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资本论》导读第1卷(第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1卷导读
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
第一节资本积累理论
引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资本积累过程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资本不仅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要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这就需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形成资本。本篇就是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是怎样以不断增大的规模被再生产出来的。
资本积累的研究要解决资本本身的来源问题,包括现实资本的来源和最初的资本来源。最初的资本来源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是与第二篇的分析相对应的。第二篇的分析解决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本篇则说明在历史上劳动力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商品的,从而解决了资本的最初来源问题。同时,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又以历史的辨证观点,指明了资本主义积累发展的最终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在第二至第六篇,马克思把这个过程当作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并且是当作孤立的一次的过程来考察的。当这种考察完成以后,逻辑进程必然要求把积累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问题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逻辑的进程应当如何展开,即如何处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关系:是把积累首先作为生产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还是首先作为流通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这实际上是在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一个逻辑结构问题。
毫无疑问,要积累就必须先经过流通使剩余价值实现,再通过流通使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但是,剩余价值一经实现并转化为资本,过程就又进入直接生产过程。这是以积累为前提的直接生产过程,它必然具有直接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过程时所不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据此,马克思把扩大再生产和积累的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方面和属于流通过程的方面在理论上十分清晰地区别开,首尾一贯地坚持首先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然后再考察流通过程的逻辑顺序。马克思首先在《资本论》第1卷,集中分析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各种现象,然后在《资本论》第2卷再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在对流通过程的分析中,马克思又是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积累首先从个别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然后再从社会总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
因此,虽然这一篇与《资本论》第2卷都是研究再生产,但本篇是从直接生产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再生产,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第2卷则是从流通过程来研究再生产所须必须遵循的实现条件。
从直接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积累,不仅可以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而且可以清楚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
为了能够从直接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积累,在高度概述了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全过程、从而明确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过程的相互相关系之后,马克思做出了两个基本假定:第一,流通条件正常,剩余价值实现问题存而不论;第二,剩余价值全部被产业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分配问题存而不论。这样,资本积累就可以当成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来考察。马克思指出:“对积累的纯粹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暂时抛开掩盖它的机构的内部作用的一切现象。”就是说,为了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积累,就必须把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方面的影响,也就是把生产过程以外的一切影响暂时抛开,抽象地考察积累。当积累过程被阐述清楚以后,再在第2卷、第3卷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问题。这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在本篇的具体运用。
资本积累过程也就是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过程。本篇已经涉及到资本的一些较为具体的形式,通过对这些较为具体的形式的分析与综合,能够揭示和说明资本的许多新的重要规定和特征。这决定了本篇在方法上的丰富性,包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实证方法、数学方法。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一、资本积累的实质
第21章简单再生产
对资本积累实质的分析集中在第21章和第22章第1节。
第21章是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实际起点。从简单再生开始符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方法论的要求。这是因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简单再生产被包括在扩大再生之中,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作为从思维上把握的再生产过程,有关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又包含着适用于扩大再生产的一般规定。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无非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最一般的抽象,对它的考察,是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来再现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必要层次。
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分析中,马克思首先考察的是劳动过程,然后再来考察把劳动过程作为物质承担者和手段的价值增殖过程。同样,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也必须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作为分析的前提。因为,无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一切再生产从最一般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此,应当首先撇开任何特定社会形式,考察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一般条件和内容。然后再转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再生产。“生产具有资本主义形式,再生产也就具有同样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自行增殖的价值来再生产的手段。”
一般来说,社会生产过程的任何前提同时也是它的结果,而它的任何结果同时又表现为前提。因此,生产过程借以运动的一切生产关系既是它的条件,同时也是它的产物。不同的是,在历史不同发展阶段上,不同的生产关系借以再生产的过程和机制是各不相同的。由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具有虚假的自由、平等的外观,这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更加隐蔽。只有将资本主义生产根据其实际过程作为再生产来考察,才能揭示这个秘密。马克思指出:“虽然简单再生产只是生产过程在原来规模上的重复,但是这种重复或连续性,赋予这个过程以某些新的特征,或者不如说,消除它仅仅作为孤立过程所具有的虚假特征。”
通过简单再生产的分析,马克思论证了作为起点和前提的资本关系是如何通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被不断重新复制出来的。这包括三层含意:第一,从再生产过程看,表现为工资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二,从再生产过程看,经过一个可长或短的时期,不变资本也完全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所替换;第三,从整个社会来看,整个工人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而且在生产过程外也是资本的附属。总之,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它就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第22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1节)
第22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考察由积累引起的扩大再生产,目的是进一步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
在剩余价值动机和竞争压力下,资本必须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转化为资本,形成积累,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资本关系以扩大的规模再生产出来。要能够进行扩大再生产,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马克思以单个资本为例,首先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概括地说明了扩大再生产的条件。然后转入对积累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
简单再生产的考察表明,原有资本如何借助于剩余价值而改变了自己的起源和性质。而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新资本不仅按其性质和起源直接就是剩余价值,而且在数量上也由于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不断增长。正由于新资本从一开始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必须分析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这种转化是否违反了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化。实际上,关于资本积累的实质的分析,就是以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分析为核心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