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庄子_内篇_齐物之思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魏晋庄学声名大噪始, 研究它的人很多, 对里面的诸多 问 题 , 自 是 各 持 意 见 和 分 歧 。 本 文 只 论 其 内 篇 里 的 一 隅 “齐 物”思想。王夫之说: “今夫古人之书, 古人之心也”, 庄子追求 “道 ”的 境 界 , 而 以 逍 遥 于 世 的 形 象 呈 现 在 读 者 的 面 前 。 这 种 人生哲学是他思想中的主体, 其主要方面又是对人生理想境 界的思考。在他看来, 最高的人生境界不是伦理道德的实现, 《史 记·老 庄 申 韩 列 传 》说 其 作 《渔 父 》、《盗 跖 》等 “以 诋 赀 孔 子 之徒”。实现途径不在于宗教式的外在超越, 而在于审美情感 式的内在解脱。是如临尸而歌这种从世俗观念中超脱出来的 与 “道 ”为 一 的 境 界 , “彼 又 恶 能 愦 愦 然 为 世 俗 之 礼 以 观 众 人 之 耳 目 哉 ”( 《大 宗 师 》) 。 是 没 有 道 德 参 与 而 遭 破 坏 和 压 制 的 自 然 本 真 之 态 。 因 此, 庄 子 把 “天 地 与 我 为 并 生 , 万 物 与 我 为 一 ”( 《齐 物 论 》) 等 贴 近 大 自 然 , 赞 美 大 自 然 意 识 作 为 他 追 求 的 人 生 状 态 而 加 以 渲 染 。人 在 现 实 中 是 很 难 做 到 这 种 六 合 之 骋, 精神自是另当别论了。所以“庄子的逍遥游主题主要是精 神 上 的 ‘游 心 说 ’”即 利 用 主 观 意 识 上 的 齐 平 万 能 物 之 法 而 达 成的结果。
领域中预言实现方式的特殊性而否认在社会历史领域可以 作出预言并且将其作为否定社会规律的根据的做法是没有 理由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历史宿命论, 也不是机械决 定论。恰恰相反, 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的能动的辩证的决定论。它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 在时空分 布上具有“统计”性质, 在作用形式上具有“合力”性质, 在实践 过程中具有“趋向”性质。⑦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 是为了为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 使历史主体 的本质力量和能动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有效, 使人们能够更 自 由 、更 自 觉 地 创 造 自 己 的 历 史 。
得“道”是圣人等的典型特征, 前提是能外生, 外生而后朝 彻达到“无古今, 入乎不生不死”的境界。这种人不分古今, 浑 沌齐平生死观是庄子推崇的圣人, 真人。
二: 事物的齐一 “圣 人 和 之 以 是 非 , 而 休 乎 天 钧 , 是 之 谓 两 行 ”( 《齐 物 论 》) 即 圣 人 对 是 非 从 来 就 不 认 真 辨 别 , 因 为 他 们 主 张 无 论 是 还是非完全不足计较, 都是万物循环变化的自然齐物状态的 一部分, 万物本无是非曲直, 只是形状不同而已。所谓两行, 便是对是非不置可否, 而任其自然。在他看来, 万物间没有严 格 的 界 限 , 因 此 说 : “彼 出 于 是 , 是 亦 因 彼 , 是 亦 彼 也 , 彼 亦 是 也”( 《逍遥游》) , 反对斤斤计较的蓬之心。而这种齐平是非的 观点主要是由他的绝对变化引发和否定相对静止造成的。 如 : “彼 是 方 生 之 说 , 虽 然 , 方 生 方 死 , 方 可 方 不 可 , 因 是 因 非 , 因 非 因 是 ”( 《齐 物 论 》) , 在 这 种 循 环 无 休 止 的 变 动 之 中 , 现 象 世界变幻无常, 宇宙本体寂寞无形, 否定了事物的质, 因为质 是事物的稳定性, 当然是不可能辨别出种种是是非非, 而只 能 “休 乎 天 钧 ”。 一切是非善恶得失, 福祸功名, 在达观的人看来是无谓和 虚诞的。大小, 寿夭, 是非等是一律的。既然是非善恶如此没有 意义, 所以对尧和桀的是非善恶劣, 主张两忘而化其道。这种 齐 平 万 物 本 质 的 观 点 在 《齐 物 论 》中 体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其 中 认 为儒墨之争搞不清楚“仁义之端 , 是非之途, 樊然混淆, 吾恶能 知其辩”, 双方都“非其所是, 而是其所非”, 把具有质的差别的 鳅、民和猿放在同一的位置上来认识世界, 认为世间万物都是 等 值 , 并 没 有 什 么 不 同 , “无 物 不 然 , 无 物 不 可 ”的 “万 物 皆 一 ” 论( 《德充符》) 。 由于以齐物为底蕴, 于是发出 “天地一指也, 万物一马 也”, 即使是“莛与楹, 历与西施, 恢, 诡, 怪”于道的层面来说也 是相通为一的“凡物无成与毁, 复通为一”( 《齐物论》) 。不仅如 此, 他对世间万物存在的怀疑, 还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的齐平,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 至矣, 尽矣……而未始有是非”。逍遥是 庄子的向往, 最好途径便是 “天下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 一”, “类与不类, 相与为类, 彼无异也”的与宇宙自然同一体论 的齐物思想。从主观意识上来齐平一切事物而不管它的质是 如何。事物的本质一混同 , 便有了“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 邪?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非知邪? ”的疑问。而由此发展到养生 方面的深悟。即要摆脱是非的束缚, 从平常压制人的天性和道 德价值观中跳出来。因为有了是非之辩 , 便不能逍遥“夫尧既 鲸汝以仁义, 而鼻汝以是非矣, 汝将何以游乎遥荡, 恣徙之途” ( 《大宗师》) 。 庄子不只是至此为止, 他认为事物的质是人为设定的, 怎样才能解决即破除主观价值判断呢? 因此反对主观的先 入 为 主 之 见 , 说 : “夫 随 其 成 心 而 师 之 , 谁 独 且 无 师 乎 ? ” ( 《齐 物 论 》) 提 出 了 “照 之 于 天 ”的 方 式 , 不 投 入 是 非 争 论 的 圈 子 里 , “是 以 圣 人 不 由 而 照 之 于 天 , 亦 因 是 也 , 而 直 接 以 明 学之心来照见事物的自然本真, 这也就是顺应自然的道 理 ”, 同 时 提 出 “至 人 用 心 若 镜 ”, 像 镜 子 一 样 毫 无 偏 见 地 容 纳一切, 又可毫无保留地摒弃一切, 抛弃对事物认识的成 心, 反对以主观成见去厘定是非, 而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 物 。 通 过 “无 私 ”、“无 我 ”的 直 觉 体 悟 , 使 主 体 进 入 与 天 地 万 物贯通的境界。 三 、处 世 原 则 处世原则是指处理自己和外物的关系, 以及人与人交往 的原则。文中庄子不但说“天与人不相胜”的话, 还提出过“且 夫, 物不胜天, 久矣”( 《大宗师》) 。由于安时而处顺的人生观和 这 种 “物 不 胜 天 ”思 想 的 结 合 , 于 是 只 有 使 人 融 入 万 物 自 然 当 中 , 主 客 体 达 到 一 种 和 谐 统 一 的 境 界 , 进 入 一 种 “人 和 世 界 万 物 毫 无 区 别 的 原 始 混 沌 状 态 之 中 。 在 《庄 子 》一 书 中 , 前 文 说 过, 每一种理想境界和他所推崇的观点都是以神人、真人等形
文教 论坛 2007 年 第 5 期 ○ 哲学研究
《庄 子·内 篇》齐 物 之 思 想
王忠志
( 永新县二中, 江西 永新 343400)
Hale Waihona Puke 摘 要: 《庄子》一书作为行文艺术和哲学成就斐然的著 作,其思想历来受到重视,它表现了如何在礼崩乐坏的黑暗社 会 之 中 安 身 立 命 。本 文 就 其 内 篇 谈 谈 它 的 “齐 物 ”思 想 。“齐 物 者 ,天 下 之 物 言 ”,皆 可 齐 一 观 之 , 不 必 致 辞 , 守 道 而 已 。 ”庄 子 是 怎样来齐平万物以为一呢? “死生上如”、“混和是非”、“与外适 然融合而为一"的齐物思想是本文的重点论述对象,也是人世 间的三大主题,正体现出庄子的人生哲理观。
关键词: 齐物 道 逍遥 忘我
先秦散文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一个巅峰状态, 成为中国文 学 史 上 的 一 座 丰 碑 。那 时 俊 采 星 驰 ,群 星 璀 璨 ,令 人 敬 仰 。中 国 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庄 子 》历 来 受 人 摧 崇,作 为 文 学 著 作,它 获 得 广 泛 的 的 评 价,如:“行 文 毫 无 拘 束 , 心 如 泉 涌 , 意 若 飘 风 ”。 《史 记·庄 老 申 韩 列传》说:“善属书离辞,指事类 情 用 剽 剥 儒 墨,虽 当 世 宿 学 不 能 自 解 勉 也 。”鲁 迅 也 称 其 “其 文 则 汪 洋 辟 阖 ,仪 态 万 千 ,晚 周 诸 子 之作,莫能先也。”言语诡诞“大 而 无 当,犹 河 汉 而 无 极 也,大 有 径庭,不近人情”是庄子 特 有 的 逍 遥 游 式 的 语 言 。 但 言 在 耳 目 之 内 , 情 寄 八 茺 之 表,在 这 种 “卮 言 , 寓 言 , 重 言 ”后 , 却 可 见 出 他行文的逻辑思辩, 表现出他在这种礼坏乐崩, “福轻于羽莫 知 这 载 , 祸 重 于 地 , 莫 之 能 避 ”( 《人 间 世 》) 的 社 会 中 如 何 安 身 立命, 与外界和谐相处的人生观。
一: 死生一如观 庄子借王倪之口说: “圣人, 神矣……死生无变乎己, 而况 利 害 之 端 乎 ”( 《齐 物 论 》) 来 阐 明 自 己 对 死 生 无 动 于 衷 的 “无 变乎己”的态度。因为他认为这种人生之大限— ——死生, 是一 种非能力所能干预的必然性— ——命。曰: “死生, 命也, 其有旦 夜 之 常 , 人 为 有 所 不 得 与 , 皆 物 之 情 也 ”, “然 而 至 此 极 也 , 命 也乎”( 《大宗师》) , “天也, 非人也”( 《养生主》) 。认为“人生由 命 非 由 他 ”, 但 他 却 具 有 强 烈 的 从 这 种 人 生 根 本 困 境 中 摆 脱 出来的意向。事实却是人不可能获得身体的解脱, 而只有从 精 神 上 来 超 脱 。 在 洞 悉 这 些 以 后 , 无 奈 地 提 出 “以 死 生 为 为 条 ”( 《德 充 符 》) 和 “死 生 存 亡 之 一 体 ”( 《大 宗 师 》) 的 人 生 哲 学 理论, 齐平死生, 死只不过是人形体的消损, 但万物无成与 毁 , “其 成 也 , 毁 也 , 其 分 也 , 成 矣 , 凡 物 无 成 与 毁 , 复 通 为 一 ” ( 《齐 物 论 》) 认 为 死 生 与 物 我 的 分 别 只 是 人 为 的 知 识 , 从 本 体 看来, 只是一事物的两面。这两殊相都是属于同一共相的, 故 把 死 生 当 作 一 体 , 而 使 其 界 限 消 失 , “死 生 亦 大 矣 , 而 不 得 与 之 变 …… 命 物 之 化 而 守 其 宗 ”( 《德 充 符 》) 。 生 死 是 没 有 差 别 的 , 因 为 “天 无 私 覆 , 地 无 私 载 ”, “夫 大 块 载 我 以 形 , 劳 我 以 生 , 佚 我 以 老 , 息 我 以 死 , 故 善 吾 生 , 乃 所 以 善 吾 死 也 。 ”这 种 境界一旦被齐平思想超越, 人便从死亡的恐惧场中走了出 来, 死的恐惧和生的欢欣便在那里变得毫无意义。人就会获 得一种洒落自然, 摆脱一切声色的欲望和自我的界限, 而达 到超越限制束缚的境界。所以真正的人是不知悦生, 不知恶 死, 把生死当做一体和顺应自然规律的事物。他曾对这种死 生一如的状态作了精彩的描绘。如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后 说 : “适 来 , 夫 子 时 也 , 适 去 , 夫 子 顺 也 ”( 《养 生 主 》) 哭 都 含 有 遁天背性的成份, 子来, 子舆以死生为一体, 唯命而从之, 安 时而处顺便是很好的注脚。不但如此, 庄子还认为死是一种
《庄 子 》内 七 篇 , 至 人 、神 人 、圣 人 是 理 想 中 的 人 , 所 谓 “至 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逍遥游》) 道的境界的人的特 征 就 是 “无 己 ”, 与 外 界 齐 平 融 合 为 一 体 , 与 无 限 自 然 同 一 积 淀, 消除彼此间的异同区分。如颜回说的“坐忘”( 《大宗师》) , 他的这几种思想主要是从对待生死, 事物是非本质以及人与 自然社会的关系等方面体现出来。
逍 遥 是 庄 子 追 求 的 的 归 宿 , 然 “逍 遥 自 在 归 本 无 为 , 因 应
无为。归本于齐物, 然必须深悟齐物始能彻底无为。始能真正 作 到 无 为 。始 能 真 正 齐 物 。”通 过 主 观 意 识 达 到 逍 遥 是 庄 子 思 想的源头, 基于此, 庄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证: 一是回归大 自然的怀抱, 归依宇宙, 与其达到齐一; 二是希望舍去人事的 扰攘, 对社会现实不满, 对它的超脱。那就只有混同万物, 实际 两者皆可归结为齐物。
25
○ 哲学研究 考试 周刊
很好的归宿, 当子桑户死后, 孟子反, 子琴张突破儒家礼俗临 尸 而 歌 : “嗟 来 , 桑 户 乎 , 嗟 来 , 桑 户 乎 , 而 已 返 其 真 , 而 我 犹 为 人 猗 ”( 《大 宗 师 》) , 在 这 里 庄 不 但 对 死 毫 无 厌 恶 之 感 , 甚 至 还 有 点 对 死 的 向 往 , 以 生 为 苦 : “彼 以 生 为 附 赘 悬 疣 , 以 死 为 决 脕溃痈”( 《大宗师》) 。在他认为死比生还自然, 从拘束的形体 中解放出来, 而达到真正与宇宙同体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徐 浩 , 侯 建 新.当 代 西 方 史 学 流 派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1996: 5- 7. [2]徐 浩 , 侯 建 新.当 代 西 方 史 学 流 派.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 1996: 10—14. [3]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47. [4]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 2) : 82. [5]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 2) : 82. [6]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 4) : 477. [7]陶 德 麟.当 代 哲 学 前 沿 问 题 专 题 研 究 . 武 汉 大 学 出 版 社 , 1998: 177.
领域中预言实现方式的特殊性而否认在社会历史领域可以 作出预言并且将其作为否定社会规律的根据的做法是没有 理由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历史宿命论, 也不是机械决 定论。恰恰相反, 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的能动的辩证的决定论。它所揭示的社会历史规律, 在时空分 布上具有“统计”性质, 在作用形式上具有“合力”性质, 在实践 过程中具有“趋向”性质。⑦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 是为了为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 使历史主体 的本质力量和能动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有效, 使人们能够更 自 由 、更 自 觉 地 创 造 自 己 的 历 史 。
得“道”是圣人等的典型特征, 前提是能外生, 外生而后朝 彻达到“无古今, 入乎不生不死”的境界。这种人不分古今, 浑 沌齐平生死观是庄子推崇的圣人, 真人。
二: 事物的齐一 “圣 人 和 之 以 是 非 , 而 休 乎 天 钧 , 是 之 谓 两 行 ”( 《齐 物 论 》) 即 圣 人 对 是 非 从 来 就 不 认 真 辨 别 , 因 为 他 们 主 张 无 论 是 还是非完全不足计较, 都是万物循环变化的自然齐物状态的 一部分, 万物本无是非曲直, 只是形状不同而已。所谓两行, 便是对是非不置可否, 而任其自然。在他看来, 万物间没有严 格 的 界 限 , 因 此 说 : “彼 出 于 是 , 是 亦 因 彼 , 是 亦 彼 也 , 彼 亦 是 也”( 《逍遥游》) , 反对斤斤计较的蓬之心。而这种齐平是非的 观点主要是由他的绝对变化引发和否定相对静止造成的。 如 : “彼 是 方 生 之 说 , 虽 然 , 方 生 方 死 , 方 可 方 不 可 , 因 是 因 非 , 因 非 因 是 ”( 《齐 物 论 》) , 在 这 种 循 环 无 休 止 的 变 动 之 中 , 现 象 世界变幻无常, 宇宙本体寂寞无形, 否定了事物的质, 因为质 是事物的稳定性, 当然是不可能辨别出种种是是非非, 而只 能 “休 乎 天 钧 ”。 一切是非善恶得失, 福祸功名, 在达观的人看来是无谓和 虚诞的。大小, 寿夭, 是非等是一律的。既然是非善恶如此没有 意义, 所以对尧和桀的是非善恶劣, 主张两忘而化其道。这种 齐 平 万 物 本 质 的 观 点 在 《齐 物 论 》中 体 现 得 淋 漓 尽 致 。 其 中 认 为儒墨之争搞不清楚“仁义之端 , 是非之途, 樊然混淆, 吾恶能 知其辩”, 双方都“非其所是, 而是其所非”, 把具有质的差别的 鳅、民和猿放在同一的位置上来认识世界, 认为世间万物都是 等 值 , 并 没 有 什 么 不 同 , “无 物 不 然 , 无 物 不 可 ”的 “万 物 皆 一 ” 论( 《德充符》) 。 由于以齐物为底蕴, 于是发出 “天地一指也, 万物一马 也”, 即使是“莛与楹, 历与西施, 恢, 诡, 怪”于道的层面来说也 是相通为一的“凡物无成与毁, 复通为一”( 《齐物论》) 。不仅如 此, 他对世间万物存在的怀疑, 还发展到对事物本质的齐平,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 至矣, 尽矣……而未始有是非”。逍遥是 庄子的向往, 最好途径便是 “天下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 一”, “类与不类, 相与为类, 彼无异也”的与宇宙自然同一体论 的齐物思想。从主观意识上来齐平一切事物而不管它的质是 如何。事物的本质一混同 , 便有了“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 邪?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非知邪? ”的疑问。而由此发展到养生 方面的深悟。即要摆脱是非的束缚, 从平常压制人的天性和道 德价值观中跳出来。因为有了是非之辩 , 便不能逍遥“夫尧既 鲸汝以仁义, 而鼻汝以是非矣, 汝将何以游乎遥荡, 恣徙之途” ( 《大宗师》) 。 庄子不只是至此为止, 他认为事物的质是人为设定的, 怎样才能解决即破除主观价值判断呢? 因此反对主观的先 入 为 主 之 见 , 说 : “夫 随 其 成 心 而 师 之 , 谁 独 且 无 师 乎 ? ” ( 《齐 物 论 》) 提 出 了 “照 之 于 天 ”的 方 式 , 不 投 入 是 非 争 论 的 圈 子 里 , “是 以 圣 人 不 由 而 照 之 于 天 , 亦 因 是 也 , 而 直 接 以 明 学之心来照见事物的自然本真, 这也就是顺应自然的道 理 ”, 同 时 提 出 “至 人 用 心 若 镜 ”, 像 镜 子 一 样 毫 无 偏 见 地 容 纳一切, 又可毫无保留地摒弃一切, 抛弃对事物认识的成 心, 反对以主观成见去厘定是非, 而以开放的心灵去照见事 物 。 通 过 “无 私 ”、“无 我 ”的 直 觉 体 悟 , 使 主 体 进 入 与 天 地 万 物贯通的境界。 三 、处 世 原 则 处世原则是指处理自己和外物的关系, 以及人与人交往 的原则。文中庄子不但说“天与人不相胜”的话, 还提出过“且 夫, 物不胜天, 久矣”( 《大宗师》) 。由于安时而处顺的人生观和 这 种 “物 不 胜 天 ”思 想 的 结 合 , 于 是 只 有 使 人 融 入 万 物 自 然 当 中 , 主 客 体 达 到 一 种 和 谐 统 一 的 境 界 , 进 入 一 种 “人 和 世 界 万 物 毫 无 区 别 的 原 始 混 沌 状 态 之 中 。 在 《庄 子 》一 书 中 , 前 文 说 过, 每一种理想境界和他所推崇的观点都是以神人、真人等形
文教 论坛 2007 年 第 5 期 ○ 哲学研究
《庄 子·内 篇》齐 物 之 思 想
王忠志
( 永新县二中, 江西 永新 343400)
Hale Waihona Puke 摘 要: 《庄子》一书作为行文艺术和哲学成就斐然的著 作,其思想历来受到重视,它表现了如何在礼崩乐坏的黑暗社 会 之 中 安 身 立 命 。本 文 就 其 内 篇 谈 谈 它 的 “齐 物 ”思 想 。“齐 物 者 ,天 下 之 物 言 ”,皆 可 齐 一 观 之 , 不 必 致 辞 , 守 道 而 已 。 ”庄 子 是 怎样来齐平万物以为一呢? “死生上如”、“混和是非”、“与外适 然融合而为一"的齐物思想是本文的重点论述对象,也是人世 间的三大主题,正体现出庄子的人生哲理观。
关键词: 齐物 道 逍遥 忘我
先秦散文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一个巅峰状态, 成为中国文 学 史 上 的 一 座 丰 碑 。那 时 俊 采 星 驰 ,群 星 璀 璨 ,令 人 敬 仰 。中 国 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庄 子 》历 来 受 人 摧 崇,作 为 文 学 著 作,它 获 得 广 泛 的 的 评 价,如:“行 文 毫 无 拘 束 , 心 如 泉 涌 , 意 若 飘 风 ”。 《史 记·庄 老 申 韩 列传》说:“善属书离辞,指事类 情 用 剽 剥 儒 墨,虽 当 世 宿 学 不 能 自 解 勉 也 。”鲁 迅 也 称 其 “其 文 则 汪 洋 辟 阖 ,仪 态 万 千 ,晚 周 诸 子 之作,莫能先也。”言语诡诞“大 而 无 当,犹 河 汉 而 无 极 也,大 有 径庭,不近人情”是庄子 特 有 的 逍 遥 游 式 的 语 言 。 但 言 在 耳 目 之 内 , 情 寄 八 茺 之 表,在 这 种 “卮 言 , 寓 言 , 重 言 ”后 , 却 可 见 出 他行文的逻辑思辩, 表现出他在这种礼坏乐崩, “福轻于羽莫 知 这 载 , 祸 重 于 地 , 莫 之 能 避 ”( 《人 间 世 》) 的 社 会 中 如 何 安 身 立命, 与外界和谐相处的人生观。
一: 死生一如观 庄子借王倪之口说: “圣人, 神矣……死生无变乎己, 而况 利 害 之 端 乎 ”( 《齐 物 论 》) 来 阐 明 自 己 对 死 生 无 动 于 衷 的 “无 变乎己”的态度。因为他认为这种人生之大限— ——死生, 是一 种非能力所能干预的必然性— ——命。曰: “死生, 命也, 其有旦 夜 之 常 , 人 为 有 所 不 得 与 , 皆 物 之 情 也 ”, “然 而 至 此 极 也 , 命 也乎”( 《大宗师》) , “天也, 非人也”( 《养生主》) 。认为“人生由 命 非 由 他 ”, 但 他 却 具 有 强 烈 的 从 这 种 人 生 根 本 困 境 中 摆 脱 出来的意向。事实却是人不可能获得身体的解脱, 而只有从 精 神 上 来 超 脱 。 在 洞 悉 这 些 以 后 , 无 奈 地 提 出 “以 死 生 为 为 条 ”( 《德 充 符 》) 和 “死 生 存 亡 之 一 体 ”( 《大 宗 师 》) 的 人 生 哲 学 理论, 齐平死生, 死只不过是人形体的消损, 但万物无成与 毁 , “其 成 也 , 毁 也 , 其 分 也 , 成 矣 , 凡 物 无 成 与 毁 , 复 通 为 一 ” ( 《齐 物 论 》) 认 为 死 生 与 物 我 的 分 别 只 是 人 为 的 知 识 , 从 本 体 看来, 只是一事物的两面。这两殊相都是属于同一共相的, 故 把 死 生 当 作 一 体 , 而 使 其 界 限 消 失 , “死 生 亦 大 矣 , 而 不 得 与 之 变 …… 命 物 之 化 而 守 其 宗 ”( 《德 充 符 》) 。 生 死 是 没 有 差 别 的 , 因 为 “天 无 私 覆 , 地 无 私 载 ”, “夫 大 块 载 我 以 形 , 劳 我 以 生 , 佚 我 以 老 , 息 我 以 死 , 故 善 吾 生 , 乃 所 以 善 吾 死 也 。 ”这 种 境界一旦被齐平思想超越, 人便从死亡的恐惧场中走了出 来, 死的恐惧和生的欢欣便在那里变得毫无意义。人就会获 得一种洒落自然, 摆脱一切声色的欲望和自我的界限, 而达 到超越限制束缚的境界。所以真正的人是不知悦生, 不知恶 死, 把生死当做一体和顺应自然规律的事物。他曾对这种死 生一如的状态作了精彩的描绘。如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后 说 : “适 来 , 夫 子 时 也 , 适 去 , 夫 子 顺 也 ”( 《养 生 主 》) 哭 都 含 有 遁天背性的成份, 子来, 子舆以死生为一体, 唯命而从之, 安 时而处顺便是很好的注脚。不但如此, 庄子还认为死是一种
《庄 子 》内 七 篇 , 至 人 、神 人 、圣 人 是 理 想 中 的 人 , 所 谓 “至 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逍遥游》) 道的境界的人的特 征 就 是 “无 己 ”, 与 外 界 齐 平 融 合 为 一 体 , 与 无 限 自 然 同 一 积 淀, 消除彼此间的异同区分。如颜回说的“坐忘”( 《大宗师》) , 他的这几种思想主要是从对待生死, 事物是非本质以及人与 自然社会的关系等方面体现出来。
逍 遥 是 庄 子 追 求 的 的 归 宿 , 然 “逍 遥 自 在 归 本 无 为 , 因 应
无为。归本于齐物, 然必须深悟齐物始能彻底无为。始能真正 作 到 无 为 。始 能 真 正 齐 物 。”通 过 主 观 意 识 达 到 逍 遥 是 庄 子 思 想的源头, 基于此, 庄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证: 一是回归大 自然的怀抱, 归依宇宙, 与其达到齐一; 二是希望舍去人事的 扰攘, 对社会现实不满, 对它的超脱。那就只有混同万物, 实际 两者皆可归结为齐物。
25
○ 哲学研究 考试 周刊
很好的归宿, 当子桑户死后, 孟子反, 子琴张突破儒家礼俗临 尸 而 歌 : “嗟 来 , 桑 户 乎 , 嗟 来 , 桑 户 乎 , 而 已 返 其 真 , 而 我 犹 为 人 猗 ”( 《大 宗 师 》) , 在 这 里 庄 不 但 对 死 毫 无 厌 恶 之 感 , 甚 至 还 有 点 对 死 的 向 往 , 以 生 为 苦 : “彼 以 生 为 附 赘 悬 疣 , 以 死 为 决 脕溃痈”( 《大宗师》) 。在他认为死比生还自然, 从拘束的形体 中解放出来, 而达到真正与宇宙同体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徐 浩 , 侯 建 新.当 代 西 方 史 学 流 派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1996: 5- 7. [2]徐 浩 , 侯 建 新.当 代 西 方 史 学 流 派.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 1996: 10—14. [3]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47. [4]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 2) : 82. [5]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 2) : 82. [6]马恩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 ( 4) : 477. [7]陶 德 麟.当 代 哲 学 前 沿 问 题 专 题 研 究 . 武 汉 大 学 出 版 社 , 1998: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