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传统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一介: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
我今天想讲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问题,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讲。
我们知道人类追求真善美。
真是什么?所谓真,就是正确的认识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规律,问题是我们认识没认识到这个规律,如果你正确的认识这个规律,那就掌握了真理。
当然,所谓“正确的认识”,也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并不是说在任何时代的认识,都是正确的,在这个时代是正确的,可能在下个时代就不是正确的,这个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可以得到证明。
比方说在自然科学方面,牛顿时代对世界的认识,有牛顿三大定律。
但是到了上世纪初,爱因斯坦把牛顿的思想给扩展了,扩展成相对论,对物理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
所以真理常常是有相对性的,在这个时代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下一个时代可能就不完全正确了。
人类社会也是这样的。
比方说在孔子时期的儒家思想认为“礼”对社会很重要。
比如必须是父慈子孝,父一定要慈,子一定要孝,光有父慈,没有子孝,这是不对的。
但是另外还有一点,虽然不是孔子讲的,但是儒家思想很讲究这个,夫为妻纲,就是做妻子的必须以听丈夫的话。
而今天这个社会,讲究男女平等,这个“礼”就不存在了。
这讲的是“真”。
善是什么?善是讲人与人之间关系。
怎么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必须去要靠实践,“善”不是说的问题,必须去身体力行。
在孔子先秦时代,讲父慈子孝,这个就是善,父亲对儿子慈爱,儿子对父亲孝顺,互相都有利,互相都得到好处。
对社会就有好处。
这是讲“善”。
美是什么?美是人的感情和外在世界的交融。
比方说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山谷,正是你的思想感情和美丽的山谷得到了交融,就产生了一种美感;我们登泰山,一览众山小,就产生一种雄伟的感觉,这也是一种美感。
真善美的问题,是人类普遍追求的问题,西方哲学史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写了三本书,第一本叫《第一哲学》,讲形而上学,就是讨论真理的问题,真理到底是什么,要怎么认识真理。
第二本书叫《诗学》,《诗学》是美学的一种,讲人怎么样会产生美感,为什么要产生美感。
第三本书叫《伦理学》,是讲道德怎么样对社会、对人类有益处。
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也是讨论“真、善、美”问题。
中国哲学家虽然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有专门的著作讨论“真、善、美”问题,但在他们的著作中却包含着“真、善、美”问题的极有价值的思想。
但是,中国经典中也有较多“真”(哲学,如《周易》);“善”(伦理学、道德学的,如《礼记》);“美”(《诗经》,《孔子论诗》,《文心雕龙》)。
当然《论语》也包含许多讨论“真”、“善”、“美”的论述,如孔子讲什么是真的问题,讲对天命要有认识,他认为自己“五十而知天命”。
子贡有一句话:
子贡曰:“夫予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奸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孔夫子讲人性,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有人性,人跟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人性。
子贡说“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这说明子贡还没有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性与天道,都是讲人和天道的关系。
比方说孔子讲善的问题,他说:
予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人的言论超过他所做到的行为,这就不好。
一个人必须要言行一致,这才是善。
你怎么说,你怎么想,也要怎么做。
父慈子孝“这个道理不够,还要身体力行,这才是善。
我认为,中国哲学中关于“真、善、美”的观念集中体现在三个基本命题之中:“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天人合一”是讨论“真”的问题;“知行合一”是讨论“善”的问题;“情景合一”是讨论“美”的问题。
天人合一
在中国哲学中,天有种种的含义,可以指自然界,也有把天看成是神,还有一种看法,天是自然界的规律,又叫做天理,或者叫做天道。
儒家认为,天就是天理或者天道。
中国哲学从汉朝开始,就把研究天和人的关系作为最根本的问题。
比方说大家都知道,创作《史记》的司马迁,他就把做学问称作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通晓天和人的关系。
唐朝有一位大哲学家叫刘禹锡,批评另外一个哲学家白居易,他说白居易“非究天人之际”,因为他不了解天和人的关系。
白居易的《天论》主要讲天,没有讲到天人关系,只讲天是不够的,要了解天人关系才行。
到宋朝有很多哲学家都讲天人关系的问题,有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叫邵雍,邵雍说:
“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
学问不考虑天人的关系,就不是学问。
这个问题在今天非常严重。
人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为什么会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开发、无序的开发?主要是因为没有从天人关系的角度来了解自然。
对自然界无限制的破坏,最后损害的还是人,最后的损失还是人的损失。
哲学总是发展进步的,孔子讲人的问题比较多,天的问题谈得很少。
孟子对天和人的关系讲得稍微多一些,孟子讲:
“尽其心,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
”
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慈祥之心,还有是非之心,人应该有四个基本的特性。
“尽其心”,就是发挥心的作用,“知其性”,把心作用发挥的好了,我们就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了。
孟子讲性善,当我们知道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你就知道天的本性也是善的。
但是天的本性为什么是善的,孟子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
这个问题直到后来的朱熹才给出说法。
朱熹认为天有生物之心,有了生物之心,万物才能够生长。
天有生物之心,因此人应该有爱人利物的心。
所以“天人合一”的概念,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天人关系在中国哲学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
不仅要了解天,还要了解天与人的关系。
在这一点,我们跟西方哲学有一点不同。
罗素有一本书叫《西方哲学史》,其中有一段话,他说笛卡尔哲学是由柏拉图开端,经过基督教的洗礼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质二元论,笛卡尔系统的提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平行而彼此独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可以不牵涉到另外一个。
西方哲学是从希腊哲学开始的,希腊哲学主要是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是很重要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是他的学生,柏拉图主张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二元的、是分离的,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不能达到理念世界。
从柏拉图开端,经过基督教的洗礼,基督教也是二元世界,一个是天国的世界,一个是人间的世界,这是两个世界,不是一个统一的世界。
笛卡尔哲学是经过基督教发展起来的精神和物质二元论,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两个世界,不是同一个世界。
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开端,笛卡尔哲学认为研究天,可以不研究人,把天和人分割为二。
这个思维模式跟中国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哲学研究天,不能不牵涉人;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到天,这是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最基本的反映。
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历史叙述中,大体上可以了解这么三点:
第一点,中国哲学把人看成是天的一部分,因此人有保护天的责任;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就要受到惩罚。
因此人不仅仅
应该知天,还可以利用天的自然规律,去为人类谋福利。
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同时他还讲要畏天命,就是说对大自然应该有所敬畏,不应该把大自然看成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应该把它看作是跟我们的共同体。
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是把人和天给分离了,了解它、征服它、开发它,对自然界好像无所敬畏。
文化大革命中有一句话是非常错误的,叫做“无法无天”。
既不要法,也不要天。
法也不要,天也不要,人怎么活下去?所以人还要畏天,必须对天负责。
所以知天和畏天从中国哲学上来看是统一的。
知天而不畏天,就会把天看成一个死的东西;如果畏天而不知天,仅仅对天有所敬畏,却不了解天,就把天看成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就无法知道如何才能利用它。
所以既要知天,也要畏天,在这些问题上,都是我们人类现在需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需要说明一下,这些是我的个人解读,是我对这个东西的理解。
我讲的是我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我的诠释,对不对大家可以讨论。
我觉得,至少我现在还相信它有合理的地方。
第二点,儒家哲学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内在的关系,不是外在的关系。
人和天之所以有相继不离的内在关系,是因为天和人,都是以仁为性。
天性是什么,是仁;人性也是仁,孔子的学问也被称为“仁学”。
儒家思想认为天有生长和养育万物的功能,是天仁爱的表现,人既然是天生的,又和天有相继不离的内在关系,人的本性也不能不仁。
因此人具有爱人利物之心。
如果天没有生物的心,人如何能生存发展?如果人没有爱人利物之心,无情的破坏自然,人又如何生存?
从天的方面说,正因为有生物之心,所以自然是生生不息的,自然是活活泼泼的有机的生命体,不是个死的东西。
从人的方面说,正因为有爱人利物之心,才与天地并列为三。
《易经》认为人和天地并立,称为“三才”。
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因为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把知天和畏天看成是统一的,这使得中国哲学可以代替宗教。
我们没有像印度教这样的宗教,我们也没有像西方新教这样的宗教。
一般讲,宗教有宗教的礼仪制度,有宗教的场所,有宗教的信念。
而儒家没有一个固定的宗教团体,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所以儒学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宗教。
可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宗教,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含有一定的宗教性。
所谓宗教性就是仍然有一定的信仰,信仰什么,就是信奉天人合一的关系。
因为人如果失去信仰,就可以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所以人有信仰是非常必要的,你可以信仰宗教,你也可以信仰非宗教的学说。
人总是应该有理想、有信仰,现实社会正缺乏这两样。
我在大学教书,很多学生没有太多的理想,他们毕业之后想做什么,第一个是想赚钱,第二个想做官,这是他们的追求。
没有一种真正的理想,失去了信仰。
儒家虽然不是典型意义的宗教,但是仍然有宗教性,这是因为儒家不仅仅要求人对天有所敬畏,而是它认为人和天存在一种超越神圣性的内在关系,天不仅是自然界意义上的天,而且是神圣意义上的天,要把天看成是神圣的,把自然界看成是神圣的。
人在自然界中是要做
到知天和畏天的统一。
这样一种思维的路径,对我们走出天人对立这种困境十分有意义。
儒家认为,人的境界有四个层次,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讲人和动物没有太多区别,追求生存就可以了;功利境界是讲人要追求利益;道德境界是人不仅要追求个人的利益,同时还对社会作出贡献;天地境界的人,就是哲学境界的人,不仅对人类社会应该有贡献精神,对自然也应该有贡献精神。
知行合一
中国哲学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考虑知行关系的问题,但是同时又把知行问题看成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因为如果不和道德问题相结合,是很难成为中国哲学的一部分而流传下来。
所以中国哲学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问题,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哲学家主张生活中不仅有知的问题,更重要是的是行的问题。
不仅有认识的问题,更重要是实践的问题。
虽然各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社会团体,甚至于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看法,所立的标准也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大家都认为知和行必须是统一的,否则根本谈不上信,所以从总体看,知行合一的思想,是贯穿中国哲学始终的一个大问题。
最早提出知行关系问题的是一部古老的中国经典《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文献,《尚书》中间有一句话:
非知之难,行之惟艰;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尚书·说命中》)知还容易一点,行更困难,现在我们的领导,并不是不知道哪些对,哪些错。
他们知道,但是却做不到。
所以《尚书》说“非知之艰,
行之惟艰”。
从孔子起,就把言行一致看为划分君子小人的标准。
孔子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说出来的道不能超过自身的行动,否则就是一种耻辱。
孟子讲良知论,人本来有良知,良知发端于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慈爱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人要把它发挥出来,才是仁义礼智信,没有发挥出来,不能叫仁义礼智信。
所以他说这四端必须扩而充之,怎么才能扩呢?必须经过道德实践才能达到。
所以孟子讲: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四端必须去扩充它,才能真正实现,就像火一样,必须不断的添柴,才能着起大火来;像水一样,必须有很多泉水汇集到一起来,才能变成大河。
所以四端必须扩充,补充之后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信,然后就可以为天下老百姓服务了;如果不扩充它,不去实践,连侍奉父母也保证不了。
苟子则强调行是知的目的,他认为行和知,虽然是可以统一的,但是行是知的目的,他说: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荀子·修身》)
荀子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上面这段话强调了知对于行的指导作用。
荀子还说:“知明”则“行无过矣”。
道的实践是学习和认知的必然归宿,不闻不见之道,不是真正的仁道,它的实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
我们应努力去践行正道,因为道就在我们身边,不去努力实践,
仍然达不到目的,再小的事情,不去做永远也不会成功。
儒家一向是讲知和行要统一,《易经》以修身为本,先要把自己修养好,但是修养好是不够的,你必须用这个东西齐家,使家庭能够和平安宁;光把家庭治理好还不够,还要治国平天下。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西方也还有点不同,中国人有一种天下观,而西方是国家观,以国家的利益作为基础。
中国从孔子开始就有“礼乐大同”的思想,主张天下为公,天下大同。
而西方是先考虑国家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才可以在进一步考虑天下的利益。
所以我认为假若我们的人类社会,可以从现代社会进入到后现代社会,应该需要有第二次启蒙运动,把关心他者作为基本的准则,要从天下来考虑人类社会的问题,不是仅仅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
到宋明时期,中国哲学一直把知行关系作为伦理道理的中心问题来考虑,宋朝哲学家程颐主张“体用一源”。
“圣人之心,与天为一”,如果知道,却不去实践它,就不是真正的知道,至少没有真正了解其精神在什么地方。
程颐已经非常了解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朱熹继承程颐的思想,特别提出“知行常相需”,知和行是互相需要的,不能离开,需要互相平行的一起往前走。
知与行的工夫,要齐头并进。
所以我们常常把程颐和朱熹称为重知和知行合一论。
知是行的基础,如果不“知”,当然不知道怎么做,只有“知”,才知道怎么做。
但是,你刚刚“知”,还没有行,那这个“知”只是浅层的知道,不是深层的知道。
你必须亲自实践,这个“知”才是越来越明白。
从这点看,认为知和行是一个统一体。
朱熹还有一句话:
“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他,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
”(《朱子语类》卷一)
知必须行。
什么是善,这是个知的问题。
自家去行它,是行的问题,这是实践的问题,必须知行合一,才能体现善的美德。
到了王阳明,王阳明的学说就是知行合一的学说。
王阳明把知行合一看作是一个非常基本的伦理道德,他说人如果有了不善的念头,就必须去克服它,不要使不善的念头发展下去,而且需要彻底克服。
我们现在也有人批评他这一点,说这样不是把知行混淆了吗?因为念头是知的问题,不是行的问题,这样就把知行混淆了。
王阳明的原话是: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
通俗地说,一个人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
两者是一体的,这也是与朱熹的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这样听上去好像很合理,对“知”、“行”没有偏重,但其实“知为先”就已经意味着以“知”引领、决定“行”。
照王阳明的看法,你要做好事,行善,一定是明明白白的去做。
只是后来的人把这句话分为两节,失去本质的意义,所以可以说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学说,是达到中国知行合一的顶点。
当然王阳明的学说有没有一些缺点,如果从今天看,应该把认识论的问题和道德修养的问题结合起来考虑。
因为正确的认识需要理性、需要智慧,有了理性的分析,伦理道德的知行观才有比较踏实的基础。
情景合一
情景合一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意思是说,好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情景结合的产物。
情景合一作为美学问题,在宋元明清的有大量的讨论,到了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此讨论的更详细。
为什么人会产生美的感情?这种研究,在先秦就已经有了。
比方说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就涉及到了感情的问题,人喜欢一样东西,这是人的感情。
为什么人会有所乐呢,是因为看到了山,才有所乐。
仁者是比较喜欢安静,所以看到山,就感觉很安静。
智者乐水,水是流动的,智者的思想很活跃的,喜欢很多的思考。
乐山乐水正是人的感情与山和水的景象汇合而发生的。
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在齐国,孔子听到韶乐,喜爱之极,他说:“三月不知肉味!”,这当然也是一句夸张的话。
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
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也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大的安慰和平衡。
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听到韶乐那么美好,那么感动。
孔子站在奔流的河边就叹息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失去的时光像流水一样昼夜不停留。
这样感情的表露,就是他的感情和流水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人的感情上的变化,一种美的感觉。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上海博物馆从国外买到了一批竹简,这批竹简,有相当一部分记载了
孔子论诗的观点,这个涉及到很多美学问题,这个材料,现在有一点可以看到,如果大家有兴趣,将来可以专门来研究孔子论诗。
到了荀子的时候,荀子有一段话对情景的文化讲的不错: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荀子说前面一个乐的是音乐,后面一个乐指的人的喜爱。
对于人说,喜爱之情,总是人们所要求的,所以不能没有音乐来满足人对这方面的要求,而音乐必然是表现为发出的外在声音,或者动静,而这引起人内心的感情的变化。
这就是音乐的功能。
为什么音乐有上述的功能和作用呢?荀子认为: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
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
照儒家的看法,最好的音乐是什么,是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音乐是最好的音乐。
风声、雨声无论怎么用音符描写出来,都不如大自然的风声雨声;山水无论怎么去画,也不如真实的山水美妙。
所以荀子说,好的音乐,是“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变化像春夏秋冬变化一样。
所以古人讲,天的音乐叫天籁。
音乐表现的大自然为景,而音乐感动人心是情,这就是说,音乐是情景交融的,体现着情景合一的境界,荀子这段话,包涵情景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美学或者文艺理论,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已经是魏晋南
北朝的时候了。
最明显的是表在钟蝾这段话: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使可多得。
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
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文已尽而有余,兴也;因物咏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于物,赋也。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最也。
”
这段话意思是说,四音诗文字很少,但是含义很广,只有效法《诗经》和《离骚》便可以写出很多作品来。
但是在创作的实践中间,往往苦于文字写得很多,却很少有人能够熟练的运用它。
于是五言诗便跃居主要地位,成为各类作品中最有滋味的一种,所以也很合乎世俗的品味。
这岂不是因为它所说的事物,创造的形象,叙述的情感,描写的景物,最为详细而贴切吗?因此诗有三种表现的手法,一是信,二是比,三是赋。
文字已尽,而寓意无穷,就是信;借助外物来表达感情,这就是比;直截了当的叙述事情,有所寄托的描写外物,这就是赋。
融合三种表现手法,斟酌情况加以运用,以抒发感情为主,以丹青作为润饰,便使欣赏者感觉到意味无穷,听者觉得动人心弦,是诗歌无上的境界。
这里面请注意,“穷情写物”这四个字是最重要的,它直接把情和景联系在一起,做诗必须穷尽感情来描写景物,才是制文,才是最高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一个境界的问题,不能穷情如何能写得出好的景物来呢?你必须把你的情无限的发挥出来,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