的特殊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既受益于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也面临着外部压力和挑战。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拥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资源优势,这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资源对环境的侵蚀等问题,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来应对挑战。

中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传统,这为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德治和民本,这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将是基于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实现。

2. 正文2.1 中国现代化的背景和特点中国现代化的背景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探寻现代化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歷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是指中国人们在朝向现代化
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以改革开放为主要发展思路的一种重要发展理念,也是未来中国发展
的重要着力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国家发展路线。

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国家发展
的目标和任务,积极推动改革开放,更新和完善经济体制,加快发展的步伐。

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充分考虑了本国家特点,根据自身国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专
注于新形势下经济发展,instance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点是注重特色,重视国家的实际情况,将现代科技和现代的管理相结合,注重科学发展观的道德导向,推动整体现代化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的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学化管理,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快速可持续,
内地基础设施和外部科技同步发展,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更有效地实现社会建设,进一
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在于,它突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发展方向,提供了中国现代化改造的有效保障,坚持以开放式经营方式推动发展,充
分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征和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走出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这条道路有着鲜明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

中国式现代化推行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一种以实现人民自由、平等、公正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都是为了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在经济发展上,以脱贫攻坚为中心的目标,让中国从贫困落后国家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推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国家政治体制,完善基层民主,增强人民的政治参与。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在于走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道路,这一点被世界所称道和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历史上有着长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如修筑大运河、长城、万里长江第一大桥等,在今天重新燃起的企业家精神的推动下,中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达到20年前的10倍以上。

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实现人民群众富裕的发展目标中,中国运用这一特点,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

应对全球变化,中国也在集中力量,抗击疫情,促进全球复苏,成为全球抗疫的一股重要力量。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展示中国力量的重要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不仅在于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未来也将更为具体化、大有可为。

中国式现代化将为全球现代化奠定新的基础,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也将为全球提供有力的思路与参考。

加强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实现全球共赢的新形式。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赋予的重要意义。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具有独特标志的现代化道路,包括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特点与新要求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特点与新要求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特点与新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面临新的要求。

这些特点和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首先,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呈现出了更加鲜明的特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主义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困难。

因此,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加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因此,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推动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紧迫的任务。

因此,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保护好蓝天、碧水和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的精神品质。

第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加注重全球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紧密。

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需要更加注重开放包容,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无论理论的还是实践的、经典作家思想亦或20世纪的得失成败,都必须以现代化、全球化作为视域与背景;否则,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隔靴搔痒或对空放炮、不着边际的困境。

这是我许多年前提出过的一个观点。

世界范围是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更是如此。

例如,关于中国对社会主义的选择: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在实践中又不断遭遇重大挫折与失败?中国社会主义之“特色”在根本上源于何处?如此等等。

可以说,如果没有对现代化、全球化问题的深入了解,是很难将这些解释清楚的。

一在历史上,人们曾经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

工业化,顾名思义,也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活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生产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经济的自动化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非生物能源逐渐获得广泛使用。

但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含义要比工业化更加深广:它以工业化为基础,但同时又并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而是指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整体性历史过程;其中城市化是重要标志,同时包括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以及人们心理的适应与变化等等。

①如果以机器生产的诞生作为标志,英国不但享有率先启动工业革命的殊荣,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机器动力进入工业领域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推动产生现代工厂制度。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由此产生的效果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②不是资产阶级本身有多大的魔力,而是资产阶级利用了机器生产并且推动工业革命的爆发。

工业革命的意义,借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语言来概括:是“从远古创造农业、冶金术、书写文字、城市和国家以来人类史上最巨大的转变,这个革命已经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整个世界”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111中国军转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余圆圆【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融合了丰富的内涵特征,既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独特性。

它是现代化中国和中国化现代化的统一体,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推进以及全球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因此,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将人民置于核心地位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动力,实现统筹兼顾的发展布局,才能真正把握住这条道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和全球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价值意蕴|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具有实现现代化的独特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总结与归纳,更是对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所取得成就的解释与阐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它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特色和优势,树立了中国模式的典范地位,也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指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独特的发展路径。

现代化是一种世界现象,代表着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是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修课,更是中国发展必修课。

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要求积极寻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知识社会、贫穷落后向生产发达的转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服从于一般现代化,应具有现代化的特征,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又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现代化利益至上的土壤根基难以孕育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大气。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提是中国,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处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下的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中国,所以无论是文化血脉传承还是现实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具有与别的现代化不一样的特殊性。

浅析当代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

浅析当代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

期末作业姓名张云天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号**********浅析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摘要:在当代现代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

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尝试,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做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现代化道路选择中国特色一,现代化理论的发展“现代化”这个词是20实际60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术语,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新名词。

虽然,“现代化”概念及相关理论引入我国较晚,但它所概括的历史过程很早便被我国人民所熟知。

早在“五四”运动时代,我国报刊上就已经经常谈论到“西化”与“欧化”,这里指的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化,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原有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现代化”概念的雏形很早就已经形成,但其相关理论和研究发展较晚,主要实在二战后形成的。

1960年在本箱根举行的近代日本研究会议上,美国著名日本问题专家赫尔首次提出用“现代化”这个概念作为研究日本近代历史的架构,自此“现代化”理论正式形成。

【1】早期的现代化理论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模式为核心的,它坚持一种单一的线性历史发展观,认为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着单一的现代性模式(西方社会)发生渐进变化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大师帕森斯在《社会:进步与比较的观点》和《现代社会体系》中指出现代现代社会只有一个体系,那就是以美国为领导的西方社会体系,并把美国安排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层,吹嘘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典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理论得到了发展和补充,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被动摇了,现代化理论的重点由发达国家转向了发展中国家;以现实情况为依托,探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成为了理论潮流。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

然而,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也逐渐浮现出来,即在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首先,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是由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赋予了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成为中国现代化实现的基础。

同时,中国又历经了近代以来屈辱的外侵和民族危机,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中国现代化的选择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得以形成。

其次,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在本质上,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发展方式等方面。

例如,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市场经济与政治民主相结合的方式,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选择了经济特区与外商投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这一选择体现了中国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现代化道路的理念。

此外,中国现代化的新特点还表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上。

在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上,发展必须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满意为目标,让人民群众普遍受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

这一新特点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内涵,也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道路选择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而且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了一条别具一格、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信心。

未来,中国仍将继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论述

中国式现代化论述

中国式现代化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理论模式,旨在探讨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特殊性和中国化的现代化路径。

这种探讨在中国近代史的背景下展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中国式现代化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经济发展来实现现代化,这种模式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成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典型模式。

然而,在中国这种模式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困难,例如人口多,资源有限等问题。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是从中国自身的国情出发,通过综合发展和改革开放来实现现代化。

这种思路强调发展和改革的综合性,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探讨,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路径强调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式现代化认为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文化自信可以促使中国现代化思维的独特性显现,并可以充分发挥中国战略文化的优势。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

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化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道德支持,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政治制度的改革和转型。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中,政治制度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从社会稳定开始的,政治稳定和制度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因此,政治制度改革和适应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政治制度改革中,应该通过适当的改革来修复制度的问题,并为未来的改革奠定基础。

在未来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应该保持政治制度的高度稳定,并为制度的科学性、民主性、公正性、法制性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方案。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不仅是官方和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1. 引言1.1 中国现代化的背景中国现代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封建社会固有制度的崩溃以及民族疆界的动荡。

这些问题促使中国开始寻求现代化的道路,以提升国家实力和民生水平。

中国尝试通过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建设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也标志着中国走上了一条特殊的现代化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克服了诸多困难和挑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将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宝贵的参考。

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复杂和严峻。

中国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国情,将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并向着更为美好的未来展望前行。

2. 正文2.1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过程必须考虑到人口规模和资源环境的特殊性。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和市场规模,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和资源消耗的挑战。

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对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政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路径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就是在综合考虑国情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中国的地域巨大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中国现代化特殊性的体现。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差距,这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区域发展平衡的挑战。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人口规模、资源环境、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以及地域巨大等因素,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2.2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走过了许多弯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

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在中国开放以来,面临了向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看齐还是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路径的选择。

我认为,中国选择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即通过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自身国情为依托,尊重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同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现代化。

首先,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化道路。

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中国积极吸引外资,推动外贸自由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了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使中国能够有效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其次,中国选择了西方现代化经验的借鉴与融合。

中国在开放初期,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验与管理模式,例如引进了日本的精益生产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学习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国情的独特性,因而在西方模式的基础上做出了适应性的调整,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

例如中国发展农村经济,实行特色农业,为城市工业提供了稳定的供应;同时也保持了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再次,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国家的领导力量,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关注民生福祉,积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政府通过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农村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中国现代化模式的选择还体现在中国国情的特殊需求上。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需要提高全民素质,推动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原则遵循、实践方略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原则遵循、实践方略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原则遵循、实践方略一、本文概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既把“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中国式”和基本经验三者相结合并取其精髓,又是在辩证扬弃并超越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意义上讲的。

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丰富内涵就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与时俱进的开放性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整合党的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的道路;注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把动力、平衡和治理有机统一起来的道路;把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保持持续有序生产、保护生态统一起来的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考察表明:对于后发国家而言,一个积极有为、坚强有力的执政党是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

这同样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拓展的关键。

在现代化进程中,执政党的重要作用是领导人民构建后发国家所不具备但却是实现经济赶超所必备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法律制度、产业政策、教育培训等。

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过程中,内外部约束条件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科学制订、不断完善短、中期现代化目标,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长期目标不动摇,充分发掘潜力、抓住机遇,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远见卓识和坚强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彰显了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和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人口规模巨大: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中国式现代化旨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进步,这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宏大目标。

经济长期向好:中国经济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式现代化将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对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认识

对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认识

对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探索着一条以自主创新和科技引领的现代化新道路。

首先,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是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政府在推进自主创新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包括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培养等。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已经在很多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科技大国。

其次,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特点是科技引领。

在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进程中,科技引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技引领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政府在实现科技引领方面,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等,从而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发展。

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中国政府通过推动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各领域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国现代化新道路的认识是,以自主创新和科技引领为核心,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 1 -。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走过了70年的历程,完成了从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飞跃,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现代化国家之一。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法律等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道路选择。

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需要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文明中的先进经验,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其次是中国特殊的经济现实。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对庞大的人口、巨大的地域、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欠发达的经济体系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不得不依靠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推进现代化的步伐。

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环保、人口与资源、城乡差距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更多的难度和挑战。

再次是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执行经济建设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体制的优势和功能。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具有高度的集中和行动效率,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协同各方力量,推动重大项目和措施的实施。

同时,中国政治制度也面临着民主、人权等多方面的挑战,在保持制度优势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基于以上特殊性,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采取了多种途径。

其中,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里程碑,成功地将中国引入了全球化时代,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秉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内生增长力。

论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路径与模式

论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路径与模式

论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路径与模式中国的特色现代化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将中国从贫穷落后的状态带入现代化。

但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以及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使得中国必须制定适合自身的现代化路径与模式。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路径中国的现代化路径的基本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创新”是在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方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推进企业创新,建立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其次,与“创新”相伴随的是“协调”。

协调旨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统筹。

在此基础上,中国将大力推进“绿色”发展。

主要体现在在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方面的努力。

进一步推进“开放”,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和外援投资,建立和完善国际对话、合作和治理机制等。

最终,“共享”发展理念让更多人受益于现代化的成果。

其中,国有企业在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承担了保持和发展各行各业的责任,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要不断进行改革,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治理水平。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政府引导、市场竞争、全要素组合。

在政治上,推动经济转型、促进文化多样性等,都需要政府引导。

与此同时,市场的竞争是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再分配方式。

促进市场竞争,发展具有国家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是必要的。

全要素组合方面,要成就“三个带动”,即科技、人才和资本的带动效应。

要以“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旗帜,并要发掘人才和资本的积极作用,以便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发展。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基本模式是“以城市为龙头、产业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社会为支持、人才为核心”的“六个定位”模式。

以城市为龙头意味着将城市的现代化作为基础,作为现代化中推动技术更新和创新的主要生产力。

这种模式重视产业支撑,也就是为发展先进产业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

把市场的发展作为现代化中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要努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作者:韦定广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03期[摘要]现代化是20世纪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现代化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道路选择的复杂性。

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中国为追求现代化的成功曾进行过各种模式的“试选择”,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分别出现过三种不同的道路;最终选择“走俄国人的路”,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张、价值取向及其政治影响力发挥重大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国内外的各种因素密不可分。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选择[中图分类号] D6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9)03-0005-06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无论理论的还是实践的、经典作家思想亦或20世纪的得失成败,都必须以现代化、全球化作为视域与背景知识;否则,很容易陷入盲人摸象、隔靴搔痒或对空放炮、不着边际的困境。

这是我许多年前提出过的一个观点。

世界范围是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更是如此。

例如,关于中国对社会主义的选择:中国为什么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然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在实践中又不断遭遇重大挫折与失败?中国社会主义之“特色”在根本上源于何处?如此等等。

可以说,如果没有对现代化、全球化问题的深入了解,是很难将这些解释清楚的。

一在历史上,人们曾经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

工业化,顾名思义,也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活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生产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经济的自动化与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非生物能源逐渐获得广泛使用。

但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含义要比工业化更加深广:它以工业化为基础,但同时又并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而是指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整体性历史过程;其中城市化是重要标志,同时包括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以及人们心理的适应与变化等等。

①如果以机器生产的诞生作为标志,英国不但享有率先启动工业革命的殊荣,而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机器动力进入工业领域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推动产生现代工厂制度。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由此产生的效果是:“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②不是资产阶级本身有多大的魔力,而是资产阶级利用了机器生产并且推动工业革命的爆发。

工业革命的意义,借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语言来概括:是“从远古创造农业、冶金术、书写文字、城市和国家以来人类史上最巨大的转变,这个革命已经改变了并继续改变着整个世界”③。

工业革命对“整个世界”带来的改变,最重要结果是拉大了各大文明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如果说在此之前,各大文明区由于都处于农业文明时代,发展水平大体在同一个平面上;那么在此之后,世界的一端是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另一端则是传统农业国或古典农业文明。

挟工业革命之雄威,前者经济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而后者不但仍然在利用原始技术与能源的低效率生产中停滞与徘徊,而且会受到前者的侵略、剥削、压迫甚至被殖民化。

不幸的是,由于晚清政府的傲慢与无知,在古代文明阶段曾经领先于整个世界的中华民族非但没有能够跻身前者,反而迅速沦为现代文明的“受害者”。

连续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直至都城被占,顽固保守的统治者也终于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厉害,于是开始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发展战略:“洋务运动”。

这场运动,后来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工业化或现代化的最初启动。

和英国比较,中国的现代化大约晚了一百年,但在非西方国家中也还算是比较早的。

例如,被晚年馬克思当作东方社会范本的俄国,其工业化现代化正式起步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近邻日本是东亚国家中较早体验到“西风美雨”厉害的,它的现代化正式开始于19世纪60、70年代的明治维新运动。

作为“非西方”中的主要国家,中、日、俄三国现代化的启动时间大体相当,但中国的效果却最为糟糕。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工业生产总量仅次于英、法、美、德,排在世界第五位;日本从1885年到1920年,经济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6倍,同时轻重工业齐头并进、迅猛发展,成功挤进世界强国之列。

反观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到1949年,即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工业化现代化却始终步履蹒跚、乏善可陈。

对此,世界银行曾经有过一个评论:“甚至在1952年,虽然中国在长期战争后经济恢复已经基本完成,但仍然比1930年的苏联和日本贫穷,工业化程度也比它们低,甚至还比不上当时的印度”④。

有一个问题经常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讨论,即古老的中华民族在面临来自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挑战时,为何会困难重重、成绩平平?或者说,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为什么不断陷于困境?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社会主义问题时首先必须明白的理论前提,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背景。

二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存在两种不同类型:一是“早发—内生型”,二是“迟发—外生型”。

“早发”与“迟发”,属于时间概念。

我国著名学者罗荣渠先生有过一个分析:从18世纪60、70年代英国肇始延及至今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存在三次大浪潮或三个大的阶段,即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大约1780~1860年)为第一次浪潮或第一阶段,是由英国开端然后向西欧扩散;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为第二次浪潮或第二阶段,工业化现代化越出西欧后向周围地区以及欧洲以外地区传播;工业化现代化的第三次浪潮或第三阶段,发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先后加入了这一历史性进程。

“内生”或“外生”,则是由发生与成长动因不同所产生区别。

内生型现代化的社会变革力量主要来自国家或民族内部,外来影响一般居于次要地位;而外生型现代化又称为外诱型现代化,即指在一定的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思想和政治的变革,从而“被迫”开始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⑤对于后者,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又将之概括为“挑战—应战”模式。

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19世纪后期,又因外部挑战而生,因而无疑属于“迟发—外生”类型。

相比较“早发—内生型”现代化,“迟发—外生型”存在着一些“天生”的不利因素,例如:由于动力首先来自外部的“挑战”,所以各种社会矛盾更加难以处理,政治权力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动荡更加频繁与激烈;客观上必然面对国际资本、世界市场的鉗制、剥削与压迫,要想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与政治地位非常困难;现代化意味着现代性因素的不断生成与增长,面对这些大体是“外来的”、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传统保守势力在文化层面的反抗或抵制也会更加强烈。

美国比较现代化研究专家西里尔·E.布莱克认为:“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

”⑥然而,“相似”之中还是会有所不同。

对于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上述不利因素不但都存在,而且经常是以更为极端和典型的方式体现出来;除此之外,中国和其他许多非西方落后国家比较,还存在许多独有的困难。

概言之:第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古文明更加发达的东方国家,这意味着不但在文化上与西欧工业化现代化所赖以成长的环境有更多本质性不同,而且传统会更加顽固,制度性变革也就更加困难。

纵观近百年现代化进程,文化争论贯穿始终:从封建保守派的“华夏中心”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从西化派的“全盘西化”再到折衷主义者的“中西互补”……“文化是制度之母”;各种争论层出不穷,必然导致制度变革莫衷一是的结果。

当然,这方面对于工业化现代化更加严重的制约与影响,还是延续几千年的东方式封建专制主义。

现代化在政治上意味着民主化。

但是在中国,不但封建专制主义在国家制度形态层面迟迟不愿离去,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传统观念顽固存在于人们精神领域深处。

所以即使辛亥革命之后,仍然不断上演“皇帝梦”政治闹剧,特别是还会在“民国”旗号下保留浓厚的封建专制统治色彩。

第二,中国作为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超大型国家,在西方国际资本势力已经形成、世界经济越来越市场化背景下,更容易成为发达国家任意宰割瓜分的对象,要想维护独立与统一更加困难。

在落后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大国和小国存在很大区别:一般来说,小国更容易抓住有利的国际机遇获得成功,而大国却因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太大而难以全面推动、迅速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指出过:“中国以地太大民族太多之故,故其运动进步,常甚延缓。

”⑦同时在欧美一些国家率先完成初步工业化基础上形成对全球的殖民剥削体系后,以中国之大,更容易成为这些国家进行资源掠夺和推销其工业产品的广阔市场;若一国无法鲸吞,便采取合伙瓜分的方式。

于是自1840年以后,世界上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曾经踏上过中国这块土地:两次鸦片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略、抗日战争……接二连三的战争不但使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遭受巨大破坏与毁灭性打击,而且使中国的独立和统一很难实现。

世界的经验证明,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是任何国家工业化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

第三,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初始阶段,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异常尖锐,更加难以形成一个政治上坚强有力并始终以维护全民族利益为目标追求的中央政府及其各级政权架构。

美国学者布莱克在比较研究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经验后,指出:“在迅速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种种必要条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中央、中层和地方各级要有强有力的政府。

”⑧这个“重要条件”之重要,既为现代化一般规律所决定,同时也因为落后国家的“后发—外生型”工业化现代化一般都是由上层政治精英推动进行的,具有政府主导性质。

在中国,由于内外环境复杂、各种矛盾异常尖锐,这一条件就显得更加突出与重要。

然而事实上,近代以来的中国恰恰在这方面非常薄弱。

中国自晚清时期开始工业化现代化,但在统治集团而言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且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晚清政府的统治;袁世凯倒台后,各路军阀忙于争权夺利,导致中国四分五裂;在蒋介石统治大陆的22年中,中央政府和地方势力之间的争斗从未停止过,更兼之又形成了一个以独揽财政经济大权为目的的官僚垄断集团,从上到下的贪污腐败成为其倒台的重要原因。

三现代化的特殊性决定了道路选择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自鸦片战争到1949年,“在这一百年中,中国几乎对西方出现过的各种现代化模式都进行过快速的试选择,这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罕见的记录。

”⑨洋务派试图在传统制度和权力结构范围内实现工业化。

然而,在高度集中的“巨型帝国”式金字塔权力结构制约下,新生的经济力量与社会力量很难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往往是刚刚诞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便会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疯狂摧残与扼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