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社会的特点
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
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论述当代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功能的特点?1.答:当代城市社区功能特点:(1)经济功能和保障功能的融合;(2)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选择;(3)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弱化;(4)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强大;(5)社会保障和服务功能的外部依赖;(6)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多元化。
当代农衬社区的功能特点:(1)经济功能的市场化和行政化;(2)社会交往和参与功能的向心性;(3)社会团结和控制功能的情理性;(4)社会身份分化和显现功能的日益冲突;(5)社会互助和保障功能的继续维持;(6)文化延续和精神寄托功能的连贯性。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有什么特点?它对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社区生活有什么冲击和改变?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1)现代化起步比较晚;(2)现代化最初动因和最初现代化元素不是内生的;(3)现代化过程是一种认为的自觉努力;(4)现代化手段多数是借鉴模仿西方国家的技术手段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5)现代化任务紧迫,对现代化抱有一定的理想化和盲从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外生现代化过程的特殊性,对传统社区造成冲击和变动包括:(1)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
(2)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乡绅治理方式,但是又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畸形化。
(3)传统社区的稳定性被打破后,导致社区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施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农村社区的基本生活保障缺乏。
(4)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是保守传统生产习惯和生活模式、还是选择市场机制下的就业生活方式的挑战。
论述社区服务当中正式机构和非正式机构社会半径网络的关系2. 答:正式机构是指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功能分殊的纵向科层组织,包括国家政府部门,民间志愿者和私有机构等。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特点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中,阶级或阶层都是指按一定标准区分的社会群体,这些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美国著名学者戴维?波普诺教授认为,这种社会地位是指在社会中所界定的社会位置,从社会分层的意义上讲,社会地位具有更具体的含义,它是指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
同时,因为个人的大部分生活是以社会等级为基础的,所以识别人的社会地位也就十分重要。
确定不同人群的社会地位,就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主要目的。
是什么决定了阶层的划分?有二种最基本的经典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一是马克思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来界定阶级;二是马克斯?韦伯认为分层体系中除了经济之外,还有二个重要的维度:权力和声望。
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研究,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1.“十大阶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一个现代化社会分层结构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现雏形。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正在向与现代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方向转变;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中国城市的社会等级结构正在向橄榄性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而乡村地区或城乡结合的县级行政区的社会阶层结构要转变为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则还要走很漫长的路的基本判断。
课题组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理论框架,并据此勾画了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的社会分层结构。
十个社会阶层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约为2.1%)→经理人员阶层(1.5%)→私营企业主阶层(0.6%)→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办事人员阶层(4.8%)→个体工商户阶层(4.2%)→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2%)→产业工人阶层(22.6%)→农业劳动者阶层(44%)→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1%)和五种社会等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和底层。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什么特征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呈现出许多特征,其中包括数字化、社交化、多样化和全球化等方面。
首先,数字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与数字世界密不可分。
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人们都离不开互联网和各种数字设备。
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推特和微信也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数字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格局。
其次,社交化也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
人们更加重视社交活动,愿意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建立更多的社交关系,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验。
社交化的特征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同时也更加愿意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
另外,多样化也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都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这种多样化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社会组织和公共活动中。
人们对于不同文化、不同观点的包容和尊重,使得公共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最后,全球化也是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全球化都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的生活也更加国际化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呈现出数字化、社交化、多样化和全球化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适应这些变化,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和美好的社会。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一,两种经济同时并存,其中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官僚买办资本相结合。
第二,政治上主权沦丧,资本帝国主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第三,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的政治基础。
第四,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第五,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穷和不自由的程度,为世界所仅见的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现状,盛行多元、层次繁多的社会分层分布模式。
社会分层分布
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文化教育程度、家庭状况及地理位置等。
当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由两个层次组成,即财富分配和社会资源分配。
经济水
平差异大、收入变化大是中国当前社会分层最突出的特点。
其中,中国人口最多的是中等
收入人群,他们是主体,占全国总人口的53%。
此外,中国还有较高收入群体、较低收入
群体,他们通常处于贫富差距较大的状态。
中国当前社会分层也体现在文化教育程度方面,即文化素养、学术水平以及技术水平。
大学文凭是中国社会精英人士的“共同财富”,占总人口比例居高不下,远高于全球平均
水平。
大多数中国人具有中学以上学历,对于家庭状况及地理位置等因素下,有部分人已
取得更高学历。
家庭和地理位置是中国当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
家庭状况会重大影响个人的收入、
文化教育程度及其他社会地位。
家庭状况越优越,就越有潜力成为高家庭收入群体。
而地
理位置则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对社会的关注,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也会影响到个人的
发展空间,从而产生家庭收入的差距。
中国当代社会分层现状多元、层次繁多,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文化教育程度、
家庭状况及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制约,形成贫富差距较大的分层社会。
通过大力开展社会
救助及扶贫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共生,消除分层现象,有利于国家、社会以及每一位公民
未来的发展。
浅析中国式“低欲望”社会特点及发展趋势
浅析中国式“低欲望”社会特点及发展趋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一直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们对“低欲望”生活方式的追求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
本文将从中国式“低欲望”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对消费的理性选择中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在这种物质丰富的条件下,人们对消费的态度却有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人们对物质消费已经趋于理性,不再盲目地追求奢侈品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节俭和理财规划。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开始向着追求品质和健康转变,对环保、健康和可持续消费有了更多的关注。
2. 追求平和安宁的生活状态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一直注重内心的平和和安宁。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心灵的平静和情感的表达,追求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而非功利和虚荣的追求。
中国人对家庭和社交生活的重视也使得他们更加倾向于平和安宁的生活状态。
3. 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中国式“低欲望”社会的另一特点是,人们更加关注自我内心的价值认知和未来发展。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对自我修养和修身养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当代社会中,这种对内在修养的追求更加明显。
人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实现,不再一味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1. 倡导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式“低欲望”社会的倡导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人们将更加注重节俭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视家庭和社交关系。
这种生活方式将会带来更加平和、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国式“低欲望”社会将会促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弘扬和传承。
人们会更加关注自我修养和精神生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3. 推动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中国式“低欲望”社会的发展趋势还将推动环保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简述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简述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1978年以前,由于个人社会地位的升降、阶层的兴衰,全系于国家、政府、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变化。
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流动基本上是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流动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影响日渐突出。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的改变及社会结构的分化,使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力逐渐增大,社会流动渠道多元化,能力主义原则在社会经济地位获得上的作用日益显著。
同时,国家制度性政策安排对个人、阶层的社会地位的获得也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
现代社会流动机制及现代社会流动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
突出表现在,一是城乡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从事工商业活动,同时城市中很多专门人才通过技术咨询及承包土地等形式进入乡镇企业、参与农业生产。
二是城市中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明显增加。
随着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各社会阶层之间职业流动明显增加,从全民所有制单位流向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从行政机关流向经济部门,成为职业流动的突出特点。
三是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明显增加并呈上升趋势。
代内的垂直向上流动成为人们选择和调动工作的普遍现象;代际流动呈向上流动趋势,较为突出的是农民的后代转化为工人和知识分子。
第三,中国社会的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
职业结构高级化是指社会结构中,高层次职业的数量逐渐增加,在职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形成了“向上流动的潮流”。
这带动了我国等级位序的整体提升,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
未来几年,中国的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社会中间阶层也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
第四,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最终形成。
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处于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强;二是社会的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有向上层积聚的趋势。
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当代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层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元素,也有市场经济的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并解释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可以通过其经济体制来描述。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市场经济的特征使中国的企业和个人能够在相对自由的市场环境中开展经济活动,并享有相应的自由度。
然而,相对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控制。
这种特殊的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独特。
其次,政治体制对于社会性质的塑造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的核心。
这一制度确保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有效的领导机制。
决策过程中的广泛参与和协商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显著特点。
不过,中国的政治体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透明度不足和言论自由的限制。
尽管如此,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决定了社会性质的一部分。
第三,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等。
这些文化传承的价值观和观念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态度。
中国的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获得了更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中国的青年一代更加注重自由、创新和个人发展,这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此外,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也是描述当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中国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问题凸显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挑战。
然而,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应对这些问题,通过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社会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总结起来,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融合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特征。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性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社会阶层划分正在发生变化,新的社会群体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流动性的现状进行讨论。
一、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1.1 农民工群体的兴起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群体的兴起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大特点。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由于缺乏良好教育和职业技能,他们往往处于社会阶层的底层。
1.2 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
这一阶层通常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1.3 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导,高等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通过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二、社会流动性的现状2.1 家庭背景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社会,家庭背景对个体的社会流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更有可能接受优质的教育,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相反,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人可能面临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职业机会的限制,将很难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2.2 城乡差距与社会流动性城乡差距是影响中国社会流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城市发展相对较快,经济收入和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城市居民更有机会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
与此相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不足,社会流动性也相对较低。
2.3 教育机会与社会流动性教育机会是提升社会流动性的关键。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1.代际冲突普遍化家庭关系理性化,孝文化衰落♦2.个体生活分裂化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3.公共生活灰色化日益萎缩甚至无公共生活,公共舆论无力♦4.国家认同极端化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刁民、良民而无公民二、法律是如何实践的案例:原告是B镇的信用社(法人代表为B主任),被告是住在离镇上大约30多华里的一个地处沙漠腹地的村庄里的村民W。
他于1987年从镇上信用社贷款150元,期限10个月,1988年3月19日又贷款50元,期限8个月。
信用社几次托人捎话、见面追要、甚至上门催款,都没有结果。
这次,原告正式起诉,用原告的话说,“要依法收贷”。
为了依法收贷,原告不仅租了一辆小面包车供办案使用,而且请镇上营业所主任(A)和派出所的民警也一同去“壮声势”,以便顺利完成收贷。
当我们快到村民W家时,G庭长停下来,和原告商量了一下,认为要找村支书(S)来,办这个案子要有村支书的协助。
于是我们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来到村民W的家。
(强世功:1997,488.)该案在法律上并不复杂,但办起来颇费周折。
争论一开始发生在村民W 究竟是否还了营业所的贷款问题上,村民W认为他还了款,有村主任可以作证,但营业所主任要求将还款凭据拿出来,而村民W无法拿出,据说是丢了。
这一争执最后放了下来,有待查清。
接下来就是讨论如何还信用社的款,原告、营业所主任和村支书给村民W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服、诱导和批评。
在众人的说服下,村民W出去借了500元钱,但还缺250多元。
这时除了说服教育,就是用法律来威胁和进行利害分析了,比如不还款的话要正式开庭判决而不是调解,还要按规定加重处罚等等,同时大家从始至终特别强调这次是“依法收贷”,非解决不可。
最后,支书将村民W领出窑洞,进行劝说。
村民W只得又去借钱,不但还了711.05元钱,而且还承担了50元的诉讼费。
(强世功:1997,488.)——参照案例录音整理稿。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之社会层面
1、当前中国社会的特征1)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一一市场经济转化改革以前, 我国商品经济发育程度很低, 基本上是一种产品经济, 或者说是自然经济或变形的自然经济。
农村商品率很低, 基本上是自给半自给状态, 形成了生产以自给为主要目的的封闭经济体系。
改革以后, 商品经济作为新的社会要素导入, 使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2)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从这种意义上说,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 也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
我国非农业的劳动力在社会总劳动力中的比重快速上升,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称快速增长的态势。
3)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相伴现象,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1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56.1%,已达到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
4)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当前我国开放过程全面而深入地推进,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外资引进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出国学习、交流、从事商务甚至是劳务输出的人数已成规模……5)从单一性社会向多样性社会转化一是在所有制方面, 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相容的新结构。
二是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新的职业群体诞生; 三是新的组织管理形式也随之出现; 四是有了不同的利益需求, 出现了新的利益格局。
6)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同期各地还制定了上千项地方性法规,传统的习惯于以人情、伦理判别是非被法律、法规所取代。
2、社会问题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
但是在取得空前成就的同时,我国社会也面临着复杂的社会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1)结构性社会问题: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问题、官员腐败问题这类社会问题是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由社会结构变迁直接引发的,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某些强有力的客观因素推动所致。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全球性突发性结构不良性复杂动态性第一篇: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特点:具有历史性、发展的过程性、极端的复杂性(当代中国社会浓缩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所在问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之间是相互缠绕的、相互裹挟的)、演变趋于恶化、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主体缺失(解决社会断裂问题,打同民间、学界和官方的桎梏,是越来越多的人有表达意见的权利,是社会多元化、言论自由,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极为重要的、必要的条件。
)、存在长期性对当代社会问题的透视及案例需要解释的框架九大社会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犯罪猖獗问题(经济犯罪、黑社会犯罪、青少年犯罪)、人口生态问题、教育危机问题(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迷茫与困惑、职业教育的不发达、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考制度、高等教育、教育行政化)、道德失范问题(没有信仰的民族能不能走向强大?信仰重建)、婚姻家庭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演变趋势、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问题、国富民强与国强民不富的问题九大问题总结:权力腐败愈演愈烈、贫富差距开始悬殊、下岗失业困难重重、农民增收仍很艰难、团伙犯罪如意猖獗、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婚姻家庭问题增多、环境污染趋于恶化、应试教育成为顽症。
国外的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问题是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是一种情景或情况;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的存在。
国内的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定义:1.社会问题就是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对较多的人,他们的生活或进步遇到了障碍,社会有些失序,开始没有安全感,原来正常的生活或者应该正常的生活越来越不顺利。
2.社会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综合现象,即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失调,社会的正常运行遭到破坏,社会难以协调发展。
3.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变迁或者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异和矛盾,这些矛盾的生成虽然是局部的,但其演变及后果具有全局性,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导致不同社会群体日益复杂的利益摩擦和关系紧张。
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和挑战
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社会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方兴未艾的时代,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和挑战也越来越明显。
首先,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城乡差距。
虽然中国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但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而农民因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机会少、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而面临困境。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或者转让给企业和政府,导致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和住所。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也出现了富裕与贫困之间的巨大分化。
虽然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亿万富翁,成为了富人的天堂,但是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使那些弱势群体难以获得公平的机会和资源。
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等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社会保障也没有完善的制度来保护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和残疾人。
第三,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急剧加快,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社会团结和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家庭的家庭关系和家庭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家庭成员的角色和权利发生了变化,家庭内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第四,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新一轮的文化思想解放运动。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逐渐开放,对个人隐私、自由表达、创新性等方面的限制正在逐渐去除。
在这个新媒介和社交网络充斥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自由意识变革,新生代年轻人的文化观念翻天覆地地变化,并形成了包容、开放、多元化的文化理念。
最后,随着人类迈向科技和信息社会,中国社会也面临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所要求的巨大转变。
在社交媒体和数字化公民身份的掌控越来越传播时代,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同时,中国也在建设更加先进和高效的信息化系统,实现自动化和数字化更多的工作和交通流量,提高社会运作的效率。
03.第三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第三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界定
国别:它是特指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 时间: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起,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在我国基本实现为止,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内涵: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 开社会主义。(质的规定)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 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发育程度的规定) 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
第三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2)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
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
第三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
第一、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中国目前人口总数已超
过13亿,文盲和半文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10%以上。2009年,我国高教入学率为24.53%,排名第57,但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悬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问题的提出
3.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1.国情的基本涵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 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国土 面积、地形、气候、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力、对 外关系、政党、政治体制、人口、家庭、价值取向、宗 教信仰、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 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 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 又要把握在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 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代中国社会制度
当代中国社会制度
简介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政治制度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采用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国在政治上起到核心和领导作用,其他政党也参与国家事务,但都在的指导下运作。
中国的政府机构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和人民代表大会等机构。
经济制度
中国的经济制度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国家的计划和市场的调节相结合。
中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但国家仍然在关键领域拥有重要的经济控制权。
中国也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吸引外资和促进国际贸易。
文化制度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
文化的融合。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通过各种政策
和措施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
教育是中国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和素质教育。
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社会制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致力于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建设和民主制度建设。
在经济方面,
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和开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在文
化方面,中国将继续扶持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促进现代文化
的创新与传播。
结论
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
点和发展趋势。
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改革和发展,以实现国家的现
代化和繁荣。
我们相信,中国社会制度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分层现象的加剧,这些现象具有复杂的原因与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社会分层现象的基本特点社会分层现象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在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化现象。
在中国,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现象,即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业地位和低社会地位。
第一种分层现象即“高收入”现象,主要表现为富人越来越富,而贫穷人越来越难以立足,这种现象体现在人们的工资、社会福利等方面。
例如,在许多大城市资本热白热化的情况下,高薪的白领随处可见,而劳动阶层的收入却相对偏低,差距日渐扩大。
第二种分层现象即“高学历”现象,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之间的差距。
是教育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导致了这种现象,城市的教育资本更加充裕,有更多的高水平学校、更好的教育设施,这意味着城市居民相对受到更好的教育,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种分层现象即“高职业地位”现象,主要表现为个人职业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社会分层中的职业地位也就不同。
在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力极大,拥有国家资源的企业家、高管以及背景好、能力强的人士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
第四种分层现象即“低社会地位”现象,主要指与社会地位有关的诸多问题。
这种现象表现出在国际、国内、身份认证等多种领域,这些因素的互相影响导致不同人所占据的社会地位不同。
二、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1. 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如城市和农村、高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异,将直接导致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分层现象。
2.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无论是分配新能源产业发展机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老年人福利的保障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
政策缺乏公平性和社会正义感,就会加剧分层现象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社会特点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和全球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我国不容置疑地进入社会利益结构主体深刻变动、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计划体制积累下来的历史问题与市场经济新秩序建立过程中发生碰撞所交织于一起的“高风险时代”。
在这特殊时期,社会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结构向复杂的结构转变,其具体体现于利益主体更为多元,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需求更为多样。
在这种多变的情势下,人们原来所熟悉的社会大环境也在发生着整体性移位,一些在大家看来陌生甚至是无法想像的行为方式、游戏规则也相继呈现于周围,这些新出现的事物要得到普遍认同,大致需要一定的调整期、适应期和整合期,而在这“三期”的特殊转型期间中,因为各种利益冲突、贫富悬殊鸿沟、社会分层现象、收入不平衡性、贪污腐败、社会风气不正、就业形势严峻、物价波动以及购买压力等等问题而引发起新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普遍性将始终并在一定时期内渗透并影响着每一位中国公民,这种影响也会通过彷徨、质疑、困惑、牢骚甚至是采取极端的行为予以反映和暴露。
社会公民大多从属于一定的组织,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效益最大化的人力基础。
员工既是企业一员,更是社会一介公民,他们不仅工作于企业这个组织环境中,更多的是与家人一道生活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内,因此,他们的思维、观念、行为规范不仅与企业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更与社会环境休戚与共。
那么,作为企业如何正确看待员工身上呈现的“社会转型综合症”,如何正确处理这种综合症弊端通过员工群体带入企业所引发的各类不利因素,这应该是当前特别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这个转型过程进入了加速期。
我国的社会转型与其他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相比,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都是人的生存方式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但由于我国农业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今天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许多独有的特点。
转型过程漫长。
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影响。
因此,现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同时,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庞大经济社会体中实现社会转型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既没有现成的历史经验、也没有其他国家的成功实践可供借鉴,完全是一个独自探索的课题。
这样,一方面,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转换;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探索,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转型过程复杂。
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在已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社会遭遇深刻危机、出现一系列弊端之后开始的,如何扬其长而避其短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这可以使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少走弯路,但也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
可以说,当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积极成果的时候,西方就已经开始了对现代化的全面而尖锐的批评,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更是主张抛弃现代性,以避免人类的毁灭。
这种时代的落差使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境遇更加复杂化。
转型中矛盾尖锐。
西方现代社会开始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西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是相对平缓地进行的。
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最初是外源式的,是在外来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启动的,它不仅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从殖民扩张中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相反自己就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对象。
由此形成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相互交织的状态。
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
这就决定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推进的,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
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一定要把多变的国际环境考虑进来,认识到由此带来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巨性还表现在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的。
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从未如此强烈,各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也相互影响,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种情况对后发展国家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这也直接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二、转型时期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转型时期,企业也面临一些困境:第一,招工融资难,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现在企业面临的头号问题是招工和用工成本提高,企业融资也比较困难。
第二,准入门槛高。
第三,税费负担重。
第四,企业的利润薄,只有1%、2%,好的只有3%到5%。
第五,转型压力大,特别是大家觉得成本上升以后,只有通过转型来消化这个高成本。
第六,发展的环境比过去更差一些等同时,转型时期,我们觉得企业也面临六个方面的历史机遇。
第一,人口城镇化将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第二,发展的低碳化将为企业带来绿色经济的机遇。
第三,产业的高端化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第四,企业的信息化将帮助企业从容应对高成本的来临。
第五,经济服务化将培育大量的白领扩大市场需求。
第六,经营的国际化,也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企业海外拓展,将加快企业海外发展的进程等等。
三、转型时期中国企业员工所面对的压力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重新的调整、信息急剧的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社会步伐的加快直接影响着人类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员工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过高的工作压力会给个人、组织、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从员工个人看,过高的压力会导致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给生活质量造成现实威胁。
从组织、社会看,过大的工作压力直接影响组织的工作绩效、社会的发展。
据国际劳工组织报告,由工作压力所引起的无效生产已占到一个国家国民收入总值的20%。
Cartwright和Boyes(2000)估计,在美国60%以上的工厂缺勤与工作压力有关。
美国估计每年工作压力的成本在20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之间。
由此可见,工作中过度的压力会使员工个人和企业都蒙受巨大的损失。
近来一系列的相关调查,都显示我国企业的员工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企业家》杂志对252位活跃在中国商界的企业家调查显示,90.6%的企业家处于过劳状态。
《财富》中文版联合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对1576位员工所做的调查显示,近70%的高级管理人员感觉自己承受的压力比较大,其中21%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极大。
在2004年我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中,有35%的人有较高的情绪衰竭,只有38.8%的人情绪衰竭程度较低或者没有。
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压力较大,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情绪衰竭的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贺广明(2006)对中国企业压力管理现状作如下描述,他认为企业管理压力如果以黄色、橙色、红色为等级系统,压力级别已达到了启动红色信号,具体表现为压力问题在个体和组织层面全面暴露;压力感主观评价相对更高;压力的叠加效应明显;压力危害结果日益严重。
此外,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个体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不知所措;组织压力管理还没提上议事日程,理论界对压力管理研究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压力咨询与培训已经出现了缓解压力的明确需求;社会对高负荷群体尚缺乏保护、善意和宽容。
在目前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已经成为企业员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种超时超负荷工作的结果是导致员工工作压力过大,出现工作倦怠,工作效率和效果降低。
因此,组织必须正视员工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问题,考虑如何合理实施压力管理,帮助员工减低不适当的工作压力,维持员工身心健康,帮助员工提高绩效水平。
员工工作压力的产生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但主要涉及组织、工作岗位的性质与任务以及员工自身两个层面。
(一)来自组织的压力1.工作岗位与任务要求。
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任务、工作转换、工作的安全、新技术的应用等都是直接影响员工工作压力的因素。
工作环境和条件主要包括空气质量、照明程度、噪音、劳动工具等。
一般来说,那些条件差、任务重、难度高、危险大、变动多,需要员工不断根据实际情形做出决定的工作容易造成过高的工作压力。
2.组织中的角色行为。
在组织活动中,员工角色模糊与冲突是引发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
当员工对工作的职责、目标、范围、及组织、同事的期望程度缺乏清晰界定与认识时,员工的角色模糊程度就会增加。
当员工受到几个上司的指令,且指令相互抵触时,员工会觉得无所适从,会产生角色冲突。
3.职场的人际关系。
职业生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拥有多大的权力与影响力,而与恰当的人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对此至关重要。
同时,员工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工作效能。
员工在工作中与上司、同事、下属形成良好的工作关系,可以帮助其缓解紧张的情绪,降低工作压力,增强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
4.员工职业发展。
组织是否有效为员工提供的培训,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的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制度直接关系到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当员工职业发展受挫时,常表现为强烈的工作不满意感、低劣的工作业绩;缺乏生机活力,消沉抑郁;或戏剧性转换职业,乃至作出冒险行为。
(二)来自员工自身的压力1.性格因素:心家Friedman·M认为,人有A型、B型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
A型行为者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争强好胜,性格急躁、易怒,总是感觉到时间紧张。
B型行为者能较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做事有条不紊,易于与人相处。
因而,A型性格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产生压力。
2.学习因素:员工个人所受的教育水平较差,又没有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尤其是不能掌握或适应新技术、岗位的需要,也会造成压力,同时高学历新员工的增多,也会增加压力。
3.身心因素:员工如果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他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
如果员工体质差,心理承受力不强,且经常处于焦虑不安状态之中,就会感受到工作的压力,并影响工作效率。
4.家庭因素:一般来说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员工消除工作的疲劳感,关系紧张的家庭不利于员工身心的放松,也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热情,这也是产生压力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5.物质因素:良好的经济状况能够为员工提供有效物资基础,使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当中。
如果员工的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努力工作。
四、员工应对压力的策略(一)组织的应对策略组织应从工作任务与岗位职责着手,促进任务、角色的清晰化和丰富化,增强工作的激励因素,提高工作满意度,减少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满足员工在工作中的身心需求,提高工作方面的保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