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基本本质和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47ae91cfad6195f312ba688.png)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源于自由创造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 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真:合乎规律性。 善:合乎目的性(合乎功利性,人的目的性都体现 一定功利要求)。 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康德:无目的的 合目的性)。 狄德罗:“真善美是些十分近似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至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 美,善也显得美。”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研究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丑还未成为一个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人的本质——实践 美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批判两种倾向:
旧唯物主义: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 性的感性形式(见物不见人)——亚里士多德、博克。 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本身,认为美是主 观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 阿多诺:“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该范畴或许是在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古代艺术中丑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 )。继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继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丑也随之展露出自 己。”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482085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e.png)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7b7b92aeefdc8d376ee32b7.png)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 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 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 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
“意境” “形神兼备”
(三)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
具有一种使人感动 的特性。它意味着 一种精神性快感。 这种快感不同于生 物本能的满足,而 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和升华。
(四)无功利性
1、主体的无功利性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现实 功利性考虑被忘却,在对 美对象的静观中获得自由。 2、客体的无功利性 客体的直观形象执著地从 功利性中超脱出来,抢夺 观察者注意的中心。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 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 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雨
巷 戴望舒
像梦中飘过 消散了,甚至她的 一枝丁香地, 太息般的眼光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丁香般的惆怅。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到了颓圮的篱墙, 彷徨在悠长、悠长 走尽这雨巷。 又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我希望飘过 消了她的颜色, 一个丁香一样地 散了她的芬芳, 结着愁怨的姑娘。
美的本质和特性
![美的本质和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5063c58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11.png)
学史上第一次美学大计论。在这次美学计论中,有关美旳本
质讨论是最主要旳和最丰富旳。
第二次“美学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以李泽厚为代表旳“实践论”美学进一步成为主流,代表性 旳说法有李泽厚旳“自然人化”说,蒋孔阳旳“人旳本质力 量对象化”说,以及高尔泰旳“美是自由旳象征”说,等等。
——美旳本质及其特点
第一节 美旳本质及其难解性
一、美旳现象与美旳本质
美旳现象存在于各个领域里: 1、物理世界:自然美、科技美 2、心理世界:心灵美、精神美、道德美 3、生活世界:行为美、服装美、人体美、工艺美、 建筑美…… 4、艺术世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 美旳本质(美本身)即美者之所以美旳根据,任何 物只要具有美本身就肯定是美旳。所以美旳本质是唯 一旳,而美旳现象是多样旳。
一、高尔泰、吕荧:美是观念、美是自由旳象征
二、蔡仪:美是经典
三、朱光潜:美是主客观旳统一
四、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
第一派,主观论,“美是观念”
1、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以为,美是人旳一种观
而不强调以情感人,所以它富于哲学旳思辨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美学家论美旳本质
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两次“美学热”,有关美旳本质探
讨与这两次“美学热”紧密有关,也大致能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是从黄药眠批评朱光潜
旳美学文章开始旳;随即,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均刊
登文章,对别人旳观点展开批评和争论,引起了中国当代美
黑格格旳哲学、美学思想—— 1、宇宙旳本原是“精神”,宇宙旳终极本原是“绝对精
神”,世间万物就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旳。
美学概论知识点
![美学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c776ac011ca300a7c390bc.png)
美学概论知识点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4db7f35dbe23482fb4da4c73.png)
美的本质:从古希腊开始的代表美学家和其具体观念,对美的评价,分类,理解一、从精神意识中探究美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1、柏拉图的“美是理念”说(或“美是理式”说)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大希庇阿斯篇》A、美根源于美的理念即美本身B、理念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C、美的理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
现实事物的美只是美的理念的影子2、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理念也是美的根源,但理念必须显现,与现象,与有限的感性形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评价:美的定义颠倒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见解包含了辩证法思想1、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2、肯定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美的3、康德的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含有目的性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认知(知)《实践理性批判》意识(意)《判断力批判》美学(情)康德的哲学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因此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美是无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定义4、克罗齐(1866~1952)“美是直觉即表现”说(经验描述)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美的根据在于心灵,他说:“美不是物的事实,它不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
”美是心灵作用与食物而产生的直觉。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中探讨美的根源(唯物主义美学)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美在食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说认为一般不能脱离“个体”单独存在,认为美在感性事物本身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美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2、达芬奇(1432~1519)的美是事物“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他在《画论》中指出,美不是来自神二是来自人,来自客观现实生活,美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比例和谐。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5220192daef5ef7ba0d3cd7.png)
• • • •
序 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一.对西方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1、奴隶制时期的美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公元前6世纪 主要由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哲学 团体。他们认为抽象的数是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 象的最后原则,因此努力探求一般的美的“数的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原理”。如“黄金分割率”。
• ③关于“乐”的作用: 关于“ •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A.乐统同,礼辨异。同则相亲,异者相敬,
相敬则不争,相亲则不怨,不争不怨,天 下安宁。强调感化作用。 •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B.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 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世纪中 • •
叶—20世纪) 20世纪)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马克思最主要的美学思想是在《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哲学手稿》中,主要美学思想如下: ①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从劳动异化的角度谈劳动与美的关系,他 说:“ 说:“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 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 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什么是劳动异化?
•
•
• 二、中国美学史的简略回顾
• • • • • • •
先秦美学思想(道、儒美学)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孔子: (公元前551—479)美学观如下 ①里仁为美(与仁人交往) 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政治理想与审美境界 ③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兴观群怨 ④内容与形式统一: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⑤审美尺度: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70309a35b8f67c1cfbd6b8bc.png)
第一章美及美的本质第一章美及其本质美是什么?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
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4. 美恶皆在其心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第三节美的本质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第四节美的特征一、非功利性(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二、形象性(一)美以形象呈现(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三、感染性四、创造性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一、美和真、善的区别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课后练习: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2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无数人问及。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56447ab7e21af45b307a8e2.png)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
1. 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2. 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 组成之物--不论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 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体 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 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 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 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 整一性。“
S: 美是难 的。
什
么
H:美是恰当的
?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 的”这两个问题。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 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理 式 (Idea) 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
桌子 的理式
适用于不 同用途的桌子
某种物质材料构成的桌子
谁 更 美?
87版《红楼梦》
新版《红楼梦》
第一讲
美的本质和 特征
流云
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中,飘来流水音, 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第一节 中西论美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代表性观点 (二)中国美学史中的观点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 代表性观点
(一)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二)墨子论美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 者,非以大钟、鸣鼓、 琴瑟、竽笙之声,以为 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 之色,以为不美也;非 以犓豢煎炙之味,以为 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 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 甘也,目知其美也,耳 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 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 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 子曰:“为乐非也。
美学原理 第二讲 美的本质及特征
![美学原理 第二讲 美的本质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daacb6858fafab069dc02bf.png)
第二章美的本质及特征美学原理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美的根源美的主要特征第一节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学原理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本课重点 美的本质
• 美的本质 • 美的根源
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主客观的统一 寻找美的本质有三条路线
1. 2. 3.
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从生活中去寻找美。(主、客观的统一)
二、美的根源。 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的过程显示了人的智慧、 勇敢、灵巧、坚毅等品质,还培养锻炼 了人的勇敢、坚毅的品质。
①
②
③
自由自觉的创造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 别之一。 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本身。
第二节 美的主要特征
1、美是一种在情感上的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 产物 4、形式对于美有特殊的意思,形式是构成 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从精神世界寻找美(美的主体性) 柳宗元:“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休谟:“美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个人 的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高尔泰: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 莺与蝴蝶的并不少什么。
2、从物质属性中找美(美的客观存在性) 《西斯廷圣母像》与“臭水沟”
3、从生活中去寻找美。 美感属于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 映。(美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主、客观的统一)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社会 性就是人类社会。)
美的本质与特征作文
![美的本质与特征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b8f49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3.png)
美的本质与特征作文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有点玄乎但又特别有意思的话题——美的本
质与特征。
说起美,那可真是无处不在。
有时候是一朵娇艳欲滴的花,有时候是一幅
让人惊叹的画,还有时候是一个温暖的微笑。
那到底啥是美的本质呢?
我觉得吧,美其实就是能让咱们心里头觉得舒服、愉快、感动的东西。
就
像你看到一个小宝宝天真无邪的笑容,那一瞬间,是不是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这就是美,它触动了咱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再来说说美的特征。
美是多样的,就像咱们每个人的性格一样。
有的美是
那种轰轰烈烈、一眼就能抓住你的,比如说壮观的瀑布、绚烂的烟火;而有的
美呢,则是含蓄内敛、需要你细细品味的,像是一首优美的古诗,初读可能没
啥感觉,但多读几遍,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美还具有独特性。
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太一样。
就拿衣服来说,
有人觉得简约的风格美,有人却喜欢花花绿绿的款式。
这就说明,美没有一个
固定的标准,全看咱们自己怎么去感受和发现。
而且啊,美是会变化的。
时尚潮流一直在变,过去觉得美的东西,现在可
能就觉得一般般了。
比如说以前流行的喇叭裤,现在看来可能就有点过时啦。
总之呢,美这玩意儿既神秘又亲切。
它就在咱们的生活中,等着咱们去发现、去欣赏、去感受。
只要咱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无数的美好!
好啦,关于美的本质与特征,我就跟大家唠到这儿,希望咱们都能成为美的发现者和追求者,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美学
![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b352930f6bd97f192279e975.png)
1.美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 首先,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知的。
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是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②其次,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③再次,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
美来源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由于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总带有一定的创造性,人的本质力量又是积极的、向上的,因此美必然同人类的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流动的、充满着生气和新颖的。
2.应该如何认识美的本质特征?答:①首先,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为欣赏者的感官直接感知的。
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是一种感性的具体形态,它们的内容都要通过由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
任何抽象的概念、道理,以及科学的定义、公式,它们可以是非常正确的,甚至是真理,但却不能成为通常意义上的审美对象。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美的感性存在,仅仅看作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美的感性存在,也是在这种统一中表现出来。
②其次,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
美不只是具体的、形象的,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它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而是诉诸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
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愉悦和满足。
美的感染性是美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它既不是单纯表现在内容上。
3.人的美由哪些方面构成?试评价人造美女的现象。
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源于品行、修养、人格等内在方面的精神特质,包括道德、理想、才识、情感等,称内在美;二是人的外在体现,包括语言、举止、服饰、仪容、形体等,称外在美。
大学美育课程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美育课程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abce3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7.png)
大学美育课程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美的本质与美育练习题1. 请简述美的本质特征。
2. 什么是美育?美育在个人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3. 结合实例,说明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答案1. 美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性: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 主观性:美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反映,具有个体差异性。
- 社会性:美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 普遍性:美具有普遍性,能够被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所认可。
2. 美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和审美创造力,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
美育在个人发展中可以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情感素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美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美的多样性表现在美的形式、内容、类型等方面的丰富性。
例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
美的统一性表现在美的共性规律和普遍性。
例如,和谐、平衡、对比等美学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美的形式。
---第二章艺术与审美练习题1. 艺术和美有什么关系?2.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艺术形式美。
3. 如何理解艺术的审美价值?答案1. 艺术和美是密切相关的。
艺术是通过审美创造来表现美、传达美的一种手段。
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呈现美的形式和内涵,通过艺术作品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
2. 艺术形式美是指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审美价值。
例如,色彩、线条、形状、构图、音乐节奏等元素,都可以构成艺术形式美。
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独特的线条和形状表现战争的残酷,展示了艺术形式美。
3. 艺术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价值:艺术作品能触动人的内心,引发共鸣。
- 思想价值:艺术作品可以传递深刻的思想和观念。
- 审美价值: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涵具有审美意义。
- 文化价值:艺术作品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美的本质与特征
![美的本质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0fc9ee0551810a6f52486f8.png)
• •
• •
三、学习美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丰富的审美经验为基础。 艺术家格罗塞曾说:没有理论的事实是迷糊的,而没有事实的理论则是空洞 的。 那么,理论怎样联系实际? 第一,要加强对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的分析; 第二,要与艺术作品的欣赏、解释、评论、研究结合起来; 第三,要把美学 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问题。 四、学习美学,必须加强理论思维的锻炼。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如果想登上文化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 维。 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必须具有一定理论思维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 和掌握美学理论和进行美学研究。 五、学习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方法为指导,又要吸 收各派美学学说的积极成果。 六、学习美学,必须提倡师生对话与交流,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 精神。
美的本质与特征
社会因美而文明和谐! 生活因美而充满快乐! 人生因美而富于诗意!
•
一、学习美学,首先要深刻认识美学与人生的关系。 席勒有句名言:只有完整的人才游戏,只有游戏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在席勒看来,自 由对于人生是尤其重要的,自由就是人在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人要达到 自由的路径就是审美的教育。换言之,通过审美,人们才可能走到自由。而游戏的本 质是自由,与审美是相通的,所以,把席勒的话作另一种表达就是:只有完整的人才 审美,只有审美的人才完整。 朱光潜把人生分为两种,一是“实际的人生”,一是 “艺术的人生”。所谓“实际人生”,就是一切生命活动都为生存而奔波,把人生的 时间都花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生活情趣干枯无味。这种人生不过是“衣架饭袋的人 生”,平庸人生、不自由的人生。“艺术的人生”,则是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基础 上,把人生当作一种艺术,追求人生的艺术化。这种人情趣丰富,对于好多事物都觉 得有趣味,并总是去追寻和体验这种趣味,从中发现人生的至美境界。这里所说的 “艺术的人生”也可称作“审美的人生”;人生的艺术化也就是人生的审美化。这是 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是真正自由、至美至乐的人生境界。 二、学习美学,必须打通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把美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有一段话: 我现在相信: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 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事隔四五十年之后,朱先生在《怎样学 美学》一文中补充说:我现在相信: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 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 总之,学习美学时多读些相关学科的知识,美 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学习美学就要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和拓展。
美的本质与特征
![美的本质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469d4e201f69e3142329404.png)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一、美的词义分析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
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
“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
另有解释说,“大,人也”。
“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
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
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
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
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
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
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
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
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美”的境界。
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
美学基础
![美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737c058dec3a87c24028c47f.png)
1美学基础--美的本质1●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只有“全面”,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举、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科学与艺术”●“哈佛的传统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习美学:通过领悟历代哲人、美学家的智慧之思,通过考察美的来源、性质和形态等问题,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以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
●感受美追求美思索美创造美美学基础基本框架:一、美论:6美的本质和特征(美是什么?)、美的产生二、美的形态论:12美的形式(形式美)、美的分类(自然、社会、艺术、科学、技术美)、美的形态(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三、美感论:4美感特征、审美心理(感知、联想、体验、玩味)四、美的创造:10美的生活(服饰、居室、饮食、人之美)、美的艺术(各类艺术美)1、美学释义●生活与美●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探讨1.1 生活与美1)、生活与审美的距离生活的功利性、审美的非功利性1.2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美学”一词的产生,汉语中有美和学,但是直到现代才产生美学一词。
它是日本人对德语“Aesthetik”的翻译。
美学作为“美的科学”,意味着它是关于美的知识的系统表达。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Aesthetik)这门学科,他因此而被成为“美学之父”。
哲学与美学的关系美学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分支。
这是基于西方对人的知、情、意/真、美、善划分的结果。
美学对应的是情和美。
哲学:逻辑学——真——知伦理学——善——意美学——美——情1.3 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k),作为一门美的科学,把情感和感性认识当作美学的研究对象。
2)把艺术为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3)将美学看作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运用心理学理论解释审美现象。
4 )归纳●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的科学。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
![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fe03c8e009581b6bd9ebd9.png)
1、美与美的东西
• (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 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 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 据。 • (2)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 的事物。
• 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 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美虽然具有一定的 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 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或色或声来说明美,因 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3)第三次美学论争,20世纪90年代,实践美 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 •
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之争,与现代美学接 轨。 后实践美学认为审美不是与实践、现实同 一,实践、现实是异化活动,审美超越现 实,克服异化;不是主体性活动,而是主 体间性活动,总之,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 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
(4)刚刚发生的第四次美学论争,日常生活美 学与超越性美学论争,性质是现代美学与后 现代美学之争。 • 日常生活美学主张“日常社会审美化”,大众 文化兴盛,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审美是日常 生活的快乐享受,失去超越性,主张“身体美 学”。 • 后实践美学即超越性美学,坚持审美的超越性, 开展对感性异化的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同时 也承认大众文化和通俗艺术通俗艺术存在的合 理性,主张超越意识美学与身体美学的对立。
• 斯宾诺莎“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 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 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 我们便说它丑。” • a.休谟· 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 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 识的欲望”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美学观点:
1. 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2. 美产生于一定的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
“一个美的事物--一个活东西或一个由某些部分 组成之物--不论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 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因为美要依靠 体积与安排,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 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 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 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 它的整一性。“
S: 美是难 的。
什
么
H:美是恰当的
?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 的”这两个问题。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 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理 式 (Idea) 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
桌子 的理式
适用于不 同用途的桌子
某种物质材料构成的桌子
回提纲
三、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 (B.C.384 –B.C.322)
※ 人物简介 ※美学观点 ※意义影响
人 物 简 介: 公元前367年,亚 里士多德出生在希 腊北部的卡尔西乃 西半岛。其父是马 其顿国王腓力二世 的宫廷御医。
17岁开始,亚里 士多德师从柏拉 图。他在柏拉图 学园生活了二十 年,直到柏拉图 去世。
美的基本本 质和特征
流云
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从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从微风中,飘来流水音, 从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第一节 中西论美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代表性观点 (二)中国美学史中的观点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 代表性观点
(一)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
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 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数当作世界的本源
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
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造型性或形体》
——形体性特别明显,身体的各个部 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 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
回提纲
公元前 336年, 亚历山大 继承了马 其顿王位, 并开始军 事扩张, 征服了大 片土地。
公元前343年开始,亚里士多德 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 担任了13岁的太子亚历山大的 老师。
回提纲
亚里士多德则回到雅 典,在吕克昂阿波罗 神庙附近办起了“吕克 昂”(Lyceum)哲学 学校并亲自任教。
(二)墨子论美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 者,非以大钟、鸣鼓、 琴瑟、竽笙之声,以为 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 章之色,以为不美也; 非以犓豢煎炙之味,以 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 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 也。虽身知其安也,口 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 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 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 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 墨子曰:“为乐非也。
希庇阿斯是一位智者。智 者指公元前5世纪希腊一 位以传授知识和修辞学为 业的哲学家。智者又被成 为诡辩者,诡辩者当然是 一个贬义词。不过,早期 智者是备受尊敬的人。
回提纲
《大希庇阿斯篇》-- 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Socrates
P.K.
Hippias
S
H:美是漂亮的小姐、母马、汤罐
美
是
H:美是黄金
柏拉图思想的意义
柏拉图的“理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发现。 但是,柏拉图夸大了理式的作用,导致理式世界与现实世界分离。 试图寻找一种普遍因素,由于它各种美的现象才成为美的。 “柏拉图路线”贯穿于整个西方美学史。 波普尔说:“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 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柏拉图回到雅典,创办了 哲学学校,这就是著名的 阿卡德米学园(也称柏拉 图学园)。门口写着“不 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阿卡德米学园遗址
回提纲
主要观点: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 —— 《大希庇阿斯篇》
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 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他通过苏 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 观点。
意思是说,美是对周边的人都无害,才叫美,如 果只是看着好看,但却以浪费钱财,让百姓贫苦, 那还有什么美可言呢?
这里面其实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美感,一个是 美的功利性。“目观则美”即是美感,美感只是 感性上的认识,“目观则美”的事物也可能不是 真正美的事物,在这一点上,古人已认识到,美 感并非是源于美,并非看着好看的事物就是美的 事物。另一方面,古人也认识到,美与不美与善 是分不开的,至少是“无害”的。
(三)孔子论美 (1).孔子的文艺思想是以‘中和’
为美。 他对《诗经》的总评论是“《诗》 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 邪’”。无邪,就是纯正,无 过无不及,达到适度中和的审 美境界。 “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
(2).孔子重视文艺形式与内容的 完美统一。
《论语·雍也》篇也说:“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回提纲
柏拉图的原名叫阿里斯托克勒。 “柏拉图”在希腊语中是“宽阔” 的意思,柏拉图的胸肩宽阔,也 说他的额头宽阔,于是他的原名 被“柏拉图”所替代。
•柏拉图深爱自 己的老师苏格 拉底,苏格拉 底被雅典法庭 以莫须有的罪 名处死后,柏 拉图离开了雅 典这块使他伤 透心的地方。
苏格拉底之死 法国 雅克·大卫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文学艺术 思想集中在他的《诗学》中。
回提纲
②
①
③
回提纲
雅典学院 拉斐尔
② 苏格拉底
回提纲
③毕德哥拉斯
①柏拉图(左)与亚里士多德(右)
二、中国美学史的代表人物
(一)伍举论美 《国语》中的《楚语上》,记载“伍举论美”,伍举认为,“夫美也者,
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 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二)苏格拉底
生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
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
事物本身的美
事物对使用者的美
(三)柏拉图
柏拉图 (Plato)(427 B.C.—347 B.C.)
※ 人物简介 ※美学观点 ※意义影响
人物介绍: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柏拉图生于 雅典,其父母均出自名门望族。
雅典卫城 Acropo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