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文看十七年文学 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散文看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浓重的一笔,期间更是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我想就散文这一方面谈谈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的散文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十年代前期,第二个阶段是六十年代前后。

两个阶段的作品都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时代特色,从两个阶段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方向以及人们关心的话题,也可以看出十七年文学做出的贡献与存在的不足。

首先,五十年代前期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写的是一位名叫陈伊玲的女子在一次音乐考试的复试中发挥失常,因而引起音乐专家苏林教授的疑惑,在散文最后由陈伊玲的弟弟交代出事情的缘由,结局柳暗花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文中这样写到,“从孩子口里知道,他的姊姊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上海后就被分配到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

她是个青年团员,——一个积极而热心的人,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还是在两三天前,这里附近因为台风而造成电线走火,好多人家流离失所,陈伊玲就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有睡,终于影响了嗓子。

第二天刚好是她去复试的日子,她说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从陈伊玲复试失常的真相描述中,可以看到作者着力点染一个看似平凡实则不平凡的人物形象,介绍其先进行为,在中国革命建设中贡献着自己微弱而又关键的力量,在为难关头,一心只想着集体想着帮助别人,而忘了自己,她所富有的这种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正是那个年代所提倡与歌颂的。

同样,正面叙写人物形象的作品,还有六十年代前后穆青创作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作品主要写了焦裕禄同志参加革命工作十八年间,一贯听党的话,对党的工作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

全文大篇幅详细地叙述焦裕禄的服务人民,不顾自身的事迹,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焦裕禄同志在党的哺育下,从一个受尽日寇、地主残酷压迫的长工,迅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他怀着刻骨的仇恨,大智大勇的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在暴风骤雨的土改运动中,他不畏艰险,勇作勇为,积极参加了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勤学苦练,又红又专,成为工业战线上的一名尖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他以最大的胆略,喊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最强音:“不制服兰考的‘三害’死不瞑目!””焦裕禄同志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不愧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不愧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他没有死,将永远活在全国人民的心里!人民敬爱焦裕禄同志,焦裕禄也关心着人民群众,焦裕禄的这种为人民服务,出色的成绩与坚韧的斗争精神,突出了党对人民大众的教育与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其次,在描写建设生产活动方面,两阶段的作品也有不同。

前一阶段,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写了毛主席看到黄河周边工业建设的成就,水坝工程的顺利实施,向着黄河欣慰的笑了。

“毛主席在笑着向黄河打招呼,好似说:"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年代,黄河啊,不能再任情纵横了,我们要你为祖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

””这里很明显地歌颂了不同战线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歌颂了年青的祖国在党的领导下飞速发展。

相对地,第二阶段吴伯萧创作的《北极星》这本散文集,其中有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歌声,都是追溯延安生活大生产运动的作品。

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记一辆纺车》里,那辆“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成为了映射着当年“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延安精神”的生动象征;《菜园小记》里那块面积仅三两分的菜园,竟然缩印了当年成千上万延安军民经
过“自己动手”而取得“丰衣足食”和思想进步的幸福情景;《歌声》里传出的那阵阵歌声,回荡着的则是当年革命队伍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人民群众渴望光明、拥护革命的一片真情。

这些作品则是回忆了新中国的创建历程,从革命传统中汲取力量,从而激励人民在困难的历史条件下藐视困难,继续前进。

前一阶段的散文比较注重崇高美,但重再现而轻表现,描写了一个外在的客观世界,但作家主体则处于萎缩状态,就像《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虚气势很大,但底蕴似显不足:壮美的文风有时又带来了内容的空泛夸。

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概念化倾向。

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后一阶段的散文则逐渐摆脱新闻报道的倾向,开始转向艺术的追求,出现了一些艺术性较高的作品,但有模式化的缺陷。

两个时期的作品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五十年代前期的散文大多点染各种人物,为在革命建设中起过巨大作用或不平凡的人物画像,摄下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瞬间所特有的风采,歌颂不同战线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歌颂年青的祖国在党的领导下飞速发展,可以看出当时正处于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俱兴,刚开始全面的经济建设,需要描写带头先进人物来带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展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在开始阶段赢得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而六十年代前后期的散文则是已不满足介绍一般的先进阶级分子的先进行为,着重描写具有典范性英雄人物以及理想化的社会关系,初步显示了从人和公共关系寻找某种楷模的倾向,英雄楷模人物在人们的心中是完美无瑕毫无缺点的,当时由于左倾错误严重,五十年代末发生了大饥荒,到1964年后有所好转,这时的人们心目中渴望有一位英雄人物作为自己奋斗的精神支柱,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多描写楷模式的英雄人物,也因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渡过饥荒难关,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而作品大多注重对党史的叙述,大加表明对党的信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总的来说,十七年的散文是对历史的叙述,大多描写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及歌颂党的领导。

这也反映了十七年的文学“歌德”的总体特征,大多是歌功颂德,歌颂祖国美丽山川,歌颂社会主义进程,歌颂党的英明领导,这既能激发人们的无限热情,也易于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但就那一历史阶段而言,这样的文学,无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