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知识

第1课时角的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找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意义上的角;学生通过摸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设置从现实中找角、制作角的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感知。

3.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制作角,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学生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角及正确画角

前置性作业:

一、你认识角吗?在哪见过角?说说角的样子。

二、请你折两个角,比一比,哪个大?

三、请你画一个角,试一试

教学设计:

一、独立学。

课前预习,完成前置性作业。

二、合作学。

请同学汇报,展示自己折的角、画的角,评价总结

三、拓展学。

四、随堂作业。

P39的第1题和第2题。

教学反思:

折出的精彩

设计折角的环节,原意是想通过折一折,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上课时,学生折好角后,我让他们用手比划出顶点和边。学生们掌握的比较快。我折了一个很尖的角,和学生折的角,让大家比较大小。几乎异口同声说我的角大,原因是我的纸大。学生的纸是比较小的。出现了这样的分歧,是我珍贵的教学资源。我马上接着说,怎样知道它们的大小呢?接着请同学上去比较展示。效果特别的好。

按说到这里,折角环节应该就结束了。但我忍不住追问了一句:“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觉得角的大小和纸的大小有关吗?”“无关”“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在思考。汪奥玥说“和折的宽度有关”。我如获珍宝,马上叫她指出,宽度是什么意思?她指了指角的两

条边。真是太棒了,越宽角就越大,越窄角就越小。这不就是证实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句话吗?真没想到,一直都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清楚的这句话,却在折角中得到了完美的解释。这节课让我明白,动手操作的意义有多大。

第2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正确画直角。

前置性作业:

1.准备一副三角板。

2.观察两个三角板中的角,有哪个角是一样的?你知道

它的名字吗?说说它的样子。

3.请你折出一个这样的角。

4.请用三角板画出它。

教学设计:

一、独立学。

课前预习,完成前置性作业。

二、合作学。

1.小组讨论交流前置性作业

2.全班汇报交流。

三、拓展学。

四、随堂作业。

书40页做一做

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对三角板中的角概念很模糊,因为几个角集中在一起,搅乱了他们的视线,而且用其中一个三角板上的角去和另一个三角板上的角比较,有些混乱。加上学生不太会比,所以效果不太好。本次前置性作业“观察两个三角板中的角,有哪个角是一样的?你知道它的名字吗?说说它的样子。”由这个问题引出直角,过于复杂,学生很难理解题意,效果不好。所以更改为“你认识直角吗?你周围哪里有直角,说说他的样子。”

第3课时锐角、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

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通过看、说、折、画、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

步感知锐角、钝角的特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情境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直角、钝角。

教学难点:用三角板拼钝角

前置性作业:

教学设计:

一、独立学。

二、合作学。

三、拓展学。

四、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第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旧知及格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十位是0)的计算方法,并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一当十”的算理。

3.经历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检查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十位是0)减法的计

算方法,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会减法验算,并能运用估算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当十”的算理,运用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前置性作业:

教学设计:

一、独立学。

二、合作学。

三、拓展学。

四、随堂作业。

教学反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