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传统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一介: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我今天想讲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讲。
我们知道人类追求真善美。真是什么?所谓真,就是正确的认识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规律,问题是我们认识没认识到这个规律,如果你正确的认识这个规律,那就掌握了真理。当然,所谓“正确的认识”,也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并不是说在任何时代的认识,都是正确的,在这个时代是正确的,可能在下个时代就不是正确的,这个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可以得到证明。比方说在自然科学方面,牛顿时代对世界的认识,有牛顿三大定律。但是到了上世纪初,爱因斯坦把牛顿的思想给扩展了,扩展成相对论,对物理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所以真理常常是有相对性的,在这个时代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下一个时代可能就不完全正确了。
人类社会也是这样的。比方说在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认为“礼”对社会很重要。比如必须是父慈子孝,父一定要慈,子一定要孝,光有父慈,没有子孝,这是不对的。但是另外还有一点,虽然不是孔子讲的,但是儒家思想很讲究这个,夫为妻纲,就是做妻子的必须以听丈夫的话。而今天这个社会,讲究男女平等,这个“礼”就不存在了。这讲的是“真”。
善是什么?善是讲人与人之间关系。怎么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必须去要靠实践,“善”不是说的问题,必须去身体力行。在孔子先秦时代,讲父慈子孝,这个就是善,父亲对儿子慈爱,儿子对父亲孝顺,互相都有利,互相都得到好处。对社会就有好处。这是讲“善”。
美是什么?美是人的感情和外在世界的交融。比方说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山谷,正是你的思想感情和美丽的山谷得到了交融,就产生了一种美感;我们登泰山,一览众山小,就产生一种雄伟的感觉,这也是一种美感。
真善美的问题,是人类普遍追求的问题,西方哲学史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写了三本书,第一本叫《第一哲学》,讲形而上学,就是讨论真理的问题,真理到底是什么,要怎么认识真理。第二本书叫《诗学》,《诗学》是美学的一种,讲人怎么样会产生美感,为什么要产生美感。第三本书叫《伦理学》,是讲道德怎么样对社会、对人类有益处。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也是讨论“真、善、美”问题。
中国哲学家虽然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有专门的著作讨论“真、善、美”问题,但在他们的著作中却包含着“真、善、美”问题的极有价值的思想。但是,中国经典中也有较多“真”(哲学,如《周易》);“善”(伦理学、道德学的,如《礼记》);“美”(《诗经》,《孔子论诗》,《文心雕龙》)。当然《论语》也包含许多讨论“真”、“善”、“美”的论述,如孔子讲什么是真的问题,讲对天命要有认识,他认为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子贡有一句话:
子贡曰:“夫予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奸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孔夫子讲人性,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有人性,人跟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人性。子贡说“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这说明子贡还没有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性与天道,都是讲人和天道的关系。比方说孔子讲善的问题,他说:
予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人的言论超过他所做到的行为,这就不好。一个人必须要言行一致,这才是善。你怎么说,你怎么想,也要怎么做。父慈子孝“这个道理不够,还要身体力行,这才是善。
我认为,中国哲学中关于“真、善、美”的观念集中体现在三个基本命题之中:“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天人合一”是讨论“真”的问题;“知行合一”是讨论“善”的问题;“情景合一”是讨论“美”的问题。
天人合一
在中国哲学中,天有种种的含义,可以指自然界,也有把天看成是神,还有一种看法,天是自然界的规律,又叫做天理,或者叫做天道。儒家认为,天就是天理或者天道。
中国哲学从汉朝开始,就把研究天和人的关系作为最根本的问题。比方说大家都知道,创作《史记》的司马迁,他就把做学问称作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通晓天和人的关系。
唐朝有一位大哲学家叫刘禹锡,批评另外一个哲学家白居易,他说白居易“非究天人之际”,因为他不了解天和人的关系。白居易的《天论》主要讲天,没有讲到天人关系,只讲天是不够的,要了解天人关系才行。
到宋朝有很多哲学家都讲天人关系的问题,有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叫邵雍,邵雍说:
“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学问不考虑天人的关系,就不是学问。这个问题在今天非常严重。人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为什么会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开发、无序的开发?主要是因为没有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来了解自然。对自然界无限制的破坏,最后损害的还是人,最后的损失还是人的损失。
哲学总是发展进步的,孔子讲人的问题比较多,天的问题谈得很少。孟子对天和人的关系讲得稍微多一些,孟子讲:
“尽其心,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
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慈祥之心,还有是非之心,人应该有四个基本的特性。“尽其心”,就是发挥心的作用,“知其性”,把心作用发挥的好了,我们就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了。孟子讲性善,当我们知道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你就知道天的本性也是善的。但是天的本性为什么是善的,孟子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
这个问题直到后来的朱熹才给出说法。朱熹认为天有生物之心,有了生物之心,万物才能够生长。天有生物之心,因此人应该有爱人利物的心。
所以“天人合一”的概念,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天人关系在中国哲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不仅要了解天,还要了解天与人的关系。
在这一点,我们跟西方哲学有一点不同。罗素有一本书叫《西方哲学史》,其中有一段话,他说笛卡尔哲学是由柏拉图开端,经过基督教的洗礼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质二元论,笛卡尔系统的提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平行而彼此独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可以不牵涉到另外一个。
西方哲学是从希腊哲学开始的,希腊哲学主要是柏拉图哲学。柏拉图是很重要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是他的学生,柏拉图主张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二元的、是分离的,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不能达到理念世界。从柏拉图开端,经过基督教的洗礼,基督教也是二元世界,一个是天国的世界,一个是人间的世界,这是两个世界,不是一个统一的世界。笛卡尔哲学是经过基督教发展起来的精神和物质二元论,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两个世界,不是同一个世界。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端,笛卡尔哲学认为研究天,可以不研究人,把天和人分割为二。这个思维模式跟中国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中国哲学研究天,不能不牵涉人;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到天,这是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最基本的反映。
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历史叙述中,大体上可以了解这么三点:
第一点,中国哲学把人看成是天的一部分,因此人有保护天的责任;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就要受到惩罚。因此人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