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哥特式建筑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哥特式建筑风格

姓名

系别

学号

简介: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关键字:哥特式风格背景起源艺术特点巴黎圣母院赵老师您用语言,结合PPT课件,图片,还有视频,为我们学生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欧洲艺术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作品的赏析,其中主要包括欧洲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几节课下来,我对欧洲建筑艺术最感兴趣,当您介绍欧洲建筑风格时,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图片,我被深深吸引住了。在听老师您的赏析讲解下,我更了解哥特式建筑了,也喜欢上了这样美丽的建筑,出于喜欢和好奇我通过网络大量收集相关资料,从大量的图片中我享受到了视觉盛宴,我发现了一些哥特式建筑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在西方历史文献浏览中也了解了产生这种风格的历史背景。我就通过这次论文,将自己对哥特式建筑的一点认识和赏析感受和老师分享分享。

起源: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

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建筑。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宗教意识,特别是基督教意识。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特点:通过网络图片分析比较可以笼统的归纳出哥特建筑的几个共同之处: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哥特式建筑的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

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的生动具体。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

历史:哥特式建筑继承了罗曼式建筑的很多特点。早期,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

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1144年,在庆祝圣丹尼斯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经典时期,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晚期,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发展。直到16世纪被文艺复兴风格替代。复兴,1820年,哥特式装饰风格复兴,主要在内装饰上。哥特式建筑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即从教堂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早期向自由的世俗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转变,可能正是由于这一事实使得它们成为西方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而它们是两个世界之间辩证的紧张关系的完美表达:即宗教信仰和崇尚推理的世界之间;旧的沉闷的封闭的修道院世界和新的充满活力的扩张主义世界之间。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它开创了欧洲建筑史的先河。圣母院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和三条装饰带分为九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透视门,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著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门洞上方就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大门上雕刻也是精巧无比,多为描述圣经中的人物。大门正中间是一幕「最后的审判」,中柱上的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一边是灵魂得救者升入天堂,一边是被推入地狱的罪人。左右两边各另设一个大门,左侧

大门刻的是圣母玛利亚的事迹,其雕刻之精美,格调之雄浑居三门之冠。右侧刻的则是圣母之母-圣安娜的故事,每一个雕塑作品都层次分明,工艺精细。在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走入圣母院内,右侧安放一排排烛台,数十枝白烛辉映使院内洋溢著柔和的气氛。大厅里,门与门相套,逐层后退,形成典型的尖圆拱券。无数的垂直线条引人仰望,数十米高的拱顶在幽暗的光线下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于是,教堂就成‘与上帝对话’的地方。在这高旷、明亮、可容纳近万人的教堂大厅里,聆听着数千根音管的大管风琴奏出的庄严的圣歌、唱诗班的祈唱和牧师不紧不慢的布道,人们仿佛超拔与尘埃之外,心凝神释,与上帝融为一体了。

正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那段名言:这座可敬的历史性建筑的每一个侧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它不仅写出了人类的世界通史,而且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制造的交响诗。建筑成为了艺术,在改变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给精神世界美的享受。虽然我不是艺术家,但我有一颗追求美的,发现美的心。我喜欢哥特式建筑,喜欢巴黎圣母院,喜欢上一切美丽的艺术。感谢老师的教学,虽然选修课已经上完了,但我仍然会用心去发现周围的艺术,欣赏它,获得美的感受来升华自己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