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悠扬民歌

第二单元悠扬民歌
第二单元悠扬民歌

第一课时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1、师生问好。2、师: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回忆一首儿歌,先一起听一听,唱一唱。(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动画)师:大家唱得真好,老师也被歌声感染了,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妈妈付出了很多。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爱)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听听藏族小朋友唱给妈妈的歌——《妈妈格桑拉》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二、新歌教学,体验情感1、欣赏歌曲《妈妈格桑拉》这首歌的情绪怎样的?(优美,深情)师:你们知道“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生:“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是妈妈的名字,拉表示对妈妈的尊敬。2、教师范唱师:这首歌曲好听吗?想不想听听老师给大家唱一唱?这次大家也要带着问题来听,听一听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师: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生:(两个乐段)师:第一乐段深情的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第二乐段转为了呼唤音调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3、学习歌曲旋律。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师:这首歌曲不仅旋律美,歌词也很深情,请大家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感情地把歌词朗读一遍。

5、教师教唱歌词(重点指导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让学生唱出激动地内心情感唱的连贯圆滑,表现出涌动的情感)

6、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情感挖掘师:刚才,我们已经学唱了《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我们应该怎样演唱才能唱出对妈妈无限热爱的情绪?(一要唱稍慢。二要注意旋律的强弱,歌曲的前部分是叙事,唱弱一点,叙述浓浓的母子情深,唱出对妈妈的依恋。后半部分是抒情,可以唱强点,好像心头爱妈妈的激情在起伏,涌动。)学生齐唱。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是多

样的,接下来,我们试着用轮唱的

复备课

形式来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二部分。(先单独练习轮唱部分)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师:我们都被妈妈的爱感动着,如果请你送给妈妈一句深情的话,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2,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亲手制作一张漂亮的卡片,写上想对妈妈说的话和祝福,送给妈妈。让小小的卡片传递对妈妈的爱。五、编创活动:1、教师编创引导,如:旋律创编可以采用重复或者是变化,可以自己做决定,但是最后结束落在“do”音。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竖笛吹奏的方法进行即兴创编,教师结合吹奏情况进行记录,然后一起唱一唱。六、结束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当了一把小作曲家,同学之间相互合作,非常了不起,还学会了藏族歌曲《妈妈格桑拉》,也复习了轮唱,在同学们的歌声里重温了妈妈的爱,让我们把祝福都唱进歌里,送给天下所有的妈妈!

第二课时赶圩归来阿里里

教学重点:

能记住乐曲《小河淌水》的主题旋律,能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阿里里》,感受歌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多种形式表演。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乐曲与声乐曲的不同感受。

教具、学具准备:

电子琴、教学光盘、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学唱《赶圩归来阿里里》

复备课

1、简介作品:广西肥沃的民歌土壤滋养着音乐工作者不断创作出新的优秀作品。80年代,古笛、黄有异联合创作出具有浓郁的广西特色,表现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很快唱红了全国。《赶圩归来啊哩哩》为中国文化部举办声乐比赛指定必唱曲目之一,编入全国音乐院校及各大、中、小学音乐教材,联合国科教文卫组指定这首歌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圩是农村贸易集市地点,民间称为“圩”或“集镇” 。赶圩,又名“赶闹子” 、“逢闹子” ,是农村的交易习俗。至今,广西壮族还保留着很古雅的传统风俗,盛装赶圩。广西各地依然保留着赶歌圩的民间传统。每赶歌圩,成千上万的人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场面蔚为壮观。人们还用歌传情、以歌择偶。彝族的语言中“啊哩哩”是“OK”的意思,“啊哩哩”也是广西百色隆林的方言,意思是“姑娘” ,“啊哩哩”也是当地的民族音乐的一种曲调,这首歌因此取名“啊哩哩” ,既有民族特色,也能让

大家记得住。

2、创作背景:1979 年冬天,壮族词作家古笛等一行到隆林德峨乡体验生活。当时正值圩日,只见彝族姑娘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欢天喜地地选购自己喜欢的布料、小工艺品,然后结伴走回山寨。姑娘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古笛与歌舞团的几位编导深受感染,决定以姑娘们赶圩归来路上的情景作为切入点,编排一个彝族舞蹈,体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出党的好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于是,古笛和黄有异写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个舞蹈的主题曲。1985 年全国举办首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当时全国声乐赛事少,各路歌手跃跃欲试。大学刚毕业的广西歌手唐佩珠,很幸运地通过选拔进入复赛。根据唐佩珠的声音特点,黄有异将舞蹈《赶圩归来啊哩哩》的主题曲改编成独唱歌曲。在这首歌曲中,采用彝族音调作为发展素材,衬词“啊哩哩”更是运用巧妙,舞蹈性节奏强,表现出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唐佩珠不负众望,荣获“银雀奖” ,成为广西第一位获得全国声乐奖的壮族歌手。1987 年12 月,同样是一曲《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她力压群芳,获得了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金奖。

3、词作者简介:古笛:壮族,1932 年出生,国家一级作家,歌舞剧《刘三姐》的执笔者之一,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词作者,并以这些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

4、曲作者简介:黄有异:广西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打击乐专家、国家一级作曲。从事艺术创作已有55年,至今,他已发表作品5000多首(部),获奖作品达227篇(次)。知名歌曲有《毛主席来到我广西》、《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和《赶

圩归来啊哩哩》等

5、学习歌曲:(1)、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2)、教师弹奏主旋律,学生模唱主旋律二至三遍,要求边听、边唱边击拍。(3)、学生按音乐节奏有表情地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吐字准确。(4)、配唱歌词,随时纠错。(5)、教师弹琴,学生听琴学唱其他声部旋律,正确无误后配唱歌词。(6)、学生分声部练习,为合排、精排打好基础。(7)、合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达到和谐统一。(8)、再次欣赏北京哆来米少儿合唱团演唱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要求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各声部的声音。要相互配合,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使歌声在和谐中显出丰富的层次,更加悦耳动听,更有艺术感染力,表现力。(9)、全体同学用愉悦的心情,轻巧活泼、明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6、综合表演:针对歌曲舞蹈性节奏强的特点,请班上喜爱舞蹈的同学即兴舞蹈,部分学生用小乐器伴奏,其余同学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使学生品尝合作成功的喜悦,享受集体活动的乐趣。二、聆听《小河淌水》1、聆听三个《小河淌水》的不同版本片段,对比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2、简介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意境。教师简单介绍歌曲。学生跟着音乐哼唱歌曲的第一乐句。3、完整聆听乐曲《小河淌水》,引导学生从音色与器乐的表现形式上谈谈对乐器的感受。你听到乐曲有哪些乐器演奏?管弦乐队与钢琴演奏、人声演唱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表现形式在表达歌曲的意境,感情上更细腻、更丰富?4、教师简单介绍管弦乐《炎黄风情》组曲及作者鲍元恺。5、再次聆听。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聆听《迪克西岛》吹奏《箫》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迪克西岛》辨出短笛的音色。

2、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

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

能使竖笛准确地吹奏连音与跳音,中音与超高音的吹奏练习。

电子琴、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竖笛

教学过程

一、聆听《迪克西岛》。

1、导入:选择乐曲《口哨与小狗》的音乐片段,让学生随音乐片段,让学生边听边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律动,并模拟吹着口哨与小狗散步。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乐曲描绘的场景。

2、初听乐曲片段(第一部分),感受乐曲的情绪。在《口哨与小姑》的活动环节,把两段音乐连在一起播放,在律动中自然导入乐曲的聆听,请学生听后议一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与《口哨与小狗》在音色和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再听乐器第一部分,认识短笛,记住短笛的音色。

复备课

(1)引导性设问:乐曲除了有口哨吹奏外,你还听到了什么乐器在演奏?(2)出示短笛的图片,认识短笛的形状、音色特点及演奏姿势(3)听辨乐曲中短笛和口哨的音色,并用动作表达。启发学生当听到短笛演奏时,模拟短笛的演奏姿势;当听到口哨吹奏时,随乐曲节拍走动,会吹口哨的学生可以试着吹一吹。4、完整聆听乐曲,听出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

二、吹奏《箫》。1、学习超高音吹奏:吹奏时,要加大吹奏的力度,口风要集中,但要控制好力度,否则容易吹出刺耳的声音。(学生练习、教师指导)2、学习跳音与连音吹奏:要掌握好断与连的吹奏方法,吹出断、连的效果。断奏与吐奏相似,发音要迅速、短促,这样更有跳跃感。3、练习两个声部配合练习。

三、课堂小结:音乐《迪克西岛》给你什么感受?“箫” 哪句不好吹?你想给同学哪些建议?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