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言语交际的第一个原则是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解释了
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的,但合作原则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以“援救”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主要包括四大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数量准则有两条要求:
1)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2)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质量准则同样有两个要求:
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关联准则则要求所说的话要有联系性。
最后一个方式准则则是尽可能追求说话的清楚明了。
这方面有四个要求: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单明了
d)井井有条
格莱斯发现每当违反一项准则时就会产生会话含义。
他对准则的违反情况做了区分,概括出以下四种。
1)说话人悄悄地不加声张地违反一条准则。
在这种情况下,他有可能是欺骗对方或将对方引入歧途。
2)说话人公开声明不予合作。
如“无可奉告”、“我不想谈”便是典型的表示,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必然导致交际的中断,因此,不会产生会话含义。
3)说话人面临着准则之间的冲突,处于两难的境地。
他可能满足信息数量的准则,而违反质量准则。
这种情况可能产生会话含义。
4)说话人可以蔑视某一准则,公然不去执行。
而尽管某些准则表面上被违反,但在更深的层次上仍然起着作用。
这是一种真正通过违反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情况,也是我们讨论的中心。
格莱斯也注意到人们在实际会话中常常不遵守这些原则,有时故意违反某些原则,这就使得听话者要通过说话者话语的字面意义推测出话语的真正含义。
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以及人们不遵守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隐涵,但他并没有指出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
Brown,Levinson和Leech等在后来的研究中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认为人们在会话中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的原因。
Leech的礼貌原则有一下方面:
1)得体准则
a使他人受损最小
b使他人受惠最大
2)慷慨准则
a使自身受益最小
b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誉准则
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
b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
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
b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5)一致准则
a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
b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准则
a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
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中国学者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的要求:
A)少损人利己
B)少贬人扬己
C)多赞同他人
格赖斯认为,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人们可以故意违反某一准则,说假话空话过头话或“半截话”,说风马牛不相及的话或歧义罗嗦的话,以及拐弯抹角不直截了当等等。
但他的理论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表达如此之多的话语间接含义。
利奇礼貌原则的提出,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丰富发展了“会话含义”理论。
利奇发现,不少情况下,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准则是出于礼貌的考虑和需要,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意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
利奇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出于对礼貌的考虑而违反了合作原则的现象屡见不鲜。
下面举个例子:
甲和乙是高中的校友乙比甲高两级,偶然一次他们在校园里认识成为好朋友,乙高中毕业上了大学,当时甲偷偷看了乙填报的志愿,高考结束后与乙填了同一所大学。
甲也被这所大学录取了。
到了大学后,甲开始暗恋着乙但出于女生的矜持她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乙。
甲把这件事告诉了好朋友丙。
乙快毕业了他们三个人一块吃饭,丙想趁机撮合他们俩,丙对乙说:甲太好了什么事都替别人着想,人长的漂亮,学习也很好,谁要娶了她辈子就享福了,你要是娶了她你肯定会幸福一辈子的。
乙说:今天这饭挺好吃的只可惜以后吃不到了你们俩还有两年的时光好好珍惜吧。
丙有心给他俩牵线,但没有明说,她违反数量准则,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不想让甲“感到局促难堪”乙听出了丙的意思,故意岔开话题,用违反关联准则的方式来委婉拒绝丙的提议。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相互结合,是一个互补互助的关系。
用这两个原则可以解释很多言语交际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礼貌原则挽救了合作原则”。
但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既不遵守合作原则,也不是出于礼貌的原因的话语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
我发现在大学里的言语交际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两个不认识的人初次见面,这时的言语交际以遵守礼貌原则为主。
2)已经认识但是并未上升到朋友关系的一群人交流,这时候的言语交际往
往既不遵守合作原则也不遵守礼貌原则。
例如A,B和C是一个班的学生,
某次三人见面。
A说:“呦,这么巧又遇见你们俩了,往哪儿去呀这是?”
B:“我到那边有点儿事”C:“B真忙啊,哪来这么多国家大事呀。
”
在这段对话中,B的回答基本没有传递任何信息,显然违反了合作原则量
的准则,但B绝不是为了礼貌才这么说的,B的回答完全是敷衍了事。
同
样C根本不了解B在干什么就说他很忙,显然是没有根据的话,违反了合
作原则质的要求。
同时C又说哪来这么多国家大事呀,显然带有讽刺挖苦
的意味,又违反了礼貌原则的要求。
3)非常熟悉的人之间。
这时候的言语交际多遵守合作原则,以传递信息为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礼貌原则可以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但不能说礼貌原则解决了合作原则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他们并不是出于同一层次。
人们在日常会话中违反合作原则有多种原因,而礼貌原则也只能作为其中一个原因。
虽然人们在日常会话中的确有许许多多出于礼貌原因而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但既违反合作原则又非出于礼貌的原因的话语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一现象不可忽略。
对于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问题,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认为合作原则高于礼貌原则,会话中应注重信息,毫不含糊地传递信息,因而,对礼貌的考虑应让位于对合作原则的考虑。
二是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之间存在着一种进退相让的关系,要么违背礼貌原则,多考虑点合作原则。
三是认为礼貌原则比合作原则具有更大的约束力。
而我倾向于第三种观点,也是大部分人比较认同的观点,理由有二。
第一,礼貌原则优先合作原则。
对方的配合不是时时,事事都有保证的而是要靠礼貌行为去寻求或维护。
利奇说:“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它使说话人在假设对方乐于合作的前提下能进行交际。
但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人们才可能进行正常的交际”。
我们平常所说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正反两面的例证。
第二,为了遵循合作原则而违背礼貌原则时,一般要先表示歉意,或者征求对方的同意,如“恕我直言”,“有句话不知该不该说”等,而为了遵循礼貌原则而违背合作原则时,一般无须表示歉意,汉语中没有“恕我委婉”一说便可证明。
还有,医生宽慰身患绝症的病人使用的“善意的谎言”以及生活中的某些反语玩笑话等也是出自礼貌的要求。
第三,人们一般不公开要求对方对自己礼貌,而是要求对方不必太客气;另一方面,人们则经常要求对方遵守合作原则,而不是违背它。
比如“别客气有什么意见尽管提”就是鼓励对方违背赞誉准则,但要坚持数量准则。
由此可见礼貌原则比合作原则更具约束力,难以使说话人违背它。
另外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不同的交际场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合作原则要让位于礼貌原则。
而在普通的会话中应以合作原则为主,以便于信息的传递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