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育人
【摘要】语文就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就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学科,它就是一门文化课,也就是一门思想教育课。“文以载道”就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就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也就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论文试图从语文课程目标与知识内容的人文性,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中如何实现育人的角度加以剖析,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人文性实现策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概言之, 教师的职业目的就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照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自学地把教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语文就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就是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学科,它就是一门文化课,也就是一门思想教育课。“文以载道”就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文章就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也就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传递知识,同时
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课程目标与知识内容体现人文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程目标上,应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结果目标与生成性目标同时并重。既应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偏废了语文课程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实施人文性就只能就是一句空话。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
生的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精神。其次就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为课程内容,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就是,作为教育者,在对上述人文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切忌形式化、模
式化、机械化,最重要的就是应真正落到实处,以人为本,成为课程资源的组织者,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唤起者。
教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总就是以所教的知识及一定的信仰、追求,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言行,对学生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道德品质与意志性格等,施加一定的影响,起着形成学生整个精神面貌与思想体系的作用,语文这一点上尤为突出。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所有语言材料,无论就是口头的还就是书面的,无论就是听说还就是读写,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语文知识的传授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就是很密切的。语文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不同,它反映着政治倾向与感情色彩。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总把一定的观念、思想、感情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不仅学会了知识技能,她们的思想品德与世界观也在发生着变化。
二、阅读教学离不开育人
阅读就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性质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教学的依据就是课文与课外读物。课文就是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现行的语文课文,思想内容健康,主题深刻而明确。有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一课》);有的包含爱心教育(《背景》、《送小龟回家》)有的揭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纪念白求恩》);有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进行意志品质教育(《谈骨气》);有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正所谓“文道合一”。文章中蕴含着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就是文章的形式——语言文字,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与情感。这就是性质上与自然科学迥然不同的地方。所以阅读课文与培养观念与陶冶情操不可分。因此,作为教师应发挥语文教育的导航作用,借助阅读及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具体做好以下两点:
1、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就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学生就是阅读主体,
在阅读过程中,她集中了生理的与心理的,智力的行为的,认知策略的与操作的等
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往往会使理解课文各有千秋,不完全为文本所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白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认知能力的不同,她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有心去了解,并把学习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让学生感到语言的学习就就是生活的再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
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标准答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感情与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目标”中提到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就是对语文“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就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与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词汇等,这就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就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就是语言发展的核心。三就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主要的就是可以为语言发展提供借鉴。
三、作文教学中包含着育人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就是基础,读写就是目标,就是根本。作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就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作文就是学生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作文与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感情体验有着不可分割的。而学生的一篇作文,往往就是她的立场观点,人生态度、思想感情与生活体验的集中表现。因此,教学生作文,实际就是教她们做人。瞧朱自清先生说得好:“固然,写作文就是基本的训练,就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就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而实际上,学生作文,除了那些应用文之外,一般就是评判就是非、褒贬美丑、抒发感情、勉励个人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要求学生作文“思想健康”。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这块阵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作文批语中时时有“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这样,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便自然会有净化思想、陶冶性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