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术论文中的_重复_现象_编稿琐记之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HUANGZH ONG(Journal of Wuh an Music Conservatory)
文章编号:100327721(2001)022*******蔡际洲
音乐学术论文中的“重复”现象①
———编稿琐记之二
内容提要:音乐学术论文的规范,是音乐编辑应予以关注的问题。
文章分析了音乐理论刊物上常见的几类违背学术规范的“重复”现象。
计有“由介绍前人成果而形成的重复”、“在同一作者
的论文中形成的重复”和“在同一研究对象中形成的重复”3种类型。
关键词:学术论文;学术规范;重复;音乐编辑;学术质量
中图分类号:J618.91 文献标识码:A
在1999年第6期的《新华文摘》上,有一篇题为《学术批评的规范》①的文章。
作者曹树基先生在文中提出了违背学术规范的“研究”主要有“抄袭”、“拼凑”、
“重复”和“胡诌”等4种表现[1]。
笔者读后深有感触,在音乐学术界,这类违背学术规范的“研究”也并不少见,特别是其中的“重复”现象显得十分突出。
“创造性”是学术论文的特征之一,集中体现在一个“新”字上。
即所谓发现新材料、开辟新领域、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等等。
因此,撰写学术论文就意味着新知识的积累,而不应该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
然而,只要浏览一下我国的音乐理论期刊,便可发现这类重复并不少见。
特别是音乐表演类的论文,更是其中之代表。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类“重复型”的文章不能算作学术论文,它们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而已。
这些所谓“论文”的产生,除了受制于我国音乐教育水平的发展现状之外②,尚与音乐编辑审稿的水平、把关的尺度有关。
其结果不仅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学科的发展及其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学术地位。
音乐理论类(含作曲)论文的情况虽然不像上述的那样;但也有若干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产生。
在以往有关音乐论文学术规范的讨论中,有杨沐[2]、周勤如[3]二先生关于注释、引文和实证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笔者也曾对论文的功能类型和写作格式[4]等问题进行过探讨。
但是,“重复”问题还没人涉及。
本文以下的表述,除了具有一定学术批评的意义之外,主要还从编辑学的角度———将我们的“编辑劳动对象[5]”———音乐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值得我们音乐编辑注意的“重复”现象进行探讨。
一、由介绍前人成果而形成的重复
这种类型,主要是指在论文某“部分”篇幅上的重复。
由于这种重复并不是指论文的全部,因此也无意否定其整体意义上的学术价值。
问题在于:这类论文在写作中或多或少有一部分内容属于“已有知识”,而不是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因而是不合学术规范的。
如一篇名为《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在同中音理论体系中的运用》[6]的论文,其主旨原本研究“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在“同中音理论体系中的运用”,并提出“蓝狄尼终止不仅根植于早期的西方音乐文化,
①作者简介:蔡际洲(1952-),男,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文学硕士(武汉 430060 E2mail:wyhz@)
收稿日期:2001202218
而且在古老的东方音乐文化中也蕴含有它的内涵”的新观点。
但在文章的5个二级标题中,第一个就是“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梗概”———用占全文近1/4的篇幅对“蓝狄尼终止”的历史沿革及其由来、对“蓝狄尼终止”的4种“六和弦型式”(含1个基本型式和3个变化型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其实,诚如该文作者在开篇第一句所言:“‘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的和声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
这一领域的研究,祁光路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撰有多篇论文。
诸如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蓝狄尼终止渊源探索》、《音乐研究》1987年第2~3期连载的《蓝狄尼终止的回归、更新和实验》等等。
因此,这里的所谓“梗概”实际上是对祁光路先生研究成果的重复,尽管作者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已将祁先生的论文目录悉数列出。
此外,这类重复在有关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中也较常见。
比如文章开头关于作家生平、关于作品背景情况的介绍即是。
在民族音乐学领域,笔者还见到一篇题为《中国西南民歌旋律的计算机研究》[7]的论文。
该文运用计算机对西南民歌(主要为山歌和花灯)旋律进行量化分析,认为“大二-小三型、小三-小三型、大二-纯四型和小三-纯四型”是西南山歌和花灯的骨干音型。
同时还根据量化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窄音域和宽音域”两类,并对这两类民歌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描述等等。
无疑,这是该文的闪光点。
但文章前面的两个部分(“人文背景及主要曲种”和“方言声调与民歌旋律”),却是已有知识的重复。
诸如第一部分关于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民歌品种的介绍;第二部分关于西南方言调值和民歌旋律音调的对应关系等等。
这些内容或在工具书上,或在有关民歌研究的文献中早已出现过,不是作者的新发现。
同时,更与该论题的主旨———“计算机研究”无关。
而这些内容在篇幅上几乎占去全文的1/3。
产生这类重复的原因可能在于:作者在研究新问题时,以为还须向读者介绍这一领域已有的相关知识。
然而从读者的角度看,研读学术论文的大多是音乐学术界的“圈内人”,或为专家学者,或为研究生、本科生。
与普通音乐爱好者不同的是,他们希望看到论文中的新发现、新观点,而不是这些“已有知识”的介绍。
因此,作为音乐编辑,对文章中属介绍性的内容,均应予以删去。
诚然,在研究新问题的表述中不可不提及已有的研究,办法是注明出处即可。
二、在同一作者的论文中形成的重复
有些多产的作者,在他们的论文中也常常出现重复自己以前发表过的论文的情况。
因其重复特点,也可称之为“自我重复”。
这类重复也与上述的“介绍性”重复一样,产生于论文的某一部分。
诚然,其中也有些重复的内容不一定就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从产生的途经看,这种重复是形成在同一作者的不同论文之中,故此单列一类,以引起音乐编辑的注意。
如在关于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的研究中有这样几篇同一作者的论文:《民族音乐学现存的问题及出路》[8]、
《中西民族音乐学家研究范围之比较》[9]、
《东方民族音乐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10]和《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11]。
这几篇文章各自的研究视角都不一样,也从不同角度对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然而,在表述中却少不了都要对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历史沿革、代表人物和代表理论,甚至何为E thn omusicology、E thn ology、Musicology等进行介绍。
这种介绍除了在“已有知识”③和这几篇文章间的大体内容上形成重复之外,还有些段落甚至基本相同。
如在1994年发表的《民族音乐学现存的问题及出路》(p95)一文中关于民族学功能学派的一段文字:
民族学的功能学派为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
基(Bronislav K.Malin ovsiki1884~1942)和拉德克
利夫-布朗(Alfred R.Radcliff2Brown1881~1955)
所创立,此派强调任何文化在总体布局上都存在
着功能关系……认为民族学是一种实用科学
……出于这一目的,他们只研究殖民地、半殖民
地被压迫民族的文化,而不研究西方文化。
布朗
在其著作《人类学研究之现状》中就明确地说过:
“吾大英帝国有非、亚、澳、美各州殖民地土著,若
欲执行吾人对彼等之责任,则有两种急切需要呈
现,第一为对各土著之系统的研究,欲求殖民地
行政之健全必须对土著文化有系统之认识。
第
二为应用人类学之知识于土著之治理及教育。
”
这段内容在1996年发表的《中西民族音乐学家研究范围之比较》(p1)一文中几乎是“原样重复”: 民族学中的功能学派,为英国学者马利诺
夫斯基(Bronislav K.Malinovsiki)和拉德克利夫-
布朗(Alfred R.Radcliff2Brown)所创立。
此学派认
为任何一种文化在总体布局上都存在着功能关
系……还强调民族学是一种实用科学,主张民
族学应服务于殖民地治理的实际需要。
出于这
一目的,他们只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
族的文化,而不研究西方文化。
布朗在其著作《人类研究之现状》中就明确地说过:“吾大英帝
国有非、亚、澳、美各州殖民地土著,若欲执行吾
人对彼等之责任,则有两种急切需要呈现,第一
76
蔡际洲:音乐学术论文中的“重复”现象
为对各土著系统的研究欲求殖民地行政之健全
必须对土著文化有系统之认识。
第二为应用人
类学之知识于土著之治理及教育。
”
而且在1997年的《东方民族音乐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p63~64)和2000年的《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p12)中被再次“重复”。
再如出自同一作者的两篇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研究的论文《琵琶演奏发音问题探微》[12]和《琵琶弹挑系统演奏技法略谈》[13]。
作者在第一篇文章中,就琵琶的发音问题归纳了5点,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了分析。
现摘其要者如下(p52~53):
第一,“点”,即击弦点……指甲触弦(如一
弦、二弦)的击弦点约在离复手4厘米处;三弦、四弦约在离复手5厘米处为最佳击弦位置……
第二,“面”,指的是指甲吃弦的深浅,也就是在击弦的瞬间,以多大的指甲面积从琴弦上
划过……
第三,“角”即指指甲拨弦时与琵琶面板所构成的角度不同,发音也有很大的差异……一
般情况下,指甲以与面板成45(左右的角度击弦
为宜……
第四,“速”就是右手指甲击弦的速度,速度的快慢对音质和音量有很明显的影响
来,击弦的速度越快越好……
第五,“力”即指右手指甲击弦时作用于弦上的力……
而作者在5年后发表于同一刊物上的第二篇文章中,对上述这段“点、面、角、速、力”的理论总结,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原样重复”(p31):
1.点 “弹”时指甲击弦之处称为击弦点。
击弦点的高低不同则发音音色也各不相同,一
般击弦点约在离复手4~5厘米处为宜。
2.面 “弹”的发音与指甲吃弦的深浅,也
就是指甲触弦面积大小有关系……
3.角 “弹”时指甲面与琵琶面板平面夹角
大小会影响到演奏的音色。
一般说来,这一夹
角大约在45度左右……
4.速 即手指击弦的运动速度。
击弦时要
果断,速度要快……
5.力 即手指用力之大小……
对这类重复现象,也许作者以为在论文中重复自己以往撰写过的内容,仍然属“自己”的研究所得,不属不规范的行为。
然而笔者却以为,从学术论文的根本属性和根本要求来看,任何形式上的“重复”,都是违背学术规范的。
三、在同一研究对象中形成的重复
所谓同一研究对象在这里是指同一学术问题,或为某一作品,或为某一基本理论,或为某一音乐品种等等。
这类重复是指不同作者均讨论同一问题而形成的“重复”。
这本属正常现象,因为某一问题的研究是不可能在一篇论文中一次性完成的,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也必然在若干论文的研究中才能得以不断深化。
然而,在目前对音乐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尚未形成普遍的共识时,音乐编辑务必对这类重复现象给予充分注意。
因为在这类重复现象中同样含有几种违背学术规范的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于:或在自己的论文中不提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或在撰写论文之前根本不阅读相关文献。
因而也就形成以下几种重复现象。
其一,形成“已有知识的重复”。
如有篇《关于唱名法》[14](以下简称《唱名法》)的论文,就与在它7之前年发表的论文《唱名法综述》[15](以下简称《综述》)研究的问题属同一对象。
由于《唱名法》的作者在篇末参考文献中和行文中均没有提及《综述》一文,是没有阅读这篇文章?还是读过而不提及?这里不得而知。
但出现违背学术规范的“重复”④却是实事。
现将《唱名法》中关于“首调唱名法的优缺点”的表述摘录如下(p70~71):
它的优点是:
1.首调唱名法从调性的角度出发,强调各
音在调中的音级地位和相互的关系……
3.首调唱名法所强调的音级调性属性与和
声学所强调的和弦级数的概念是一致的,都从
调性的角度出发,注重各音级在音阶中的调性
属性……在大调音阶的第五级上构成的大三和
弦都是属和弦……
5.首调唱名法在唱各种不同的调时,难易
程度是一样的……
首调唱名法的缺点是:
1.首调唱名法无法使用于无调性音乐……
2.首调唱名法由于其唱名与音名的不统
一,对于学习器乐演奏来讲,是特别不方便的
……
3.首调唱名法由于其唱名流动……因此对
于绝对音高的训练没有什么用处。
上述对首调唱名法的看法,竟与《综述》惊人的一致:
优点
1.首调唱名法强调音阶里各音相互的关系
86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
2.和声学根据的是流动唱名法……和声学
承认大音阶第五度上三和弦的效果和运用是一
样的,所以才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属三
和弦……
5.首调唱名法没有各调难易之别……
缺点
1.不适用于无调性的音乐……
2.do、re、mi的位置既然不固定,学乐器时非
借重固定的音名不可……
3.流动唱法do、re、mi,不代表绝对音高,所
以对辨别绝对音高的训练没有什么帮助。
这究竟算“抄袭”呢?还是“英雄所见略同”?暂不作判断。
但问题主要出在没有学术规范上。
再如发表于1997年的《相和五调中的清、平、瑟调新论》[16],该文提出了“平调以徵为主”而非“以角为主”,“平调即正调”等观点。
然而,这些看法早在1995年发表的《调(均)・清商三调・笛上三调》[17]一文中就已提出过。
而前文无论在参考文献中,还是在对前人的若干“旧论”进行的评述中,均未提及后文。
因此该文不仅形成了“已有知识的重复”(尽管这知识很新,从论文发表时间看还不到两年时间),而且在标题上冠以“新论”二字也是极不科学的。
其二,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这类论文不一定就形成“已有知识的重复”,也许它们从各自的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看法。
但由于在研究上“各自为政”,也属不规范的行为。
如宗教音乐的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笔者见到关于内蒙古地区或呼和浩特地区藏传喇嘛教音乐研究的有这样几篇论文:《试论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及对蒙古族民歌舞艺术等的影响》[18]、
《呼和浩特地区藏传喇嘛教音乐》[19]、
《内蒙古藏传佛教乐曲考》[20]等。
这些论文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但都要涉及一个共同的音乐品种———内蒙古地区或呼和浩特地区藏传喇嘛教音乐。
然而这些论文不仅“各自为政”,而且都不提及较早在该领域进行探索的一篇文章,即邢野先生于1986年发表的《呼和浩特地区喇嘛教音乐考》[21]。
也就是说,既不管前人研究了些什么,也不管自己的研究与前人有何区别⑤。
再如关于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的研究,也是西方音乐研究中涉及较多的问题。
如果略去翻译的国外文献和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国内文献不计,于润洋先生发表于1993年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
学分析》[22],可谓较早且影响较大的文章。
就笔者所知,在其后发表的论文还有:《“漂浮”的属和弦与调性的“黑洞”———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和声分析》[23]、
《“爱与死”的悲剧的前奏———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评析》[24]等几篇。
然而,从它们文后参考文献看,虽有一些翻译的国外文献,但唯独没有于先生的论文。
尽管它们所主要涉及的和声问题和主导动机问题等等,已在于先生的论文中进行过研究。
这类问题的产生,也因作者不懂学术规范所至。
学术研究不应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因为新知识的积累是有继承性的。
规范的学术研究,应在穷尽前人文献(关于某一领域)的基础上进行。
学术论文提出的所谓“新说”是相对“旧说”而言的,没有与“旧说”的比较,“新说”从何谈起?因此,对作者来说,应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融入到某一学术体系中去,并使之成为其中一部分才是。
而音乐编辑则须向作者大力宣传有关学术规范,特别在当今音乐文献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更要熟悉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洞察学术研究的最新信息,在编辑工作中杜绝这类问题的出现。
四、结 语
音乐理论刊物的学术质量和编辑水平是紧密相连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编辑的主动选择将直接制约着我国音乐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对已经发表过的若干论文进行反思,检讨得失,是积累学术经验、提高编辑质量的一个重要途经。
音乐编辑学的理论大厦,也须由这些不起眼的小问题逐渐积累而成。
在以上列举的若干文献中,有不少在学术界产生过一定影响。
对其进行评说,并无不恭之意。
作为读者,我从这些文献中获益非浅;作为编辑,我又为这些“重复”现象感到遗憾。
其中既有一些兄弟刊物的文章,也有笔者参与编辑的《黄钟》的例子。
有感而发,故妄言之。
聊供编辑同仁参考,并与之共勉而已。
①该文摘自1999年3月6日《文汇报》。
②在目前我国的音乐(艺术)院校以及其他大学的音乐院(系)中,开设“论文写作”课者可谓凤毛麟角。
以致在我们培养的学生中,甚至在音乐教师中不了解何为“学术论文”者并不是少数。
因此,这种情况的产生就绝非偶然。
诚然,在音乐学专业和作曲专业作者撰写的论文中,这类问题虽不多见,但大多数作者系靠“自学”成材。
③作者的这几文章发表于1994~2000年间。
然而有关民族音乐学的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不少文章进行过介绍和讨论。
作者在这里介绍的基本上是80年代初期的
96
蔡际洲:音乐学术论文中的“重复”现象
成果,即使在1994年发表的那篇文章中,也属“已有知识的重复”。
④实际上,该文在“已有知识的重复”方面还不仅仅是对《唱名法综述》一文的重复,文中关于“唱名法的由来”一节基本上是对现有工具书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已有人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了唱名法3个发展阶段的新说(详参杨汉丹的《唱名法体系的历史沿革和比较评价》,载《黄钟》1995年第1期,第60~68页)。
而该文作者可能根本就未看。
⑤其中《呼和浩特地区藏传喇嘛教音乐》和《内蒙古藏传佛教乐曲考》二文也在部分内容上与邢野先生的文章形成了重复,诸如喇嘛教乐器和运用场合等等。
诚然,《内蒙古藏传佛教乐曲考》主要是从历史文献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呼和浩特地区藏传喇嘛教音乐》一文则以现存的藏传喇嘛教音乐为对象,其标题和邢野先生的文章几乎一样。
参 考 文 献
[1]曹树基:《学术批评的规范》,载《新华文摘》1999年第6期,第153页。
[2]杨 沐:《我国音乐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几个问题》,载《音乐研究》1988年第4期,第67~72页。
[3]周勤如:《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目录应该进一步规范化———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通信之三》,载《黄钟》2000年第2期,第26~32页。
[4]蔡际洲:《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问题》,载《黄钟》1997年增刊,第3~7页。
[5]向新阳:《编辑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21页。
[6]阮 弘:《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在同中音理论体系中的运用》,载《黄钟》2000年第3期,第21~28页。
[7]张晓农:《中国西南民歌旋律的计算机研究》,载《交响》1998年第1期,第54~57页。
[8]杜亚雄:《民族音乐学现存的问题及出路》,载《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2期,第95~101页。
[9]杜亚雄:《中西民族音乐学家研究范围之比较》,载《黄钟》1996年第1期,第1~5页。
[10]杜亚雄:《东方民族音乐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载《中国音乐》1997年第1期,第63~66页。
[11]杜亚雄:《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载《交响》2000年第3期,第11~15页。
[12]孙丽伟:《琵琶演奏发音问题探微》,载《中国音乐》1993年第4期,第52~53页。
[13]孙丽伟:《琵琶弹挑系统演奏技法略谈》,载《中国音乐》1998年第1期,第31~33页。
[14]张莉娟:《关于唱名法》,载《音乐探索》2000年第2期,第68~73页。
[15]邱刚强:《唱名法综述》,连载《黄钟》1993年第4期,第63~70页;1994年第1期,第29~36页。
[16]丁纪元:《相和五调中的清、平、瑟调新论》,载《黄钟》1997年第1期,第7~14页。
[17]冯洁轩:《调(均)・清商三调・笛上三调》,载《音乐
研究》1995年第3期,第75~82页。
[18]赵 星:《试论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及对蒙古族民歌舞艺术等的影响》,载《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2期,第76~85页。
[19]田小军:《呼和浩特地区藏传喇嘛教音乐》,载《音乐探索》2000年第4期,第3~9页。
[20]呼格吉乐图:《内蒙古藏传佛教乐曲考》,载《交响》2000年第4期,10~16页。
[21]邢 野:《呼和浩特地区喇嘛教音乐考》,载《音乐研究》1986年第1期,第111~115页。
[22]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载《音乐研究》1993年第1期,第39~53页。
第2期,第86~100页。
[23]胡向阳:《“漂浮”的属和弦与调性的“黑洞”———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的和声分析》,载《黄钟》1995年第1期,第69~72页。
[24]戴定澄:《“爱与死”的悲剧的前奏———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评析》,载《黄钟》1998年第3期,第72~78页。
2000.12初稿 2001.2改定
责任编辑 孙 凡
The Phenomenon of“R epetition”among Music P apers R eceived
CAI Ji2zhou
Abstract:The musical edito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riterion of the musical academic theses. 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f s ome comm on“repetition”types,which breached the academic criterion in the musical theory periodicals.There were three kinds of“repetition”:one has formed by introduction of the predecess ors’achievements;one has formed in different articles by the same writer;one has formed in the same research issues.
K ey Words:academic thesis;academic criterion;repetition;musical editing;academic quality 07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