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术论文中的_重复_现象_编稿琐记之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HUANGZH ONG(Journal of Wuh an Music Conservatory)
文章编号:100327721(2001)022*******蔡际洲
音乐学术论文中的“重复”现象①
———编稿琐记之二
内容提要:音乐学术论文的规范,是音乐编辑应予以关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音乐理论刊物上常见的几类违背学术规范的“重复”现象。计有“由介绍前人成果而形成的重复”、“在同一作者
的论文中形成的重复”和“在同一研究对象中形成的重复”3种类型。
关键词:学术论文;学术规范;重复;音乐编辑;学术质量
中图分类号:J618.91 文献标识码:A
在1999年第6期的《新华文摘》上,有一篇题为《学术批评的规范》①的文章。作者曹树基先生在文中提出了违背学术规范的“研究”主要有“抄袭”、“拼凑”、
“重复”和“胡诌”等4种表现[1]。笔者读后深有感触,在音乐学术界,这类违背学术规范的“研究”也并不少见,特别是其中的“重复”现象显得十分突出。
“创造性”是学术论文的特征之一,集中体现在一个“新”字上。即所谓发现新材料、开辟新领域、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等等。因此,撰写学术论文就意味着新知识的积累,而不应该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然而,只要浏览一下我国的音乐理论期刊,便可发现这类重复并不少见。特别是音乐表演类的论文,更是其中之代表。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类“重复型”的文章不能算作学术论文,它们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而已。这些所谓“论文”的产生,除了受制于我国音乐教育水平的发展现状之外②,尚与音乐编辑审稿的水平、把关的尺度有关。其结果不仅造成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和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学科的发展及其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学术地位。音乐理论类(含作曲)论文的情况虽然不像上述的那样;但也有若干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产生。
在以往有关音乐论文学术规范的讨论中,有杨沐[2]、周勤如[3]二先生关于注释、引文和实证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笔者也曾对论文的功能类型和写作格式[4]等问题进行过探讨。但是,“重复”问题还没人涉及。本文以下的表述,除了具有一定学术批评的意义之外,主要还从编辑学的角度———将我们的“编辑劳动对象[5]”———音乐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值得我们音乐编辑注意的“重复”现象进行探讨。
一、由介绍前人成果而形成的重复
这种类型,主要是指在论文某“部分”篇幅上的重复。由于这种重复并不是指论文的全部,因此也无意否定其整体意义上的学术价值。问题在于:这类论文在写作中或多或少有一部分内容属于“已有知识”,而不是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因而是不合学术规范的。
如一篇名为《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在同中音理论体系中的运用》[6]的论文,其主旨原本研究“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在“同中音理论体系中的运用”,并提出“蓝狄尼终止不仅根植于早期的西方音乐文化,
①作者简介:蔡际洲(1952-),男,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文学硕士(武汉 430060 E2mail:wyhz@)
收稿日期:2001202218
而且在古老的东方音乐文化中也蕴含有它的内涵”的新观点。但在文章的5个二级标题中,第一个就是“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梗概”———用占全文近1/4的篇幅对“蓝狄尼终止”的历史沿革及其由来、对“蓝狄尼终止”的4种“六和弦型式”(含1个基本型式和3个变化型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实,诚如该文作者在开篇第一句所言:“‘蓝狄尼六和弦新型式’的和声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这一领域的研究,祁光路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撰有多篇论文。诸如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蓝狄尼终止渊源探索》、《音乐研究》1987年第2~3期连载的《蓝狄尼终止的回归、更新和实验》等等。因此,这里的所谓“梗概”实际上是对祁光路先生研究成果的重复,尽管作者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已将祁先生的论文目录悉数列出。此外,这类重复在有关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中也较常见。比如文章开头关于作家生平、关于作品背景情况的介绍即是。
在民族音乐学领域,笔者还见到一篇题为《中国西南民歌旋律的计算机研究》[7]的论文。该文运用计算机对西南民歌(主要为山歌和花灯)旋律进行量化分析,认为“大二-小三型、小三-小三型、大二-纯四型和小三-纯四型”是西南山歌和花灯的骨干音型。同时还根据量化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窄音域和宽音域”两类,并对这两类民歌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描述等等。无疑,这是该文的闪光点。但文章前面的两个部分(“人文背景及主要曲种”和“方言声调与民歌旋律”),却是已有知识的重复。诸如第一部分关于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民歌品种的介绍;第二部分关于西南方言调值和民歌旋律音调的对应关系等等。这些内容或在工具书上,或在有关民歌研究的文献中早已出现过,不是作者的新发现。同时,更与该论题的主旨———“计算机研究”无关。而这些内容在篇幅上几乎占去全文的1/3。
产生这类重复的原因可能在于:作者在研究新问题时,以为还须向读者介绍这一领域已有的相关知识。然而从读者的角度看,研读学术论文的大多是音乐学术界的“圈内人”,或为专家学者,或为研究生、本科生。与普通音乐爱好者不同的是,他们希望看到论文中的新发现、新观点,而不是这些“已有知识”的介绍。因此,作为音乐编辑,对文章中属介绍性的内容,均应予以删去。诚然,在研究新问题的表述中不可不提及已有的研究,办法是注明出处即可。
二、在同一作者的论文中形成的重复
有些多产的作者,在他们的论文中也常常出现重复自己以前发表过的论文的情况。因其重复特点,也可称之为“自我重复”。这类重复也与上述的“介绍性”重复一样,产生于论文的某一部分。诚然,其中也有些重复的内容不一定就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从产生的途经看,这种重复是形成在同一作者的不同论文之中,故此单列一类,以引起音乐编辑的注意。
如在关于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的研究中有这样几篇同一作者的论文:《民族音乐学现存的问题及出路》[8]、
《中西民族音乐学家研究范围之比较》[9]、
《东方民族音乐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10]和《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定位》[11]。这几篇文章各自的研究视角都不一样,也从不同角度对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然而,在表述中却少不了都要对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历史沿革、代表人物和代表理论,甚至何为E thn omusicology、E thn ology、Musicology等进行介绍。这种介绍除了在“已有知识”③和这几篇文章间的大体内容上形成重复之外,还有些段落甚至基本相同。如在1994年发表的《民族音乐学现存的问题及出路》(p95)一文中关于民族学功能学派的一段文字:
民族学的功能学派为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
基(Bronislav K.Malin ovsiki1884~1942)和拉德克
利夫-布朗(Alfred R.Radcliff2Brown1881~1955)
所创立,此派强调任何文化在总体布局上都存在
着功能关系……认为民族学是一种实用科学
……出于这一目的,他们只研究殖民地、半殖民
地被压迫民族的文化,而不研究西方文化。布朗
在其著作《人类学研究之现状》中就明确地说过:
“吾大英帝国有非、亚、澳、美各州殖民地土著,若
欲执行吾人对彼等之责任,则有两种急切需要呈
现,第一为对各土著之系统的研究,欲求殖民地
行政之健全必须对土著文化有系统之认识。第
二为应用人类学之知识于土著之治理及教育。”
这段内容在1996年发表的《中西民族音乐学家研究范围之比较》(p1)一文中几乎是“原样重复”: 民族学中的功能学派,为英国学者马利诺
夫斯基(Bronislav K.Malinovsiki)和拉德克利夫-
布朗(Alfred R.Radcliff2Brown)所创立。此学派认
为任何一种文化在总体布局上都存在着功能关
系……还强调民族学是一种实用科学,主张民
族学应服务于殖民地治理的实际需要。出于这
一目的,他们只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
族的文化,而不研究西方文化。布朗在其著作《人类研究之现状》中就明确地说过:“吾大英帝
国有非、亚、澳、美各州殖民地土著,若欲执行吾
人对彼等之责任,则有两种急切需要呈现,第一
76
蔡际洲:音乐学术论文中的“重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