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绘画的乡土情和童真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白石绘画的乡土情
摘要
回眸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史,可以说是群星闪烁,灿烂辉煌。

齐白石先生是我国二十世纪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杰出的艺术巨匠,他也是特别值得我们怀念和景仰的大师之一。

其光芒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无人可望其项背,也可以这么说,齐白石的知名度在我国是最高的,不论上层人士还是下层民众对其无人不晓,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里,作为普通的农民、老百姓都能与其艺术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足以说明齐白石艺术的无穷魅力。

他的画,不论造型与笔墨,还是构图与画境,都是地道的中国意味、中国风韵。

他根植传统,师法自然,以文人画为根基,发掘民间传统,探讨雅俗结合,为传统的中国画注入了蓬勃生机。

齐白石这位从民间走来的艺术家,将富有农民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情趣融入了他的创作中。

他的这种农人之身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或者说他的这种“农民的本质”在后来的创作中一直起着主导的、潜在的作用。

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处处可以领略、感受到他的乡心。

他的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而且在东方乃至世界,都具有不朽的魅力和新的意义。

关键词:齐白石绘画农人之心乡土情
引论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坛上出现了几位传统派大师。

他们不曾借鉴外来绘画,从传统自身求变革,使自己的艺术不断完善、个性化,将传统绘画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们是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

吴昌硕之后,首推齐白石,中国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及其绘画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继承、变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齐白石画中的构图、造型、画境、笔墨,都地地道道地表达了根底深厚的中国意味和中国风韵。

而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质朴、稚拙的内涵,他直率、天真地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情感。

这种稚拙的艺术表现使齐白石的绘画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位贫苦农民家庭出生的木匠,怎样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奋斗成长为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

其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所提供的丰富经验,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画界,而且对推动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在上世纪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现象。

他出生在湖南农村那里具有浓郁的民间习俗氛围,12岁就开始了雕花木工的民间艺人生涯,对民间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风格极为通晓,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民俗题材的优秀花鸟画作品。

他极大地区别于历代文人画家而且自立门户,除了继承水墨画的优良传统外,他作品更突出了“下里巴人”的民间味,这使他深受广大人民的赞赏和喜爱。

并且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能唤起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所以,广大的劳动人民非常喜爱齐白石的绘画作品。

从齐白石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那种辛勤不倦的劳动,对古人遗产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对日常生活的那种细腻精深的观察,以及表现事物的惊人的创造力,这些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齐白石高超的笔墨功夫与生活形象密切结合的艺术技巧,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而形成的。

我国宝贵的绘画遗产,在齐白石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发挥。

如在事物形象的刻划上、在构图上、色彩上、在笔墨的虚实浓淡上等等。

他善于接受祖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善于总结民族艺术和民间艺术的表现方法,才没拘泥于事物的自然形态,从而可以任意挥洒,得到事物的淳朴精神。

齐白石对绘画遗产的刻苦钻研,不仅深刻而且广泛。

不仅古代的名画家,即使没有名的画家或民间工匠的作品也是他学习的对象。

由于他是劳动人民出身,又做过长期的雕花木工,所以,他注意吸收民间艺术的营养,向前辈工匠学习富有生活气息的健康格调,将之溶化到作品的笔墨中,逐渐形成了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画风。

齐白石绘画的乡土情
一、齐白石绘画的乡土情
“大俗大雅”是众人对齐白石艺术作品的一种认同、一种鉴定。

“俗”——俗物、俗不可耐、粗俗、俗气,一提到“俗”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些;说到“雅”,像“文雅、雅兴、雅致、文人雅士、典雅”等等这些美好的词汇便会涌入我们的脑海。

为何两个毫不相干的词汇能够同时出现在对齐白石绘画的评论中,他的“雅”与“俗”又是如何共存并融的,如何“相得益彰”的,归结到一点,要从他特殊的“农民之身”的本质来探讨了。

<一>、特殊的生活经历
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生活阅历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而会影响他的审美视角。

这种审美取向、评判标准都是其生活经历的一种体现,是真实自然的。

我们都知道齐白石出生在一个农民之家,世代为农,家境比较贫困。

他只在12岁之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而后因为家境贫困便开始了学工的生涯,学木匠,学雕花。

砍柴、放牛、种田、学徒这些生活经历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积蓄期”。

绘画大师齐白石是木匠出身,直到27 岁时拜胡沁园为师,才放弃斧斤,这一阶段他的名气不大,因而作品流传很少。

齐白石渐渐从民间画工转变为一个职业画家。

从1912 年到1918 年,在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齐白石先后五次离开湖南外出,这就是著名的五出五归,通过五出五归,他开阔了视野,浏览了名山大川,结识了新朋友,绘画的境界也与以往不同了。

在白石老人自述中曾有提及到了1917 年,因为家乡的匪乱,齐白石被迫到北京卖画为生此时的齐白石绘画上仍沉湎于八大山人荒疏清净的境界中,与当时北京画坛上流行的画风格格不入,不被看好所幸陈师曾发现了齐白石可贵之处,并力促齐白石创新自己的风格,令僻道路,齐白石遂开始著名的衰年变法进入三十年代,齐白石逐渐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盛期,此一阶段他的风格稳定,作品众多,大家熟悉的齐白石作品多产生于这一时期展览的展品中可谓不胜枚举,尽是鲜艳的花朵与浓重的笔墨交织于一起,令人心驰神往看他笔下那可爱的鸡雏灵动的游虾横行的螃蟹雀跃的小鸟,还有那丰硕的寿桃鲜艳的老少年雅致的兰花沉甸甸的石榴无一不是白石老人艺术创新的体现。

1949 年解放后,白石老人迎来了艺术上的春天,也进入了创作的晚期。

1954 年8 月他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63 年他又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的艺术中包孕着真善美的内涵,充溢着民间生活的质朴,而更为人民大众所喜爱他从民间走来,集中和化合了文人画的精华与民间艺术的活力,凝聚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又把它还归于人民,奉献给包括现代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的乃至世界的人民大众,而无愧于人民艺术家这一崇高的荣誉齐白石这个响亮的名字,以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审美的心灵里。

在他的记忆里,自家院子里的白菜豆荚;池塘里的小鱼小虾;山坡上吃草的牛群;田野里盛开的鲜花……,这一切童年时的美好事物,使得他以后无论身在何处,都魂牵梦绕,也正是他的这种“乡巴佬”或者说是“老农”、“有文化、有修养的乡下人”的本质,使我们在他那些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中感受到了他的乡心、童心、农人之心的那种“本心”流露,也使他成为了保持着农人本色的伟大艺术家,使得他从“大俗”走向“大雅”。

<二>、变法之后的艺术
1、绘画作品中体现的“乡心”、“农人之心”
齐白石在1919年定居北京后,听从了陈师曾的劝说,开始变法,自创“红花墨叶”。

他是一位从民间画工转变为文人画家的,他将富有农民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情趣融进了文人画中,这不仅扩展了文人画表现的题材,而且也更新了文人画的艺术境界,创造出了自
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们知道齐白石在变法之前,他的画多学徐渭、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只是学“他人之长”而未形成“自己之色”。

他到了北京,艺术处境也不好,他自称: “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他再也不能用八大山人的那种表现情感的艺术语言,而必须找到表现自我感情的自家语言。

“红花墨叶”中的红、黑强烈对比的民间审美观念,正是他内在“乡心”的追求。

绘画作品中体现的“乡心”、“农人之心”齐白石是一位非常尊重生活真实的艺术家,他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没见过的东西他不画,若非实物,一生未敢落笔。

他经常注意观察花、鸟、鱼、虫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

他曾说: “为万物写照,为百鸟张神,要‘画出自己的面目’”。

因而我们从他绝大多数精美的作品中,看到的多是瓜果、蔬菜、鱼虫、花卉以及对日常生活经历、生活物品的描述。

《荷塘翠鸟》、《荷花鸳鸯》、《木棉花》、《白菜辣椒》等,都是他这个“乡下人”内在情感的一种体现,对故乡的怀念与思念,都借助于这些主题内容缓缓道来。

2、烂漫的童真,可爱的童心
“老顽童”、“老小孩”这种称谓对齐白石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无论是从《雏鸡小鱼图》、《老鼠葡萄图》还是《鸡冠蚂蚱图》,图中描绘的小鸡、小鱼、蚂蚱这些儿童幼年生活的“玩伴”,都承载着齐老对儿时生活的思念。

画《我最知鱼》,小鱼围逐钓饵,只因“予少时作惯之事,故能知鱼”;画墨猪出栏,是因为他有一颗“追思”的心;他画那些黑蜻蜓、红甲虫,是因为他记得乡下人叫黑蜻蜓做“黑婆子”、小甲虫为“红娘子”,正是这些农民眼中的草虫唤起了齐老内心深处的感情,将他天真、可爱、童真情趣展现无遗。

诚如李贽所言: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3、寄情“印文”、“题跋”
齐白石的印文与画一样,在变法之后,集中表现的是怀乡的情感,他刻了许多寄托怀乡之情的闲文印,如“客久思乡”“忘白石家山难舍”“客久子孙疏”等。

在他定居北京后,想的仍是“故里山花此时开也”“吾家衡岳山下”。

他不可能将家乡的草木赶过黄河带到北京,但家乡草木却作为一种自然信息随他来到北京,成了他抒发情感的源泉。

齐白石的绘画被人民大众喜爱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人品——作为本本分分的农民的本性使然。

1937年,“七·七”事变后,齐白石闭门谢客,拒绝了日伪大小头目索画,也不卖画,表现了宁可挨饿也不丧失气节的精神。

《群鼠图》以讽刺日本侵略者,还写了不少抒发国破之愤的诗。

他为了讽刺旧官僚们的腐败,画了《不倒翁》和题有“看你们横行到几时”的螃蟹。

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农民质朴、正直的一面。

齐良迟先生这样评价他父亲的一生:“他的俭约之风,他一生的生活原则——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他作画的风格,他对二房妻子——胡宝珠的恩爱、怜惜之情,都流露了他是典的旧时代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靠手艺过活、又愁苦、又恬美、又慎小禁微的形象。

”对于齐白石的画,他又说: “他的画中没有丝毫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感觉,而是老老实实,既守本分,又安居乐业,而且天趣盎然。

他的天真是中国绘画史上少有的,他简单的快乐也是中国绘画中少有的。


齐白石就是这么一位老实、本分、善良的艺术大师,他将自己的真情缓缓而发,抒发自己,娱乐大众。

齐白石从民间走来,集中和融合了文人画的精华与民间艺术的活力,凝聚为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又把它归还于人民,奉献给中国的乃至世界的人民大众。

他的画、印、诗都体现出他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

他把对乡土风物的真切爱恋,对家园一草一木的眷恋,把对童年的记忆和家乡的一切都融入了他的绘画中,他的画雅俗共赏,无论是目不识丁的老农,还是文人雅士,皆因他真情实感的表露而打动他们的心灵,使他的“大俗”变为“大雅”。

他始终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沉浸在他的艺术
故乡里,他的乡心、童心和农人之心的流露,他讲求“自我真情流露”,抒发自己的感受。

正如石涛所说: “古人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因此,给我们的启迪是“真我”、“还原真我”。

艺术其实是个性、自我审美的表现,我们追求自我,表达自我。

无论我们的技法有多拙劣,想法有多幼稚,只要是我们真情实感的表露,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我们的艺术也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