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实践论文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读当下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实践
【摘要】良性美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美育?本文从介绍美育的作用、功能开始,着重分析当下高校艺术教育领域美育实践的现状,浅层解释美育实践与艺术教育的关联,并进一步也提出改进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美育作用;美育功能;美育实践与艺术教育的关联;高校艺术教育美育实践反思
一、美育的作用及基本功能
美育不仅有助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教育目标的达成,更能培养人的感觉和知觉修养,感觉与知觉的细腻必然孕育情感的细腻,情感的细腻必然会带来人性的丰富,精神的丰满,从而实现人性的自由解放。
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人运用“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美。
外在的美的形态实质上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内化了的审美尺度的外化,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反映。
美育主要有以下两大功能:
1、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及其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美育实践是以追求美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因此,美育的实践及其基本功能,必然包含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
在审美教育中,对于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对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永远是根本的和必要的。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始终强调审美价值的建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
2、审美能力的培养及实施途径。
作为美育基本功能之一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指的是人的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更深一层讲是审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在审美的创造中,人的所有与审美相关的精神能力(包括人的感觉、情绪、想象、联想、意志、理智等),都在审美情感体验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以技术为桥梁使之对象化。
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是在艺术领域,人运用“关的规律”进行创造,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美。
其意义在于:当人们有意识地在教育领域通过审美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才能,那么,这种创造活动就能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提供支持。
在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都有一个培养、发展其审美能力的问题。
这就要学会懂得如何运用“美的规律”。
要在教育中“按照美的规律制造”对象,就要在教育过程中主动地建立美的形态。
建立外在的、可以感知的美的形态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建立内在的审美心理结构。
外在的美的形态实质上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内化了的审美尺度的外化,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反映。
当然,作为教育过程中选择应用的美的形态,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必须一方面是对人类已有成果的浓缩,另一方面,也要选择可感可知、体现“美的规律”的表现形态。
二、透视在高校艺术教育领域美育实践存在的一些问题(现状)
从教育者方面讲,依然有大多数从事教育管理的行政官员和教师们对美育的理解大多比较粗浅,有的甚至是盲区;从受教育者一方面讲,大多数学生在美育过程中还处于盲目状态。
受教育功利化影响,甚至漠视美育。
不少学校在开展美育活动时,还是偏重于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概念的理解、抽象能力的发展、道德规范意识的增强等方面来规定美育的目标或
者评价美育的成果,这不仅有悖于美育的规律和目标,而且也有悖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如今素质教育特别强调艺术教育正是美育理念深入教育体系的体现。
但是,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方式被充分肯定甚至有成为美育代名词的趋势。
艺术类课程开设是否完成教学任务量作为考察素质教育是否完善、美育是否凸显的硬性指标愈演愈烈。
在当前高校所开设的美育课程中,美育的载体却被偏狭地理解为艺术。
美育在其实施过程中,也被置换成了艺术教育。
有两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第一,在此类教学大纲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美育课程,取而代之的是音乐课和美术课等;第二,在教学大纲中,只有上述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大纲,而没有整体上的美育课程大纲。
从这两个突出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美育被分解、缩小为艺术教育。
而在一些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讲话中,也明显流露出这种观念。
三、浅析艺术教育与美育实践之关联
艺术教育可以被视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核心成分,但它绝不是美育的全部和唯一。
美育原本是以学科交叉和融合为基础提炼出来的整体性教育观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陶养情感,促成健全的人格。
而将美育狭窄地理解为艺术教育,其弊端在于美育的载体和形式,又返回到了单一的艺术学科内部,这样,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也发生了相应的转换。
美国当代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曾经把“艺术教育”的目标分为四种:
一种是强调艺术实践中的技术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艺术家;另一种是强调艺术的评价、欣赏和理解;第三种强调艺术史的系统教育;还有一种是强调艺术的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造就艺术师资。
从这四种艺术教育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除第二种“强调艺术的评价、欣赏和理解”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外,其余三种均指向艺术学科的专业教育。
即便是第二种艺术教育目的,也不具备美育所预设的通过情感、审美教育培养人“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等道德品格的功能。
更何况如今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基本上忽略了托马斯·门罗所言的第二种艺术教育,在讲授过程中只注重纯理性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训练。
有学者指出,当前的艺术教育中,“不少艺术教师习惯把技能技巧的训练放在首位,甚至把艺术教学降低为技术教学”,这种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封锁了学生的感官,限制了他们的脑和手脚,以照本宣科、按谱寻音、照猫画虎为唯一方式,从而使学生日益向着呆板僵化的方向演变”。
因此,正如仇春霖在在《大学美育》序言中所说:“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艺术专业人才,着重于艺术才能和技巧方面的训练。
而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素质。
所以,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美教育也不只是艺术教育,不能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
以艺术知识、艺术技能教育代替美育的倾向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应当坚决纠正。
”
四、高校及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如何进行美育实践
1、艺术教育课程作为美育实践的重要方式,应该重视“个体体验”。
举例来讲,蔡元培曾意识到要将“个体体验”作为工作的中心.实际这正是“美感作用于情感机制”的体现。
生活住所、学校风景佳胜的环境、合理雅致的室内布局、宽平的街道、错落有致的建筑、漂亮而又方便群众的公园、有规则的城市规划等,既要方便群众体验,又要保证群众随时随地能确实获得美感。
对于美感的获得同样需要将个体在此时获得的体验与之前可唤起的历次体验记忆相结合并最终与“美”建立起联系,完成对美感的认知。
因此,个体体验是获得美感的重要桥梁也是获得美的必要环节。
学生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真正看到、听到、读到、领会到“美感”,又应当到公共音乐厅或者美术馆等聆听音乐、观赏雕塑、赏析名画。
每次个体体验可以内化为再次体验的经验指导。
并最终使个体获得某项信息,将某种符号与体验建立起联系。
个体没有获得体验,美育无从谈起。
美育的形式在当今社会并不缺少,但美育的实效恐怕不容乐观。
美育的重大价值能否在社会、人生中得到彰显。
个体是否真正获得了体验是美育发挥实效的惟一途径。
不难想象。
现今已有太多美育实践已经完全偏离了美育的实质,把完成教学任务量作为考量美育的重要指标就是扭曲理铒美育的典型事例。
2、艺术教育应作为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课程。
一个人的生存感受主要是情感体验的结果,你是否快乐、是否幸福,并不完全依据你的理性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依赖于你的体验,所以,让学生的情感生活丰富多彩,让他们能够欣赏世上所有美的事物,这样他们的情感享受就多了,心情就好了,心理也就容易健康。
学校教育偏重理性培养,忽视感性发展,许多学生感到情感压抑,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情绪,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对他们理性方面的发展也不利。
许多西方国家把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课程来实施,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新世纪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而使美育在提升民族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3、学校美育的主渠道是艺术课程,但又不能只局限于此。
学校的美育实践应注重多方面教育的结合。
艺术教育与德育结合:在德育中运用“美的规律”。
例如,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演唱的《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一类歌曲,由于歌曲本身高度浓缩着民族解放斗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情感,并且,乐曲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鲜明的民族风格,乃至音乐形态本身具有的美的结构,均使得这一教育行为容易产生很好的效果。
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统一: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培养起来的形象思维,又可以通过想象、联想以至于情感体验等心理活动,在艺术审美中产生作用,在这方面,一位有素养的非艺术职业成员,其审美情感体验可以远比一位虽有技能,然而缺乏素养的职业艺术工匠要丰富得多。
这说明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审美能力的提高的途径是多样的,它是多种素养的集中体现;其二,艺术教育必须同文化教育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邸小松,当前高校美育实践的观念偏差及其影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14,33(1):135-138
2、杨艺媛,蔡元培美育思想与时下美育实践反思理论导刊,2010(2):72-74
3、王敬艳,当前我国美育研究述评新西部(下旬刊),2011(9):181-182
4、杜卫,当前学校美育实践种植的注意的若干问题浙江社会科
学,2004(2):221-222
5、杨伶,加强美育理论研究推动美育实践发展高校理论战线,2011(12):61-63
6、黄文龙,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和德育新校园(学习) ,2013(3):77
7、杨喜贞, 美育实践与学生文艺才能培养的结合青年文学家,2013(9):139
8、严清,试论情境教育的美育观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2):63
9、叶碧,江苏高教高校美育评价的方法和内容,2009(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