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基
刘基(二首)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犁眉,处州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元至顺二年(1332)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行省元帅都事等职。因反对“招抚”方国珍等事被革职。明太祖朱元璋起事后,刘基于至正二十年(1360)到应天(今南京),辅佐太祖平定天下,为明开国功臣,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辞官。晚年为左丞相胡惟庸谮毁,忧愤而死。正德中谥“文成”。刘基精通天文兵法,运筹帷幄,为朱元璋得力助手,且诗文皆工。其文与宋濂齐名,畅达有奇气,其诗与高启并肩,雄浑而奔放。他生当乱世,忧国忧民,其作品反映了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揭露了元朝统治者的残暴和
腐朽。有《诚意伯文集》。
畦桑词[1]
编竹为篱更栽刺,高门大写畦桑字。
县官要备六事忙[2],村村巷巷催畦桑。
桑畦有增不可减,准备上司来计点。
新官下马旧官行,牌上却改新官名[3]。
君不见,古人树桑在墙下[4],五十衣帛无冻者[5];
今日路傍桑满畦[6],茅屋苦寒中夜啼!
注释:
[1]畦桑:指专栽桑树的田地。
[2]县官:此指皇帝。六事:原指六卿之事,即军事。古代天子有六军,六军的主将称“六卿”。《书经·夏书·甘誓》载,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伐有扈(古国名)“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汉)孔安国《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
[3]“新官”二句:查点桑畦数字的上级官员接踵而来,前官未走,后官又至,告示牌上不断
更换新官名字。
[4]树桑:栽桑,种桑。
[5]五十衣帛:五十岁以上老人有丝帛衣服穿。《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汉)赵岐注:五亩之宅,“树桑墙下,古者年五十乃衣帛矣。”
[6]傍:通“旁”。
简析:
这是一首新乐府。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一二句,描写农民在沿路两边开辟桑地,周围编扎篱笆,栽上荆棘,在高高的大门口上,大书“桑畦”之类的字样,营造了一种轰轰烈烈,满目桑畦的氛围。三四句点明原因,原来是皇帝急于准备“六事”(战事),催促各地乡村多栽桑树。五六句写不断地增加扩大桑畦,以备上司计点。七八句写查点桑畦数字的上级官员接踵而来。到此已见以上之举是地方官员为讨好或敷衍上级而为,极具讽刺意味。后五句是诗人的感慨:古人树桑墙下,五十者可以衣帛;而今路旁满目桑畦,却是“茅屋苦寒中夜啼”。鲜明的对比中,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揭露了元末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
全诗语言流转,音调和谐激昂,极富音乐感和强烈的讽刺性。
田家
田家无所求,所求在衣食。
丈夫事耕稼,妇女攻纺绩。
侵晨荷锄出[1],暮夜不遑息[2]。
饱暖匪天降[3],赖尔筋与力[4]。
租税所从来,官府宜爱惜。
如何恣刻剥[5],渗漉尽涓滴[6]。
怪当休明时[7],狼藉多盗贼[8]。
岂无仁义矛[9],可以弭锋镝[10]。
安得廉循吏[11],与国共欣戚[12]。
清心罢苞苴[13],养民瘳国脉[14]。
注释:
[1]侵晨:天蒙蒙亮。
[2]不遑(h uáng):无暇。遑:闲暇,空闲。
[3]匪:通“非”。
[4]筋与力:体力。此指体力劳动。
[5]恣:放纵,无拘束,无限制。刻剥:苛刻的剥削。
[6]渗漉:水向下渗漏。上二句说:怎么可以无限制地刻剥农民,就像水渗漏那样点滴不留呢?
[7]休明时:美好清明的时代。(晋)潘岳《西征赋》:“当休明之盛世。”这里是不得不用的颂辞,即套语。
[8]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这里是到处都有的意思。盗贼:古代封建地主阶级常把因饥饿而起来造成的农民称为“盗贼”。
[9]仁义矛:仁义的“武器”。即仁政。
[10]弭(mǐ):消除,停止。锋镝(dí):指战乱。
[11]廉循吏:廉洁奉公、守法爱民的官吏。
[12]共欣戚:意即“休戚与共”。欣:喜。戚:悲哀。
[13]苞(bāo)苴(jū):指贿赂。《荀子·大路》“苞苴行与?谗夫兴与?”杨倞注:“货贿必以物苞裹,故总谓之苞苴。”
[14]瘳(chōu):病愈。国脉:国家命脉。《书经·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简析:
此诗大约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15)左右。诗歌前八句,细致描述了农民的辛勤劳苦,“侵晨”即出,“暮夜”还不得息,用自己的体力换来收成。“租税”四句写统治者剥削农民,点滴不留,丝毫不爱惜、体恤农民的辛苦。“怪当”二句,指出因为官府无限制的剥削,
农民不得温饱,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最后六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认为任用循吏,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必能根治社会的弊端。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当时正被革职还乡,他做官是以廉洁正直著称,诗中提到“安得廉循吏”也揭示了朝廷用人不当和抒发自己的怨愤情绪。
这首诗语言质朴,结构严谨,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时局、国运的关心。
王蒙
王蒙(一首)
王蒙(?—1385),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赵孟頫之甥。元末官理问,战乱中弃官,隐居临平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明初,知山东泰安知州,尝谒胡惟庸于私第。后胡惟庸被诛,王蒙坐事被逮,瘐死狱中。王蒙诗学王维,工画山水,笔墨秀润,颇有时名。
暮宿田家作
木落天正寒[1],山空日将暮。
荒林倦鸟归[2],乱水行人渡[3]。
穷年滞草莽[4],裋褐被霜露[5]。
晚宿依田家,主人情亦故。
汲水泉满涧,烧竹烟在户。
钟残溪上村,月照阶前树。
浊酒初泼醅[6],嘉蔬亦时具[7]。
且慰饥渴怀[8],况谙村野趣[9]。
老翁八十余,有子没征戍[10]。
秔稻岁莫收[11],官司日加赋[12]。
我愿息兵戈[13],海宇重农务[14]。
愧乏经济才[15],徒然守章句[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