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构建

合集下载

浅析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浅析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浅析儒家礼治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儒家礼治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儒家礼治思想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以及儒家礼治思想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儒家礼治思想的基本概念与原则儒家礼治思想主张社会按照礼义来管理,以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秩序,保障民众的福利,最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其核心理念是“仁爱、诚信、和谐、敬治、以礼治国”,这也是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理念。

其次,儒家礼治思想还有一系列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仁爱”原则,强调人在应对社会问题上应该满足人性的需求,并牢记对他人的关切与同情。

其次是“中庸”原则,强调人要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保持内心的平静,以达到思虑明晰的境界。

第三是“忠诚”原则,强调人要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遵守国家的法律,做到不讲求个人私利而考虑大局。

二、儒家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儒家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儒家礼治思想强调“以德治国”,即强调道德是治理国家的核心原则。

在当代中国,立法应该注重道德教育,特别是应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促进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了“德治则治平”,即只有通过道德来规范人心,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平衡。

在当代中国,法律的实施不应该局限于严惩违法者,而更应该注重培育人们的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

最后,儒家思想强调了“以礼制度”,即通过礼仪用法律来调整社会关系。

在当代中国,立法应该注重正义与法治的结合,让人们认知到法律的权威,从而达到法律影响力的最大化。

三、儒家礼治思想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应用儒家礼治思想在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应用有很多方面。

例如,法律的规定与立法的普及,应当充分考虑道德因素,以塑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此外,我们应该培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让人们从生活中发现法律,理解法律,突出法律规范的强制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治理 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治理 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治理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治理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这些传统文化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积淀的结果,包含了诸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其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是“仁爱”和“和谐”。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倡导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治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传统文化倡导尊崇礼法制度,提倡依法治国、依法行事。

社会治理需要建立在规则和法律的基础之上,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参考,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价值引领和道德底线。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家庭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尊重家长和长辈的权威。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关系能够带来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在社会治理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加强家庭教育,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家庭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1. 依法治国的实践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制度”为治理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传统文化对于法律法规的尊重和遵从,为现代社会依法治国提供了思路和指导。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应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并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的公正性和效率。

2. 和谐社会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相处,提倡“和为贵”的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增强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减少矛盾和冲突。

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和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3. 弘扬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应该加强民族文化的弘扬,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全社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4. 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下一代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诸多方面,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诗词歌赋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一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1. 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这些美德不仅是古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

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美德,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格和良好道德风尚的人才。

2. 促进国家和社会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礼义廉耻”,注重社会秩序和法制建设,这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和公民素质,从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3.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精神财富,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更多国家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1. 文化多元性加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背景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所占据的地位。

2. 传统价值观受到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例如,婚姻观念、家庭观念、职业观念等方面的改变,都会对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道德规范产生影响。

3. 传承方式面临困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但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

年轻一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识,这对于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障碍。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引领现代文明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引领现代文明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引领现代文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初中生更是需要有正确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

我们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引领现代文明,构建起适合中国特色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

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而丰富,其中不乏可以启迪青少年道德思想的内容。

例如,儒家对人的道德要求、佛家的慈悲心、道家的道德准则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在道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思想,以及“中庸之道”,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应该持有的态度。

例如,道德品质的培养直接与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密切相关,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便是关注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佛家的慈悲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在很多动乱和灾难面前,佛家的慈悲救助形成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人们感受到了爱和温暖。

这种慈悲心的体现,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家“道德经”中所描述的道德准则,是一种宽广而深邃的思想。

通过该书不难看出,道家所倡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准则等,都是在强调以自律、自省为基础,塑造一个真正的人性化社会。

二、传统文化与法治教育的结合道德与法律是密不可分的,而传统文化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德法合一”的思想,它不仅是对德法关系的诠释,更是对它们之间交融的必要性提出的明确要求。

在传统文化中,法律并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依据,它更主要地在于塑造公正、合理、有序的社会秩序。

而中国的法律文化中,强调“法术相生”,着重强调法律的实践和道德的约束,这种理念对于初中生的法治意识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教师的作用当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儒家文化强调“教育”,教师这个职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研究

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研究

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研究在当代社会,法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运行的基石。

然而,法治不仅仅是法律和法律机构的存在,还涉及到一系列文化价值观念和习俗。

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在于塑造个体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它包含了人们长期以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些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在个体的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种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和道德意识。

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理念在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个体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和法律选择时,更能够坚守法律底线,追求法治的公正和公平。

另外,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还体现在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的建立上。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价值观念系统,蕴含了深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

传统文化注重家族、社群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团结、宽容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价值观念的传承使得人们有更强的法治意识,相信法治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此外,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还表现在法律层面的对应与转化上。

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规范和制度,可以与现代法律进行对接和融合。

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养正、忍耐、敬老等观念,在现代法律中也能找到相应的法律规定和制度。

这种对应和转化的过程,既能够加强法治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也能够进一步巩固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然而,传统文化对法治的影响并非完全正面。

在一些情况下,传统文化也可能成为法治的阻力。

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和价值尚未适应现代法治的要求,可能与现代法律产生冲突。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不良习惯和陋习,也可能妨碍法治的有效推进。

比如,封建传统文化中的尊老、尊贤观念,有时会导致对权威的盲从和无视法治。

一些行业、部门或地区对特定人士的特权现象,可能违反法律法规,损害法治的公正和平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强调法律的和谐性和公正性。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和谐与公正的统一,注重解决矛盾和争议,倡导从整体利益出发的判断和处理方式。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建立公正与和谐的法治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是注重儒家思想的法治观念。

儒家强调的德治思想,倡导以仁义为核心的法律观念,推崇道德法治的理念。

这种传统观念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塑造和法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是传统文化对法律行为的规范。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丰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如“君子不议利,忠臣不事权,见义勇为”,这些规范对于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然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价值观的融合问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儒家思想和社会道德的规范,与现代法治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例如,在个人权利保护、公平正义和司法独立等方面,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的要求有所差别,需要进行调和和整合。

其次是传统观念对法律规范执行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权威的敬重和强调和谐的传统观念,可能会影响到法律规范的有效执行,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和官员行为等方面。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

最后是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多元化的挑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适应性和塑造性的挑战,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来调整和发展法律文化。

要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代法治的理念和价值观。

其次,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强化法治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

这需要对法律制度进行和完善,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融合研究,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结合方式。

可以通过调研和研究,发掘传统法律文化中与现代法治价值观的契合点和互补点,推动传统与现代法律文化的有机融合。

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思考

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思考

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思考作者:邸杨陈连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4期摘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没有高素质的公民,就很难构建高素质的法治国家,促进公民法治意识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先决条件。

良好的法治意识不只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所期望的规则,更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所形成的需求,同时,也需要维护个人的权利。

目前,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现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必须从我国长远的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关键词:法治;法治意识;法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317-02一、公民法治意识的概念法治意识,是指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以及对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

法治意识是与法治社会对应的法理学范畴,它所反映的一种基本态度是民族意识在法律和基于法律自身的认知过程,体现在对法的本身和功能的方法和确定、依赖的程度。

法治社会能够得以实现是因为法治意识,因为只有所有人有对社会共同价值的普遍认同,有了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使遵守法律的的人按照法律的规则办事,才能形成一定的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转型,导致在法律制度层面上不可避免地在社会结构变化中联系其他关键要素的变动。

通过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来了解中国变革的规律,公民法治意识的薄弱导致有许多问题的存在。

(一)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现实问题1.公民权利意识匮乏。

公民自身缺乏法定权利知识,造成消极的态度来看待法律,但没有认识到其实法律也给予了公民许多的权利。

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合法的权利,更不知道如何使用,不知道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怀疑法定权利的真实性,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实现自己现实利益的法定权利实,所以,定然会使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受到阻碍。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无讼”法律传统,这一传统在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无讼”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在法律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对社会稳定和信任的建立起着促进作用。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和谐与稳定的价值观。

当前社会仍需要秉持“无讼”理念,以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未来,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应当更加注重“无讼”理念的深入贯彻,为社会构建更加和谐与安定的格局。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依然不可忽视。

【关键词】中国“无讼”法律传统、和谐社会、古代法律传统、现代和谐社会、法律体系、社会稳定、社会信任、关系、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和谐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诉讼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而“无讼”则是人们追求和谐的目标。

通过“无讼”来解决矛盾和纠纷,可以避免伤害和破坏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无讼”法律传统逐渐融入现代社会建设中,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之一。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无讼”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在个人生活中要尽量避免诉讼,而且在法律制度中也需要更多地倡导“和解替诉讼”。

通过对中国“无讼”法律传统与和谐社会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也能够为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2. 正文2.1 中国古代“无讼”法律传统中国古代“无讼”法律传统源远流长,始于春秋时期的《礼记》中有“以德报怨,以直报德”之说,强调人们应当以道德和正直来化解纠纷,避免诉讼。

在古代社会,诉讼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人们更愿意通过和解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的影响引言中华法系是指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总称。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的影响,并分析其在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1. 法律制度1.1 古代社会秩序与礼法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注重秩序与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法系的发展。

古代中国有着严格的礼法制度,通过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并以此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注重秩序和规范行为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中华法系中仍然可以看到。

1.2 法治思想与官治传统中国古代有着强调“君子之国治也”,即通过善治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官治传统对中华法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官治思想,法律权威主义和政府权力的强大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点之一。

1.3 法律文化与道德伦理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华法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注重义务和责任感,这在中华法系中体现为法律规则的遵守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2. 法律思想2.1 仁者爱人与公平正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华法系中体现为对人权保护和公平司法的重视。

2.2 法治精神与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与稳定,这种价值观念也反映在中华法系中。

中国的法治精神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以实现社会和谐。

2.3 法律教育与人民意识中国古代注重教育,法律教育也是其中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法律教育注重培养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种传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 法律实践3.1 司法制度与审判文化中华法系中的司法制度和审判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审判文化注重公正、公平和公开,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中华法系中得以延续。

从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谈我国现代法治建设方案

从中西方传统文化对比谈我国现代法治建设方案
异。
法律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 道德观念,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 人权利和自由。
法律历史
中国拥有悠久的法律历史,而西方 在近代才逐渐形成现代法律体系。
中西方法治建设的相似之处
法律价值
中西方法治建设都强调法律的 公正、公平和权威性。
法律实践
中西方法治建设在实践中都注 重法律的执行和司法公正。
法律文化
古罗马文化
强调法律、秩序和权利, 注重法律制定和实施。
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农业社会,强调稳定和秩序,注重 伦理和道德。
西方传统文化形成于古代商业社会,强调自由和竞争,注重 理性和法律。
02
中西方法治建设的比较研 究
中西方法治建设的差异
法律体系
中国以大陆法系为主,而西方 以英美法系为主,两者在法律 体系和司法实践上存在较大差
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经验
研究学习其他国家的法治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完 善我国的法治建设方案。
引进国际先进法律人才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法律人才,提高我国法治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强化司法独立
保障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提 高司法公信力,发挥司法的最终裁 决作用。
推进法治教育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和意识,促进全民守法、用法、护 法。
04
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方案 设计
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法律的可操作性
制定明确的法律条文
01
通过立法程序,制定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避免歧义和误解
03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司法决策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司法人员进行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

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

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

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律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相互交织,为中国社会的法律体系提供了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法律的价值观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这种价值观在法律领域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等观念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价值观使法律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并倡导公正、平等的司法原则。

二、传统文化对法律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族观念和社群关系,对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传统家族观念中重视家法、族法等内部规范,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铺陈。

此外,社群关系的重要性也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中有所体现,例如基于人情关系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法治理念的深入,传统文化对法律制度的影响逐渐减弱,法律的规范性与公正性日益增强。

三、法律的文化背景对法治观念的影响法治观念是现代法律制度的核心,法治观念的形成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命运的扭转和人事的无常,注重个体遵纪守法和对法律的崇敬。

这种观念对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法律意识,为法治观念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同时,法治观念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由传统文化中的“禁忌”概念演变为现代法律中的规范和制度。

四、法律制度对文化的引导和塑造法律制度不仅反映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也对文化的塑造和引导起到了一定作用。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规范社会行为,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例如,知识产权法的实施,保护了创造力和创新的价值,有助于文化的创作和传播。

同时,法律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与繁荣。

综上所述,法律的文化背景与传统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传统文化对法律制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法律制度也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碰撞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碰撞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碰撞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法律如同两条并行的轨道,既相互独立,又时有交集。

当这两者相遇,碰撞出的火花既照亮了我们对过去的回顾,也照亮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它包含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丰富的内容。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被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仁爱”“和谐”“诚信”等观念深入人心。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现代法律则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它以明确的条文和规范,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现代法律强调公平、公正、平等,注重程序正义和权利保障。

然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之间并非总是和谐一致的,它们的碰撞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首先,在婚姻家庭领域,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和现代法律的规定就存在差异。

传统文化中,家族的利益和长辈的权威在婚姻决策中往往占据重要地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曾经盛行。

而现代法律则强调婚姻自由,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伴侣和决定婚姻的权利。

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导致了一些家庭矛盾和社会问题。

其次,在财产继承方面,传统文化中的长子继承制、家族共有财产等观念与现代法律中的平等继承原则存在冲突。

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着按照传统方式分配财产的现象,这可能引发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和不满。

再者,在纠纷解决机制上,传统文化中强调通过调解、和解来化解矛盾,“和为贵”的思想深入人心。

而现代法律则更注重通过诉讼等正式的法律程序来解决纠纷。

这种差异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当事人在选择解决方式时感到困惑和迷茫。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碰撞呢?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

比如,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尊老爱幼等观念,对于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应当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与现代法律的精神相结合。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公民意识塑造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公民意识塑造
蕴 则 是 各 个 民族 各 个 国家 在 政 治 、 济 和 文 化 上 的完 善 与 创 新 。 经 以儒 家 为 代 表 的 中 国 传统 文 化 , 直 力 图摆 脱 困境 ,返 本 开 新 ”而 西方 文 一 “ , 化 也 开 始 对 自身 进 行 深 刻 反 省 。 中西 文 化 的这 种 复 杂 交 融 与 涌 动 , 展 示 着 全 球 化 时代 主 体 精 神 的 公 民文 化 走 向 。 因此 , 观 公正 地 审 视 和 客
民意识正义价值追求 的新鲜血液 , 进而促使法 治理念更新与转换 , 并
通 过制 度 化 纳 入 法律 规 范 体 系 而 推进 法 治 进 程 , 而 使 公 民意 识 具有 从
引导功能。
评价儒家文化传统 、 西方文化 以及他们 的影响 , 当下公 民意识塑造 对 和法治秩序 的建立 ,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L g l y t m n o i y e a s e A d S ce S t
{占 I 缸会 } J
20.( ) 5中 09 、
歹 专统

啻一 塑 五 审 、 1卫 只 影 响 下 的 公 民 ,. 造
姚 怀 喜
要 公 民意 识是 民众在 民主政 治 生活 时代 必须具 备 的一种 社会 意识 , 体 包括 : 民 的人格 意识 、 民 的权利 、 具 公 公 义务意 识 、 民的纳 税 意识 、 民的 自由 意识 、 民的法律 意识 。 国传 统 文化 中缺 乏 自由、 主 、 等思 想 , 公 公 公 中 民 平 没有公 民意识 的基 因,
中权利义务关系的价值判断及规范化认同。 它是“ 一定国度 的公民
关 于 自身 权 利 、 务 的 自我 意 识 和 自我 认 同 的 总 称 。 括 人 们对 自身 义 包 的 社会 地 位 、 会 权 利 、 会 责 任 和 社会 基 本 规 范 的感 知 、 绪 、 社 社 情 信念 、 看 法 、 点 和 思 想 以 及 由 此 而 来 的 自觉 、 观 自律 、 自我 体 验 或 自我 把 握 ; 还 包 括 人 们 对 社 会 政 治 生活 和 人 们 行为 的合 理 性 、 合法 性 进 行 自我价 值、 自我 人 格 、 自我道 德 的评 判 , 实现 自身 应 有 的权 利 和 义 务所 取 手 对 段 的理 解 , 以及 由此 产 生 的 对 社 会 群 体 的情 感 、 依恋 、 应 和 对 自然 与 感

公民法律意识与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公民法律意识与权益保护的重要性

公民法律意识与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引言你是否曾经遇到过因为不了解自己的权益而无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情况?你是否在生活中觉得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公平待遇有所差别?这些问题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公民法律意识与权益保护的缺失。

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公民法律意识与权益保护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保护自己的权益。

公民法律意识的定义及重要性公民法律意识的定义公民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知识和法律制度的了解、理解和遵守程度。

公民应当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能够遵守法律规定并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维护合法权益: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可以帮助公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益,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具备法律意识的公民,才能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

•维护社会稳定:公民法律意识的普及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改善公民素质: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可以培养公民遵纪守法的意识和素质,有利于形成文明法治的社会氛围。

•推动法治进程:公民法律意识的积极发展可以推动法治进程,促进国家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公民权益保护的意义及方式公民权益保护的意义•实现公民的基本权益:公民的权益保护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和权利自由。

•保持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权益的保护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可以减少不正当行为和权力的滥用。

•是民主社会的基础:在民主社会中,公民的权益保护是实现公民参与政治、监督政府、维护权益的基本前提。

公民权益保护的方式•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公民在面临侵害或争议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和解决。

例如,起诉、诉讼、申诉等。

•增强公民参与:公民需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组织、公益活动和政治事务,参与决策过程,维护自己的权益。

•加强组织和协作:公民可以通过结成社团组织、参与集体行动等方式,共同维护自己的权益,增加维权的力量和影响力。

传统美德对中国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

传统美德对中国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

传统美德对中国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传统美德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美德蕴含着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对于中国法治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传统美德对中国法治建设的促进作用。

首先,传统美德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基础。

中国传统美德强调诚信、敬老、孝道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法治社会中秩序良好的基石。

诚信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而敬老、孝道等传统美德则体现了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

这些美德的传承和弘扬,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传统美德对于社会道德建设与法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美德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修身养性,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美德强调尊重他人、乐善好施、守信用等价值观念,这也正是法治社会中公民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通过推崇传统美德,人们从小就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培养遵纪守法、守信用的良好法律意识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传统美德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公平正义,强调仁爱、公正、公平等美德。

这些传统美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重要支撑,与法治建设的目标一脉相承。

在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中,传统美德能够促使人们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既减少了社会矛盾,又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最后,传统美德对于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美德强调的是个人责任、社会责任与法治思维的培养,通过强调尊法守法、遵守规章制度等,能够激发社会公民对法治的信仰与拥护。

传统美德所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念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并养成守法的良好习惯和行为模式,从而有助于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

综上所述,传统美德在中国法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统美德作为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传统美德在社会道德建设、法治教育、社会公平正义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对法律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传统文化对法律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传统文化对法律发展的影响与启示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研究逐渐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它不仅代表着历史和文明的积淀,更包含着对道德、法律和社会规范的深刻思考。

在法律领域,传统文化对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给予我们许多值得借鉴的启示。

首先,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法律以及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强调个体对社会各层面的责任与义务,包括尊敬长辈、遵守家族规矩等等。

这种观念使人们具备了向法律屈服的思想意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更容易接受法律的约束。

而在一些西方国家,虽然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但它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往往容易导致人们对法律持怀疑态度,甚至对法律的约束力产生质疑。

因此,传统文化对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传统文化为法律制定提供了智慧和经验。

传统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对社会的治理和规范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思考。

人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到许多关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公正原则等方面的智慧。

例如,在中国古代就有“仁者爱人、谦谦君子”的观念,这种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待法律和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同时,在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关于公正审判、法官廉正等方面的典故和故事,这给了法律从业者以启示,使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公正地行使权力。

第三,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的精神,对法律的平衡和调和提出了启示。

在传统文化中,和谐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在法律领域,和谐与平衡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告诉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在制定法律时,我们应该注意各利益方的平衡,以及法律的公正与效力。

只有这样,法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最后,传统文化对法律发展的启示在于其强调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虽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和社会规范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变革。

中国传统“无讼”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无讼”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无讼”思想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因此儒家所提倡的“无讼息争”等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崇。

正如孔子所言:“听诉,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法律的重要价值追求之一,历朝历代都出现了许多与该思想配套的措施,例如明朝的“亭长制”等。

要求将民间争议尽量在送官府之前就解决掉。

不可否认,这种思想以及相关制度的实行有力的化解了民间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但另一方面,对于“无讼”的过度追求也会导致普通百姓对于自身合法权益的追求消失殆尽,从而形成了一种国人厌诉、懒诉的畸形心理,其利益主张也难以实现。

而在现代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转变,公民权利意思的觉醒导致诉讼率急剧上升,社会矛盾加剧,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还是需要依靠“无讼”思想来完善我国当前法律体系,尽可能的将公民间的纠纷以最小的成本加以化解,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无讼”;传统法律文化;法治建设;和谐社会;一、传统“无讼”思想的内涵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根植于封建制度上的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蓬勃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和制度。

而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无讼”这一诞生于儒家文化之上的法律思想及其与之配套的各种制度影响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及普通百姓。

通过对“诉”进行完整的文字解读,我们或许可以较为清楚的了解其真正含义:“诉”字左边为言,代表开口说话,而右边则是“公”,表示去公家即官府。

就是说人们在遇到难以通过普通方式解决的纠纷矛盾时,需要到公堂上去发言,借助于官方力量来化解纠纷。

但凡事都有利有弊,一方面,统治者借助这一思想能够将民间矛盾尽可能多的化解在基层,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这也导致民众产生一种畏诉的心里,造成了人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的淡薄,使得法治仅仅停留于口号上,人治则越发明显,法律也成为了权力的附庸[2]。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结构论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结构论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结构论1.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概述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时,我们首先要明确其核心要义。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更注重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与和谐。

在这一进程中,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治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以法治为基础和准则,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行为、维护秩序、保障权益的一种思维方式。

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法治思维也必然体现人民性。

它要求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要以保障人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人民在国家治理中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法治思维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法治思维不仅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法治文化的精髓,还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实践性,法治思维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要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法治思维要求将法律原则和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准则,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法律、维护法律、运用法律。

综合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

法治思维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考虑法律的规范性和约束力,也要关注实际情况和社会效果,实现法律与道德、政策等的有机衔接和协调配合。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是一种以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它旨在通过法治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结构,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要求、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法治思维结构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内涵的理解。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冲突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冲突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冲突研究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现代法律则是基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体系制定的规则和制度,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

然而,由于两者产生的背景、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和习俗在现代法律的视角下可能存在问题。

比如,在某些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家族内部的纠纷往往通过长辈的权威来解决,而不是依靠法律程序。

这种“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可能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受害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再比如,在一些传统的婚姻观念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存在包办婚姻的现象。

而现代法律强调婚姻自由,尊重个人的意愿和选择,这就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做法产生了冲突。

现代法律在追求公平、正义、平等的过程中,也可能与传统文化产生碰撞。

例如,在继承法方面,现代法律强调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和比例进行遗产分配,以保障每个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但在一些传统文化中,可能更倾向于将遗产留给男性后代,或者按照家族内部的传统规则分配,这显然与现代法律的平等原则相违背。

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的快速变迁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文化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当社会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其与现代法律之间的不适应就会凸显出来。

其次,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是导致冲突的原因之一。

传统文化往往基于特定的地域、族群和历史背景,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而现代法律则更注重普适性和统一性,以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差异,容易引发两者之间的冲突。

再者,法律的普及和宣传不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人们对现代法律的了解和认识不足,仍然习惯于遵循传统文化中的规则和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老的中华法系中处处弥漫着浓重的“人治”主义 色彩。 这个地方的“人”当然不可能是多数人,它只可能 是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服务的。 反映在我们的当代的 社会中, 就表现为许多公民仍习惯于按照传统观念参 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己的 权益,甚至给予“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 维 护 道 德 之 器 ,渴 望 “法 立 而 无 犯 ,刑 设 而 不 用 ”,致 力 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 法随”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并给我国某些公 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 即 “领导人的话就是 法”。 [5]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治信念的动摇成为法治建 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6]
很遗憾,这种地位至今仍然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在我国 许多公民的心目中 (其实也包括相当数量的法律工作 者 ),因 为 很 少 “ 用 到 ”7, 宪 法 的 作 用 被 认 为 低 于 其 他 部 门法律的作用, 公民对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基 本法的了解远低于对施加人身强制法律的了解。
(二)法律实用主义意识占主导地位,法律信仰尚 未形成
法律实用主义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法 律的工具性是占主导地位的。 而法律信仰则是指社会 主体对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的理想、 秩序需要的理性 认识和情感体验的产物, 是长期的人类法律实践经验 和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晶, 是人类把握社会法律现象的 特殊方式, 是社会法文化系统中各种主观因素的有机 整合和高度提炼。 显然前者仅仅关注法律的工具价值, 而后者则将法律作为人类情感的一部分来看待, 使之 具有宗教崇拜般的地位。 就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的程 度而言,法律的工具性仍然是最主要的,其集中体现于 宪法意识的薄弱和“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 就宪法而 言, 其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本该被置于一切法律之 上,处于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
二、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公民法律意识现状 分析现状是我们了解并以此为重点推进现代法律
* 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77102] ** 山东省枣庄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277102]
2012 年第 12 期(司法实务)/ 总第 161 期
THE CHINESE PROCURATORS 责任编辑:岳向阳
一、法律意识的界定 法律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是一种特殊的社 会意识体系, 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 方式。 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 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法律知识是指人们对社会法律现象进行科学认识 的结果, 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 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 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现行法律 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的总和。 法律理想实质上 是人的理想, 是人通过法律的形式所表达的法和社会 秩序的应然状态的理想追求, 并通过这种理想的追求 而体现和实现其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 法律情感是 社会主体对法现象的主观心理态度或心理反应, 它既 可以表现为对法的关切、喜爱和依恋,也可以表现为对 法的漠不关心、厌恶和鄙视等等思想感情。 法律意志是 社会主体维护法律的尊严, 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 主观心理基础,它是社会主体的法律意志品质,表现为 主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强暴, 不畏诱惑和胁迫的坚
强的守法精神和护法品格。 法律评价是指社会主体基 于自己的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感情和法律意志对 法律以及一个国家的法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是否能够有效保障社会 主体的正当合理的权利,是否能实现社会正义,是否能 有效维护社会秩序, 以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和社会进步所作的主观判断。 法律信仰是基于社会 主体对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的理想和秩序需要的理性 认识和情感体验的产物, 是长期的人类法律实践经验 和理性思维活动的结晶, 是人类把握社会法律现象的 特殊方式。
就法律意识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而言, 我国学者 大体有三种看法。 一种认为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 种特殊形态,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 和心 理 的 总 称 ;[2] 一 种 认 为 法 律 意 识 是 与 群 体 的 或 个 体(个性)心理特征相联系的、人们关于法现象的认知、 情绪和意 志 的 总 和 ;[3]还 有 一 种 观 点 认 为 ,所 谓 的 法 律 意识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 是社会主体对 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 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有机综合体。 [4]本文此 处无意通过比较得出上述观点孰优孰劣, 但可以肯定 的是, 三种观点都认为法律意识是社会法律现象同人 们的心理之间的一种有机联系。 就此分析我国公民法 律意识之现状,可见其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实有重 点推进之必要。
24 检察长视界
责任编辑:岳向阳 THE CHINESE PROCURATORS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 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构建初探
文◎于家珍 * 孙翠林 **
司法体系是一个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在内 的综合性、协调性发展的体系。 作为这一体系的 参与者和当然主体,人(或者说社会中的多数人)的法 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司法体系的完善度和先进 性。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法制现代化首先是从事这一 变革的主体自身的现代化, 是把表现传统法律观念并 以传统模式行动的人转变为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行为 的人的广泛过程。 ”[1]
检察长视界 25
意识建构的基础和前提。 作为一个曾经孕育了光辉灿 烂的中华法系、并对周边国家影响巨大的文明古国,我 国公民目前的法律意识状况如何呢? 同法制先进国家 相比,差距又在哪里? 原因何在? 这些问题,本文将通过 以下几点来加以阐释。
(一)人治思想与法治思想相互交织并在不同地区 呈消长之势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多年中,我国 的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步增强而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 观念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作为一个有着两千多 年漫长封建历史, 并曾孕育出对周边国家影响巨大的 中华法系的大国, 封建残留的影响仍然在我们的生活 中处处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