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2012年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师大版)阶段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960—1368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和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

第十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一、澶渊之盟

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历史上称为北宋。

2.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3.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4.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5.1005年,宋辽之间订立和议:双方撤军,各首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6.“澶渊之盟”虽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但它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7.“澶渊之盟”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二、宋夏和战

1.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历史上称为西夏。

2.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三、碰撞中的融合

1.辽与西夏:

(1)统治者奖励垦荒,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

(2)并在农耕文明影响下效仿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2.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的同时,还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以至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也能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3.在西夏党项族与汉族杂居的地区,农业也相当发达。

4.西夏还模仿汉字结构,创造了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并用汉文铸造钱币。

5.阅读每课一得:P57

第十一课宋金南北对峙

一、靖康之变

1.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

2.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3.1125年,辽天祚帝做了金军的俘虏,辽朝灭亡。

4.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氏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仗、天下府州图、典籍、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

二、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1.1127年,北宋皇族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成为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2.岳飞是当时著名的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深受人民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3.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4.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三、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金统治者仿照南宋改革官职,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金统治者还将女真人大规模南迁至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并在生活习惯上进一步向汉族靠拢。

第十二课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

1.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2.宋朝初年,南方人口是北方的两倍。

3.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4.“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5.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农业与手工业

1.农业:

(1)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该进,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2)随着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的种植面积的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2.手工业:

(1)煤,当时称石炭,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2)铁、铜等金属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3)宋代铁产量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4)陶瓷制造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三、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3.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番坊”,并设有“蕃市”“蕃学”。

4.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5.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6.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

7.阅读每课一得P68

第十三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士农工商

1.宋代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地主。

2.中上层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

3.自耕农、佃农、手工业者等劳动者的身份也有所提高。

4.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世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5.地主占有大量田地,靠剥削佃户为生。

6.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

7.宋代大部分官营、私营的手工业作坊都使用雇佣工匠,作坊主按照契约支付给工匠一定数量的工钱,工匠身份相对自由。

8.商人按照规定向政府交纳商税,他们的经济活动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身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二、乡村生活

1.宋朝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乡村,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生活。

2.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和改善。

三、城市风貌

1.宋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大量涌现,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

2.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3.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坊郭户,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他们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

4.市民中有官僚、商人、雇工以及下层的知识分子等职业和等级之分。

5.随着城镇规模扩大和居民人口增加,文化、体育等各种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6.瓦舍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7.阅读每课一得P73

第十四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一、“一代天骄”的崛起

1.蒙古贵族为了争夺财富,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2.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是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

3.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4.蒙古政权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定都和林。

5.成吉思汗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二、忽必烈改制

1.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

2.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忽必烈早年曾受命主管漠南汉族地区,即位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4.他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

5.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地统治。

6.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7.忽必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

8.朝廷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

9.忽必烈还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取得显著成效。

10.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当时元朝人所颂扬的,“上视汉唐极盛之数,无以加此。”

三、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

1.元朝统治带有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突出表现在蒙古贵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