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课堂“五度评价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动课堂“五度评价法”

“五度课堂评价法”。即温度、高度、参与度、合作度、自主度。“五度”形成一个丰满的正五边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展的主人。

一、温度

没有温度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肯定不是好课堂。因为课堂是人的活动,所有人的活动必须要有温度。学生的课堂更要有温度。为什么一些学生一提老师、同学、课本就反感,因为课堂没有温度,老师上课冷冰冰的,同学之间互不来往。这样的课堂像“灵堂”,让人恐怖害怕。

判断一个有温度的课堂:学生眼睛亮,表情是放松的,说话是平和的。通过语言、语气、眼神,做基本判断。

挑战学习任务之前的加油鼓劲声,胜利完成任务后的祝贺庆祝声,对同伴的赞美声、鼓励声,甚至是对在自己的肯定声,都是为课堂加温的元素!

二、高度

如果课堂只有温度的话,不叫教育,不叫教学。我们说的“高度”应该是一个体积概念,如同说知识有高度、宽度、深度。它是一个各条边的相乘,用知识的容量、含金量来判断。

一般来说,用老师讲的方法,课堂能很快达到一定高度,最为方便快捷。但用学生的探讨、交流,很长时间也达不到效果。但学生的思考可以很快达到宽度,因为学生的思想是多维的,也能影响知识的体积。

传统课堂比较容易达到一定的高度。在高效课堂上,老师觉得费了很大的劲儿,学生也说不到点上,老师一焦躁,就跳出来自己讲算了。其实,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精讲精练达到一定高度,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所做的功课还不够。

高度取决于导学案的编制,取决于对老师知识的引领、点拨上。有很多课堂感觉费了很大的劲儿,但高度上不去,这既有老师设计的问题,也有学生能力的问题。所以,判断高度必须要基于现有的状况以及学生当前的能力。

在学生无法自动到达预期高度时,老师的点拨和追问可以助推高度!

三、参与度

指参与的人数的多少,这个参与包括“显性参与”和“隐性参与”。要看学生是否参与,要看眼神、动作、思维等指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思。”在高效课堂上,老师不一味地讲,就使得学生参与的空间很大。学生的参与度在不同时段有不同要求。比如独学阶段,认真书写;对学阶段,和对子进行热烈探讨;群学阶段,有人在说、有人在听、有人在补充等等。但也容易产生伪参与,很可能是小组长一个人说,其他人听;也可能是人人自说自话,看似争先恐后,但达不成统一。在展示环节上,一个学生在展示,其他同学该干什么干什么。

四、自主度

判断自主度的三个关键词:选择、发展、准备。

人的自主首先取决于他有选择权。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自主选择的,还是老师机械分配的,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还是比较适合一开始就把整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

第二是发展权。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些知识去自主发展。学生有了发展权,才会有自主权。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都有自己发展的机会,看教师是否对各类学生都做出了区别对待。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宿感。

第三是准备权。学生的自主源自于事先的准备,教师不能“偷袭”学生。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偷袭学生,考验学生的应急应变能力。凡是要交流、讨论、探讨的知识,必须要让学生有所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你才能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

学生没有这三个权力,就没有自主权。传统课堂上,老师恰恰太善于讲了,所以根本没有自主权,学生完全成了被动的接收人,还感觉效果不错。但是真正要运用这些知识时,头脑又一片空白。

自主是灵动课堂的灵魂!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包括:“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求帮助”、“自主检测学习效果”、“自主规划复习”、“自主激励”等要素。

五、合作度

合作度的三个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这三个词的逻辑顺序不能颠倒。

传统的课堂看似也有探究,但那只是教师在开山铺路,学生跟随其后。高效课堂的小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组织,一种是他组织。你的课堂上似乎有组织,但这个小组只是你主控课堂的工具。自组织有自我更生的能力,他组织只能在别人的安排下去执行。因此,有了小组也不一定有合作。

所有的合作都能源于自主的前提,没有找到合作的意愿,话题就不知从何谈起,自主、合作之后探究,也是在自主、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探究。

学生在对学、群学、展示中都会有合作,自主源于他的充分准备,对知识的材料、时间、方法等等都有准备,让学生有备而来,才能完成他自主的权力。

所以,高效课堂首先必须是学生自学,学不会的才对学,对学解决不了,才群学。而不能人为地规定几分钟是自学时间,时间一到就必须对学。如果学生自己会了,又何必对学?对学学会了,又何必群学?何必展示?正是因为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了对学、群学的话题。也正是因为你暴露出了

问题,才为展示环节找到目标和方向,也才更容易生成课堂的高度。

课堂最有价值的是生成,而非预设。

合作的类型有:

1、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合作、教师和某个个体的合作、教师和某个群体的合作。

2、生生合作:某两个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含组内和组间),某个群体与某个群体的合作。

3、学生内部的合作: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合作等等。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容量小、不高效?因为人的关系、人的课堂,是因为这种各类的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

现在,我们课堂上的问题是,在展示环节。我们老师的眼睛喜欢注视着展示者。这是非常错误的,你的眼神千万不要和展示者做交流。因为,你们一旦“对上眼”,展示就成了老师与展示者之间的合作。其他学生就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正确的做法是,老师不看展示者,而是关注其他在听的学生,鼓动、点燃、提醒他们都去看展示者,同时也就逼迫了展示者要主动去和其他同学合作,交流。这样的课堂也就有了多向度的张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师眼中盯的不是知识,而是学生。”

现在有的小组长非常可怕,表面上看把小组的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但事实上成为了老师的替代品,对其他学生实施了“控制”,对其他学生的自主造成了侵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