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季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二、东亚夏季风及其与南亚(印度)夏季风的区别
东亚夏季风:较印度季风系统更为复杂和独立的季风系统。 东亚季风系统控制地区包括中国大陆、日本、朝鲜半岛。 陶诗言等(1987)通过对亚洲各季风系统特征的分析, 注意到东亚地区的季风与印度季风之间不仅组成的成员不尽相 同,而且其变化的特征也有明显的差异,首次提出东亚季风系 统的新概念,即夏季亚洲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两支 季风子系统,即南亚(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
中国天气(八) —东亚季风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气象业务培训部 宋燕 博士 教授
Email:songyan@cma.gov.cn
1
干旱
一、 东亚夏季风
参考书: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朱乾根等,气象出版社
现代天气学原理,伍荣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季风的概念
季风是一个古老的气候学问题,季风一词起源于 阿拉伯语“mausim”,意思是季节(season)。早期季风 表示印度洋特别是阿拉伯海沿海地区地面风向的季节性 反转,即一年中半年吹西南风,另半年吹东北风。
现在,原有季风的概念得到了扩展,从单纯表示 风向的季节性反转,扩展到表示几乎与亚洲、澳大利亚 和非洲的热带、副热带大陆,以及毗邻的海洋地区所有 的天气年循环相关的现象。
3
南亚是著名的季风区,季风的各种特征在这里表 现得最明显。东亚也是季风区域,季风对我国天气和气 候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4
海陆差异
Monsoonal circulation (summer)
5
Monsoonal circulation (Winter)
6
Geographical extent of the monsoons
■ tropical monsoon ■ subtropical monsoon ■ temperate-frigid monsoon
15
对于亚洲季风来说,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非常 重要。这些山脉的平均高度均超过4000公里,地面吸收了强 烈的日射,对其上空的大气增热有直接影响;同时由南部流 入的暖湿气流使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对流活动增强,大 气进一步增热。 亚洲季风有40天周期的明显变化,这与季风开始、间 歇有密切关系。
(2) 110°E附近越赤道气流:近地面澳大利亚冷气流在 110°E附近跨越赤道。 (3) 季风槽:近地面越赤道气流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作 用转向为西南风,称为西南季风。 西南季风与北面Hadley环流支的低空支东北信风相遇, 形成赤道辐合带,称为季风槽。
27
(4) 与季风槽相联系的季风对流:季风槽内有辐合上升气流,造 成季风对流,释放凝结潜热,直接参与东亚夏季风的活动。 (5) 热带东风急流:热带东风急流是高空系统,是南亚高压南支 气流,在100~200mb上最为显著。高空的东风急流配合低空的 西南季风,对东亚夏季风有动力作用。 (6) 西太平洋副高:低空季风槽的北面就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它是东亚夏季风必不可少的子系统。副高的南侧吹东南风,是 东南季风的缔造者。东南季风从西太平洋为东亚大陆带来了充 沛的水汽,是东亚夏季风的另一个水汽通道。
28
(7) 梅雨锋:存在于副高的北侧,在这里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 的冷干气流相遇,有准静止锋形成,造成季风降水。六月份雨 带位于长江流域,即是著名的梅雨,故称此静止锋为梅雨锋。 (8)中纬度扰动:因为东亚夏季风包括副热带系统,所以它也 受到中纬度地区系统的影响,因此,中纬度扰动也是东亚夏季 风的成员。
12
海-陆-气综合作用 对东亚季风变异的影响机理
D
G
13
高原热源 偏强
?
青藏高原热源对东亚 季风变异的影响机理
高原热源 偏弱
14
南亚季风(印度季风,热带季风) 亚洲季风 东亚季风(中国季风,副热带季风)
中国季风——冬季风和夏季风 亚洲季风是由于欧亚大陆和临近的印度洋、太平洋之 间季节性的大气增热不同而引起的。然而,这种大气增热现 象,由地(海)面直接增热(感热输送)的比重很小,主要 是依靠水汽凝结增热(潜热输送)。 夏季从印度洋流入喜马拉雅山山系的暖湿气流由于对 流活动等,使水汽凝结形成云,进而释放出凝结潜热,促使 大气大量增热。所以,暖湿气流的存在对季风环流的形成、 维持非常重要。
29
30
East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system (EAMS)
31
四、季风降水
32
东亚季风季风降水季节推进日期
夏季风的 最北边缘
50N
40N
西部非 季风区
春风不度玉 门关
4
30N
3 2 1
东部季 风区
降水季节推进日期
20N 80E 90E 100E 110E 120E 130E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the monsoons
7
East Asian Sector South South Asian Sector China Sea Sector
West African Sector
Australian Sector
Locations of Five Sectors of Asian-Australian-African (AAA) Monsoon
季风三个特点:
盛行风随着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甚至接近于反向。如冬季 偏北风,夏季偏南风
两种季风各有不同的源地,气团性质有根本的不同。如冬季 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
能造成具有季节性差异的天气现象,如雨季和旱季,冬季 和夏季 在全球季风中,尺度最大、最显著的是亚洲季风。
10
11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 monsoon system
张家诚(1982)季风定义:(1)盛行风随季节变化有很 大的不同,甚至接近于相反的方向;(2)两种季风各自有不同 的发源地,其气团性质有着本质的差异;(3)能够给天气造成 明显不同的各种季节,例如雨季和旱季,湿季和干季,冬季和 夏季的明显对比。
Webster(1987) :冬、夏风向的季节性反转和干、湿期 9 的季节性交替出现。
33
五、东亚季风的水汽来源
①越赤道气流从南半球带来充沛水汽,直接进入我国南海及大陆中部和东部。 ②西太平洋副高西南侧东南风将太平洋湿气团带入亚洲大陆,影响我国沿海、 朝鲜、日本等地。 ③来自印度季风区的西南气流也将印度洋上充沛水汽带入大陆。
34
六、季风的形成机制
Halley(1686):季风形成的原因是与太阳辐射季节循环有关 的海陆热力状况差异的季节性反转。 50年代以后:季风现象主要是行星风带季节性位移的结果。 70年代末:1979年季风试验,人们开始认识到青藏高原的热力 和动力作用以及南北半球气流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现在: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大地形的作用和 南北半球气流的相互作用。
36
另一方面,在表面均匀 的地球上,行星风带基本上是 纬向的,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引起行星风系地理分布的季节 变化。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 区域,盛行风风向随季节近于 反向。这种现象称为行星季风, 以低纬地区(30º N~30º S)最为显 著。 东半球的低纬地区(从 东非经南亚到东亚以至西太平 洋),海陆热机和行星风带季 节变化的作用一致,造成了全 球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区。
35
1.海陆热力差异和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 海陆差异产生经典的海陆季风,即冬季大陆为冷源,海洋 为热源,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为热源,海洋为冷源,风 从海洋吹向大陆。 海陆热机造成的风向变化反映了季风的本质。但这并非唯 一原因。否则所有的海边都有季风,而且高纬(温度年较差比低 纬大得多)季风要比低纬季风显著得多,但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就在亚洲-非洲的低纬地区。若从海陆分布推 算印度的西南季风厚度不超过2000m,而我国西南地区季风的实 际厚度达5000~6000m或更高。因此,难以单纯地由海陆热力差异 来解释季风的成因。
研究还表明:东亚夏季风又可划分为南海—西太平洋夏 季风和中国大陆东部—日本副热带两个相互独立的东亚夏季风 子系统(副热带高压南北两侧各两个系统)。可见,东亚夏季 风完全不同于印度夏季风,并不是单纯的热带季风,而是具有 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的双重特性。
24
25
三、东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员:
① 澳大利亚冷气流 ② 110°E附近越赤道气流
21Fra Baidu bibliotek
为区别不同的季风气流的来源,将与越赤道气流有关的季 风气流称为热带季风,而与副热带高压有关的季风气流称为副热 带季风。 孟加拉湾热源和青藏高原热源与南半球马斯克林冷源,维 持了印度季风槽的上升支和南半球的下沉支,组成印度季风系统 的季风经圈环流。
南海和东亚大陆的热源与澳大利亚的冷源,维持了南海和 西太平洋ITCZ的上升支和澳大利亚的下沉支,从而组成了东南亚 季风系统的季风经圈环流。
37
2.大地形的作用*
青藏高原对季风环流既有热力作用,又有地形动力作 用。 冬季青藏高原是冷源,低空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 环流,东南侧盛行北-东北风,与东亚冬季风一致。
夏季青藏高原是个热源,低空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 式环流。它与西太平洋副高相配合,不仅使其东侧的西南季 风增厚,而且使夏季西南季风更加深入到华北以至东北地区。 另外,夏季高原巨大的热源,有助于高层南亚高压和东风急 流的形成与维持,与印度西南季风的爆发有直接关系。
17
亚洲季风环流系统
18
19
20
一方面它们的来源、季风成员及其影响的地区是不同 的。南亚季风源于南半球的马斯克林高压,在东非沿岸 (40°N)越赤道后形成索马里急流,以西南季风形式影响印度、 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对印度季风槽的形成和季风降水有 很大的影响。
东亚季风有它自己的成员,这支季风起源于澳大利亚高 压,在105~125 ° E附近越过赤道以后,在南海、西太平洋地 区也成为西南气流,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形成 ITCZ。副热带高压南侧的东南气流向北又变成西南气流,与北 方冷空气活动配合,在长江流域形成梅雨锋。
8
一、季风的定义
Ramage(1971):①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有120º ;② 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③至少在1月和7月中有 一个月的平均合成风超过3m/s;④在5º 经纬度矩形内,1月和7月 两个月份中每个月气旋与反气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次(即 冬季为反气旋,夏季为气旋)*。
③ 季风槽
④与季风槽相联系的季风对流 ⑤ 热带东风急流 ⑥ 西太平洋副高 ⑦ 梅雨锋 ⑧ 中纬度扰动
26
(1) 澳大利亚冷气流: 北半球夏季的同时,南半球是冬季。南 半球冬季澳大利亚陆地上是一个冷高压,有向外辐散的气流, 其中北面的一支向北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近地面转向 为东南风,跨越赤道后转为西南风流向华南半岛,是东亚夏季 风的主要水汽通道之一。
因此,这是两支相互独立的季风子系统,印度季风和东亚 季风的分界线在100°E附近。
22
中高纬度 冷空气活动
东 亚 夏 季 风 系 统
梅雨锋
高原强迫
D 西南涡 季风低压
副热带高压
D
D
索马里急流
季风槽
台风
热带对流云团
MJO东传 东南信风
马斯克林高压
澳大利亚高压
23
另一方面,这两支季风子系统又共同存在于一个大季风 环流区内,又是相互作用的。印度南部西南季风加强东伸,可 以影响到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加强那里的西南气流;而南海 热带低压或台风西移可以引起孟加拉湾低压的发展,最后影响 印度季风。
• Wet summers and dry winters (over land) • Adjacent oceanic basins • Seasonally reversing surface winds (onshore during summer) • Pronounced, seasonally varying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s (Differential heating between the Asian landmass and North Indian and Northwest Pacific Oceans leads to seasonal wind reversal). • Large-scale regions of low sea level pressure (land/summ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