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过渡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
——学时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一、复习目标
1.基础性目标:我能记住《共同纲领》、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国民经济的恢复、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和双百方针等重要知识点。
2.拓展性目标:我能总结归纳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
3.挑战性目标:我能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建构本节知识体系。
二、时空定位
三、阶段特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12月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人民政权的巩固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政治上: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决定以《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按照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构成了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石
经济上: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阶段。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精神指引下,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同步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探讨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外交上: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
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新中国步入国际外交舞台。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一原则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上取得巨大成功。
国际形势: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两大阵营对立斗争。以美为首的帝国主义经济上封锁、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威胁,企图扼杀新生政权。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四、知识链接
1.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1956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期间的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也是改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步进行的举措。并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3.《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纲领文献,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定了一系列内外方针政策,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宣告结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五、学习流程
任务1:绘制过渡时期思维导图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外交等角度绘制)
任务2:易混易错判断,错的要更正过来: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在广西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
(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共同纲领》。()
(3).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的友党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纲领虽然不同,却有共同的利益和合作政治基础。()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5).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的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歼击机设计与制造基地,它诞生于“大跃进”高潮之中。()
(6).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7).1956年,我国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建立人民公社,标志着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8).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9).“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成熟。()
(10).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建国初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12).“一边倒”外交政策发展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任务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10分)
任务4.(2017.4·浙江高考·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万隆举行会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绝大多数国家作出了求同存异的努力。会议提出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主张“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决议“在实际可行的最大程度上互相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扩大多边贸易和支付范围的原则,稳定本区域商品贸易。倡议亚非各国人民“在现代世界的范围内恢复他们旧有的文化接触和发展新的文化接触”。当时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作为一件世界大事载入史册”。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亚非国家在合作发展方面的诉求,简述上述诉求提出的时代背景。(5分)
任务5:(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六、当堂检测
(一)高考真题
1.(2019·课标全国Ⅰ,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2.(2018·课标全国Ⅰ,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3.(2018·课标全国Ⅱ,31)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
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4.(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
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5.(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
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6.(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