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情况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情况总结
大连理工大学自2006年开始设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研室全体老师一致认为,考试具有独特的教育、导向和管理功能,深深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的建立,不仅可以带动教学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科学养成。为了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功能,应改变单纯的以求知为主的考核目标为以全面提高素质为主的考核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该综合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严格执行统一考试制度,把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卷面成绩与日常表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考核工作的科学性。
在2007学年和2008学年的纲要课考核方式采用“三七”模式,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分别占总分的30%和70%。期末考试中采取的是闭卷形式。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随堂测验和大作业(小论文)。期末闭卷考试主要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闭卷考试具有一定的优点。就考察学生对一门课的重要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情况来看,闭卷考试目前仍然是最简单最便利的手段。然而,这种基本上可以称为传统的考试方式,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容易导致考试内容逐渐固定化。纲要课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一百多年的历史,考前让学生全部掌握,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此,学生希望划定考试范围,否则考试负担过重、分数偏低。授课教师不得不逐渐把考试内容固定在一些基本知识上,闭卷考试逐渐演变成了学生在考前对一些固定内容的死记硬背,在考场上以默写的形式向教师复述这些固定的答案。而考试内容的相对固定化,又对学生产生了一种负面的诱导作用,学生越来越习惯于用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的态度对待学习和考试。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背一背, 也能蒙混过关。一些学生对付考试的流行做法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丢笔记。而一些平时用功的学生,面对这种以“死题”为主要内容的考试,反而找不到进一步发挥自己水平和能力的余地。考试在很大程度上简化成了学生的短期记忆力的训练和测试,既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 也不能反映学生对所记忆的知识的理解程度, 更不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考试中的这些问题, 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只能扮演一个照本宣科的角色, 只能充当固定知识的解说员。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对考试内容的解释和辅导。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视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对考试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 从而把学生和教师从僵化的考试中解放出来。考试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决定从2009学年开始进行考试改革,经过反复讨论,确认了以下改革原则:
第一,所有专业学生期末考试均采取统一考试、安排监考的开卷的形式进行,考生考试可带教材、笔记。每学期开课第一周,向相关开课学生公布《考试指南》,明确平时成绩的构成和期末考试的形式、题型。
第二,强调考试的过程性,强化“过程管理”。改变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初步形成了“综合全程考核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作业、测验、课堂提问、讨论发言、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段考核,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广大教师在教学全过程认真落实考勤制度,对缺勤严重的学生与所在班级的辅导员一道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凡缺勤三次以上,平时成绩记零分。全程性的考试模式,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减少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
习的功利性目的,改善了学风、考风。
第三,改革要防止矫枉过正。例如,有的老师曾主张采取完全开卷、让学生课下做论文的方法。这种考试方法,固然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可以在更大范围收集有关材料, 把一篇论文写好。但是,这种考试带来了更大的弊端,无法考察和了解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认为,试卷考试的方向还是应该坚持,要在这个方向内,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第四,考试要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空间,帮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考试内容和方法要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和分析具体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试卷内容上,压缩需要死记硬背的试题所占的比重。我们认为, 任何一门课程, 都有一些重要的内容, 或者说是基本知识、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是必要的,而且需要通过强行记忆来更好更熟悉的掌握这些知识。我们认为,这类知识在教学和考试过程,应占50% 以下。如果比例过高,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自由发挥的空间就相对狭小了,太低,则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就难以实现。我们增加新的试题类型:材料分析题或案例分析题。传统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辨析题等试题类型主要是围绕着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其运用设计的, 很难反映出学生在具体的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感受。而材料分析题、案例分析题一般都是结合材料或案例分析解释题,找出材料或案例的中心思想、关键词语及其内在联系;由表及里,找出与材料或案例相关的理论依据,坚持理论联系史实和实际,以理论对材料或案例进行分析;表述观点,得出结论。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加强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进一步强化考试效果。课程考试结束后,授课教师要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试题难度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评价,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这种改革的优点是:
第一,压缩了学生记忆死知识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从主要记忆死知识的学习模式下,解放了出来。考试的改革反映到教学过程中,也相应地压缩了死知识所占的比重。这样就把学生许多用于记忆死知识的精力和时间解放了出来,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与自主学习的空间。
第二,在教学上既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新的题型既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一种考察,也是对教师平时教学情况的一种考察,它实际上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从照本宣科转向自主讲授,采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关注史学界研究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第三,有利于测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材料分析题、案例分析题,不仅给学生展示其活知识和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能力提供了空间,而且为了解和测量学生这方面的情况提供了一个手段。这样考试出来的成绩,不仅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也提高了考试区分度,更加容易地把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差异测量出来。平时不努力,考前猛突击,靠死记硬背拿高分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了。
实践证明,我们进行的尝试虽然是初步的,有限的,但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走出死记硬背的怪圈,使考试回归其本位;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我们的考试改革也面临一些问题。阅卷工作难度大,耗时多,教师负担重,这是面临的一个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