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高青县实验中学段岩霞
(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
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对于教材的分析,紧扣教材内容,有对教材整体的理解,也有对教材重点词句的分析,有思想,有深度,有个性。而不是简单的套话)
【设计意图】
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目标明确;层次分明(诵读和品味,两个等级);具体可测。【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
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曾为青楼女子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要明确其目的性,不可占用时间过多,不可游离了文本,本课从作者情况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苏轼的了解)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
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取较重要的句子,训练学生的语感,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
怀民亦未寝步于中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流利翻译: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本文的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稚记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现象,明确古今意义的区别);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此环节主要体现的是对文言字词的教学,内容上完成这样几个任务: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积累文言词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这里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策略是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1.请一生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
——(教师有要求,并且很具体明确。不仅给读的同学也给听的同学评价的方向与标准,防止学生的盲目性。)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要求具体,好。
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此处提的要求有点空了,虚了,“古雅韵味”是什么味儿?过于抽象,学生无从把握。
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此环节主要是在学生掌握了字词的基础上,对文章的进一步朗读,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这还只是对文本的一个初步的浅层次的把握,所以教师在用词上说的是诵读。同时,我们会发现教师每次给学生下达的要求,语言表述都很明确具体。)
四、品读作者之快乐
——品读,理解,品味,上层次了;上一个环节的自然延伸。好。
1.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要求具体,准确,抓住了语文的特点——语言(词语、句子),来领悟作者的快乐,重点突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