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性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同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艺术活动本身视为在静观中实现愉 快和价值的完美人类活动。这种思想在普罗提诺和奥古斯丁的思想 中有所体现。
• 前者把对神性美的静观视为内在的静观,后者把静观的表现性与基 督教的完善、自我充足的存在观念联系在一起。
• 这种静观思想,把对美的观照和沉思视为一种内在心灵特性的思想, 实际上便把美和艺术的欣赏与接受活动看做是一种高于世俗经验的 活动,从而赋予艺术和美、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某种超验的特征, 因为他认为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具有自身所特有的独立性和自律性。 在现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成为了衡量艺术和 艺术经验的重要标准。
者认为美的对象能够产生比实用性的物品
更高的、而且是无利害的愉快,审美静观
是对作为整体的对象自身的一种静观。这 种观点不仅影响了19世纪的美学家和艺术 理论家,而且甚至影响了20世的一些艺术 哲学家如维卡斯、斯托尔尼兹等。
• 在艺术自律性和审美自律性思想发展中,康德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人物。此前的所有关于艺术和审美自律性的观念,都在康德的美 学中到了更进一步的提炼和完善,可以说,康德(Kant)的美学著 作《判断力批判》是现代自律性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思想源头。
• 这种自律性的思想认为,审美经验不同于其他日常实践的经验,审美 的经验和艺术的经验是一种自由的或无利害的经验,而其他的经验 则总是与利关系相关的。 (换言之,美成为了问题)
• 审美和艺术经验是自由的或无利害的这样 一种理论观点,对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 和德国的卡尔·菲里浦·莫里兹都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前者提出了审美态度的理论,后
• 康德从未把自律性这个概念运用于创造性想象和美的艺术,但是,康 德在该书的第十四节中谈到艺术时,则从形式和趣味两个基本层面提 出了对此后的审美自律性和艺术自律性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艺术自律性
• 自律性是18世纪西方艺术哲学和美学中的 核心概念之一,自律性的艺术理论观点在 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 展,并成为了艺术批评、艺术评价的重要 美学标准。
• 随着20世纪初先锋派艺术的出现、20世纪 中期以后的艺术哲学转向,以及后现代艺 术的出现和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的发展, 艺术自律性的观点受到了严厉的批判。
• 很明显,关于美和艺术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在这里取得了某种独立学 科的形式,在学科意义上获得某种自律性。
• 若艺术自身具有某种自律性的活动,艺术具有与工艺和其他文化对象 不同的特征,那么,艺术的和审美的研究也就必然有其不同于其他研 究的特殊性,由此,在这一时期的艺术理论和美学中,人们看到出现 了不断强调审美经验自身独立性的理论倾向。
•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中看出。这四 个契机分别是:
•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 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 美是那不Fra Baidu bibliotek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 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
象身上被知觉时; • 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做一种必然愉快的对象。 • 这四个契机,既体现了康德对作为一种对象的美的看法(美是无
• 另一方面,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特征 的解释,也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并赋予它们不同的特征。
• 18世纪的美学和艺术理论在逻辑上已不再根据技艺和娱乐的标准来 理解艺术。鲍姆加登( Baumgarten)建立的叫做“美学”的学科,是 用以描述和理解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他提出美学就是美的思维 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理论的观点。
• 在某种程度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提出了 艺术作品结构与形式的自律性问题。
• 他认为,悲剧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它具有“美”的形式和“自身完 整性”,艺术作品的结构和形式的有机整体性与悲剧风格是内在统 一在一起的。
• 这种突出强调艺术作品的自身结构和形式的艺术思想,对现代艺术 理论中的自律性观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论是艺术的创作、艺术 的特征,还是艺术的批评和评价,都具有某种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 的特征。
目的的合目的怕性形式),也体现了他关于审美经验特征的描述。 • 在康德看来,人们在美的欣赏和经验中所获得的愉快是自由的和
无利害的,这种审美经验的愉快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欲望满足,而 且,在审美的判断中我们不能把某种规定性的概念运用于美的对 象,美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趣味的对象。
•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运用了Autonomie(自律的,自治的) 这个词,Autonomie是人们的无利害、非功利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 得以可能的条件。
•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与哲学家的理性活动有着根本的区 别。
•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思想影响了后来的艺术理论和美学,有些理论家 认为,艺术是由某种特殊的知识引导的,艺术活动与其他活动、艺术 作品与其他的人类文化对象有着本体论的区别。正如朱光潜在评述柏 拉图的文艺观时所写道的:“这种反理性的文艺思想到了资本主义末 期与消极的浪漫主义和颓废主义结合在一起。康德的美不带概念的形 式主义的学说对这种发展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艺术自律性概念的历史
• 自律性作为艺术理论和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产生于18世纪的西方,但 正如艺术理论中的其他许多关键观念一样,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
• 早在古希腊,柏拉图(Plato)的艺术思想中就隐含着某种自律性的思想, 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是依靠灵感进行创作的,并且是在“迷狂”状 态中完成其创造的,如果诗人不能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人“迷狂”, 就没有能力进行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
• 西方18世纪,艺术和美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世纪的西方开 始把绘画、雕刻、诗歌、建筑和音乐视为具有自身特殊性的文化实践 领域,这些艺术开始与工艺区分开来,并被称为“美的艺术”,它们 已不再像早期的艺术家那样依赖于宗教、政治和赞助人,因而被叫做 美的艺术的东西而开始与宗教、政治和经济分离开来,这些活动成为 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实践活动,艺术也似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艺术实 践倾向于自律性。
• 前者把对神性美的静观视为内在的静观,后者把静观的表现性与基 督教的完善、自我充足的存在观念联系在一起。
• 这种静观思想,把对美的观照和沉思视为一种内在心灵特性的思想, 实际上便把美和艺术的欣赏与接受活动看做是一种高于世俗经验的 活动,从而赋予艺术和美、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某种超验的特征, 因为他认为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具有自身所特有的独立性和自律性。 在现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成为了衡量艺术和 艺术经验的重要标准。
者认为美的对象能够产生比实用性的物品
更高的、而且是无利害的愉快,审美静观
是对作为整体的对象自身的一种静观。这 种观点不仅影响了19世纪的美学家和艺术 理论家,而且甚至影响了20世的一些艺术 哲学家如维卡斯、斯托尔尼兹等。
• 在艺术自律性和审美自律性思想发展中,康德是起了关键作用的 人物。此前的所有关于艺术和审美自律性的观念,都在康德的美 学中到了更进一步的提炼和完善,可以说,康德(Kant)的美学著 作《判断力批判》是现代自律性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思想源头。
• 这种自律性的思想认为,审美经验不同于其他日常实践的经验,审美 的经验和艺术的经验是一种自由的或无利害的经验,而其他的经验 则总是与利关系相关的。 (换言之,美成为了问题)
• 审美和艺术经验是自由的或无利害的这样 一种理论观点,对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 和德国的卡尔·菲里浦·莫里兹都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前者提出了审美态度的理论,后
• 康德从未把自律性这个概念运用于创造性想象和美的艺术,但是,康 德在该书的第十四节中谈到艺术时,则从形式和趣味两个基本层面提 出了对此后的审美自律性和艺术自律性有深远影响的观点。
艺术自律性
• 自律性是18世纪西方艺术哲学和美学中的 核心概念之一,自律性的艺术理论观点在 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 展,并成为了艺术批评、艺术评价的重要 美学标准。
• 随着20世纪初先锋派艺术的出现、20世纪 中期以后的艺术哲学转向,以及后现代艺 术的出现和后现代主义理论思潮的发展, 艺术自律性的观点受到了严厉的批判。
• 很明显,关于美和艺术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在这里取得了某种独立学 科的形式,在学科意义上获得某种自律性。
• 若艺术自身具有某种自律性的活动,艺术具有与工艺和其他文化对象 不同的特征,那么,艺术的和审美的研究也就必然有其不同于其他研 究的特殊性,由此,在这一时期的艺术理论和美学中,人们看到出现 了不断强调审美经验自身独立性的理论倾向。
•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中看出。这四 个契机分别是:
• 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或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 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 美是那不Fra Baidu bibliotek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 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
象身上被知觉时; • 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做一种必然愉快的对象。 • 这四个契机,既体现了康德对作为一种对象的美的看法(美是无
• 另一方面,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和艺术特征 的解释,也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并赋予它们不同的特征。
• 18世纪的美学和艺术理论在逻辑上已不再根据技艺和娱乐的标准来 理解艺术。鲍姆加登( Baumgarten)建立的叫做“美学”的学科,是 用以描述和理解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他提出美学就是美的思维 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理论的观点。
• 在某种程度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提出了 艺术作品结构与形式的自律性问题。
• 他认为,悲剧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它具有“美”的形式和“自身完 整性”,艺术作品的结构和形式的有机整体性与悲剧风格是内在统 一在一起的。
• 这种突出强调艺术作品的自身结构和形式的艺术思想,对现代艺术 理论中的自律性观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无论是艺术的创作、艺术 的特征,还是艺术的批评和评价,都具有某种与其他人类活动不同 的特征。
目的的合目的怕性形式),也体现了他关于审美经验特征的描述。 • 在康德看来,人们在美的欣赏和经验中所获得的愉快是自由的和
无利害的,这种审美经验的愉快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欲望满足,而 且,在审美的判断中我们不能把某种规定性的概念运用于美的对 象,美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是趣味的对象。
•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运用了Autonomie(自律的,自治的) 这个词,Autonomie是人们的无利害、非功利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 得以可能的条件。
•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与哲学家的理性活动有着根本的区 别。
•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思想影响了后来的艺术理论和美学,有些理论家 认为,艺术是由某种特殊的知识引导的,艺术活动与其他活动、艺术 作品与其他的人类文化对象有着本体论的区别。正如朱光潜在评述柏 拉图的文艺观时所写道的:“这种反理性的文艺思想到了资本主义末 期与消极的浪漫主义和颓废主义结合在一起。康德的美不带概念的形 式主义的学说对这种发展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艺术自律性概念的历史
• 自律性作为艺术理论和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产生于18世纪的西方,但 正如艺术理论中的其他许多关键观念一样,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
• 早在古希腊,柏拉图(Plato)的艺术思想中就隐含着某种自律性的思想, 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是依靠灵感进行创作的,并且是在“迷狂”状 态中完成其创造的,如果诗人不能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人“迷狂”, 就没有能力进行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
• 西方18世纪,艺术和美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世纪的西方开 始把绘画、雕刻、诗歌、建筑和音乐视为具有自身特殊性的文化实践 领域,这些艺术开始与工艺区分开来,并被称为“美的艺术”,它们 已不再像早期的艺术家那样依赖于宗教、政治和赞助人,因而被叫做 美的艺术的东西而开始与宗教、政治和经济分离开来,这些活动成为 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实践活动,艺术也似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艺术实 践倾向于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