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解放史录—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前

(一)时局

1914年到1918年的欧罗巴大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这一刻的中国,正经历着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痛苦与军阀统治下的沉寂。但是,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与黑暗中探寻光明,这是一段与暴风骤雨即将降临之前的沉寂。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于结束了在中国统治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辛亥革命在政治革命上的失败,使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并没有随着消亡。旧的观念,旧的理教,已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特别在这个时代更替的历史关头,它也更容易成为新的利益阶层乐于利用的工具。在民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北京孔庙的香火,忽然旺了起来。孔子——这个中国封建时代的帝王先师,一时间又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尊孔、复古之风愈演愈烈。这股风气也得到了当选者的大力推崇。这个时候,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正在自己复辟帝制的道路上前行。尊孔复古对他来说,无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对于生活困苦的老百姓来说,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也是他们面对绝望,唯一的出路。精神的空虚使许多腐朽之物沉渣泛起,鸦片烟仍在中国的许多角落里蔓延这。当时在中国弥漫着的复古之风,让留在紫禁城里最后一代君主,也闻到了味道,一些遗老遗少伺机而动。据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后来的回忆说:当时,已经有人把民国三年称为复辟年了。

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在民国初年成立以后,因为袁世凯政权成立以后,实行专制统治。社会上包括像袁世凯后来又要恢复帝制。后来又有再早一点的张勋,后来有张勋复辟。这一连串的事情的发生同时又有社会上还有一种传统的,这种封建主义思想沉渣泛起。就认为中国,在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适应。民主共和国制度不适应中国,中国还应该回到原来的君主皇朝的制度上来。这种一时间思想认识也产生了模糊。

从1914年到1918年欧洲的大地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陷于相互厮杀。战火和硝烟,暂时挡住了他们窥视中国的目光,使他们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进入了

平稳的发展时代,得以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大。1915年,袁世凯为实现他的皇帝梦,在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上签字,激起国人的愤怒。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连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在复古逆流和奇耻国辱的阴霾下,当时的先进分子开始反思:革命失败,中国走向现代化受阻,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新文化运动

1. 陈独秀、蔡元培

就在这一年的6月,一个人从日本回到了上海,他的这次归来是要创办一份杂志。这个人,便是后来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独秀。这份杂志便是后来被人们称为,20世纪对中国未来历史产生了最大影响的一份杂志——《新青年》。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他自幼丧父,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17岁时考取秀才,却在一年后的乡试中落榜。1900年,21岁的陈独秀离开家乡,来到上海。1901年,陈独秀东渡日本,那时的日本是维新运动的大本营。在那里,陈独秀开始接触西方民主思想。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他就感到中国所以有这么反复,那么袁世凯又出来搞旧的一套。就因为中国缺乏自己的思想解放运动,具体的说就是中国没有文艺复兴或者启蒙运动,这样一个思想解放运动过程。因此,中国需要自己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

1915年9月15日,也就是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后的第三个月,他要创办杂志的设想变成了现实。第一期杂志,在上海悄然诞生,陈独秀给它起名“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第一篇文章是他亲自撰写的《敬告青年》。在文章中,陈独秀号召青年,以爱国主义激情,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他说,青年这一社会,由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生,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他希望青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他宣传的(这个)内容,都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到法国的启蒙运动一些思想理论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所以一下子唤起了青年的觉醒。

这是一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封面图案,它表达着编者对青年读者的热望。陈独秀说:我要用10年时间,让全国思想大改观。陈独秀后来在青年前面加了一个新字,将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就是这本

每期编辑费和稿费总共不超过两百块大洋的杂志,在此后七年多的时间里,出版到9卷6号,共54本。他吹响了五四启蒙运动的号角,预示着一个崭新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警告青年》一文,也被后人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彭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这个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那个纷纷仿照这个杂志,来办刊物宣传新思想,很大量。那么这样就掀起了一次新文化运动,那么新文化运动原因,就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这种觉醒知道失败的原因的根本在哪里,就是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思想解放。

1916年的冬天,陈独秀带着他出来了6期的《新青年》,来到北京筹款。这时的新青年。已经引起了北京思想界的注意,在一间小旅社里,正在酝酿北京大学改革的蔡元培见到了陈独秀。就是这一次握手将这所大学和这个刊物,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结合,将培育一场怎样的、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

1917年元月,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的新校长走进了北大的校园。北大的老校工们都还记得,蔡元培第一次走进北大时向校工鞠躬还礼的情景。正是这位寻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卓越校长,和他的大学一同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蔡元培24岁中进士,进翰林院。30岁弃官回乡办教育,先后担当“爱国学社总理”、“光复会会长”、“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主任”,这些非凡的经历为他赢得了崇高的威望。1903年,他从一本日文哲学教课书中了解到,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思想和学术地位。五年后,40岁的他,携家眷到德国莱比锡大学进修。在那里,他深受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并成为最早向国内介绍康德思想和新康德主义的人之一。他把中国传统道义中的义、术、仁与西方民主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巧妙结合起来,表现了融会中西文化的博大胸怀。形成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现代学术文化价值取向。而这也成为了他改革北京大学的原则。

蔡元培上任的第九天,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陈独秀上任以后并不开课,而是专心致力于文科改革,在箭杆胡同9号的寓所,成立了新文化运动的指挥部。在后来北大文科的任命书上,汇写着国内提倡新文化运动的知名人士,这些人自然也是人们在新青年上经常会阅读到的文章的撰稿人。在当时的北大课程表上,我们能找到许多熟悉的名字,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等等。构成了北大历史上最强的教师阵容。新思想的传播者济济一堂,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与学术的交流中,迸发出璀璨的理性光辉。这些思想界的先锋们,提倡个性的解放,对孔孟之道就行无情的鞭挞,喊出打倒旧礼教的口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