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设计范例
经济计量学的课程设计
![经济计量学的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ddeab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04.png)
经济计量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经济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学会运用经济计量学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3. 掌握经济计量软件的操作,能够运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建立并估计经济模型;2. 能够运用经济计量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3. 能够对经济计量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提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观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证分析,避免盲目从众;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习惯;4. 使学生认识到经济计量学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上所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经济计量学基本概念:包括经济计量模型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构成要素;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理论介绍、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模型诊断与修正;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理论拓展、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模型选择与优化;4. 非线性回归模型:逻辑斯蒂回归、多项式回归等;5. 滞后变量模型:自回归模型、移动平均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6. 面板数据分析: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7. 经济计量软件应用:EViews、Stata等软件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模型估计与预测;8. 实证分析案例:结合实际经济问题,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29c630f5f0e7cd1842536a0.png)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2013 6237 568845.2 1106500.0 81428.28 86013.38 3478.54 102.6 29547 备注:1.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2.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97年=100作为基准经过分析与研究,我们初步判定影响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DP、我国货币供应、商品房销售额、管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单位土地购置费、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2.2变量说明变量符号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Y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货币供应量M商品房销售额PRIE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I单位土地购置费COST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AY2.3散点图分析从上面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与各影响因素的散点图可以看出,Y与GDP,M,PRIE,I,COST,PAY是明显的线性关系。
而经过尝试,发现Y与CPI没有明显的关系。
因为CPI是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考察LN(Y)和LN(CPI)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经尝试,LN(Y)和LN(CPI)之前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因此可剔除CPI。
3模型的初步建立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建立初步的计量经济模型为:t PAY COST I PRIE M GDP Y e 6543210+++++++=βββββββ进行OLS 回归,得到:可得到回归模型为:PAY COST I PRIE M E GDP Y 015.0057.00397.0-0397.005-94.10079.0426.1294+++++=∧(5.8884) (3.8958) (0.0151) (4.6273) (-3.1552) (0.2286) (0.3134)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R =0.9972,2R =0.9954,可决系数较高,拟合优度较好。
F 值=541.9517,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但是当05.0=α时,120.216t 2=)(α,不仅M,COST,PAY 的系数t 检验不显著,而且I 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相反,因此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沈阳工业大学计量经济课程设计
![沈阳工业大学计量经济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1b718b8762caaedd33d4a4.png)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程设计设计类别:综合性□设计性□其他□设计项目: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专业班级:金融1002班姓名:孙瑞杨学号:********* 实验室号:文科楼535 实验组号:实验时间:2013.12.17 批阅时间:指导教师:高丽峰成绩:沈阳工业大学课程设计报告(适用经、管、文、法专业)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设计项目:附件一: 沈阳工业大学课程设计报告(适用经、管、文、法专业)专业班级:金融1002班学号:姓名:4.农民储蓄农村居民的储蓄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水平,随着储蓄的增多,消费水平降低,农村居民有着储蓄的习惯,分析储蓄对消费的影响程度是至关重要的的。
在数据可循的原则下我们收集数据如下:表1998-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年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居民储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1998 1730 2162 571.6659 97.4 53.41999 1765.7217 2210.3 632.88 97.0 52.62000 1860 2253.4 583.3 98.5 49.12001 1969 2366.4 625.3 99.2 47.72002 2062 2475.6 641.3 98.7 46.22003 2103 2622.2 678.9 99.9 45.62004 2319 2936.4 751.7 102.8 47.22005 2657 3254.9 699.5 100.8 45.52006 2950 3587 758 101.0 43.02007 3347 4140.36 916.51 103.8 43.12008 3901 4760.62 1099.94 105.9 43.72009 4163 5153.17 1159.72 98.8 41.02010 4700 5919.01 1203 103.1 41.12011 5870 6977 1390.31 104.9 40.42012 6515 7917 1432.03 102.0 39.3 (三)模型设定为分析“农村居民消费水平”Y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1和“农民居民储蓄”X2、“商品零售物价指数”X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X4之间的关系,做如下散点图:由散点图可以看出该题的模型是线性的,于是设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Y,“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1和“农民居民储蓄”X2、“商品零售物价指数”X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X4为解释变量。
金融计量结课教案模板范文
![金融计量结课教案模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c09146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5.png)
一、课程名称:金融计量经济学二、授课对象:金融专业研究生三、授课时间:XX周XX节四、教学目标:1. 理解金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金融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3. 学会运用EViews等软件进行金融数据分析;4. 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金融实证研究。
五、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课程回顾与总结1. 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回顾;2. 金融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3. 常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介绍;4. EViews软件操作技巧。
第二部分:课程实践与案例分析1.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金融数据分析项目;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金融问题,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课程总结与展望1. 课程总结:回顾课程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2. 展望未来:探讨金融计量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3. 学生反馈与交流: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课程概述,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2. 强调金融计量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
(二)课程回顾与总结1. 讲解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介绍金融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3. 讲解常用计量经济学模型;4. 演示EViews软件操作技巧。
(三)课程实践与案例分析1. 分组进行金融数据分析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邀请学生分享分析结果,并进行点评和指导;3. 分析实际金融问题,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四)课程总结与展望1. 总结课程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2. 探讨金融计量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3. 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七、作业与考核1. 课后完成金融数据分析项目,提交分析报告;2.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20%)、作业(30%)、期末考试(50%)。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金融计量经济学》;2. 教学课件;3. EViews软件操作手册;4. 金融数据资源。
九、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大纲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6137ea8dd3383c4bb4cd27d.png)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设计大纲(占总评成绩的30%)课程设计目标撰写一篇有研究意义的实证分析论文,依据经济理论,对现实经济世界进行适当抽象,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资料,并进行初步处理,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正确的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并完成模型的检验、修正和估计;对结果进行必要的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或政策评价。
课程设计要求1、确定题目:选题要新颖,视角独特,有研究价值,利用计量经济学知识深入挖掘经济数据背后的理论问题。
2、文献综述:在确定选题后,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
3、模型设定:(1)正确理解和把握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中暗含的经济学理论和经济行为规律,根据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经验,建立语义模型(逻辑模型),并陈述依据。
(2)根据语义模型,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确定模型所包含的确定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陈述选择这些变量的主要原因和想法。
(3)根据经济行为理论和样本数据所显示出的变量间关系,命名变量,建立描述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理论模型。
4、收集数据:确定能够有助于完成问题分析的数据类型和时期,收集真实的数据,考察样本容量和数据质量,根据模型建立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用的数据要注明样本数据的来源。
5、参数估计:应用Eviews软件或Stata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6、模型检验: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和相关检验,如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序列相关检验等,检验要有论文写作阶段进行,成文后大篇幅放到论文正文中。
7、模型修正: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必要的模型修正。
并用规范格式表达最终模型。
8、模型应用:对模型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并根据需要进行恰当的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
应用计量经济学第六版课程设计
![应用计量经济学第六版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cb3ae2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3.png)
应用计量经济学第六版课程设计1. 课程背景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经济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计量经济学的本质是对经济学中各种经济行为的度量和评估,以及对相关经济模型的定量检验和分析。
应用计量经济学则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实践过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技能,并能在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中得到熟练应用。
本课程设计基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第六版,主要包含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掌握如何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并得出有力的结论。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技能。
具体目标包括:1.掌握回归分析方法,能够在实际经济问题中应用。
2.理解时间序列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并能在实际经济问题中应用。
3.掌握面板数据分析的概念和方法,能够在实际经济问题中应用。
4.能够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有力结论。
3. 课程安排第一章:回归分析本章主要介绍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包括线性回归模型、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等。
•第一节: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第二节:线性回归模型•第三节: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实验一:回归分析实验第二章:时间序列分析本章介绍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包括时间序列的性质和特征、平稳性检验、ARIMA模型和协整等。
•第一节:时间序列的概念和性质•第二节:平稳性检验•第三节:ARIMA模型•第四节:协整分析•实验二:时间序列分析实验第三章:面板数据分析本章主要介绍面板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包括面板数据的基本特征、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
•第一节:面板数据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固定效应模型•第三节:随机效应模型•实验三:面板数据分析实验第四章:综合实践本章将对前三章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实践,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第一节:案例分析•第二节:应用综合实践4. 课程评估本课程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
计量课程设计记录
![计量课程设计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7a3e1d4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1.png)
计量课程设计记录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数据分析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描述性统计:对数据进行概括和描述,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2.推断性统计: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和推断,包括估计量、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
3.回归分析: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多重共线性等。
4.时间序列分析: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包括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自相关性、单位根等。
5.计量经济学应用: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如消费、投资、就业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计量经济学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计量经济学》(英文版),作者:Gary S. Becker, Casey B.Mulligan。
2.参考书:《计量经济学导论》(中文版),作者:李子奈。
3.多媒体资料:包括课件、视频、案例等,用于辅助教学。
4.实验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用于实验教学。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三个部分,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范文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74fa9751e79b8968022615.png)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学号班级姓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
本文采用经济增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0~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建立计量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中国国民产出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
关键词:消费、投资、经济增长、劳动力,实证分析一、文献综述(一)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
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的增长来计算。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古典增长理论到新增长理论,都重视物质资本和劳动的贡献。
物质资本是指经济系统运行中实际投入的资本数量.然而,由于资本服务流量难以测度,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来衡量物质资本。
中国拥有全世界近1/4 的人口,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因此本文用总就业人数(万人)来衡量劳动力。
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1978—2008年的31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
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的建立(一)数据收集PAGE 4(二)模型设计为了具体分析各要素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y)作为对经济发展的衡量,代表经济发展;用总就业人员数(x1)衡量劳动力;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衡量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3)去代表消费需求。
计量经济学课设报告范文
![计量经济学课设报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119e4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d.png)
计量经济学课设报告范文一、引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运用统计学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经济现象。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能够解答相关研究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报告将重点探讨影响某城市房价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提供参考与决策依据。
二、文献综述在对城市房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以了解已有研究在此问题上的发现和结论。
过去几十年来,学者们已经对城市房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模型进行解释。
众所周知,供求关系是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供求理论,房价上涨主要是由于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
因此,人口增长、城市经济发展、土地供给、政府居住政策等都可能对房价产生影响。
除了供求关系之外,金融和信贷因素也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
例如,利率水平、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等都可能对购房者的购买力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房价。
此外,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建筑物属性、环境因素等也被认为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不同地区房价差异的存在,同时也提供了政策制定的切入点。
三、方法与数据为了实证研究城市房价的影响因素,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和数据。
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估计各个变量对房价的影响程度,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数据方面,我们将收集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城市房价数据以及相关因素的数据。
房价数据可通过房地产市场报告、政府部门统计数据等途径获取,相关因素如人口、经济指标、金融指标可以从国家统计局、商业银行、市政府等部门获取。
四、实证结果与讨论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和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了包括各个自变量对房价的影响程度的实证结果。
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确定哪些因素对房价的影响是显著的,并进一步进行讨论和解释。
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子样本分析,比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不同房屋类型等子样本的回归分析,以探讨房价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和稳定性。
计量经济学-李子奈-课程设计
![计量经济学-李子奈-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50caa7a1c7aa00b52acb9d.png)
P53例2.6.1为考察中国城镇居民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题中给出中国31个省区以当年价测算的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X)与年人均支出(Y)两组数据,该题目为截面数据。
首先建立模型,一元回归模型为Y=β0+β1X+μ可以写出分析结果Yî=281.50+0.7146Xi;R Square为决定系数,为0.9714,F为985.66, D.W.=1.46从R2看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化的97.14%可由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来解释。
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29的临界值t0.025(29)=2.05,且该斜率值满足0<0.7146<1,符合经济理论中边际消费倾向在0与1之间的绝对收入假说,表明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7146元预测:假设要关注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00元这一档的中国城镇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问题,由上述回归方程可得该类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预测值为Y0̂=281.50+0.7146*20000=14572.6(元)下面给出该家庭人均消费支出95%置信预测区间E(X)=11363.69 Var(X)=10853528则E(Y0)置信区间为14572.6±2.045*√489138831−2∗[131+(20000−11363.69)2(31−1)∗10853528]=14572.6±429.3或(14143.3,15001.9)同样的,在95%置信度下,该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预测区间为14572.6±2.045*√489138831−2∗[1+131+(20000−11363.69)2(31−1)∗10853528]=14572.6±943.2或(13629.3,15515.8)P56例2.6.2表中给出了中国名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居民总消费CONS以及表示宏观税赋的税收总额TAX、表示价格变化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990=100),并由这些数据整理出实际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C=GDP/CPI、居民实际消费总支出Y=CONS/CPI,以及实际可支配收入X=(GDP-TAX)/CPI。
计量课程设计
![计量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4ca4e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2.png)
计量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计量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2)了解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3)理解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熟悉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和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计量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掌握实证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4)能够撰写计量经济学论文和报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计量学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计量学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2.计量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3.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4.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和应用,包括需求分析、供给分析、价格弹性等。
5.实证分析案例,包括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函数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量学方法的应用。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计量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生动展示计量学原理和实例。
4.实验设备:配备计算机和统计软件,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5.在线资源:推荐相关和学术期刊,方便学生查阅最新研究成果。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ecf3b1355270722192ef7ca.png)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____经济计量学建模实训______ 题目___经济计量建模实训课程设计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杨颖梅___________设计起止日期___2011.12-2012.01_____系别______经济管理系________ 专业_______经济学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刁秋萍__________ 班级/学号__经济0902 /2009011870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课程设计任务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班级:经济0902学生情况指导教师情况题目类型姓名学号姓名职称单位设计 刁秋萍2009011870杨颖梅讲师经济与贸易系论文□题目经济计量建模实训课程设计主要内容以及目标一、课程设计主要内容:(详见课程设计指导书)经济计量模型基础理论、实证项目研究的选题、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经济计量模型建模----模型的估计、经济计量模型建模----模型的检验、经济计量模型建模----模型的调整、经济计量模型建模---模型计量结果的分析、经济计量模型建模----撰写研究结果的报告二、课程设计应达到的目标:本实训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所学的理论方法,根据经济系统中经济现象反映的问题,提出反映经济现象本质的经济计量模型,并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完成模型的参数估计,模型的统计检验,从而建立经济计量模型。
实训使学生对经济计量建模过程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并熟悉现代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的实际操作流程。
学生应达到的实训能力标准:1、要求学生能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量经济学有关软件的实际操作;2、掌握计量经济学问题的计算机软件操作;3、对于外界条件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果形式Eviews工作文件,课程设计报告。
基本要求1、学生应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和有关教学安排,严格按照课程设计任务书规定的任务量进行设计,不得擅自变动设计任务;2、按指导教师指定的时间参加答辩,答辩中能正确回答问题;3、要有勤于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禁抄袭他人的设计成果;4、要严格遵守学习完成纪律;5、提交Eviews工作文件;6、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格式严格按照指导教师指定的格式要求。
计量经济系课程设计
![计量经济系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e8556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8.png)
计量经济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其作为经济学分支的研究对象、方法与应用领域。
2. 学会运用统计学和数学知识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并解读经济模型。
3. 了解我国经济数据的特点和获取途径,能结合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计量经济模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tata等)进行数据处理、模型估计和预测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报告等形式,提高其表述和交流研究成果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经济现象背后规律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实证分析意识,使其明白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 培养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以实际案例为引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现象,提高其计量经济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介绍计量经济学定义、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2. 经济数据与统计描述:讲解我国经济数据的来源、特点,学习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3. 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线性回归模型的原理,学会建立和估计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模型的检验和预测。
4. 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了解变量选择和模型诊断的方法。
5. 非线性回归模型:介绍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学习如何处理非线性关系。
6. 模型选择与评价:讨论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计量经济模型,以及如何评价模型的优劣。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 (2)
![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6f223d601eb91a37f1115c69.png)
由以上这些图可知,y1与x2 x3 x4 不存在线性关系,因此建立双对数模型。
建立对数模型由上表可知Y1=2.652+0.490LOG(X1)+2.125LOG(X2)+0.102LOG(X3)+0.319LOG(X4)(1.109) (3.775) (2.024) (0.381) (3.327)从回归估计的结果看,R^2=0.972,模型估计较好,F=263.818给定显著性水平ɑ=10%,查F 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1(4,35)=2,显然有F>Fɑ(k,n-k-1),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0%的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
本例中解释变量t值的绝对值分别为0.596,12.342,0.742,1.306,2.411,给定显著性水平ɑ=10%,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28的临界值,得tɑ/2=1.701,而本例中c,lnx2,lnx3的t检验值通不过检验。
异方差检验进行怀特检验(含交叉项)给定显著性水平0.05,自由度为24的χ²的临界值为36.4,本例中nR²=34.76<36.4因此接受同方差假设。
序列相关性检验以及修正图示检验做出残差项与时间的折线图以及与滞后一期的残差项的散点图,由图可知存在自相关。
又dw==1.513,n=35,k=4,查表可知,dl=1.22,du=1.73,可知dl《dw《du,不能确定。
下面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检验LM=2.26,该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0%,自由度为1的χ²分布的临界值2.71,因此原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性。
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简单相关系数找出最简单的回归形式分别作LOG(Y1)与LOG(X1),LOG(X2),LOG(X3),LOG(X4)间的回归:(1)LOG(Y1)=-4.388+1.758lLOG(X1)(-15.047) (48.284) R²=0.987(2)LOG(Y1)=52.616-11.198 LOG(X2)(15.803) (-12.957) R²=0.84(3) LOG(Y1)=5.577-5.593lnx3(1.172) (-0.859) R²=0.023(4) LOG(Y1)=2.242-1.735lnx4(12.258) (-2.909) R²=0.214(1)式R²最大,因此选(1)式为初始回归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