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入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第一节 海水入侵的概念
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 1 存在海水与陆地含水层的水力 联系通道 最低排泄基准面
陆地表面 潜水面 海平面
海洋是陆地地表水、地下水 的最终排泄区,海平面则是地球 表面的最低排泄基准面。如果沿 海地区存在着裂隙、岩溶和松散 的孔隙介质含水层,而且这些含 水层延伸到海中,就有可能成为 海水入侵的通道。
9
辽东湾
渤海湾
我国海水入侵的分布
环渤海湾地区
莱州湾
莱州湾南岸、大连—旅顺、天津等 东南沿海地区 广西北海市、钦州市钦江三角洲、海 南岛儋州的新英湾等。
10
环渤海湾现状: 海水入侵面积约2333.4 km2,比20世纪90年代 初增加了46.5%。据天津市典型地段水质动态的深入研究,咸水界 面下移速率约0.65-0.74 m/a;据沧州地区的研究,截止2001年, 浅层咸水界线向西移动15-30km,运移速率0.7-1.4km/a。与20世 纪70年代相比,深层咸水界面一般下移10-30m 辽东湾 ,咸水界线西移 最大距离16.2km(据“环渤海地区环境地质调查”,2004)。
35
地下水系统硬结构的调整
将采用工程措施切断海水和地下水通道 的方法称为地下水系统硬结构的调整。 隔水槽,阻断咸水的入侵途径
隔水墙防治海水入侵示意图
36
地下水库防治海水入侵示意图
37
12
第三节 海水入侵的原因
海水入侵是陆地地下水的压力与海水压力失衡造成的。
海平面的相对上升 海水量的变化(气候、冰川消融等)
海洋盆地容积的变化(大洋中脊扩张、陆源物质堆积 等)
滨海地区地面沉降(构造沉降) 陆地地下水头下降
沿海地区开采地下水
筑坝建水库等拦截地表水 气候干旱 其他原因 修建盐田、近海河道清淤、沿海城市建设等
13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咸淡水分界面的理论解
海水入侵过程——海(咸)水楔形体不断扩大,即楔形体移动的 动力学过程。 由多个时间段分析海水与陆地地下水分界面的位置和形态变化过 程,分析是否处于正常涨落。
一、稳定分界面的静力平 衡模式
二、稳定分界面的动水压 力平衡模式
14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海水入侵
主要内容
一、海水入侵的概念 二、中国海水入侵现象的发展现状 三、海水入侵的原因 四、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五、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 六、海水入侵的防治
2
第一节 海水入侵的概念
基本概念 海水入侵:海水沿着陆地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潜入的现象 和过程。
海水入侵可以使陆地含水层咸化、机井报废、淡水 供应量减少,也可引发沿海地区土地盐渍化,农业减产 甚至绝收等生态问题,因而成为一种地质环境问题。
18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二、稳定分界面的动水压力平衡模式
维鲁特等人提出。
地下水在远离海岸和靠近海岸的 地方,流速垂直分量不同。 岸坡地带潜水会形成渗出带,海 面以下也存在地下水排泄出口。
A 潜水渗出带 海平面
潜水海下出口
海水楔
(一)潜水含水层的海水入侵问题
静水压力平衡模式和水平流动的裘布依假设结合。 假设前提:潜水含水层的介质是均值各向同性;地下水流为渐变流,忽 略渗透速度的垂直分量,视为平面二维稳定流。
我国海水入侵现状的主要原因
我国海岸线长度为3.2万km,其中大陆岸线1.8万km。沿海地 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这些地区在以下方面为海水 入侵提供了条件: ①随着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过量抽取地下 水,其结果会使沿海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量减少。 ②拦蓄截取地表水,使入海量减少,使地表水补给地下水量 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③沿海地区是松散堆积物的沉积区,主要是冲洪积和海相沉 积成因。陆相物质的搬运堆积,主要靠地表径流。河床堆积物相 对粗大,并一直延伸到大海,为海水向陆地含水层入侵提供了通 道。
城市环境地质问 题调查评价技术 规范
海水入侵化学指 标与入侵程度等 级划分
矿化度 M( g/l) Br— ( mg/l) γ Na— /γ Cl— 钠吸附比( SAR) 咸化系数( A) 水 质
入侵程度
25
莱 州 湾 南 岸 水 文 地 质 图
地下水化学场类型分区图
莱州湾南岸浅层地下水流场图
q (1 ) x 2k
隔水层
20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二)承压含水层的海水入侵问题
纽曼推导咸淡水分解位置曲线
Y 承压水水头
q q 2 Y 2( ) x 0.55( ) k k
x0 0.025 q Y 0.741 k Y 0
隔水层
X 承压水流 向 A
潜水面和分界面的水力梯度示意图
17
hs 40hf
疑问: 1、当hf =0 时, hs=0。 即地下水无排泄断面, 不合理; 2、分界面的形态还受 陆地淡水排泄量、排 泄带宽度、含水层渗 透系数以及与海岸线 的距离等多个因素的 影响。
该模式在用于厚度固定的水 平承压含水层海水入侵时, 能有较好效果。 20世纪60年代,维鲁特等人提出了 更符合真实情况的海水入侵模式。
水密度,=1.025g/cm3。
海水与陆地地下水静力平衡模式
hs 40hf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两个重要的认识:
hs 40hf
1、分界面在海平面下所处的深度与陆地地下水面的高度 呈线性定量关系, 例如在地下水潜水面高程为1m时,由 上式可知,对应的分界面深度约在海拔以下40m处。换句 话说,陆地地下水水位越高,分界面埋藏深度越大;越接
烟台莱州湾地区: 地下水氯离子含量最高为3.86g/l(饮用水标准 国际建议值为<200mg/l,即0.2g/l),矿化度达7.85g/l(饮用水标 准建议值为< 1g/l)。部分地区已出现盐渍化。
渤海湾
莱Biblioteka Baidu湾
11
我国海水入侵的分布
海南岛西部儋州的新英湾是海
水入侵典型地段,海水入侵面 积达10km2。
《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咸 淡水分解 值:最低250mg/L;严重入侵的CL- 为1000mg/L 总盐度:1500~2000ppm
22
第五节 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
在充分搜集和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地质背景调 查和遥感解译为主体,结合应用相关的勘探、测试手段及 GPS、GIS等新技术,进行必要的实测和监测。 地质背景调查
一、稳定分界面的静力平衡模式
陆地表面
潜水面
hf
陆地淡水
海平面
假定条件: 海水和陆地地下水均 不流动,地下水与海水区 各点的压强按静水压强分 布,两者的分界面固定。
在分界面上:
海水楔
hs
咸淡水分界
hs (hs hf )1 hs 2
hs 分界面上某点离海平面 的距离; hf 地下水潜水面 高出海平面的高度;p1 淡 水密度,=1.0g/cm3;p2 海
区域地貌形态、岩性结构、海岸性质及变迁历史;
咸、淡水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地下淡水体与海水(咸水) 体的接触关系;
地表水、地下水与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补排关系和海 水入侵通道、地下水位动态变化。
23
第五节 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
遥感解译 海水与淡水水域,分析海水入侵地下淡水的分布范围。
水文物探
查明海水入侵范围,咸水、淡水分界面。 电测深法、电剖面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瞬变电磁 法、井中CT。 地下水监测网 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及地面水体的水位变化,分析咸 淡水入侵程度或确定淡水的临界开采量。
近海岸线,分界面埋深越浅。
16
hs 40hf
dh f dhs 40 ds ds
表示分界面在水平方向的梯度;表示潜水面在水平方向的梯度;右 端的负号表示两者水头下降的方向是相反的(下图)。
由上式可以看出,从AC断面到BD断面, 潜水面的梯度变化要小于分界面,分界 面的梯度为潜水面的40倍。 2、分界面在向内陆延伸时,往往具有 快速收敛的特点,能够在离海岸线不远 的地方,与含水层的隔水底板相交。
7
第二节 中国海水入侵现象的发展现状
中国海岸带背靠西部 大陆,面向全球规模 最大的西太平洋边缘 海。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 辽宁鸭绿江口,南至 广西北仓河口,全长 超过18,000 km,大小 岛屿6,500座,大陆岸 线和岛屿岸线总长达 32,000 km。
8
第二节 中国海水入侵现象的发展现状
陆地淡水 咸淡水分界 隔水底板
淡水海下出口
海水楔
5
第一节 海水入侵的概念
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 2 海水压力大于陆地含水层 的水头压力
水的流动是在存在压力差的情 况下发生的。由于陆地地下水的密 度(比重)小于海水,要避免海水 潜入,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水头压力。 在没有发生海水入侵的沿海 地区,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没 有水力联系的通道,二是有通道, 但陆地地下水水头高,压力值大于 海水,此时,陆地地下水可不断地 从海面以下出口排向大海。
陆地表面 潜水面 海平面
最低排泄基准面
陆地淡水 咸淡水分界 隔水底板
淡水海下出口
海水楔
6
Q:是否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就一定会发生海水入侵呢?
1.上述两条件同时存在时,海水会呈楔形体插入含水层底部。 2.由于海水有潮涨潮落,陆地地下水与海水压力差动态变化,从而 导致海水楔的范围也是会动态变化。 3.若海水楔随压力差的变化进退有序,为正常涨落,楔形体不会一 直向陆地方向伸展,该动态过程不能称为海水入侵;只有当压力差 发生异常涨落,海水楔不断向含水层前进,则发生了海水入侵。
海平面 O B C 海水 海水楔
A
隔水层
q x 0.275 2k
21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三、实际工作中咸淡水分界面的判别 咸淡水分界面是一个溶质浓度介于海水浓度与陆地地 下水浓度之间的过渡带,成为咸淡水混合带。 溶质浓度达到某一规定值的部位视为海水入侵的标志, 该浓度值的等值线作为咸淡水分界面。 Cl-:衡量海水入侵的一个敏感指标。
3
第一节 海水入侵的概念
海侵(海进):
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 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的地质现象。
海水倒灌
发生在中小 时空尺度上 的海侵现象
海水入侵
海侵
海水入侵与海侵的不同
海水入侵:强调含水层的变化 时间尺度相对较小 区域范围有限
海侵:海水沿陆地表面的扩张 地质演化的时间尺度大 区域范围广大
退回海洋。
由于这类方法改变的是地下水渗流场结构,我 们形象地称之为地下水系统软结构的调整
32
限制淡水开采量(削弱人工汇的强度)
地下水位抬升防治海水入侵的示意图
33
进行人工回灌,提升陆地淡水水位(建立人工源)
人工回灌防治海水入侵的示意图
34
设置抽水槽,抽出咸水(重建咸淡水的区域汇)
抽水槽防治海水入侵示意图
24
第五节 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
综合分析研究
根据地质背景调查、遥感解译、地下水监测、水文物探资料, 综合分析造成海水入侵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查明海水入侵途径,根据水化学分析、物探成果,进行海水 入侵程度分区,分析海水入侵发展趋势。
分级指标 Cl— ( mg/l) Ⅰ < 250 < 1.0 < 0.55 >1 < 2.0 < 1.0 淡水 无入侵 Ⅱ 250-1000 1.0-3.0 0.55-3.1 0.85( ?) -1 2.0-5.7 1.0-3.5 微咸水 轻度入侵 Ⅲ > 1000 > 3.0 > 3.1 < 0.85 > 5.7 > 3.5 咸水 严重入侵 0.66 0.7 6.7 3.6
地下水位降幅与咸卤水入侵分布图
第六节 海水入侵的防治
海水入侵的防治 海水入侵的发生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海平面上升或陆地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和陆地淡水间 动水压力平衡; ②存在联系海水与地下淡水的“地下通道”。
31
地下水系统软结构的调整
通过改变地下水的源、汇条件,使渗流场形态 发生改变,从而防止海水入侵,甚至使入侵的咸水
19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一)潜水含水层的海水入侵问题
潜水水头分布
Y
2 q y x k (1 )
分界面海下高程
海平面 O X B C A 海水楔 海水
地下水 过水断面
q 1 2qx A Y ( )( ) k 1 k (1 ) Y 0 x0 q 1 Ya ( )( ) k 1
第一节 海水入侵的概念
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 1 存在海水与陆地含水层的水力 联系通道 最低排泄基准面
陆地表面 潜水面 海平面
海洋是陆地地表水、地下水 的最终排泄区,海平面则是地球 表面的最低排泄基准面。如果沿 海地区存在着裂隙、岩溶和松散 的孔隙介质含水层,而且这些含 水层延伸到海中,就有可能成为 海水入侵的通道。
9
辽东湾
渤海湾
我国海水入侵的分布
环渤海湾地区
莱州湾
莱州湾南岸、大连—旅顺、天津等 东南沿海地区 广西北海市、钦州市钦江三角洲、海 南岛儋州的新英湾等。
10
环渤海湾现状: 海水入侵面积约2333.4 km2,比20世纪90年代 初增加了46.5%。据天津市典型地段水质动态的深入研究,咸水界 面下移速率约0.65-0.74 m/a;据沧州地区的研究,截止2001年, 浅层咸水界线向西移动15-30km,运移速率0.7-1.4km/a。与20世 纪70年代相比,深层咸水界面一般下移10-30m 辽东湾 ,咸水界线西移 最大距离16.2km(据“环渤海地区环境地质调查”,2004)。
35
地下水系统硬结构的调整
将采用工程措施切断海水和地下水通道 的方法称为地下水系统硬结构的调整。 隔水槽,阻断咸水的入侵途径
隔水墙防治海水入侵示意图
36
地下水库防治海水入侵示意图
37
12
第三节 海水入侵的原因
海水入侵是陆地地下水的压力与海水压力失衡造成的。
海平面的相对上升 海水量的变化(气候、冰川消融等)
海洋盆地容积的变化(大洋中脊扩张、陆源物质堆积 等)
滨海地区地面沉降(构造沉降) 陆地地下水头下降
沿海地区开采地下水
筑坝建水库等拦截地表水 气候干旱 其他原因 修建盐田、近海河道清淤、沿海城市建设等
13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咸淡水分界面的理论解
海水入侵过程——海(咸)水楔形体不断扩大,即楔形体移动的 动力学过程。 由多个时间段分析海水与陆地地下水分界面的位置和形态变化过 程,分析是否处于正常涨落。
一、稳定分界面的静力平 衡模式
二、稳定分界面的动水压 力平衡模式
14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海水入侵
主要内容
一、海水入侵的概念 二、中国海水入侵现象的发展现状 三、海水入侵的原因 四、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五、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 六、海水入侵的防治
2
第一节 海水入侵的概念
基本概念 海水入侵:海水沿着陆地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潜入的现象 和过程。
海水入侵可以使陆地含水层咸化、机井报废、淡水 供应量减少,也可引发沿海地区土地盐渍化,农业减产 甚至绝收等生态问题,因而成为一种地质环境问题。
18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二、稳定分界面的动水压力平衡模式
维鲁特等人提出。
地下水在远离海岸和靠近海岸的 地方,流速垂直分量不同。 岸坡地带潜水会形成渗出带,海 面以下也存在地下水排泄出口。
A 潜水渗出带 海平面
潜水海下出口
海水楔
(一)潜水含水层的海水入侵问题
静水压力平衡模式和水平流动的裘布依假设结合。 假设前提:潜水含水层的介质是均值各向同性;地下水流为渐变流,忽 略渗透速度的垂直分量,视为平面二维稳定流。
我国海水入侵现状的主要原因
我国海岸线长度为3.2万km,其中大陆岸线1.8万km。沿海地 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这些地区在以下方面为海水 入侵提供了条件: ①随着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过量抽取地下 水,其结果会使沿海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量减少。 ②拦蓄截取地表水,使入海量减少,使地表水补给地下水量 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③沿海地区是松散堆积物的沉积区,主要是冲洪积和海相沉 积成因。陆相物质的搬运堆积,主要靠地表径流。河床堆积物相 对粗大,并一直延伸到大海,为海水向陆地含水层入侵提供了通 道。
城市环境地质问 题调查评价技术 规范
海水入侵化学指 标与入侵程度等 级划分
矿化度 M( g/l) Br— ( mg/l) γ Na— /γ Cl— 钠吸附比( SAR) 咸化系数( A) 水 质
入侵程度
25
莱 州 湾 南 岸 水 文 地 质 图
地下水化学场类型分区图
莱州湾南岸浅层地下水流场图
q (1 ) x 2k
隔水层
20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二)承压含水层的海水入侵问题
纽曼推导咸淡水分解位置曲线
Y 承压水水头
q q 2 Y 2( ) x 0.55( ) k k
x0 0.025 q Y 0.741 k Y 0
隔水层
X 承压水流 向 A
潜水面和分界面的水力梯度示意图
17
hs 40hf
疑问: 1、当hf =0 时, hs=0。 即地下水无排泄断面, 不合理; 2、分界面的形态还受 陆地淡水排泄量、排 泄带宽度、含水层渗 透系数以及与海岸线 的距离等多个因素的 影响。
该模式在用于厚度固定的水 平承压含水层海水入侵时, 能有较好效果。 20世纪60年代,维鲁特等人提出了 更符合真实情况的海水入侵模式。
水密度,=1.025g/cm3。
海水与陆地地下水静力平衡模式
hs 40hf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两个重要的认识:
hs 40hf
1、分界面在海平面下所处的深度与陆地地下水面的高度 呈线性定量关系, 例如在地下水潜水面高程为1m时,由 上式可知,对应的分界面深度约在海拔以下40m处。换句 话说,陆地地下水水位越高,分界面埋藏深度越大;越接
烟台莱州湾地区: 地下水氯离子含量最高为3.86g/l(饮用水标准 国际建议值为<200mg/l,即0.2g/l),矿化度达7.85g/l(饮用水标 准建议值为< 1g/l)。部分地区已出现盐渍化。
渤海湾
莱Biblioteka Baidu湾
11
我国海水入侵的分布
海南岛西部儋州的新英湾是海
水入侵典型地段,海水入侵面 积达10km2。
《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咸 淡水分解 值:最低250mg/L;严重入侵的CL- 为1000mg/L 总盐度:1500~2000ppm
22
第五节 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
在充分搜集和利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以地质背景调 查和遥感解译为主体,结合应用相关的勘探、测试手段及 GPS、GIS等新技术,进行必要的实测和监测。 地质背景调查
一、稳定分界面的静力平衡模式
陆地表面
潜水面
hf
陆地淡水
海平面
假定条件: 海水和陆地地下水均 不流动,地下水与海水区 各点的压强按静水压强分 布,两者的分界面固定。
在分界面上:
海水楔
hs
咸淡水分界
hs (hs hf )1 hs 2
hs 分界面上某点离海平面 的距离; hf 地下水潜水面 高出海平面的高度;p1 淡 水密度,=1.0g/cm3;p2 海
区域地貌形态、岩性结构、海岸性质及变迁历史;
咸、淡水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地下淡水体与海水(咸水) 体的接触关系;
地表水、地下水与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补排关系和海 水入侵通道、地下水位动态变化。
23
第五节 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
遥感解译 海水与淡水水域,分析海水入侵地下淡水的分布范围。
水文物探
查明海水入侵范围,咸水、淡水分界面。 电测深法、电剖面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瞬变电磁 法、井中CT。 地下水监测网 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及地面水体的水位变化,分析咸 淡水入侵程度或确定淡水的临界开采量。
近海岸线,分界面埋深越浅。
16
hs 40hf
dh f dhs 40 ds ds
表示分界面在水平方向的梯度;表示潜水面在水平方向的梯度;右 端的负号表示两者水头下降的方向是相反的(下图)。
由上式可以看出,从AC断面到BD断面, 潜水面的梯度变化要小于分界面,分界 面的梯度为潜水面的40倍。 2、分界面在向内陆延伸时,往往具有 快速收敛的特点,能够在离海岸线不远 的地方,与含水层的隔水底板相交。
7
第二节 中国海水入侵现象的发展现状
中国海岸带背靠西部 大陆,面向全球规模 最大的西太平洋边缘 海。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 辽宁鸭绿江口,南至 广西北仓河口,全长 超过18,000 km,大小 岛屿6,500座,大陆岸 线和岛屿岸线总长达 32,000 km。
8
第二节 中国海水入侵现象的发展现状
陆地淡水 咸淡水分界 隔水底板
淡水海下出口
海水楔
5
第一节 海水入侵的概念
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 2 海水压力大于陆地含水层 的水头压力
水的流动是在存在压力差的情 况下发生的。由于陆地地下水的密 度(比重)小于海水,要避免海水 潜入,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水头压力。 在没有发生海水入侵的沿海 地区,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没 有水力联系的通道,二是有通道, 但陆地地下水水头高,压力值大于 海水,此时,陆地地下水可不断地 从海面以下出口排向大海。
陆地表面 潜水面 海平面
最低排泄基准面
陆地淡水 咸淡水分界 隔水底板
淡水海下出口
海水楔
6
Q:是否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就一定会发生海水入侵呢?
1.上述两条件同时存在时,海水会呈楔形体插入含水层底部。 2.由于海水有潮涨潮落,陆地地下水与海水压力差动态变化,从而 导致海水楔的范围也是会动态变化。 3.若海水楔随压力差的变化进退有序,为正常涨落,楔形体不会一 直向陆地方向伸展,该动态过程不能称为海水入侵;只有当压力差 发生异常涨落,海水楔不断向含水层前进,则发生了海水入侵。
海平面 O B C 海水 海水楔
A
隔水层
q x 0.275 2k
21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三、实际工作中咸淡水分界面的判别 咸淡水分界面是一个溶质浓度介于海水浓度与陆地地 下水浓度之间的过渡带,成为咸淡水混合带。 溶质浓度达到某一规定值的部位视为海水入侵的标志, 该浓度值的等值线作为咸淡水分界面。 Cl-:衡量海水入侵的一个敏感指标。
3
第一节 海水入侵的概念
海侵(海进):
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 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的地质现象。
海水倒灌
发生在中小 时空尺度上 的海侵现象
海水入侵
海侵
海水入侵与海侵的不同
海水入侵:强调含水层的变化 时间尺度相对较小 区域范围有限
海侵:海水沿陆地表面的扩张 地质演化的时间尺度大 区域范围广大
退回海洋。
由于这类方法改变的是地下水渗流场结构,我 们形象地称之为地下水系统软结构的调整
32
限制淡水开采量(削弱人工汇的强度)
地下水位抬升防治海水入侵的示意图
33
进行人工回灌,提升陆地淡水水位(建立人工源)
人工回灌防治海水入侵的示意图
34
设置抽水槽,抽出咸水(重建咸淡水的区域汇)
抽水槽防治海水入侵示意图
24
第五节 海水入侵的调查评价
综合分析研究
根据地质背景调查、遥感解译、地下水监测、水文物探资料, 综合分析造成海水入侵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查明海水入侵途径,根据水化学分析、物探成果,进行海水 入侵程度分区,分析海水入侵发展趋势。
分级指标 Cl— ( mg/l) Ⅰ < 250 < 1.0 < 0.55 >1 < 2.0 < 1.0 淡水 无入侵 Ⅱ 250-1000 1.0-3.0 0.55-3.1 0.85( ?) -1 2.0-5.7 1.0-3.5 微咸水 轻度入侵 Ⅲ > 1000 > 3.0 > 3.1 < 0.85 > 5.7 > 3.5 咸水 严重入侵 0.66 0.7 6.7 3.6
地下水位降幅与咸卤水入侵分布图
第六节 海水入侵的防治
海水入侵的防治 海水入侵的发生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海平面上升或陆地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和陆地淡水间 动水压力平衡; ②存在联系海水与地下淡水的“地下通道”。
31
地下水系统软结构的调整
通过改变地下水的源、汇条件,使渗流场形态 发生改变,从而防止海水入侵,甚至使入侵的咸水
19
第四节 海水入侵的形成机制
(一)潜水含水层的海水入侵问题
潜水水头分布
Y
2 q y x k (1 )
分界面海下高程
海平面 O X B C A 海水楔 海水
地下水 过水断面
q 1 2qx A Y ( )( ) k 1 k (1 ) Y 0 x0 q 1 Ya ( )( ) k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