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陈经纶中学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特色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总结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2013年7月
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特色发展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总结
北京陈经纶中学
2011年1月,朝阳区启动《朝阳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陈经纶中学承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研究,项目确定三大研究目标:①建立具陈经纶中学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输送目标;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软实力;③建立优秀科技教师培训制度。
项目确定四大研究内容:①科技英才班科学实践课程的基础培训;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包括科学思想的形成、对科学方法的探索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实际参与科学研究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科学文献检索和撰写研究报告能力的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锤炼、科研小论文的设计、撰写和感受等留个内容;③优秀科技教师队伍培训;④陈经纶特色的科技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
项目至2014年7月结束,历时三年半,至今已实验两年,先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背景
十八大关于对教育阐述明确提出,要坚持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创新人才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基本方向和框架》中指出,首都基础教育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求,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的早期培养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建立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创新人才除人格外,应该有四个基本素养:一是身体、二是科技、三是艺术、四是思维。
为此,陈经纶中学与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学技术协会在实践中共同创办“科技英才班”,探讨具有陈经纶中学特色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和运行方式,实现陈经纶中学“建设个性化学校、成就个性化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的办学目标。
二、项目重点推进内容及做法
(一)通过实验项目,明确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追求一个优秀,具备三个素养,做到四个学会,感受五种经历”
学校通过科学施教、因材施教、快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追求一个
优秀,具备三个素养,做到四个学会,感受五种经历”的拔尖创新人才。
具体包括:
一个优秀:成为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拔尖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高中毕业生,且成绩优秀,为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个素养:在高中阶段,在体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有自己的长项:至少掌握一项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选修特色)、至少要有一个自己喜爱的名家及名著、至少学会欣赏一种艺术作品(音乐或美术)。
四个学会:作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必须学会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学会文献的检索和资料的收集、学会基本的英语会话、会收集、阅读并理解应用英文资料(学校将通过ESL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为将来的科学交流打下基础。
)、学会科学报告的撰写。
五种经历:在高中阶段至少要有一次做合格学生干部的经历(培养组织能力和领袖才能)、至少要有一次主持课题研究的经历、每学年至少要有一次野外科学考察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经历、至少要有一次主讲“经纶论坛”的经历、创新性学习成果至少要有一次获得区级或区级以上奖励的经历。
(二)通过实验项目,建立了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课程设计我校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不变和负担不加重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自主开发科技英语、国学、应用物理、数学逻辑、创意设计和信息网络课程;引进脑思维课程和科技实践课程,重新设计并调整作息时间和课程安排,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和科技课程的双实施,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加野外科学考察等课程,加强学生在专家和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能力。
在新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尽可能体现三个经纶特点:在国家课程和科技课程中,尽量拓展学生知识和思维的空间;在校本自主选修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尽量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在科技专修课程中,尽可能释放空间,以自主性来支持并保证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程实施遵循“科技课程分阶段实施、国家课程深度落实”的原则。
科技课程的特点有两个特点:第一,贴近高中课程,操作性强;第二,既有显性成果(科技创新比赛、研学报告等),又有隐性成果(科学素养、学习和研究的严谨习惯、思维品质等)。
因此,强调科技课程的阶段性和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是科技课程开设和管理的核心。
国家课程要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
前瞻性是指教学的站位,超前性是指教学的进度和程度,简单说就是“双超原则”:超前学习、超量训练。
在设计国家课程实施和思考管理的时候,课程的前瞻性和超前性是我们进行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三)通过实验项目,探索出“双目标、双轨制、双基地、双导师”的拔尖创新人才“四双”培养模式。
双目标: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都必须为自己制定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高考目标(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科研目标(尝试科研,成果能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双轨制: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三年的学习分为科学知识学习和科学实践研究两部分,这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分别由学校教师和中科院专家来负责,学校负责统筹协调,双轨同时进行,相互协调。
双基地: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三年内分别在学校和中科院完成国家课程的学习和科学实践研究,双基地既是指学校和中科院,也是指课堂和实验室,从而完成两种不同的学习。
双导师: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同学,既有知识学习导师,还有科研导师,分别对学生的国家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负责。
(四)通过实验项目,探索青少年“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陈经纶中学学习模式。
我们与中科院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国科学院与陈经纶中学开展”经纶科技人才班”项目的战略合作协议》,力图将基础教育与国家高端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探索符合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并通过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讲授课程;立足于实践体验的科考课程;基于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的思维创新课程;国家课程与科技相结合的拓展课程的整合,有效调整现有的课程和课堂学习方式,适应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
1.科研基地探究模式:
经纶拔尖创新人才班的学生,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走进中科院,深入实验室动手实验,在中科院科研导师指导下,完成科学实践研究,尝试科研,落实科研目标,力争成果能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目前在中科院13位专家教授指导下,34名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18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全部完成开题的基础上,开展实验,逐步进入中期研究阶段,必将收获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学校导师和中科院导师的合作之下,改变科技创新大赛培养模式,使更多同学参与科技创新大赛,并取得成果和奖励。
2. 创新人才成长探索营学习模式:
创新人才成长探索营以数学翱翔计划为基础,通过“翱翔计划”项目,创新设计一些精品课程,探索出“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进而拓展到物理、电子、机器人等学科领域。
2013
年寒假,以“体验·创新·成长”为主题,有来自北京、广东两省市18所学校的50位师生和我校自发参与的130多位师生成功参与了此次创新人才成长探索营活动。
探索营通过专家的选题、开题和研究的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选题、写开题报告、创意设计等探究活动,学生们基本能够了解数学学科科技创新的思路与方法,掌握了开展数学研究的技巧和策略,能够独立开展数学研究工作;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拆装机器人比赛、多米诺骨牌的设计和才艺展示等环节,充实了他们的研究生活,为我们今后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名家进校园学习模式:
每月至少引进一名知名教授或院士级大家进校园,开设主题报告,剖析学科前沿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让高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走进学生视野,成为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
2011年4月26日,我校正式成为“社科名家进校园”活动基地。
“社科名家进校园”活动已纳入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的报告,九次南北极考察的位梦华做的“中国梦•科学梦”主题科普讲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滕吉文做的《动荡的地球——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其深层动力过程》科普讲座等给同学震撼,达到课堂无法达到的效果。
4. 骨干研修站学习模式:
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区级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都成立本学科研修工作站,依据教师特长和学生需求,每个工作站接收3——5名学生,开展研究。
目前已有80名教师建站,300多名进入不同学科研修站开始研究。
工作站立足于面向本学科的特长学生,注重高水平的学科思想、学科思维能力提升,通过研究、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在本学科开展自主、深入的学习活动。
研修站不断改革研究性学习课程,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体验,夯实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技术,逐步形成特色和创新。
研修站不断探索优生培养途径,进行特色课程设计,开发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信息学科竞赛课程和学科创新、新能源与制作、机器人创意设计、模型制作等科技课程。
5. 思维训练学习模式:以学生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聚焦于认知思维领域的方法和技能,探索通过运用思维规律提升学生学习力能的具体方法。
创建了学生思维训练校本课程体系和思维方法,并运用于课堂的教学。
2012年7月成功组
织了全国思维教学研讨会学生思维训练校本课程体系,从认知思维理论入手,结合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创造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三阶段理论,对学生实施“三化”思维训练,即:隐性思维显性化、显性思维工具化和高效思维自动化。
建立了融合元认知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于一体的校本思维训练课程体系,配合现代认知理论,创建了两维授课模式——知识维与认知维的综合授课。
促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
(五)通过实验项目,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方式
围绕着“追求一个优秀,具备三个素养,做到四个学会,感受五种经历”的培养标准,运用自评、组评、师评、导师评、专家评、家长评,对每个科技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评价要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成果展示、成长记录、互评自评等多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双导师制”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意识进行评价;评价要利用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尝试建立学校内部的学生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评价要通过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形成基于模块的学业评价、基于学科的毕业水平评价、基于高中综合素质的评价、基于“双导师制”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意识的评价,最终形成全面评价。
(六)通过项目试验,借助教研组和学科建设,搭建能够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最有保障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陈经纶中学是朝阳区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学校的办学成果、办学条件、科研水平、文化积淀、以及连年攀升的教学质量注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水平,这使陈经纶中学形成了优秀的师资基础。
目前,学校共有特级教师9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19名,区级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80名。
学校借助教研组和学科建设平台,不断完善“三施教”文化。
即坚持科学施教,捆绑“框架式备课”,落实教学规范,回归课本,夯实基础,锤炼能力。
坚持因材施教,捆绑“教法即学法”,落实有效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掌控学习节奏,培养能力。
坚持快乐施教,捆绑“常态优质和减负提质”,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品质,加强优生培养。
坚持做人德育,捆绑师生教与学的态度,积极开发非智力因素,保持教学的积极性、主体性和有效性。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项目试验,着手培养一支观念新、能力强、并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
教师队伍和专职科技教师队伍,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动手创新能力有机结合,把科学文化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把学校的科技教育资源和社会的科技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构建适合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施教平台和发展平台,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三、项目试验取得的成果
(一)学生学习能力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陈经纶中学坚持以生为本,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保障的教育,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提供最有特色的教育。
让全体师生更能感受素质教育的成果,让每个学生戴着健康的王冠,睁着理性的双眼,挺起自信的胸膛,装上知识的马达,插上科技和艺术的翅膀,扬起理想的风帆,翱翔出陈经纶中学,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不断提升,在2013年高考中,一本率达到94%,且朝阳区理科第一名(北京市第二名)和文科第一名都花落陈经纶中学,600分以上学生达到160人。
初中三个校区中考成绩均达到全区前五名,嘉铭、帝景分居一、二名,高分人数连年攀升。
小学也第一批进入朝阳区素质教育示范校。
(二)端正青少年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青少年对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1)促进科学思想的形成
通过聆听科学家讲课、走进国家科学实验室实践体验,向青少年传达科学理念,加强科学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2)科学方法的探索和运用能力的得到加强
通过聘请专家设定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及其研究路线,通过实验设计、数据调查、统计分析等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并完成指定科研项目,通过科学训练,学生最后提交研究结果和结论。
3)培养了实际参与科学研究实践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室的控制实验和野外考察,聘请相关领域科学家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室控制实验及数据记录,组织青少年进行野外实地综合观测考察,拓展视野,互动交流,提高青少年独立思考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4)提高了使用科学文献检索和撰写研究报告能力
聘请各学科领域专家让学生认识科学文献平台的构建框架,及其国内外重要科学文献平台,并讲解各种文献平台的使用办法。
聘请专家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掌握科学报告的撰写过程和撰写方法。
5)端正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从资料的搜集到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实验数据的重复验证、数据的记录和统计分析,及论文文献的掌握等环节,锤炼青少年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6)学会了科研小论文的设计、撰写的方法
优秀学生将完成参与课题论文,并最终完成结题报告撰写和论文答辩。
(三)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破土而出
2012年12月,在国际青少年科技实践大赛中,首届高一科技人才班学生赵隆沛、刘琦、杨思佳、殷维蔓组成的“经纶之星”队,一举夺得“才艺展示”项目金奖、“挑战项目”银奖、“预设项目”银奖、“动手能力测试”银奖,最终以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夺得团体总分金奖;赵隆沛同学获得2012年国际青少年科技实践大赛“英才翱翔科技之星”奖。
2013年3月,在北京市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8个项目11名学生成功晋级决赛,有4名学生获得金奖,8名学生获得银奖,7名学生获得铜奖,张婉婷等6名同学获得组委会设立的6项专项大奖,成为北京市获得专项奖最多的学校之一
我校业余电台科技活动小组参加在广州举行的2012年全国青少年无线通信锦标赛喜获佳绩,首次包揽高中3个比赛项目:短波机上抓抄、对讲机常规通信、卫星通联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两届朝阳区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工程推进暨创新性学习成果大赛中,首届我校10个项目获奖,获奖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区第一位,第二届我校荣获金奖1项,银奖2项的好成绩。
2012年10月,北京市青少年模拟飞行比赛中,陈经纶中学代表队分获获得初高中组团体亚军,任修远同学荣获“青少年王牌飞行员”的称号。
四、遇到问题和下一步改进设想
1. 如何建立更加合理的“拔尖创新人才”课程体系。
2. 中科院导师与学校导师、学生如何更好地有机配合,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