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中段)开放性作业设计的研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教育
关于小学语文(中段)开放性作业设计的研究
一、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概念
“开放性作业”并非是业经审定的规范教学名词,对于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概念,目前国内外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吴秀珍、伦建强在《小学语文开放型作业的实践研究》[16]中提到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概念,鲁晨黎在《关于构建开放性语文作业的实践和思考》[17],黄宗耀在《开放式语文作业设计》[21]中也都有提及。
纵观这些学者的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认为开放性作业应该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究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从题目的来源、作业的内容、作业的形式、作业的评价等方面来看,都是自由开放的。
开放性作业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的作业形式,它强调参与人员、探究方法、实践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多元、多样,鼓励学生以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去发现,实现作业目标与促进学生个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乐中做,做中乐。
二、小学语文(中段)开放性作业设计的研究现状
1.国内对开放性作业设计的研究现状
教育工作者崔峦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9]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在崔峦的文章中,已经意识到语文的开放性,并提倡进行开放性教学。
语文作业也是语文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是开放的。
开放性作业打破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界限及学科之间的界限, 主张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自然, 走向生活, 去感受鲜活的语文信息, 培养“语文意识” , 形成语文能力。
虽然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高青玲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18]中仍指出,现在,很多老师在作业设计上,还是让学生在“题海”中读、抄、记、背,形式呆板。
这种作业形式,内容枯燥,缺少有价值的思维训练, 对学生创新意识,、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缺失, 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直接影响了学生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 不能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发展和人格精神的铸造。
这样的作业,严重背离设计作业这个环节的初衷。
李金波在《中小学生家庭作业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19]中指出,在大力推行课程改
革的今天,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动手进行实践的作业,也就是和生活相联系的开放形式的作业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喜欢,这占被调查人数的70.2%。
调查还表明,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有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老师多布置一些主观性强的作业,比如收集地方谚语,这显然是对传统作业形式的一种挑战。
当然,调查也显示,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单纯抓智育,有53.6%的学生“不喜欢”老师现在布置的读、背、抄、写作业。
目前国内对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在数据的分析及现象的观察,而没有系统的研究结果,也没有明确的方案或者具体的做法。
但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及教育意识的不断进步,对小语开放性作业一定会有一个系统深入地研究。
虽然开放性作业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使学生能各尽其思、各展其能,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作业局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但现阶段,由于我国对开放性作业仍处在初级研究阶段,当下开放性作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鲁晨黎在《关于构建开放性语文作业的实践和思考》[17]中指出,当下我国虽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但部分地区仍为追求成绩,追求升学率,大大抑制开放性作业的普及。
很多学校为应付上级检查,匆匆布置开放性作业,既不讲究可行性,也不讲究实用性。
贾相忠在《如何设计小学语文作业》[20]中指出,现在开放性作业在作业的真实性上存在问题。
即老师布置了开放性作业,由于一般的开放性作业工程量比普通作业要大,一些家长就会主动揽下孩子的这项作业,导致最后是家长在做作业,而不是孩子自己完成。
这将严重阻碍开放性作业的普及与发展,完全扭曲教师设计开放性作业的初衷。
王丽林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13]中说,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该具备开放性,但因为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中国孩子虽然具备较强的应试能力,但在动手实践方面十分薄弱。
所以,现阶段要实行开放性作业,存在着学生动手能力弱,搜集信息的途径、方式缺乏等问题。
所以,概括而言,当下我国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仍存在着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内容布置不切合学生实际,具体实施效果微小,应试性强等缺陷。
要改变这种现象,是件任重道远的事。
在实施一个新想法时,首先得让人明白这个想法的优势。
其实,普及开放性作业这个观点本身已经是一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但我相信,随着我国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开放性作业的有效实施肯定会有实现的一天。
2.国外对开放性作业的研究现状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作业是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或学习过程。
[1]
尼尔奥赖利在《Homework—A 21c response》[25]中指出,家庭作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21世纪学习型社会成功的关键所在。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学生探索精神与自主教育的重要载体。
徐建中、袁瑞平在《Doing homework:listening to students’,parents’,and teachers’voices in one urban middle school community》[24]中指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给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学生可以在老师、父母等的辅助下,借助网络、书籍等工具来完成这项作业。
邹强在《国外家庭作业研究及其启示》[22]中指出,西方学者在家庭作业类型设计上,更倾向扩展型与创造型的家庭作业,即家庭作业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创新。
例如美国中小学家庭作业在作业目的的定位上很有特色,他们一方面是以宽广的视野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定位家庭作业的目的,另一方面是以当代智力理论为参照,把握了智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和关键之处。
杰克林·贝克赛奈特在《谈谈家庭作业》[23]中指出,在作业领域,跨文化研究是很重要的。
的确,中西方在作业类型设计上存在很大不同。
如美、日中学生的课外作业比较突出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整合性。
在日本,教师布置给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自己设计自己的郊游”、“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听老人讲发生在过去的故事”等等[23],非常关注学生生活的实际。
而我国教师在作业类型设计上, 主要是记忆型和积累型。
作业内容往往都是复习课堂教学内容,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为主。
所以说,对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设计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尼尔奥赖利在《Homework—A 21c response》[25]中提到,新西兰的克拉克维尔学校在做了相当多的讨论、规划、反馈工作后,在2006年推出途径奖概念。
奖项涉及六个方面,分为四个级别,每个级别的获得须考核一年,具体内容要根据各学校的特点,及社区资源和环境的特点来制定。
试验结果显示,曾经不爱学习的孩子改变了他们整个的学习态度。
这一概念是体现了开放性作业的理念,是一次成功的试验,值得我国教育者的借鉴。
可见,国外对开放性作业的研究已经有自己的一个系统,其开放性作业设计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完善。
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国外对小学中段儿童(十一二岁)心理的研究现状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
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第四阶段是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
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4]其中,第三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小学阶段,是开放性作业研究的重要对象。
美国心理学家贝利的一项研究表明,11—12岁之前智力处于上升阶段,增长到20岁左右增速明显缓慢,大约到26岁保持稳定状态,直至36岁,以后不再增长[3]。
小学中段(9—10岁左右)正处于智力上升的阶段,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逐渐增强。
国外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十分丰富,这些心理学、教育学上的理论对开放性作业的研究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实施具体的做法之前,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将做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一个教师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才能,那就需要运用他的一切智慧、情感和想象力,对他的原则、价值和目的作透彻的思考。
四、本人对小学语文(中段)开放性作业设计的观点及建议
本人在研究小学语文(中段)开放性作业设计时,主要拟解决这三个问题:探索开放性作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解决为什么在小语中段进行这项研究;结合实习时,老师、家长、学生对开放性作业的看法和做法,研究现阶段开放性作业在小学语文中的进程,探索在小语中实行开放性作业的重要性;以中段为基点,进一步探索开放性作业在小学语文中具体的实施方法,再整合低中高段,提出可行性建议。
之所以选择小语中段进行这项研究,是因为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莫里斯•L.比格的学习教学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智力建构发展观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12]。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
发展性教育理论也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
”[6]国外对学生个体的这种差异性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研究,就像苏格拉底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因为先天及后天的因素,都是不同的。
莫里斯•L.比格对教学的看法也体现了多元智能的观点,他在《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5]中说,如果要有效地教学生,教师就应该以同样的心理去理解那些个性不同的学生,并应确切地了解他正在教的这些学生的生活空间真正起了什么变化。
要了解每个学生和他的认知世界,教师必须发展一种有训练的朴实天真的素质(指儿童期的朴实、天真的童心);他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和他的环境,正象学生了解他自己和他的环境一样。
为了成功地透彻地了解一个学生,教师必须通过学生本人来了解这个学生。
维果茨基
的智力建构发展观[6]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必然要发生内部心理模式的发展,没有这种发展学习无从产生。
他强调教育的引导。
认为智力发展的状态至少可以借助于两个发展水平—现实发展与最近发展区来加以确定。
所以,要先了解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才能根据此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
开放性作业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
它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它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使学生能各尽其思、各展其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作业质量;它改变了学生被动作业的局面,把作业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它使学生固有的灵性得到迸发,潜在的悟性得以唤醒,使学生真正享受着作业的快乐。
吴秀珍、伦建强[16]、黄宗耀[21]、高青玲[18]等都曾在自己的研究中阐述,实施开放型作业以来, 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以前更高了, 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作业质量也相当好。
开放性作业有着目前的作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相信,在课改程度越来越加深,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的未来,小学语文开放型作业将会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开放性作业不再只是个别地区的专利,相信它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有效的普及。
对开放性作业的理论体系也将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完善,对开放性作业的具体措施,也将会随着具体的实践而不断丰富。
开放性作业未来会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动向、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央教科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Z].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冯维.现代教育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0.
[5] 莫里斯•L.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6]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增订合编本) [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04-905.
[8] 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
[9] 宋乃庆等主编.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0] 董奇译.教育性评价(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译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
[11] 董奇译.有效的学生评价(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译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2] 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2003.
[13] 王丽林.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M].普教研究,2009.3.
[14]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6]吴秀珍伦建强.小学语文开放型作业的实践研究[J].广东教育,2006,(6):57
[17]鲁晨黎.关于构建开放性语文作业的实践和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05,(3):35.
[18]高青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4.
[19]李金波.中小学生家庭作业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8,(2):45.
[20]贾相忠.如何设计小学语文作业[J].基础教育课程,2006,(9):27
[21]黄宗耀.开放式语文作业设计[J].小学教学设计,2004,(12):35
[22]邹强.国外家庭作业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7).
[23]杰克林·贝克赛奈特著.张斌译.谈谈家庭作业[J].济南: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24]Jianzhaongxu Ruipingyuan.Doing homework:listening to students’,parents’,and teachers’voices in one urban middle school community[J].School Community Journal.2003,(2):13
[25]o’Rerlly,Nell. Homework—A 21c response[J].New Zealand Prinncipals’ Federation Magazine,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