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世界公民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家在世界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韩国2001年课程改革增加了“国际理解 教育”作为高中的选修课, 英国2000年修订的地理课就把全球公民 作为重要因素。
新泽西Hunterdon中心学校
五个核心概念:相互依赖、变化、文化、匮乏和冲突 四个基本要素:制度的研究、人类价值的研究、永恒问题 的研究和全球历史研究
《全民教育的目标实现》的报告指出: “假如我们更加认识到多元文化和多 样化社会的存在,那么我们必须把当 地内容以及跨文化学习包括在基础教 育之内,承认母语在最初教育中的重 要作用。”
跨文化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文化,一是本 民族文化,二是外民族文化。
跨文化的教育有多种方式。如开设其他文 化的课程;出版和翻译有关其他文化的书 籍;增进师生交流;加强国家合作等。
其最终目的是树立基于和平文化的普遍的价值 观念,发展尊重自由的能力和面对挑战的技能, 形成与他人一起解决问题并共同建设一个公正、 和平和民主的深化的义务感;发展承认并接受 存在于各种个人、男女、民族和文化之中的价 值观的能力,并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分享和 合作的能力;发展非暴力解决冲突的能力,促 进学生思想中的内在和平观,树立宽容、同情、 分忧和相互关心的品质;培养公民作出明智选 择的能力;教育公民尊重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并采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法和消费方 式;培养在国家和国际范围内的团结和公平的 感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环境教育
197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组织,在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召开 世界第一届“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大 会宣言指出“环境教育,应恰当地理解为, 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 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的教育。 环境教育应使个人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 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生 活做好准备。”
一、世界公民的内涵 第一、世界公民要了解、关注世 界。 第二、世界公民要对世界充满关 怀与责任。 第三、世界公民应具备普遍的伦 理规范 。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的世界 公民教育
(一)和平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 马约尔 指出和平文化“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 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 和平文化是信念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 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作 出反应的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的《关于国际教育的 课程、教科书及其它教材的开发、评价、改革 的方针和标准》从知识、态度和价值、技能三 个层面描绘了世界公民的形象: 在知识方面,明确人人平等、维护和平、人权、 发展、环境、国际理解与人类文化遗产、联合 国机构方面的内容; 在态度和价值方面,具有自尊心、宽阔心胸和 全球共同体意识,能尊重他人、关心生态系统、 参与和平与正义事业、团结; 在技能方面,能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合作、 自我主张、解决对立、宽容、参与,有想象力和 交际能力。
(二)民主与人权教育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通过的《关于教育促 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 系之建议》提出了七项人权教育指导原则: “在所有阶段、所有形式的教育中树立国际视角与 全球视野;理解和尊重拥有本民族文化及其它国民文化 的所有人民及其文化、文明、价值和生活方式;自觉认 识人与人之间及各国民之间的全球性相互依存关系的增 强;与他人进行思想沟通的能力;不仅要认识权利,还 要自觉认识个人、社会集体及国家各自应承担的义务; 理解国际团结与合作的必要性;为参与个人所属的社会、 国家及世界诸问题的解决做准备。”
(三)跨文化教育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 “多元文化教育不仅是抵御暴力的卫士, 而且是丰富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和公民生 活的富有活力的源泉。” 《学会生存》报告指出:“全部学生都应 该有机会通过他们的学习计划了解自己文 化以外的文化,从而能够意识到人类的统 一性,即意识到适用于所有人的那种基本 相同的生活条件和愿望。”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次会议通过 以和平文化为中心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 和行动纲领要求: “教育机构营造有助于国际理解的教育成功的 氛围,以使教育机构成为实践宽容、尊重人权、 实行民主、学习文化特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 理想场所”; 改进课程内容,“以便教育有爱心和责任感的 公民,使他们面对其他的文化能够欣赏自由的 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差异并能防止冲突或通 过非暴力手段解决冲突。”
“环境教育的一个基本目的,是要成功地 使个人和社会理解源出于生物的、物质的、 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诸方面相互作用 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之复杂特性,并使 他们获得知识、价值观念、态度和实际技 能以便以一种负责的有效的方式参与预测 和解决环境问题并参与环境质量的管理。”
“环境教育的另一个基本目的,是要清楚 显示,当代世界在经济、政治和生态上的 相互依存,而各国作出的各种决定和采取 的行动都会有国际影响。环境教育在这一 方面应该帮助在各国和各地区发展一种责 任感和团结意识以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这一国际新秩序将保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 善。”
单元 传统与变化 国际人权 全球安全 全球环境的挑战 核心主题 现代世界的文化、冲突、变化 冲突、变化 相互依赖、变化、冲突 匮乏、变化、冲突、相互依赖 基本研究要素 国家/国际发展 人权 和平与安全 环境问题
日本大津和子将全球教育定义为“培养多元文化 共存、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地球社会的公民所必需 的素质的教育。” 其内容包括异文化的理解教育、开发教育、环境 教育、人权教育与和平教育等; 其课程内容分为“生活与文化”、“地球社会”、 “全球课题”、“面向未来”四个学习领域; 其教育方法为“文化了解法”、“关系发现法”、 “问题解决法”、“未来指向法”。
为了培养世界公民,国家应做好如 下工作:
第一,维护民族文化 第二、推进跨文化交流 第三、开展民主与人权教育 第四、培养公民的国际责任
世界主义和民族主义、世界 公民与国家公民何以平衡?
它是体现并依据以下各点的一套伦理价值、美 学价值、风俗习惯、对他人的态度、行为和生 活方式: 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摒 除暴力;承认男女权利平等;热爱民主、自由、 正义、团结、宽容;接受民族间和国家间、种 族、宗教、文化、社会群体之间及个人之间的 差异和谅解的原则。
2000年11月的《儿童早期价值观教育行动框架》建 议围绕不同主题进行价值观教育,如:尊重自己和他 人,培养合作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欣赏多样性、树立 全球意识和进行多种文化教育;切实执行《儿童权利 公约》,把它视为公认的儿童实现潜能的必不可少的 一条基本价值观念;无所不包的文化暴力影响,包括 电视、电影和玩具所激发的戏剧描写;热爱和尊重大 自然;通过创造性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制定包括 多种文化的计划,帮助婴幼儿把精神/宗教和世俗学 习结合起来,或者消除多种语言或多种文化群体常常 遇到的经验隔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