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培养高校创新人才[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培养高校创新人才
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实践的人才才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因此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高校就应加强大学生的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管理。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大学生隐性知识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基础之上的,其竞争主要体现在知识及其创新能力的竞争,其中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创新实践的人才。为适应新的形势的需求,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知识管理,对来自大学内部的各个成员以及大学外部的信息进行提炼,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为大学生所共享,特别是发挥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体系,并促使知识流动,从而实现知识的创新。
一、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认识
1.对隐性知识的认识
隐性知识的定义最早起源于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michael polanyi,他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通常被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而管理大师p.f.durcker则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并认为隐性知识
来源于经验和技能。所以,综合而言,隐性知识就是指以个人技术诀窍、技能、经验和阅历、判断力和洞察力、团队的默契等形式存在于人际沟通、群体交往及社会文化的延续过程中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和内容。人类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都依赖于隐性知识的存在,都必须有隐性知识的支撑。波兰尼认为”没有人会相信一个他所不能理解的证明”,也就是说一个我们不理解的数学证明不能增加我们的数学知识,只有当我们信服了这个数学证明,我们才能掌握这个用语言或者公式“言明”的数学知识。可以说,在许多情境中,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和内容,而显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达的外形。
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角。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人的隐性知识在挖掘显性知识的价值中扮演了主角。对显性知识做出的选择、甄别、过滤和分析,依赖于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所做出的预见和判断,是使信息展示其价值的关键,也是使信息为决策、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分析中投入的隐性知识越多,经过加工的信息与用户的需求就越贴近,信息的增值幅度就越大。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知识存储于人们的头脑中,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人所掌握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决定了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此外,从知识的价值链的角度上看,经验、判
断力、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
2.加强隐性知识管理对大学生的影响
有效的隐性知识管理,有助于大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减少认知负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隐性特点及隐性知识的学习。它认为知识是个体主观建构的,隐性知识的管理让学习者能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沉淀,让新旧知识或者经验之间具有更好的关联。
有效的隐性知识管理,能够让大学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有效的隐性知识管理,能够促进大学生个体与外部世界(他人、人工制品、环境)之间的知识流动、循环,从而让知识升值。大学生在外部环境信息的刺激中,可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对自身隐性知识的认知,提高学习力及核心竞争力。这同时也是个体隐性知识成长的目的。
二、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阻碍因素
1.隐性知识特性的阻碍
一方面,隐性知识本身不能被知识个体全部认识,这部分知识像“黑箱”,基本不可能管理;而那些能够被认识到的隐性知识,因为本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性,很难编码表达并传播。另一方面,隐性知识的个体性、私有性决定了隐性知识管理的社会心理障碍,没有一定的动机激发,隐性知识难以传播共享。
2.大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环境单一,长期的学校生活使得隐性
知识来源简单化。大学生隐性知识表现出专业性强,但跨学科性
弱的特点,这是其隐性知识管理的又一阻碍。1977年国内恢复高考制度,高中文理分科正式开始。大学生从中等教育开始,就遭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心智模式呈现出这种割裂倾向的后遗症,这也正是中国少出“大家”可能的原因之一。
3.大学生的学习集中于学校,缺乏社会实践,隐性知识的沉默
性较社会从业人员或专家更强。他们对于自身隐性知识的认知经验不足,难以认识到隐性知识的存在。学校常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以往的学习更强,但长期的传统学习方式让大学生对“灌输式”教学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性,自我管理能力作为隐性知识的一个方面其本身就表现出很大的不足。同时,学校教育对自主学习的引导不足,大学生缺乏隐性知识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
三、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一)将隐性知识最大程度的显性化
1.叙事策略,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知识载体的经验、技巧、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过程用口头的方式表述出来或者是记录下来以便交流。学习者可以通过他人的经验故事识别出隐性知识载体的认知模式。
2.思维表达策略,如比喻、象征、模型、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直觉和灵感。隐性知识主体,如大学生对自己建构的观点进行加工处理、编码,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通
过这些策略以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在隐性知识持续不断显性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3.知识可视化,即为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知识动画、知识地图等图形、图像的方式展现知识主体思维过程、心智模式及知识关联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图形图像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加快认知活动的进程。
4.反思策略,利用电子学档、blog等反思工具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大学生处于半封闭的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很多都是惰性知识,处于沉默状态。利用反思工具,记录思维中一闪而过的灵感碎片,将这种灵感知识显性化,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前后关联。(二)抓好三个中心,有效加强隐性知识的管理
1.以问题为中心,一方面,在真实环境中发起事件或者利用发生的事件,提出问题,吸引大学生个体参与,建构以问题热点为中心的兴趣团体,展开活动,促进隐性知识管理。如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设计比赛,邀请具备实战经验的专家对创业设计进行评价,在小范围内实现隐性知识流动。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可以将上述活动进一步扩展,形成学习圈,让更多专家的支持和在职人员及其他大学生等参与其中,充分展现群体智慧的魅力,通过论坛、即时对话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2.以项目为中心,在协作式环境中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大学生可以通过与项目相关人的连接了解不违反(下转第38页)
道德法规的项目操作方面的隐性知识。同时,在自己所能及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