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衔接手段对英语语篇深层含义理解的影响——以《半日》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衔接手段对英语语篇深层含义理解的影响——以《半日》为例[摘要]词汇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体现语篇整体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进行语篇分析,不但要了解语篇所表达的意义,还要清楚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的。
本文以短篇小说《半日》为例,主要探讨用衔接理论理解语篇的深层含义,旨在证明词汇衔接在理解语言意义中的重要性,词汇衔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关键词]词汇衔接;《半日》;语篇;多重意义
韩礼德(1994)认为,语篇分析有两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较低的层次是弄明白语篇本身所表达的意义,通过语言分析来说明语篇是怎样表达意义和为什么会表达那样的意义。
这种分析可以揭示语篇的多义性、歧义性或隐喻性。
这个层次如果基于一定的语法体系,那应该是不难达到目标的。
[1]xv语篇分析的较低层次目标应该是语篇分析的基本目标,是达到更高目标的基础,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目标不达到,是不能实现对语篇进行评估这一目标的。
其次,基本层次目标的达到基于一定的语法体系就能实现,而词汇衔接分析就是基于功能语法体系的。
词汇衔接是韩礼德所定义的主要衔接手段之一。
它是非结构衔接的成分关系衔接的组成部分。
[2]词汇衔接作为一种可以揭示语言之间语义联系的手段[3],会部分地揭示语篇中词汇的多义性,从而加深读者对语篇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半日》是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的第一篇课文。
《现代大学英语》主要是供英语专业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使用,而这篇短篇小说故事情节简洁、语言精练、故事背景贴近学生生活。
这个层次的学生处于外语阅读的高级阶段,他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语类和语境来理解语篇的深层意义和对语篇的评价和欣赏上。
[4]而《半日》中有大量词汇是具有多义性的,结合衔接理论通过对其分析,可以揭示其深层含义,从而让学生有意识地从语篇的角度来了解语言的本质、运作过程及功能。
一、词汇衔接手段在《半日》中的体现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1976年出版的《英语的衔接》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他们把照应、替代、省略等修辞手段及使用规则作为一种专门的语言现象加以系统研究。
[5]在书中他们讨论了五种衔接手段,前四种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分别是指称、替代、省略、连接,最后一种是词汇衔接。
[6]在韩礼德看来,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是语篇分析中必不可少的十个步骤之一。
此步骤主要分析语篇的组织机制,即语篇的衔接纽带是怎样将小句或小句群以及比小句更小的单位组织成语篇的。
[2]韩礼德和哈桑指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具有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结构的整体性,一类是语篇特征的整体性。
结构整体性指的是信息形式的总体结构,如希腊悲剧中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日常货物买卖中的询问、讨价还价、成交。
语篇特征的整体性指的便是各种衔接手段所产生的语义连贯。
[5]36-41例(1)这段话多处使用了词汇衔接手段,语篇特征明
显,语义连贯。
而例2虽然句子结构完整、语法正确,但它不具备语篇特征。
(1)I hesitated and clung to his hand,but he gently pushed me from him. “Be a man,” he said. “Today you truly begin life. You will find me waiting for you when it’stime to leave.”[7]
其中his hand与he形成上下义关系,clung to与pushed形成反义关系,when表示时间关系。
(2)My mother stood at the window watching our progress,and I turned towards her from time to time,hoping she would help. We ate delicious food,took a little nap,and woke up to go on with friendship and love,playing and learning.
我们对语言学的研究不能停留在直觉和语感的水平上,必须找出直觉和语感的根据,理清语言成分得以形成语篇的途径,即各种各样的衔接手段以及语义因素。
衔接关系不是结构形式,它是运用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等手段,把语篇中结构上互不相关,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各个成分联成一体的一种语义关系。
[8]其中,词汇衔接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构成信息之间的衔接纽带。
[2]
在《英语的衔接》中,词汇衔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复现,包括相同的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位词,概括词;另一类是词汇搭配。
[6]
相同的词是最直接的词汇衔接方式,它是某一词项的重复出现。
如:
(1)“Why school ?” I asked my father. “What have I done ?”
“I’m not punishing you,” he said,laughing. “School’s not a punishment.”
其中school重复出现,把两句话衔接在一起。
有时词汇的重复不是以同一形态出现,也包括词汇的曲折变化和派生变化,如punishing 和punishment。
同义词和近义词的使用可以避免用词单调。
如下例中的convince 和believe:
(2)I was not convinced. I did not believe there was really any good to be had in tearing me away from my home and throwing me into the huge,high-walled building.
上位词指那些表示意义较概括的词。
如:
(3)All my clothes were new:the black shoes,the green school uniform,and the red cap.
clothes是shoes,school uniform,cap的上位词,它所表示的事
物比较抽象,而下位词表示的事物通常比较具体。
在大多数情况下,复现的项目伴随着某一指称项目(通常为the)出现。
[6]词汇搭配是指按规则同现的词汇项目相互关联。
除了复现中所出现的词汇关系,还有其他具有可识别的词义关系的词汇之间有衔接关系。
这包括各种对立词,如例4例5中的boys 和girls,clung 和push,它们分别表示互补、反义关系。
(4)When we arrived at the gate,we could see the courtyard,vast and full of boys and girls.
(5)I hesitated and clung to his hand,but he gently pushed me from him.
有些词汇的衔接效果不是来自于它们系统的词义关系,而是来自它们倾向于在相同的词汇语境中出现,这些词汇在特定的语域中,语义上相互联系,产生衔接力。
如例6中的courtyard,buildings,floor,balcony。
(6)We were formed into an intricate pattern in the great courtyard surrounded by high buildings;from each floor we were overlooked by a long balcony roofed in wood.
值得注意的是,相同的词汇出现在不同的语域中,与其搭配的词语也不尽相同。
二、词汇衔接对语篇深层含义的揭示
《半日》这篇小说的作者是阿拉伯语作家马哈福兹。
他于198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超过半数被译为英语及其他几种语言,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篇小说首次发表在他的短篇小说集The Time and the Place中,故事表现了马哈福兹写作中的关于生、死与时间等的主题。
[9]60-61故事描述了一位小男孩清晨被爸爸送去学校,经过半天的学校生活,下午放学后却找不到了回家的路。
小男孩不但发现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自己竟也成为一位“老爷爷”。
文章语言精炼、行文连贯、故事中的时间、场景、人物、情节等都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丰富多样的词汇衔接手段,表现了语篇中词汇的多重意义及作者的深层用意。
通过对《半日》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多条词汇链,通过这些词汇链我们可以达到对语篇深层含义的理解。
在这个语篇中,有五条词汇链比较突出,其中一条是指称链,另外四条是时间链、街道链、学校链以及心理—动作链。
(一)指称链
一个语篇的衔接纽带往往不止一条。
根据词汇链在语篇中的衔接范围及衔接力可分为区域纽带和整体纽带。
区域纽带是把区域内部部分与部分之间联系起来,组成较大一点的语义板块。
而整体纽带的作
用是把这些小部分与整体相联系,使其成为整体的一个部分。
[10]9-15各个区域纽带的语义不尽相同,各自表示不同的主题意义,而这些纽带之间在深层次上又隐性地相互关联,属于同一情景语境。
整体纽带属于最完整的语义板块,它贯穿全文,并把所有的区域纽带都融合在一起,表达语篇的中心思想。
在这个语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整个故事,最主要的指称链就是以I为中心展开的。
与“I”相关,语义中包含了作者的指称,如me、we、us加在一起,在全文中共计出现50次,占总字数的5%。
还有一条不容忽视的指称链,它是以father为词汇中心,加上与father 语义相关的he和we,共计出现13次,占词汇总数的1.3%。
这说明语篇的发展是围绕着I和father展开的,其中指小男孩自己的第一人称对故事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可视为整体纽带。
在指称链的开头部分,I与we时而交替出现,描述的是小男孩去学校路上表达自己对去上学的态度以及他与父亲的对话。
在衔接链的中部叙述角度几乎全部转变为第一人称复数we,这表明小男孩已经完全融入学校生活,成为集体的一员。
在衔接链的后部,作者再次转换叙述视角,连续以第一人称单数的形式描述自己对社会变化的惊异与不解,暗示出自己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在指称链的最后,是故事中的人物对作者的称呼——“老爷爷”。
这是整个故事最出人意料的地方,故事在此处戛然而止,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及思考。
由“小男孩”到“老爷爷”的转变只用了作者所说“half a day”,这说明这个故事不仅
仅是一般的叙事,它含有丰富的多重意义。
通过这个指称链可以看出故事的三个发展阶段:小男孩与父亲去学校,在学校的学习娱乐生活以及放学后小男孩发现周围世界的变化。
而这三个阶段与故事发生的时间及情节相吻合。
(二)街道链
小男孩去学校及放学路上街道的变化组成一条以街道为中心的词汇链,串联起语篇的首尾。
街道链的前后搭配有很大的反差,上学前还是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经过短短的“半日”的时间,变成了人声鼎沸,喧闹拥挤的城市街道。
作者用浓重的笔墨描绘垃圾如山,人头攒动,车流不息,建筑物鳞次栉比,既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化进程之快的担忧与焦虑,又表达了其对环境日益恶化不满与厌恶。
这条区域纽带把前后时间相关联,首尾相互呼应。
而关于小男孩在学校的生活作者用一条单独的学校链来描述。
(三)学校链
小男孩在学校的经历是故事发展三个阶段中字数最多的一部分,是作者描述最详细的一部分。
学校里不但有友情、爱情,玩乐与学习,小男孩也同时经历过痛苦、仇恨甚至打斗,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努力奋斗和坚持不懈,这些正是人一生所必须经历的。
作者通过把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一连串搭配的词语集中展现给读者,展示出人生的喜怒哀乐。
(四)心理—动作链
在去学校的路上,小男孩深深地依恋父母,不愿意离开温暖的家,他不相信有什么比在家里更温馨舒适的生活了,这体现了每个孩子在成长阶段都不愿意离开父母,拒绝长大的心理。
进入校园时,他发现自己被无形地监管,所作所为都要受到监督。
这正如社会中的人要遵守各种社会规则,不论是法律或是道德,都像无形的眼睛,规范着人们的一举一行。
在故事的结尾,小男孩发现自己已经不能融入社会了,对眼前的巨大变化他感到无所适从。
而当人们步入老年、退休之后,往往会与社会脱节,难以接受社会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些通过心理——动作词汇链可以轻易看出来。
因此,这条由搭配组成的词汇链也是整体纽带,它贯穿全文,且把其他两条区域纽带联合在一起,融入故事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半日”之内的这三个时间段,实际上代表的是人的“半生”的三个阶段。
小男孩去学校之前,在学校,以及放学后,他都会遇到不同的人生变化。
而这些变化却又是那么的具有代表性。
不仅在小男孩身上,在每个人的成长阶段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拥有同样的心态。
而当小男孩意识到自己成为一位“老爷爷”时,文章的深层含义跃然纸上,“半日”的光阴即将过去,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三、结语
整体纽带和区域纽带之间的关系是层次性的。
一个语篇的意义是要通过不同角度来对人、事、物进行解读才算完整。
所以,各词汇链之间的意义是错综复杂的,词汇链与词汇链之间也是相互衔接的。
在《半日》中,作者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不断转变来表现不同的人生视角,不同的社会角色。
而小男孩心理活动的跌宕起伏,寓意生活中所遇到的苦辣酸甜。
这两条整体纽带作为语篇的主要线索,贯穿语篇的始终,围绕一个焦点,即人生的成长变化来展开。
语篇的两条区域纽带,街道链和学校链,是语篇的辅助线索。
这两条衔接链表示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
从街道到学校,又从学校回到街道,地点呈线性变化。
同时,这两条词汇链又有各自服务的主题,随故事发展和情节而展开。
辅助线索围绕着主要线索展开,既展现了多样的论据,又强化了语篇的论点。
并且衔接链内部的词汇在语义上相互关联、彼此照应,形成意义关联的语义网,整篇语篇语义连贯、通顺。
衔接是为语篇的连贯服务的[11],在文学作品这样高词汇密度的语篇中,词汇衔接往往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因素。
本文从衔接理论入手,对《半日》中词汇的多重意义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分析语篇的词汇衔接有助于理解语篇主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而词汇衔接作为语法衔接系统教学的一部分,对其的掌握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并且有助于他们交际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漪,柴同文.功能语篇分析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李学宁,张德禄,苗兴伟.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李战子,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廖海清,曾蕾.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朱永生.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3).
[6]Halliday M A K,Hasan R. 2001. Cohesion in English[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杨立民.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8]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田立冬.试析《半日》中的描写对主题的烘托[J].长城,2010(10).
[10]张德禄.衔接力与语篇连贯的程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
[11]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霍德·阿诺德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