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简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植树
•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 清明植树的习惯。有 人还把清明节叫作 “植树节”。植树风 俗一直流传至今。
• 1979年,人大常委会 规定,每年三月十二 日为我国植树节。
• 放风筝
• 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 也放。夜里在风筝拉线 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 灯笼,象闪烁的星星, 被称为“神灯”。 • 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 蓝天后,便剪断牵线,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
•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 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 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寒食节
•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 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 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 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 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 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 俗。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
•
• •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习俗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
春节
•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 春节,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 “过年”。 •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传统 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 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 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冬至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 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 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 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 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 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七夕节
•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 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 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 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 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 习俗 •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现在受西 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 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清明节 •
清明节由来与传说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
•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清明节由来与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 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后来,由于清明与 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 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 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 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节习俗
• • • • • • 清明节习俗 禁火 扫墓 踏青 插柳 放风筝
• •
端午节
•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 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龙日 等。农历五月初五。 •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 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 纪念屈原 •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 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祠(湖北秭归)
• 源于纪念伍子胥
腊八节
时间:农历腊月初八 •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 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 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 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 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 习俗 :喝腊八粥
学传统文化
顺口溜“识汉字”
中元节 •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 中元节在中国的民间又称鬼节。 •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 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 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 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 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 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 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 习俗: •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 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端午节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 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 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 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 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 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 习俗:悬钟馗像 ,挂艾叶菖蒲榕枝 ,赛龙舟 , 吃粽 子 ,饮雄黄酒 ,佩香囊 。
中秋节
•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 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 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 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 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 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 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 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清明节
• 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那一天)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 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 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 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 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 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 气氛
春节
• 春节习俗
• • • • • • • • 祭灶 扫尘 贴春联 年画 守岁 爆竹 年夜饭 拜年
放爆竹迎新春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 竹”一说。即在新的 一年到来之际,家家 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 就是燃放爆竹,以爆 竹声除旧迎新。放爆 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 闹的气氛,是节日的 一种娱乐活动,可以 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 利。
• 踏青
清明节的习俗
• 踏青又叫春游,古 时叫探春、寻春等。 • 三月清明,春回大 地,自然界到处呈 现一派生机勃勃的 景象,正是郊游的 大好时光。
(唐)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 荡秋千
•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 为了避忌讳,改为秋 千。 •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 枝为架,再栓上彩带 做成。后来逐步发展 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 板的秋千。
我们的
传统
节日
除夕
• 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
•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 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 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 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 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 习俗
• 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 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 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 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守 岁.
艺术,它寄托着人们 对未来的希望与祝 福。 。
• 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 青和山东潍坊
天官赐福
年年有余
老鼠娶亲
• 拜年
•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 力,后来一些上层人 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 贴相互投贺,发展为 后来的贺年片。
压岁钱
春 节 拜年 时, 长辈 要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 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 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 安度过一岁。
• 蒸年糕 • 年糕谐音“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 的口味,几乎成了家 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 的黄、白年糕,象征 着黄金、白银,寄寓 “新年发财”之意。
元宵节
• •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 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 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 即阴历正月十五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 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 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 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 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 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 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 “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 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 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 习俗: • ①、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 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韩国江陵端午祭庆典
• 吃粽子
• 粽子,又叫“角黍” (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 角状)、 “筒粽”(用 竹筒装米密封烤熟)。
•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 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 及东南亚诸国。
• 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 •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 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 溢。 •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 避邪驱瘟之意。 • 艾和菖蒲含有挥发性芳香 油,有杀虫灭菌、净化空 气的功效。
贴春联
•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对联、对子、桃符等。
• 讲求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 绘时代背景,抒发美 好愿望,是中国特有 的文学形式。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 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 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 和顺一门有百福
• 平安二字值千金
• 一年四季春常在
• 贴门神
•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 寿康宁,一些地方 的人们还保留着贴 门神的习惯。
• 据说,大门上贴上 两位门神,一切妖 魔鬼怪都会望而生 畏。
秦叔宝 尉迟恭
• 春联的由来——“桃符”的传说
神荼
郁垒
• 贴窗花和倒贴“福” 字 • 窗花是在民间人们还 喜欢在窗户上所贴的 各种剪纸。
• “福”字指福气、福 运,倒贴“福”字, 表示“福运已到”。
• 挂贴年画 •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 起源于“门神”,是中 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
伍子胥庙(苏州)
•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庙(浙江绍兴)
端午节习俗
• 端午节习俗
• • • • • 赛龙舟 端午食粽 佩香囊 悬艾叶菖蒲 饮雄黄酒
端午节的习俗
• 赛龙舟
•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 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 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 赶拯救。
• 后来,端午节、赛龙舟先 后传入邻国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