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

参考书目: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

一变态心理学的概述

1.概念

变态心理学也称异常心理学,是研究变态心理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异常心理

3.狭义的概念是指这种异常应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生活和职业功能或自感痛苦,即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

变态心理由许多不同描述,但专业术语用得最普遍的是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

4.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

统计学指标

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社会学标准)

以个人(治疗者)经验为指标(经验标准)

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标准

个体痛苦感(个体不舒适感)

统计学标准:对人群的各种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测试的结果通常呈正态分布,处于平均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区间的人数约占总人数95%

统计学指标存在问题:1.没有绝对的界限 2.在正态分配的前端常常可能只有一端是变态的,而另一端也超乎正常却不能算变态

社会学标准(社会适应指标)

适者生存

局限性:不同社会会有不同的适应标准社会在发展,很多规范标准在发生变化

经验标准(以个人经验为指标)

医学标准(以客观标准检查结果为指标)

6.常用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DSM-IV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ICD-10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

CCND-3诊断标准: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排除标准

二、变态心理学的任务

1.变态心理学在专业学科中的地位

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

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相关研究\流行病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

2.变态心理学研究目的

描述: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

解释:从理论上解释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

诊断:从应用上进行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

防治: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健康维护

变态心理学的历史透视

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将心理异常分为:狂病,郁病和昏迷

医生盖伦将心理障碍区分为感觉病症、记忆病症和心里错乱

17世纪以后现代的变态心理学的几次重要变革:1.法国比奈尔认为精神病也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2.克雷佩林:建立实验变态心理学

3.弗洛伊德:重视并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

4.20世纪后半叶,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变革:主张变态心理学要放弃对病人的内部作用研究,要探讨家庭、集体、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人的心理机制的影响

第二章

作业案例:

第一节生物学模型

一、遗传因素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是环境和遗传交互作用的结果。异常心理也是如此。

内源性精神疾病在遗传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遗传的影响机制:DNA:

基因

基因异常导致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的多基因作用:大多数障碍并不是单个缺陷基因造成的,而是多个变异基因共同作用结果.由许多基因交互作用控制的。因为多基因作用,很多基因异常导致的必然心理障碍没有家族史。

多基因障碍遗传的是易感性,而不是必然性。(也受环境因素影响,eg:高血压)

心理异常遗传性的主要研究方法:家族病史研究、养子研究、双生子研究

二、大脑结构的异常

中央核包括脑干、小脑、丘脑、下丘脑,负责一些最基本的机能

下丘脑:影响基本情绪

边缘系统(旧脑、动物脑)包括:扣带回,杏仁核、海马回、隔膜、胼胝体

功能:控制情绪、饮食、性行为等基本活动。并对下丘脑的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参与学习和记忆三、变态的生物化学因素

神经递质异常对心理异常的作用

1.多巴胺是大脑的奖赏中心(强化物)

多巴胺可以治疗抑郁症

刺激多巴胺可以激活三种效应:激活运动行为、激励渴望和探索、使继发性激励特征性的再燃。

2.儿茶酚胺(CA):是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在内的与情绪活动关系密切的重要化学物质如果脑内CA机能增强,就会出现躁狂症状,反之就会出现抑郁症状。

3.去甲肾上腺素(NE)

激发干劲和积极情绪

重度抑郁障碍时可能是中枢神经系统NE不足;内源性的抑郁症主要是NE不足

4.5-羟色胺(5-HT):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的作用,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产生愉悦情绪。

5-羟色胺水平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不足可以导致严重的抑郁、焦虑、强迫症、精神分裂

五种爱情物质

1.苯基乙胺(坠入爱河、来电)

2.去甲肾上腺素(怦然心动)

3.多巴胺(欢愉)

4.内啡肽使双方持久欢愉(安逸)

5.后叶加压素(脑垂体后叶分泌的激素)控制忠贞度

第二节

一、心理动力学模型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所有的行为思想和情感无论正常与否,都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过程的影响

病因:症状来自于潜意识冲突,以及自我防御机制适应不良(使用不当,使用过度)

症状是潜意识欲望的替代性满足,是冲突双方妥协的结果

2.新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客体关系理论

心灵结构最基础的建筑材料是一些单元。这些单元由自体表象、客体表象以及连接他们的情感所构成,这些单元就是客体关系配对。

客体是指那些重要他人(外在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的自我发展阶段

1.无差别期

2.共生期

3.分离。个体形成期

4.融合期

二、行为主义模型

否定潜意识冲突驱动行为的观点

病因:行为异常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或观察学习等习得的。

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代币制

三、异常心理的认知理论

情绪、行为是受认知影响的

1)归因理论

2)控制理论(控制感)

3)自我效能感

4)综合假定(非理性信念)

认知流派治疗方法原理

1.改变自我效能预期(效能理论)

2.改变消极评价(控制理论)

3.改变归因(归因理论)

4.改变长期不合理的信念(综合假定理论)

四、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模型

病因:个体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到了阻碍或歪曲,无法发作为人所具有的潜能。

罗杰斯: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下,个体形成僵化的、扭曲的自我认知,而与自己的个人价值和需求失之交臂。马斯洛:如果无法实验基本需要从而进入发展的程度,个体就会产生适应不良行为和普遍的精神紧张

第三节:社会学模型社会和人际间关系的观点

强调社会结构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婚姻和家庭、邻居、社会阶层和文化

一、人际关系理论

心理障碍是长期消极关系模式的结果

这种关系模式起源于早期看护者相处的经验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自我概念:好我、坏我、非我,儿童的自我概念是其原型系统的一部分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紧张型依恋

二、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内部形成一种稳定的相互作用的行为模式个体会习得性的形成相应的行为和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