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776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第二阶段:
1817年比较成本理论——1933年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基石)
◆第三阶段:二战(1945年)以后产生的新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Part1 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
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有在充分地比较劳动的社会属性前提下,也就是包括各民族经济活动在内的世界市场上,才能够完全地展现出来。
换言之,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的意义。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同样由价值规律来支配。
评价: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具有两面性。
但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从根本上是主张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与分工的,要改变的,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剥削秩序。
Part2 比较成本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主要内容: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国外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假定:
(1)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
(2)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呢绒和酒
(3)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同,两国生产同量呢绒和旧的生产成本不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
◆生产同量的呢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高,处于绝对劣势;而生产同量的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
国低,处于绝对优势。
◆英国和葡萄牙各有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对方低,英国和葡萄牙应根据自己的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
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集中资源,专门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
结果分为以下几点: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分工前(一年):
英国=1单位呢绒+1单位酒(220个工人)葡萄牙=1单位呢绒+1单位酒(190个工人)总共: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分工后(一年):
英国专门生产呢绒=2.2单位呢绒(220个人)葡萄牙专门生产酒=2.375单位酒(190个人)
结论:呢绒和酒两种产品的产量都比分工前提高了。
呢绒:2.2-2=0.2 酒:2.375-2=0.375 2、消费水平的提高
假设:英国用一半的呢绒和葡萄牙交换酒,交换比例为1:1。
分工后:
英国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为1.1单位,比分工前都增加了0.1单位;
葡萄牙的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是1.1和1.275单位,比分工前增加了0.1单位和0.275单位。
3、劳动时间的节约
假设:两国保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
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1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换自己需要的1单位的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的劳动。
葡萄牙只需用80人生产的1单位酒与英国交换自己需要的1单位 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30人的劳
动。
总结: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
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分工和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贸易利益。
评价:
【进步性】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的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闭关自守肯定落后;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只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这仍然是斯密的贸易分工理论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局限性】绝对成本理论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几乎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几乎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经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如:英国在呢绒和酒这两种商品上的生产成本都比葡
萄牙高,那么贸易就无法在英葡两国开展。
二、比较成本理论
1. 主要内容: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
益
2.“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
葡萄牙:
生产呢绒的成本是英国的90/100=90%,葡萄牙生产酒的成本是英国的80/120=66.6%,葡萄牙无论是生产呢绒还是生产酒,其生产成本都处于绝对优势,但相比较而言,葡萄牙应“两优择其重”,放弃生产成本比英国优势较少的呢绒,专门生产酒。
英国:
生产呢绒的成本是葡萄牙的100/90=1.1倍,而生产酒的成本是葡萄牙的120/80=1.5倍,英国无论生产呢绒还是生产酒,其生产成本均处于劣势,但相比较而言,英国应“两劣取其轻”,放弃生产成本比葡萄牙劣势较多的酒,专门生产呢绒。
结论:英国专门生产呢绒,葡萄牙专门生产酒,然后两国开展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其结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结果分为以下几点:
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量
国际分工前,英葡两国一年共生产2单位的酒和2单位的呢绒,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呢绒,220人一年可生产2.2单位的呢绒;葡萄牙专门生产酒,170人一年可生产2.125单位的酒。
呢绒和酒两种产品的产量都比分工前提高了。
2. 提高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
假定
英国用一半的呢绒和葡萄牙交换酒,交换比例为1:1。
英国的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为1.1单位,比分工前增加
0.1单位
葡萄牙的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是1.1和1.025单位,比分工前增加了0.1单位和0.025单位。
3. 可节约贸易双方的社会劳动
假定:两国保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
英国只需用100人生产的1单位呢绒与葡萄牙交换自己需要的1单位的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的劳动。
葡萄牙只需用80人生产的1单位酒与英国交换自己需要的1单位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10人的劳动。
评价:
【科学性】:
1、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获得利益。
2、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3、说明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
互利并不能保证等价交换;不等价交换也并不一定对某方完全不利。
【局限性】:
1、比较成本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
2、比较成本理论忽略了动态分析。
3、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Part3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2.里昂惕夫之谜
3.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主要内容:俄林在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一样的前提下,把生产要素分为三大类:土地(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
劳动生产率一样的情况下,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两个:(1)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
有的国家土地相对丰裕,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有的国家劳动相对丰裕,如中国、印度;有的国家则资本相对丰裕,如日本、英国、美国。
(2)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或比例不同,即商品的生产的要素密集度。
分析:一个国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就会便宜。
比如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工资(劳动力价格)就低一些,资本丰裕的国家,利息率(资本的价格)就低一些。
反之,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当然就高些。
如果各国都专业化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那就会得到互利的结果。
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思路
假定:两国生产技术水平和需求相同的前提下
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你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
评价:
第一,李嘉图用比较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俄林等则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第二,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单纯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
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
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第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然是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
但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
2.里昂惕夫之谜
主要内容: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只要知道了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它的贸易方向。
比如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美国的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认为,美国是个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相对稀缺(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国家,那么按照赫-俄原理,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为了对赫-俄原理进行验证,里昂惕夫于1953年运用他所创造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1947年―1951年外贸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出口的则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里昂惕夫的验证结果与赫-俄定理所推导的结论完全相反,这种矛盾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称“里昂惕夫反论”。
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解释
①、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或生产要素密集度反向论)
②、要素非同质论(或劳动熟练说)
③、贸易壁垒说
④、需求偏向论
⑤、自然资源论
3.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主要内容: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认为,应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含义,扩展生产要素的范围。
生产要素不仅仅是比较成本说所说的劳动,也不仅仅是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所说的劳动、资本和土地,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以及管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这些新要素对于说明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都有重要作用。
(一)、技术要素说
●技术也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
●其第一个作用在于:技术进步或技术创新意味着一定的要素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说一定的
产量只需要较少的投入量就可以生产出来。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第二个作用表现在技术可以创造发明全新的产品和改造已有的产品。
●在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中,技术被认为是不变的,而实际上科技水平时刻都在不断提高。
而且,技术创新和
新技术的运用在各国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技术进步会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国产品的相对优势。
技术差距使技术领先的国家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
以下为技术差距图解:
(二)、人力资本说
●资本充裕的国家往往同时也是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从而人力资本充裕是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
易的基础。
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这些国家往往是出口人力资本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就是因为美国的出口产品中含有大量人力资本投资,都记在劳动力的帐上了。
如果
要把美国出口产品算作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也只能理解为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
(三)、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该学说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
密集度就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越有利。
在一定的条件下,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资金的多少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生出新的贸易比较利益。
(四)、信息要素说
●信息是一种无形生产要素。
●信息作为一种能创造价值的资源,和有形资源结合在一起构成现代生产要素。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竞争越
来越表现为商情战、信息战,每个企业获取信息的快慢、拥有信息的多寡,往往会左右其生产经营和决策,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一个国家利用信息的状况则将影响到它的比较优势,改变它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
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导入期): 创新国(比如美国)对某一种新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
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 其他发达国家(如西欧、日本)的厂商开始(模仿)生产这种新产品时期
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 创新国以外的发达国家(如西欧、日本)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其产品与创新国在出口市场上进行竞争。
第四阶段(产品衰退期): 创新国开始进口该产品时期,创新国成为该产品的净进口国
下图为新产品的国际贸易图示:
Part4 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的新发展
1.产业内贸易理论
2.公司内贸易理论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产业内贸易理论
㈠、产业内贸易的概念:指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
这是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的国际贸易。
这种贸易通常发生在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
㈡、产业内贸易的特点①产品流动具有双向性②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③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㈢、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几种学说
Ⅰ、偏好相似说
Ⅱ、市场结构论
2.公司内贸易理论
㈠、公司贸易理论的概念: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㈡、公司贸易与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的区别:
①公司内贸易双方都共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
②进行交易的市场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市场
③交换的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指定的转移价格
④从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大多具有特殊意义的中间商品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㈠、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于1991年提出来的。
波特所说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国产业和企业持续地以较低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并获取利润的能力。
㈡、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由四组基本因素和二个辅助因素决定。
●四组基本因素是:①要素条件②国内需求条件③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④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这四个基本因素中的每一个都可单独发生作用,并同时作用于其他因素。
这四个基本因素组成一个系统共同决定国家竞争优势
●两个辅助因素是:①机遇②政府作用
国家竞争优势受到两个辅助因素的影响,但这两个辅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要通过四个基本因素才能影响国家竞争优势。
评价: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当代国际贸易分工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
在这一浪潮中,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频繁,每个国家都逐渐被纳入到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网络中,这使得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种竞争中,任何一个国家不再可能依靠基于禀赋条件的比较优势,不再可能通过保护来赢得有利的国际贸易分工地位,而只有通过竞争优势的创造,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增进本国人民分福利。
因此,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关于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关于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一个国家要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投资、重视国内需求,创造公平的环境、大力提倡企业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