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情感教育八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课堂情感教育八策
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历史教材编写和新课程
改革着眼于“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①新课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对
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②为了这一目标的顺利实施,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和听课实践,提出实际教学中可供
操作的八种方案。
1、踩点启情,主要是对大纲和教材的深度挖掘,剖析、寻找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支点。
这种方式是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选定主题,适当引用资料拓展教材,把相关知识素材加以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对学生情感教育的目的。
如明末清初七十年间反清斗争史实,教材涉及极少。
我们可以整合相关材料,精选袁崇焕、史可法、阎应元等名将统帅军民的抗清斗争史实,以及洪承畴的对清妥协行为,组织适当的历史评论材料,使学生深刻领会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辩证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培养学生自觉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作者曾写课例《明清之际的民族主义》,获湖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例二等奖)。
这种整合教材方法,可能会增加课时,增加教师工作的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应试,但它充分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利于学生
情感培养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因而也是符合新课改主旨的。
2、客观识情,注意对历史人物、现象和概念的客观历史情景呈现,客观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尊重史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踏实严谨的科学精神,促成学生真善美的审美观念的形成。
过去历史学科研究受史料局限和“左”的思想影响,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分析不够客观,某些观点进入教材后,易使学生形成不正确,不全面的历史认识。
中学课堂教学,就应当审慎精选素材,还历史以客观真实,把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史学观念传授给学生,从而给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导向。
比如对抗日时期国共两党作用的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敌后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最新成果则认为“对日作战的主战场并非敌后战场,而是正面战场,国民党也并非只是奉行片面抗战路线”。
③把这种最新的评价观告诉学生,既符合历史的客观性原则,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过去和现实中的国民党,也符合国共两党关系改善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大方向。
3、对比生情,注意历史学科知识的前后勾连和比较,在联系、比较和例证中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知,实现学生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
受学生知识、阅历和认识水平的局限,高中历史教学中可能使用的一些现象和概念,学生无法理解,或无法在识记知识的基础上生发情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适当引入与该问题相关或相近的观点和现象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深透理解,并
内化为相关情感。
如我们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在讲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时,可顺带讲到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的扩张掠夺的罪恶,工人阶级劳动条件的恶劣和生活的艰难。
这种强烈的对比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文明的进步推动了人的
全面发展和完善,并进而使人本、人文的意识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4、升华增情,选定与学生认识水平相适应的知识点,在学生初中已学有关知识和认识情感基础上适当拓宽和加深,增加新材料,创
设新的情景,使整合后的新结论更加适合高中学生年龄特征,适应
高中学生理性思维判断能力发展的现实,更加有利于学生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如讲授“南京大屠杀”,时,初中教师只是结合教材文字、图片、幻灯和相关回忆材料分析,使学生认识日本侵华罪行,由对国耻的认识升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但是高中阶段讲到抗日战争史实时,可把“南京大屠杀”作为独立教学内容进行情感突破。
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初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屠杀的民族心理因素,当时国际人士对大屠杀的分析评价,以及当今
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分子对大屠杀的历史认识,还可讲到在当今中日关系渐趋友好的背景下,我们对这段历史所应有的理性态度。
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渲染了合理的民族主义因素,使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而且进一步升华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感。
5、扩展煽情,教材中某些史实讲完之后,及时组织材料,由该史实引申扩展知识,强化特定情感对学生人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如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讲完林则徐虎门硝烟部分内容后,引出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阐明林则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有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强烈使命感,然后,教师可稍加引伸,引用名言,如戚继光“封侯非吾志,但愿海疆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史可法“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的头可断,而志不可屈”。
教师对材料加以适当评析,就能使名言警句的强烈感染力和古人以天下兴亡为已任的责任意识集中汇聚,必然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6、方法引情,教师摒弃以讲为主,教材至上的教学模式,运用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绪,引导学生情感。
这方面,可用的方法很多,包括电影、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图书博物馆资源等。
如讲到二战后的东亚秩序时,组织学生课余看电影《东京审判》,然后教师讲解背景材料,列出几个问题给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东京审判代表的是人类公正和正义力量,体现了人类对和平的热爱和对破坏和平的战争罪行的痛恨,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经验表明,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的组合使用,能收到单纯讲解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备课,在备知识,备学生的基础上,还应该备教法,这样能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更好地完成课堂育人的目标。
7、设景移情,指的是教师“神入”历史,以饱满的激情,以类似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准确、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创设情景,造就课堂情感教育的“场”氛围,使学生动容,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悲情事件之一,教师上课时若只慷慨激昂地铺陈史实,再现历史,则无法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有些教师恰当引用甲午海战影像资料,故意渲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