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复习年轻时学习哲学的笔记
唯物论的反映论还是唯心论的先验论?是基本的哲学分野。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是共产党人的哲学信仰和立场。

反映论是说:世界是物质的,精神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脑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精神意识就是人脑的特殊的运动方式。

客观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而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包括统计规律)可循的。

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经人脑的认知过程加工,探索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正确地依循客观规律办事,人就获得了自由。

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由必然王国发展到自由王国”。

人脑作为特殊的物质,它的运动即人的思维,本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逻辑就是重要的思维规律,甚至可以说是思维规律的同义词。

人的认知过程都可以说成是在人脑中构建逻辑的过程(科学研究更是如此)。

人脑的逻辑如果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人就获得了正确的认知,就可以按照这种正确的认知即依循客观规律行动。

如果把思维逻辑理解成狭义的形式推理,那么,除了逻辑的思维外,应该还存在非逻辑的思维,主要指形象思维,即人在形象感知之间建立的思维联系。

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除了有逻辑思维的成分外,还包含大量的形象思维的内容。

这就构成了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美学。

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美”和“如何欣赏美”,是对文学艺术的哲学研究。

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认为,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精神意识,不可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仅仅是物质运动在人脑中的反映,当然,可以是正确的反映,也可以是不正确的反映。

问题在于,思维的逻辑经常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这种抽象,往往使人感觉脱离了实际的物质世界,而变成了独立的运动方式,并不是物质世界的直接反映。

尤其是抽象数学的研究,精确的数学推理体现了高度的抽象,此类抽象过程,使人觉得离实际甚远。

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认定精神意识是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也就是存在所谓的先验理性。

另外,对于非逻辑思维方式(如形象思维)的感知也经常令人觉得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分离。

所以,除了先验理性外,人们还往往会感觉存在先验的非理性。

宗教强调“心灵”的感知,认为“心灵”的活动是超越科学理性的。

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导致人们可以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建设人类的物质文明。

但是,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必须遵循物质世界本身固有的规律。

所谓“人们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也必须是遵循客观规律才可能改造成功。

违背了物质世界固有规律的主观意图在实践中一定碰壁。

客观规律是本已存在的,只是人们通过认知过程去发现规律,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物质世界,而不是只凭主观意愿就可以去创造规律。

唯物论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包括精神的活动也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运
动。

但是,对唯物论的反映论而言,仅仅这样说是不够的。

说精神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精神世界就是物质世界的镜像,因为精神活动反过来会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

精神活动是否正确地反映了物质世界的规律,必须通过与物质世界的互动即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这就是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的核心。

从实践理性出发,在“知”和“行”的关系中,是“知行合一”,不存在“知难行易”或者“知易行难”的问题。

这样说并不否认在各个领域存在先知先觉者。

这些先知先觉者由于某些因素(利益、抱负甚或好奇心)的驱动,比其他人先一步去探索客观规律并有所认知。

科学家和革命者都是如此。

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精神和物质的互动即人的实践活动同时促成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发展,这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认为精神不能脱离物质独立存在,所以是唯物论的一元论。

认为精神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精神的运动,尤其是观念体系的形成可以脱离物质世界,思维的理性是先验的存在,而不是精神与物质互动即通过实践形成,这就是唯心论的先验论。

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并行独立存在的哲学是唯心论的二元论。

也有唯心论的一元论,即认为物质世界仅仅是作为精神的观念体系的实现,物质运动是受精神运动支配的,甚至否认物质的存在。

此类唯心论的哲学,经常和宗教联系到一起。

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唯心论的先验论都是不可证伪的,因为二者都属于信仰层面。

问题在于是否可以和如何加以证实。

唯物论强调实践理性,所以唯物论认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于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的信仰,是通过生活实践不断加以证实的。

唯物论的反映论不承认存在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物和现象,坚信即使现在尚未能以科学解释的事物和现象,随着科学的发展,未来一定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

进一步地,唯物论的反映论不承认存在不能被人的感官感觉到的东西,认为所有的仪器和科学测试手段都是人的感官的延长。

只要是客观存在,现在没有感觉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一定也能被感觉到。

实际上,也就否认了存在眼耳鼻舌身(视听嗅味触)以外的感官感觉。

同时,唯物论的反映论并不否认人的感知能力是有限度的,即使从整个人类的全部发展历史看亦是如此。

但是,对于那些永远无法感知的东西,对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唯物论拒绝任何超越科学的假想。

唯心论的先验论的信仰,力图通过经验感知加以证实。

例如,宗教徒往往以偶然的体悟来认定神的存在。

为了使得这种先验论的信仰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唯心论对“经验”的解释花费了很大的力气,力图证明经验感知可以脱离物质而获得。

唯心论的先验论并不拒绝经验科学,但从根本上认为经验科学发现和验证的仅仅是事物的表象,此类表象背后还有不能以科学解释的非物质的存在。

所以,唯心论的先验论始终认为存在科学认知所不能到达的“彼岸”,即世界从根本上说是不可知的。

于是,唯心论的先验理性就成为可以不受具体的物质环境约束的高度抽象的一般化的逻辑存在,这样的一般化的逻辑存在可以不必考虑是否为“真”的问题,即可凝聚出对“善”的人类共识,也就成为所谓“普世价值”的哲学基础。

对于“美”的欣赏也如此,不必去关心“真”和“善”的问题,只要一群人甚至仅是个人的体验,就可以判别美丑。

唯物论的反映论始终高举科学的旗帜,不认可对科学理性的超越,坚信精神与物质的不可分离。

因此,也就自然相信“真”、“善”、“美”的一致性,或者说,“真”是“善”和“美”的基础。

如果要求唯物论者也接受“普世价值”的概念,那么,唯物论者只可能接受在一定物质环境中的具体的“普世价值”。

唯物论者并不排斥个人在行善和审美方面的自由意志,但是认为违背了客观规律的自由意志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

当然,并不是说事物的真实性就一定意味着“善”和“美”,就伦理学即道德哲学而言,唯心论大师休谟的著名难题,即由“是(真实)”并不一定能推导出“应该(善)”,对于价值分析是有道理的。

然而反过来,唯物论的反映论认定脱离了真实性的“善”和“美”一定是虚幻的,归根结底是不可实现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脍炙人口的名言是: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如何抓住事物的根本,取决于人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即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科学的认识论来观察、分析事物,才能透过纷纭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根本,以科学的精神,来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创造人类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