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化名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禄(?~?)名禄,姓失传,又称监禄(监是官职监御史的简称。

直到晚唐才有人称呼他史禄。

)秦代人。

我国秦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主持开凿的灵渠是我国保留到现代的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

灵渠和都江堰、郑国渠一起被后人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史禄原是百越人,后入赘到秦国首都咸阳城内一位富商家做上门女婿。

经朋友举荐进入朝廷任职,后被派往咸阳附近的泾阳县做县令。

泾阳县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凿的著名水利工程——郑国渠渠首工程的所在地。

在泾阳县做官,使得史禄有机会接触到了水利工程的修凿知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了统一南方百越各部,命尉屠睢率大军50万兵分5路向百越进军,史禄负责转运军需。

当军队进入湖南、广西交界的地段时,发现陆路坎坷崎岖,水路湘江漓江又不连接,这些问题都给部队行军作战、粮饷补给带来一系列困难。

于是、秦始皇下令,让史禄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运河,沟通湘江和漓江,以便利军粮运输。

大约在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4年之间,史禄带动军队和群众开始在湘江和漓江之间开凿运河,他科学地运用地学和水力学知识,在湘江上游海洋河上构建一个分水塘。

分水塘的拦河石呈“人”字形结构,前端尖锐加犁,故称铧嘴。

其位置靠近海洋河左岸,把海洋河水分为南北两渠。

南渠接漓江,北渠一侧长380米,叫“大天平”;南渠一侧长120米,叫“小天平”。

枯水期,石堤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如遇山洪,水可越过堤顶,泄入湘江故道。

在南北渠上设有陡门(相当于现代的船闸)。

据记载,全渠共有陡门36道,其作用是拦渠蓄水、提高水位,以便于水运。

船只来往。

进一道陡门,便关闭下一道陡门,等水积满后,船再前进一级,这样就可利用水力使船逐级向上坡航行。

当时,没有任何准确的测量仪器,没有开挖机械,没有爆炸火药,只能用目测、步测的方法来决定地势的高低。

史禄及修渠人员仅凭目测、步测,准确地找到了湘漓的连接点、分水点和分水比例。

在一次一次地探索中完成了这一构造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史禄及其同僚功不可没。

灵渠,使湘漓两条水系、湘桂两个区域连接起来,解决了秦始皇部队行军、补充粮饷的种种困难。

助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同时促进了南北交通、经济的发展,见证了岭南各族落后生产方式的改变,广西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后人为纪念史禄的业绩,在灵渠旁为其建庙,奉祀。

史禄在秦始皇平定岭南后,担任过揭阳代理县长。

后来在揭岭住下。

据史载“史禄转饷,留家揭岭”。

史禄率领南下大军凿渠运粮而“留家揭岭”也成为有史记载的中原人来揭第一人。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人。

家中累世为将,祖父李崇义是后魏殷州刺史,父李诠是隋朝赵郡郡守。

史载,李靖“姿貌瑰伟,少有文武才略”,他常对朋友讲:“大丈夫若遇主逢时,正当立功立事,以取宝贵。

”其舅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这个未经战阵的外甥论兵都啧啧称奇。

李靖年青时就声名通显,常常是左仆射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的座上客。

杨素曾有次拍着自己的坐床(椅子)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

其后天下大乱,李靖成为太宗李世民的入幕之宾,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了不世战功。

那么一代军神李靖与桂林之羁绊发生在何时?史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向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条计策,唐高祖当即采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长史,实际上全权负责军队的指挥。

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即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萧铣,因战功卓著,唐高祖诏封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擢任为检校荆州刺史,命他安抚岭南诸州,并特许承制拜授。

这年十一月,李靖越过南岭,到达桂州(今属广西),桂州总管府总管李袭志献城降唐。

次年,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皆派遣子弟求见,表示归顺,李靖承制都授以官爵。

于是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

是年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兼桂州总管,在桂州设钱监铸“开元通宝”,又择独秀峰正南100余步处筑桂州衙城,建庆林观于七星岩下(《桂林市志》)。

另据唐人莫休符所著《桂林风土记》载:武德二年,靖同赵郡王孝恭至江陵,破萧铣四十万,擒铣赴京。

承制度岭,至桂州,分路招抚大首领冯盎、李光庭等,怀辑九十六州,六十万户。

诏充岭南道安抚大使、检校桂州大总管。

····又领兵出塞,屡显大功。

拜右仆射、平章事,封卫国公。

薨年七十九。

桂州子城,自卫国公所制,号曰始安郡城。

钟文典先生所编《桂林通史》中对于这一段也有所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出任桂州总管之后,便着手营建桂州城。

他选取漓江西岸,独秀峰东南,约今解放东路与正阳路交叉处,作为筑城的中心,开始了唐代桂州的第一次营建。

李靖此时修筑的桂州城又称衙城、子城,是官署衙门的所在地。

据文献记载,子城的规模‘周三里十八步,高一丈二尺’(即城周长1·6524公里,当是每边长约400米的方形)”
下令营建桂林新城之后,李靖又觉得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遥远,隋末大乱以来,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礼乐,兼示兵威,无以变其风俗”,于是率其所部兵马从桂州出发南巡,所经之处,李靖亲自“存抚耆老,问其疾苦”,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新唐书·李靖传》)。

自此,“岭南悉平”。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靖病逝于家中,享年79岁,也可谓高寿,一生战功无数,功高却不盖主,也是历史上少有善终之名将。

李靖谥号“景武”,陪葬唐太宗的昭陵,他的画像高挂于凌烟阁,供后人瞻仰。

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至今桂林市七星岩北灵剑江畔的山崖之上还存有五代后晋的《加封李靖碑》。

张栻(1133~1180年),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祖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湖南衡山,是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

张栻天资聪颖,自幼便深受儒学熏陶。

师从理学大师胡宏,以古圣贤为楷模,作《希颜录》,表达从仁力行的志向。

是湖湘学派的代表学者,创建善化(今长沙)城南书院,主持岳麓书院,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史称“东南三贤”,卒谥宣公。

张栻因父荫做官,任直密阁。

隆兴元年(1163),孝宗继位,力主抗金,光复中原,张浚受到重用,张栻也在父亲幕下参与谋划军政要务,才思敏捷,受时人称赞。

不久父亲被免并离世,服丧期间,主和派得势,金人纵兵南下,百姓涂炭,张栻上书朝廷,主张抗金,言词恳切,然而并未受到重视。

乾道二年(1167),刘珙向朝廷推荐张栻,随后被任命为抚州知州,尚未赴任便改知严州(今浙江建德)。

由于连年战乱,水旱灾祸不断。

百姓困苦,张栻以为当务之急,是休养生息,宰相虞允文想趁金国内乱,积极备战北伐,并笼络张栻,被他婉拒。

张栻屡次上书陈北伐利害,宋孝宗认为他可担任讲习官,以便时时受教。

朝廷内部的斗争是复杂而多变的,在此后数年期间,张栻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

讲《诗葛覃》,对皇帝说“治生于敬畏,乱起于骄淫。

”希望皇帝念庶民艰辛,爱民养民,多兴仁政。

在与宦官张说的冲突中,秉公直言,虽然占据上风,但也得罪了虞允文,不得不退居讲学。

淳熙元年(1174),张栻知静江府(今桂林),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当时广西地区衰败荒芜,多盗贼。

张栻到任后,精兵简政,淘汰庸吏,并选拔忠勇之士,日夜训练,维持治安,同时告谕峒民,和睦相亲。

上书革除买马,受到个少数民族首领的尊重,有效的维护地方团结和稳定。

张栻任内重视教育,修建府学。

在《南轩集》中,多有学记之作。

著名的如《静江府学记》、《钦州学记》、《雷州学记》(两篇)、《宜州学记》等,皆于广西任内写就。

张栻上书称州内有唐帝祠,其山名尧山;有虞帝祠,其山名虞山;请求纳入祀典,后得到批准。

他对儒学在广西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淳熙三年(1176年),张栻就在虞山建立虞祠。

在建祠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处洞穴——韶音洞。

后写下《韶音洞记》,记录了韶音洞的发现及修建过程。

他对桂林山水充满感情,未入桂已有《送甘甥可大从定叟弟之桂林》,赞美桂林山水“人言桂林好,颇复类中州。

近郊多胜概,雉堞冠层楼。

待渠幕府暇,时与同冥搜”。

张栻在桂林所留记文情感真挚,极具文学之美,如《尧山漓江二坛记》、《三先生祠记》、《昭州新立吏部侍郎邹公祠堂记》等。

淳熙五年(1178),孝宗召回张栻,任直宝文阁,不久授秘阁修撰、荆湖北路转运副使。

后知江陵府,安抚本路,曾经一日之间查处贪官十四人,对盗贼严惩首犯,余者从轻,取得了显著成效。

由于连年辛劳,张栻病重,其间上书孝宗,希望皇帝亲贤臣、远小人,不因一己之好恶而偏私。

孝宗和士大夫都深受感动。

同年,张栻病逝,年仅四十八岁。

赐谥曰宣。

淳佑元年(1241),从祀孔庙。

张栻认为“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

”他一生著述丰富,计有《南轩文集》四十八卷、《孟子详说》十七卷、《诸葛武侯传》一卷、张栻《通鉴论笃》四卷、张栻《解》十卷。

王正功(1133年~1203),原名慎思,字有之,一字承甫,后因避孝宗赵慎讳改名。

浙江四明(今宁波)人。

正功出身名门望族,曾祖父王说是著名的“庆历五先生”之一。

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正功为宜黄主簿。

孝宗隆兴初(1163),被调筠州任司理参军。

乾道四年(1168),就任荆湖南路转运司主管帐司。

乾道七年,知莆田县。

淳熙七年(1180),通判潮州。

淳熙九年,签书武安车节度判官,淳熙十一年,改为淮南。

淳熙十四年,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机宜文字。

光宗绍熙三年(1192),就任澧州知州。

宁宗庆元四年(1198),知蕲州。

正功为官清廉,不贪污腐败。

在解官澧州的时候,本来按照惯例有三百万资钱,正功都拒绝了。

而知莆田时,有人送来名产贵荔枝,正功也坚决推辞这些礼物。

他勤于政务,体恤民情,积极处理日常诉讼案件,从无滞案,遇有饥馑,即施赈济。

庆元六年,为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在桂林两年多。

嘉泰元年(1201年)大比后,他在为中榜诸生举行的鹿鸣宴赋诗时,唱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

鹿鸣宴,是中国科举制度里的一种宴会。

这是专为乡试后新科举人而设的宴会,聘请本官署官员和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参加,陈列俎豆,盛放供品,钟鼓管弦奏乐,歌唱《鹿鸣》诗。

其起源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既有有祝贺之意,也有激励学子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辉煌的意思。

王正功在这次宴会中,写出了《鹿鸣宴劝驾诗》。

原诗刻石于独秀峰读书岩,诗中写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鹍鹏贮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王正功是以桂林山水之美甲天下来要求举人,希望他们进京参考能考出好成绩。

赋此诗后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不幸的案件,那就是兴安县令放纵儿子打死县衙小吏案。

兴安县令的儿子是个纨绔公子,一贯胡作非为、仗势欺人。

那次,县衙的一位小官员不知何故得罪了他,竟被暴打致死。

县令大人还处处包庇,企图为其开脱罪状,案子被报到提点刑狱府。

作为地方主官,王正功秉公执法,将案犯送邻路交押,以利口供,因而得罪了那位兴安县令。

县令因此大怒,加上王正功平日还弹劾过一些贪暴的官吏,这些官场恶势力串通诬告,致王正功被诬告罢
官。

后来,案情虽已查清,王正功得以平反,恢复名誉,但已无官可做,年事又高,被朝廷派到福建武夷山当了一个庙祝,主管冲佑观,算是退居二线,在那里终老。

嘉泰二年(1202),王正功离桂,途经兴安与送行僚属同游乳洞,写有《留题乳洞》诗,其中有“绝知官里少夷途,始信闲中无窘步。

人生如此信可乐,谁向康庄塞归路。

共醉生前有限杯,浇我胸中今与古。

早知富贵如浮云,三叹归田不能赋。

”这首诗抒发了他无法实现自己志向的惆怅之情。

嘉泰三年(1203),正功逝世于武夷山,年70,主要著作有《约斋荆澧集》。

王祖道(1039~1108),字若惠,福建福州人。

宋治平三年(1066年)进士,出任韩城尉,松阳、白马(今河南滑县)知县。

后入京任司农丞,至元丰四年(1081年),任监察御史。

因直言触犯权贵,改司封员外郎,出知汀、泉、福三州。

元祐三年(1088年),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江东路提典刑狱。

后入朝为户部、吏部员外郎,左司谏,元祐八年(1093),又因论事阿附他人,哲宗不满,出知海州、福州,由于在福州任上重视教育、建桥利民,政绩出众。

进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桂州(今桂林)。

在桂州知州任上,王祖道采用堪舆家的学说,修朝宗渠。

即从伏波山南引入漓江之水向西经独秀峰山前,在今铁佛塘之处转而向南,绕南门转而向东注入漓江。

朝宗渠的开凿一方面巩固了城防,另一方面使得水上交通便利,山水形盛一直是文人骚客所好。

后来由于居民增加、城市扩张,朝宗渠军事职能削弱。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所记载“漓水绕城而西复南东合于漓”的美景在明后期已不为世人所知,而在《静江府修筑城池图》中依然可以看到朝宗渠,跨独秀峰山前连接城市南北道路的城门被命名为朝宗门。

徽宗即位后,蔡京得势,为凸显自己的政治才干,积极拓边。

王祖道宦海浮沉,此时也按捺不住。

率先上报朝廷:“峒民五千九百家、十余万口,人数众多,现在都心向朝廷。

王江是诸江合流之地,幅员两千里,据要害之处,应该在此设立城镇,任命武将驻守,以控制众多少数民族地区。

”朝廷闻报后,设置怀远军,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土官,同时开设学校,以安定地方。

王祖道在桂林任职四年,用官位、金钱收买少数民族首领,同时广建城市,
调兵驻守。

不仅消耗了内地大量的钱、布、盐、米等物资,而且因水土不服,内地所调官兵多患病,损失超过一半,一时受到众人非议,但蔡京包庇王祖道,赞扬他“混中原风气之殊,当天下舆图之半”意思是中原教化传到西南边地,风俗同一,等于扩大了宋王朝一半的版图。

虽然王祖道为求显贵,投靠蔡京,为世人所不齿,但他在桂林及其周边地区等地的开发,各个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以及传播儒学,深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在地方拓边政绩突出,王祖道被召回中央任兵部尚书,行前,他唆使张庄上奏朝廷于海南继续拓边。

不想徭、黎少数民族首领不满,转而围新万安军、观州,杀官吏。

王祖道隐瞒事实,再次外放,知福州。

崇宁四年(1105年),入京为刑部尚书。

大观二年(1108)病故,赠宣奉大夫。

臧梦解(1286~1335),庆元鄞县(今浙江鄞州)人。

南宋末年,考中进士,朝廷尚未授官。

德佑二年(1276),临安城破,宋恭帝被俘。

同年,臧梦解归顺元朝,授奉训大夫,婺州路军民人匠司提举。

不久,该司被革。

浙东宣慰司举荐臧梦解精通儒家经典,深谙为官之道,才能出众,可任州郡一级长官。

朝廷同意,先授息州知州,尚未赴任,便改海宁州知州。

在海宁任职期间,臧梦解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私人请托,禁止入门,因而官署鲜有宾客;州内分派差役,秉公办理,使贫者能受其劳,富者不避其役,胥吏不得干预。

几年后,海宁州新增七百六十四户,新辟良田四百四十三顷,农民种蚕养桑,生活富足,可谓政通人和,安居乐业。

一时成为各州县表率,地方推举臧梦解德才兼备,堪当重任;御史台也因他廉洁有才干,打算上书推荐。

恰在此时,至元二十二年(1285),臧梦解因为任职期满而离任。

至元二十七年(1290),江阴饥荒严重,江浙行省委派臧梦解负责赈灾,梦解打破户籍限制,亲自到受灾地区,按人分派粮食,共救活百姓四万五千余人。

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苟宗道将他的解除事迹上报朝廷,而后被任命为同知桂阳路总管府事。

旧传广西各处瘴气弥漫,有害身心。

因此行政长官不愿视察地方,梦解到任后,对境内州县明查暗访,无一处遗漏。

至元三十年(1293),梦解被擢升奉议大夫、广西肃政廉访副使。

他严厉查处宾州、藤州两路包括达鲁花赤(蒙古族担
任的地方军政长官)在内奸佞暴民、贪赃枉法的官吏置八十余人。

又纠正邕州黄震被诬陷赃贪赃,藤州唐氏妇被诬陷谋杀亲夫这两大两冤案,为他们平反,一时受到百姓称赞,民心归附。

除了肃清吏治,平断冤狱外,臧梦解高度重视地方文化教育事业。

宋淳熙元年(1174),张栻知静江府(今桂林),经略安抚广南西路。

在静江学宫设立周敦颐、二程“三先生祠”并为之作记,元军攻陷桂林,战火所及,“三先生祠”残败不堪,梦解为弘扬儒学,改良民俗,决定重修三先生祠,祭祀理学先驱,对理学在桂林乃至西南地区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桂林府学(今桂林中学)犹存一块《释奠牲币器服图记》的木刻碑,据说就是臧梦解书刻。

它规范了广西学校祭奠先圣先师的礼仪。

大德元年(1297),臧梦解改任江西肃政廉访副使。

江西临江路总管李倜,一向奸诈狡猾,又依附朝中权贵,为非作歹,行省和尚书台的官员畏惧权势,不敢查办。

梦解据实弹劾,并依贪赃治其罪,江西吏治随之肃清。

大德六年(1302),改任浙东肃政廉访副使,九年(1305),任广东肃政廉访使。

因年老退休,后至元元年(1335),年五十卒,赐谥庄简。

臧梦解为当时名儒,任官敏于政事,为人严持操守。

所著书有《周官考》三卷,《春秋微》一卷。

梦解自号鲁山,时人称他为鲁山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