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中医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病夏治的中医原理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讲的是人们在三伏天运用穴位贴敷、针灸、拔罐等手段进行防病、治病的中医养生场景。何谓“冬病夏治”?简单地说,就是在夏天的时候治疗冬天易发的疾病,如气管炎、哮喘、风湿、过敏性鼻炎、咽炎等。“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症状容易加重的疾病。“夏治”则是指选择在炎热的夏季之时,通过中药内服,穴位贴敷、针灸、艾炙、拔罐、刮痧等手段,借助夏季阳气旺盛之力加上穴位刺激及药物的作用,起到疏通经络、健脾益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抵抗力,扶正固本,从而减少“冬病”的发生及减轻“冬病”的病情,预防、治疗冬季易发的疾病。
冬病夏治的理论
冬病夏治是祖国医学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根据中医“整体观念”、“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阳气旺盛,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通过贴敷、针灸等手段,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扶正袪邪,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理和病理都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四季变化、阴晴冷暖都能对人体产生微妙的影响。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此时用温热治疗某些属于寒证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不论是内服还是外治。常采用药物和穴位敷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瘀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并可针对个体体质不同,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的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纠正虚寒体质,使气血流行通畅,水谷精微输布正常,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有些“冬病”在冬天治疗的效果很差,而在夏天治疗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风湿病等都属于这一类疾病,
夏季在采用敷贴、针灸、中药调理等方法的治疗后,冬季可以减轻发病或彻底根治。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易发、复发疾病的患者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的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此时用药治疗如同“逆水行舟”,治疗比较困难。而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如同“顺风使帆”,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思想一是借助自然界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有随之欲升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内寒凝重者用温里药,以求更好地发挥扶阳祛寒的目的;二可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
冬病夏治的临床运用
“冬病”的产生多为寒湿阻滞经脉、气血不通所致。而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聚点,而“三伏”又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候,人体皮肤温度、湿度最大,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腠理最为开放,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药物最易由皮肤渗透到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治疗冬天的易发疾病的目的。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一种慢性过敏性反应炎症性疾病,简称哮喘。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或气候变更时,易反复发作,日久则正气渐衰,而“宿根”愈盛,缠绵难愈。中医认为本病的发作病理环节在于痰气搏结、气道壅塞、肺失宣降,其病位在于肺,其病根在于痰,其主邪在于寒。若长期发作,则累及脾肾,严重时心阳受累,发生“喘脱”危候。所以,哮喘有邪实正虚之别,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作时以正虚为主,治疗应当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哮喘不发作的夏季,对脾肾阳虚、夏轻冬重的慢性哮喘患者,可采用
冬病夏治温补脾肾的治法,以扶正固本,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减少或减轻患者在冬季发作的次数和症状,甚至不发作。
消喘膏穴位敷贴治哮喘,炙白芥子21克,元胡21克,甘遂12克,细辛12克,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姜汁适量(药粉与姜汁的比例大致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约1.3厘米,厚约0.3厘米,置于5×5厘米的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心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贴敷时间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头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中午时分为佳,其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此方具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寒型支气管哮喘。此方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脾肾阳虚型的患者效果较好。对于经常吐黄黏痰等实证、热象明显的哮喘患者效果较差,应慎贴。若肺部感染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的患者,不宜贴敷。此方贴敷于天突、肺俞、风门、灵台穴上可治疗虚寒性支气管炎,有温经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膈俞、合谷穴可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具有温阳益气、宣通鼻窍的功效。取大椎、肾俞、命门、涌泉穴贴敷,具有温阳益肾,引火归元的功效,可治疗慢性咽炎。
阳气虚弱型哮喘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姜汁适量,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于贴敷纸中心,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肺俞、膏肓、百劳穴上。贴敷3~4小时后揭去,每年贴敷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贴第4次,每年4次为一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此方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的功效。若取大椎、百劳、天突、肺俞、膈俞穴贴敷,具有温经通脉、祛湿化痰的功效。若取肺俞、膏盲俞、百劳穴贴敷,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补肺益虚,化痰止咳的功效。取大椎、肺俞、风门、肾俞、膏肓俞、百劳、命门、曲池、合谷穴贴敷,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通气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和过敏性鼻炎。治疗慢性咽炎贴敷于大椎、肺俞、脾俞、肾俞穴,有补益脾肾,祛痰利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