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版必修2例题与探究 专题四 1.物质生活和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题精讲
例1 近代中华民族日常服饰可谓多元化。这里的“多元化”主要是指()
A.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并行不悖
B.中国大多数民族有多种样式的服装
C.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服饰
D.不同的行业部门有不同的服饰
思路解析:本题中的“近代”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当时,西式服装传入中国,中国出现了传统服装与西式服装并存的局面。
答案:A
绿色通道:分析某一种历史现象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近代中国出现了很多“新东西”,主要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如西式服装、西式住宅、新式机器等;而古代中国的“新东西”主要是中国人民的发明创造,如曲辕犁、筒车等。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解答问题时,注意不要把历史现象和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割裂开来。
变式训练1
鸦片战争后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应是()
A.西装
B.中山装
C.黄军装
D.长袍马褂
思路解析:长袍马褂是近代中国男子的传统服装。
答案:D
变式训练220世纪20年代以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是()
A.满裙
B.旗袍
C.列宁装
D.干部装
思路解析: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式样进行了改革,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答案:B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道光年间,(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采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二: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社会的发展却从根本上逆转了传统的价值观,“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的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同时,社会应酬也带着明显的商业利益,而不再以联络友情为主。
材料三: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从属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社会习俗的变革……一向被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同时在一般礼仪中,严格的“等级”“身份”的界限也趋于模糊。
请完成:
晚清习俗的变化有哪些?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解析:首先,需要运用教材中的大背景:鸦片战争后新的服装、观念、住宅等传入中国。其次,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得出新变化的主要表现。再次,判断这些“新变化”
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最后,原因的回答也需要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背景。
参考答案:习俗变化:趋洋附西的生活方式模式、商人地位的提高、社会应酬商业化、妇女地位有所提高、等级身份观念有所淡化。
积极的变化:清政府的政策转向“以工商立国”、男女平等、社会成员的平等。
消极的变化:崇洋倾向、商业化倾向。
原因: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社会的不断进步。
绿色通道:解答材料解析题时不能单纯地阅读和理解材料,还应该在结合教材大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结合教材内容去解答有关问题,从而使答案更加完善。
变式训练1
下列能反映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食俗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A.鲁菜的形成
B.土豆等进入百姓饭桌
C.西式糖果糕点进入百姓生活
D.人们喜欢吃兰州拉面
思路解析: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土豆、洋葱、卷心菜等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中国百姓餐桌。
答案:B
变式训练2近代中国农村盛行的葬礼是…()
A.土葬
B.开追悼会
B.火葬 D.葬入公墓
思路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村多盛行土葬。
答案:A
问题探究
问题鸦片战争以后,西装传入中国,与西方接触密切的买办、富商、洋行职员以及留学生等,最先穿起西装,但多数人仍然习惯穿长袍。辛亥革命以后,西装迅速流行起来,一些更舒适、便于行动、漂亮大方的西装逐渐被采用和推广,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着装人数急剧增加。西式服装为什么在辛亥革命以后能够迅速流行?
导思: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近代化的程度。西式服装称身适体,简洁明快,适应了近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另外,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再加上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探究: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
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辫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辫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辫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蓝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